《小島經濟學》4、最成功的栽贓——通貨緊縮

以前咱們說聰明人艾伯經過延遲消費和承擔風險創造了漁網這個資本,惠及到了小島上的全部人。得益於艾伯的商業貸款,三我的都擁有了本身的漁網,以後三我的又利用生產力提升以後所積累的儲蓄,投資建造了一個巨型水下捕魚器。
整個小島的生產力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以後,艾伯開了服裝公司、貝克開始研發獨輪車,查理呢醉心於研究烹飪技術,這個美麗的熱帶小島不只食物豐盛、服飾美麗、交通便利,並且你們也有了本身的閒暇時間,衝浪這樣的休閒娛樂活動也蓬勃的發展起來。
很快,關於這個小島上史無前例的奢華生活的傳說流傳到了其餘的島嶼,那些島嶼上的居民都還在徒手抓魚維持生計,什麼穿着漂亮衣服衝浪這種事情想都不敢想。因而,爲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大批的移民很快的接踵而至。
小島上生產力的提升意味着能夠養活更多的人,而反過來,更多的人又促進了更多元化的經濟。好比說一些移民找到了維護巨型捕魚器的工做,一些移民向艾伯他們三個原住民借來商業貸款,開墾土地、種植農做物。或者是拿着商業貸款再投入一些新興領域,這就催生了不少的職業,好比說茅屋建築商人和木筏製造商人。島上的食物和工具生產水平進一步提升的話,就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用再生產物質資料也可以生存下去。
因而,服務業也就應運而生,好比說我幫你加工個糖醋魚、紅燒魚,或者我幫你作個沙灘按摩什麼的。
到了這個時候,島上的經濟產品變得多元化,你們以物換物很是的麻煩,你多是一個木筏商人,你須要我這名廚師幫你作一份美味的紅燒魚,可是我並不須要你的木筏,我須要的是今天溫暖的午後在沙灘上來一個島式按摩。那你就要拿着木筏去找按摩師商量這件事情,那按摩師須要的是一個茅草小屋又怎麼辦呢?並且烹飪多少頓飯才能與一次按摩、一個木筏或者一座茅草小屋的價值至關呢?這樣一來就會給咱們兩之間的交易形成不少不少的麻煩。
爲了改變這種雜亂無章的交換系統,島上就須要一種中間交換物,這種交換物能用來交換任何的東西,能被全部人接受。換句話說,咱們如今的美麗小島須要貨幣。因而,你們一塊兒商量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小島上的人都吃魚,而且人們天天還須要吃掉一條魚才能生存,那麼一條魚的價值是多少你我內心都有數。最後,魚就被指定成了小島專用的貨幣。
隨着移民的到來和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緊接着發生了兩個小故事。這兩個小故事分別告訴咱們怎麼理解就業和通貨緊縮。咱們來聽聽看。
01
就業
來到小島上的移民們都是想擺脫以前天天用手抓魚,天天抓一條吃一條的艱苦生活。那麼放在他們面前就有了三種選擇。
  • 第一種,像原住民的祖先艾伯同樣,省吃儉用,本身編織本身的漁網。
  • 第二種,貸款購買漁網。
  • 第三種,爲有漁網的人工做。
相比於第一種須要忍飢挨餓,第二種須要承擔巨大風險相比起來,大多數的人都選擇第三個選項,就是爲別人打工,獲得相應的報酬。
好比說,一位新來的移民,就給他一箇中文名字吧,小剛。老是聽英文名字很不爽。小剛呢長得很是的強壯,天天抓魚浪費了他的一身肌肉,因此他決定幫別人搬魚。就靠一身的嘎達肉,小剛天天能夠把100條魚從海邊運送到人們的家裏。他收取總金額的2%做爲運費,也就是天天兩條魚。還不錯。
還有一位朋友呢,他沒有小剛那麼強壯的身體,可是他腦子比較好使,因此叫他小明吧。他利用貸款製造了一輛搬運車。因而他就成爲了小剛強勁的競爭對手。雖然他身材弱小,可是有搬運車這個工具,他天天能夠搬運300條魚。並且他的生產率高,只收1%做爲運費。天天能夠賺三條魚。因此啊,小明得益於他的資本,就是搬運車,收費更低,卻能夠賺的更多。小剛因爲沒有本身的資本,根本沒有辦法和小明競爭,處境艱難。
小明的聰明還不止於此,他估摸着,小剛這麼強壯,若是他有一輛搬運車的話,天天應該能夠運送400條魚,那利潤就是4條魚了,對吧?1%的運費嘛。因而小明就去找小剛,給他提供這個工做。天天支付他3條魚的工資,剩餘的一條呢,做爲本身的收入。
這件事情對於小剛來講確定划算啊,以前本身幹天天才2兩條魚,給小明打工天天3條魚。對於小明來講呢?天天一條魚的收入,能夠沒必要再工做,專心致志的去製做等多的搬運車,僱更多的人,擴大本身的生意。而與此同時?搬運車的普及也會下降島上全部人的運輸支出。
可是在這其中,小明就須要維護一種微妙的平衡。由於小剛有可能儲存足夠的魚,製造本身的搬運車,和本身的東家進行競爭。爲了維持現狀,小明就須要給小剛合適的報酬,比小剛本身幹賺得多,但也不會多到讓他產生自立門戶的想法。
咱們再次看到,小明惟一的動機就是在追求更高的利潤。他沒有刻意的要幫助小剛,或者要幫助任何人,但正是小明利己的動機,最終仍是讓小剛獲得了更高收入,而且全部的人都節省了運費。
 
啓示
有人認爲,商業利益源於下降員工的薪水。可是咱們想,沒有任何工做是免費的,若是沒有利潤,那麼工做也就無從談起。員工只要工做就有報酬,而企業主想要獲得報酬只能等到企業盈利。
以前咱們說過企業主的收益是對承擔風險的回報,是對成功整合資源的回報。對利潤的不懈追求推進了產品創新、企業發展與經濟增加。正是這樣的推進力提升了社會上每一個人的生活水平。擁有豐厚的利潤正說明一個企業家很擅長知足他人的需求,對這樣的人應當予以鼓勵,而不是惡意詆譭。
又有人說,就業市場自己就有失公平,政府須要保護員工免受僱主的剝削。可是,咱們以前講《一課經濟學》和《經濟學通識》的時候都提到過。這種說法是對經濟學基本原理存在誤解的,它嚴重了損害了勞動力市場的健康運行。
其實選擇什麼樣的工做就如同市場中其餘的全部交易同樣,他是一個自願的活動。其實每一個工做者都是在作生意,就是把本身的勞動力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我做爲打工者對本身的收入不滿意,我徹底能夠選擇跳槽,去追求薪水更豐厚的工做。若是如今沒有跳槽,那麼就能夠說明,我目前的工做是當前我所能找到的工做中最好選擇。低薪酬可能不盡如人意,但這並不意味着剝削。還有可能個人能力只能找到這樣薪水的工做。
一名員工的具體價值取決於三個方面,一個是僱主是否須要這名員工的技能,就是需求。一個是有多少人能具有這些技能,這是供給。還有一個是這名員工作工做的完成程度如何,也就是他的生產力。要想得到較高的薪資,這位員工必須提升本身的自身價值,要麼掌握極少數人具有的技能,要麼經過對本職工做經濟求精來提升生產力,除此以外,根本沒有捷徑可走。
書中還提了一點就是關於最低工資法的問題,這也是咱們以前講經濟學的時候屢次提到,而且也是如今咱們現行勞動法中明文規定的內容。
對於求職者來講,最低工資法反而是增長了法律想要保護的這批人的求職難度。怎麼說呢?只有當員工提供了8塊錢每小時以上的服務,僱主纔有可能支付8塊錢每小時的工資。可是若是這名員工只能提供每小時6元錢的服務呢?而最低工資法卻規定了8塊錢的最低工資。那麼他想要找到一份工做會變得極其困難。那些將6塊錢每小時視爲剝削的人還在爲本身的正義感而沾沾自喜,可是究竟是在6塊錢時薪的狀況下就業好呢?仍是在8塊錢時薪的規定下失業好呢?因此,名義上的高工資,而實際上的倒是零工資。
想要詳細瞭解關於最低工資法的內容能夠再聽一下以前解讀《一課經濟學》和《經濟學通識》的節目。
02
通貨緊縮
在一個經濟體中,若是有所分工,你們都從事各自擅長的工做,那麼結果必定會比全部人都作同一個工做要好。
如今小島上的居民,平均要花5天的時間才能作一條獨木舟,這個時候呢你們都有漁網,天天每一個人能夠抓2條魚,那麼也就是說一我的必須放棄10條魚的收入才能造出一條獨木舟。這個時候啊,咱們假設一個叫作小軍的人,他製做獨木舟的這項手藝啊,很厲害,4天就能夠作一條獨木舟。那麼對於小軍來說,與其去抓魚,還不如專心作獨木舟呢。
他只須要放棄8條魚的收入就能夠作一條獨木舟,這個時候他能夠標價9條魚把船賣出去。這樣一來,他本身的收入增長了,而其餘的居民呢?花9條魚向他購買,比放棄10條魚的收入本身作來的划算,本身還能夠省下一條。
可是,畢竟9條魚購買一條獨木舟,不少人仍是負擔不起,因而在贊夠買船的魚以前,窮人只能游泳去捕魚了,沒辦法。
後來,小軍從事這樣勞動一段時間之後,利用本身的積蓄製做了一些專門製造獨木舟的工具。由於有了新工具,小軍把工期從以前的四天縮短到了兩天。效率提高了一倍。這個時候,每條獨木舟的成本只要4條魚了。他就標價6條魚出售,生產力提升了,即使降價了,可是利潤高了一倍,並且由於價格便宜,更多的人買得起他的獨木舟了,顧客羣擴大,小軍的生意越作越好。昔日富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如今變成了普通的消費品。
 
啓示
咱們在故事中看到,價格的降低並無損害小軍的利益。實際上,其餘行業生產的產品價格也都是隨着生產率的提升而降低,小軍能夠用賺來的魚購買更多的東西。
技術創新是一個單向的過程。除非你們所有失憶,不然生產率必然會愈來愈高。所以,價格具備隨着時間推移而下降的趨勢。
持續降低的價格還會鼓勵島民儲蓄,由於你們都知道,如今的魚到了未來會更值錢,能夠買到更多的東西。省一條就等於賺一條啊。人們願意儲蓄那麼也就有更多的資本能夠用於貸款和投資,最終帶來更多的消費。
這段話中的內容聽起來至關的陌生,是吧?由於咱們已經習慣了不斷上漲的物價。那價格降低有什麼很差呢?
做者說,對通貨緊縮的妖魔化,是當今經濟學中最成功的宣傳案例。在經濟學家和政治家眼中,通貨緊縮被定義爲一段時間內價格的全面降低,就好像經濟領域的瘟疫同樣。只要有一丁點兒通貨緊縮的苗頭,政府一般就會採起措施擡髙物價。
咱們要知道在過去從18世紀末一直到1913年的這將近150年時間中,美國的物價一直在穩步下滑,幾乎全部人都會大吃一驚。然而,就是在這段時間裏,美國卻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經濟增加最快的幾個階段。
這種現象出現的緣由就是剛纔咱們所說的那樣,是由於生產率的提升。若是貨幣供應穩定,生產率的提升必然促使價格降低。
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率的大幅提升,工薪階層也能買得起裝飾傢俱、量身定作的衣服,付得起打車費,而這些之前只有富人才消費得起。通貨緊縮意味着1850年時存下的100美圓到了1880年可以購買更多的物品和服務。
爲何說通貨緊縮不是件好事呢?如今的爺爺奶奶總愛說他們小時候東西多便宜,而他們的爺爺奶奶卻老是說本身小時候東西要貴得多。
雖然物價低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咱們仍是懼怕通貨緊縮。咱們被告知:一旦物價下跌,消費者就會中止消費,公司也會避免支出,工人會所以失業,
最後咱們會回到經濟的黑暗時代。
可是,價格降低並不見得會影響行業的發展,咱們不止一次地見證過這一點。20世紀初,亨利•福特靠不斷下降汽車的價格發了大財,他僱用的工人的工資是行業裏最高的。舉個更近的例子,雖然計算機的價格不斷大幅降低,可是這個行業的贏利仍是很是豐厚。產品價格的下跌並未影響計算機革新的步伐。因爲設計和製造效率的提升,每一年有數億人可以以愈來愈低的價格享受數字化帶來的好處。
儘管如此,現代經濟學依然地認爲:消費促進經濟增加,於是一旦發生通貨緊縮,人們就不肯意消費。對於這樣的說法做者給了兩個字,荒謬。
正如咱們前面講的那樣,對於經濟增加起到決定性做用的不是消費,而是生產!
不須要勸說人們去消費,由於人類的需求永遠不會獲得知足,若是人們不想要某樣東西,那必定是有緣由的。要麼是產品不夠好,要麼是買不起。無論是由於什麼,推遲購買物品,或者把要花的錢存起來,都是出於理性的考慮,並且對於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實際上,若是消費者不肯意消費,刺激需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物價降到一個更合理的水平。
第一代等離子電視機問世的時候,極少的美國人可以買得起。可是隨着價格的不斷下跌,愈來愈多的人出手購買。不斷增長的銷量彌補了價格下跌所帶來的損失,最終利潤大幅提升
雖然有這麼多的反面證據,通貨緊縮仍是被當作經濟的頭號敵人,這就很奇怪了。可是若是還有一股力量介入其中的話,這又徹底能夠說得通。這是由於與通貨緊縮相反的通貨膨脹那但是政治家最好的朋友。至於爲何?咱們說到後面您就會明白。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