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一服務器
可預測的。原生雲應用符合一個框架或「契約」,旨在經過可預測的行爲最大限度地恢復彈性。在雲平臺上使用的高度自動化、容器驅動基礎架構驅動了軟件編寫的方式,這種契約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這12個原則首先被證實爲12要素應用。 網絡
不可預測的。傳統企業應用由於每一個應用程序的獨特設計或開發而沒法實如今一個原生雲平臺上運行的全部好處,這種類型的應用程序一般須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來構建,大批量發行,只能逐步擴展,並假定依賴服務的高可用性。 架構
區別二框架
操做系統的抽象。原生雲應用架構容許開發人員使用平臺做爲從底層基礎結構依賴項抽象的手段。團隊沒有配置、修補和維護操做系統,而是專一於他們的軟件 。抽象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一個正式的平臺,好比,Pivotal Cloud Foundry是理想的基於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如谷歌的雲平臺操做(GCP)、微軟Azure和亞馬遜網絡服務(AWS)。 運維
依賴操做系統。傳統的應用程序架構容許開發人員在應用程序和底層操做系統、硬件、存儲和後臺服務之間創建緊密的依賴關係。這些依賴關係使應用程序在新的基礎設施複雜和危險的狀況下遷移和擴展應用程序,與雲模型工做相反。 ide
區別三微服務
適當容量。一個原生雲應用平臺在部署應用程序持續須要的時間裏,自動化基礎設施準備和配置,動態分配和從新分配資源。在原生雲運行時上的構建優化了應用程序生命週期管理,包括擴展以知足需求、資源利用率、跨可用資源的編排,以及從失敗中恢復到最小化停機時間。 工具
超大容量。傳統的IT爲應用程序設計了專用的自定義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雪花基礎設施」),延遲了應用程序的部署。該解決方案每每是基於最壞狀況容量估計,規模過大,幾乎沒有能力擴大,以知足需求。 測試
區別四優化
協同。原生雲結合人、過程和工具促進DevOps,致使開發和運營功能之間的緊密協做,以加速並順利地將已完成的應用程序代碼轉移到生產中。
筒倉。傳統的IT將完成的應用程序代碼從開發人員移交給運維人員,而後將其運行到生產中。組織優先權優先於客戶價值,致使內部衝突、緩慢和妥協交付,以及員工士氣低落。
區別五:
持續交付。IT團隊一旦準備好就能夠發佈單獨的軟件更新。迅速發佈軟件的組織得到更嚴格的反饋循環,能夠更有效地響應客戶的需求。持續交付與其餘相關方法最有效,包括測試驅動開發和持續集成。
瀑布式開發。IT團隊按期發佈軟件,一般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當代碼被構建到一個版本中時,儘管發佈的許多組件早就準備好了,而且沒有依賴於人工發佈工具的依賴。顧客想要或須要的功能被延遲,商家錯過了競爭、贏得顧客、增長收入的機會。
區別六
獨立的。微服務體系結構將應用程序分解爲小型的、鬆散耦合的獨立操做服務。這些服務映射到較小的獨立開發團隊,並能夠頻繁、獨立地更新、縮放和故障轉移/重啓,而不會影響其餘服務。
依賴。單體架構將許多不一樣的服務捆綁到單個部署包中,從而致使服務之間沒必要要的依賴性,並致使在開發和部署過程當中失去靈活性。
區別七
自動化的可伸縮性。規模化的基礎設施自動化消除人爲錯誤形成的停機時間。計算機自動化面臨着這樣的挑戰,在任何部署規模上始終如一地應用相同的規則集。原生雲也超越了傳統虛擬化導向的編排之上的點對點自動化。徹底的原生雲架構是自動化系統,而不是服務器。
手動縮放。人工基礎設施包括手工精細操做和管理服務器、網絡和存儲配置的人工操做器。在規模上,因爲複雜度的問題,操做員在正確診斷問題時很慢,而且很難在規模上正確地實現。手工製做的自動化配方有可能將人爲錯誤硬編碼到基礎設施中。
區別八
快速恢復。容器運行時和編排器提供了一個動態的、高密度的虛擬化覆蓋在VM之上,理想的狀況是與託管微服務相匹配。編配動態地管理跨vm集羣的容器的放置,以便在應用程序的基礎設施失敗時提供彈性伸縮和恢復。
緩慢恢復。基於vm的基礎設施對於基於微服務的應用程序來講是一個緩慢而低效的基礎,由於單個vm在啓動/關閉時很慢,甚至在部署應用程序代碼以前就會有很大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