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劉涵宇先生所著的《解構產品經理》的讀書筆記前端
產品是指能夠知足某種用戶需求,由人類加工生產,可供給市場用於交換的任何東西。面試
能夠恰到好處地知足用戶需求,擁有完善的技術實現方式,同時可健康持續地創造商業價值的產品,就是「好產品」。瀏覽器
需求:恰到好處地知足用戶需求安全
技術:擁有完善的技術實現方式微信
商業:可健康持續地創造商業價值網絡
產品經理在策劃產品過程當中所須要關注的核心:當想到一個「點子」的時候,能夠嘗試從需求、技術、商業三個方面來分析它是否「靠譜」。事實上,優秀的產品經理老是可以在這三者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函數
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 UX)是一種在用戶使用產品過程當中創建起來的純主觀感覺。工具
用戶:對於不一樣的目標用戶來講,即便他們的需求看起來一致或者差很少,但在具體使用產品的過程當中,「用戶體驗好」的定義也多是不一樣的。學習
過程當中: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須要考慮具體使用過程當中的環境和場景。測試
主觀感覺:用戶體驗只是主觀感覺,可是做爲產品經理,必須去挖掘用戶主觀感覺背後的真實的需求,不要被主觀的、表象的東西所迷惑。任什麼時候候,產品經理都要從實際出發,全面、客觀地去思考。
互聯網產品經理的通常職責
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
序號 | 能力 | 入門級產品經理 | 有經驗的產品經理 |
---|---|---|---|
1 | 執行力 | 把上級交代的具體任務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 根據一個或許是很是模糊的方向來指定全套方案,並預知風險及作好防控預案。同時須要經過流程、方法論總結等方式提高整個團隊的執行力,避免短板。 |
2 | 產品設計 | 完成相對單一的功能、模塊的產品設計。根據不一樣的團隊和產品形態,可能包括產品邏輯、操做流程、UI等設計。 | 更加深挖用戶的需求和場景、深挖人性特徵,更多地思考各模塊之間的關係、總體的產品定位、用戶體驗與商業之間的權衡等 |
3 | 產品規劃 | 對用戶需求有一點深刻思考,排列一些簡單的優先級順序 | 以產品規劃的方式推進產品「成功」。須要明確地意識到,「成功」的因素是多元的。須要帶領團隊在對的時間作正確的事情,甚至須要忍受外界的批評和指責,但堅持把資源投入到當下真正最重要的事情上。 |
4 | 用戶研究 | 使用經常使用的用戶研究方法,如問卷、訪談等進行簡單的調研工做。關注並收集整理用戶反饋 | 深入意識到,不一樣用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在進行任何分析、思考、策劃時,都能從用戶行爲出發,客觀、理性地推導用戶場景,發現其需求,並深刻挖掘這些現象、場景、需求背後的緣由和邏輯,而後再以此爲根據設計產品 |
5 | 市場研究 | 對市場容量、競品狀況等信息進行收集,以及作簡單的橫向對比 | 深刻研究並思考主要競品的特徵、優點和劣勢,以及其方向和打法。結合一切可獲取的信息,對市場發展趨勢作預判,並結合自身狀況,發現機會點,幫助產品建構優點 |
6 | 學習能力 | 在工做須要時,能相對主動、快速地去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 能把腦中諸多知識造成體系,融會貫通。將知識造成觀點和方法論,輔助工做 |
7 | 溝通能力 | 能夠流暢、準確地與用戶,以及平常工做中有合做的同事溝通。能把事情講清楚,讓對方理解,便於執行 | 根據不一樣角色、不一樣對象的特徵和性質,採用不一樣的溝通方法,達到最優的溝通效果 |
8 | 行業理解 | 瞭解行業的基本歷史、趨勢、分工和模式(包括常見的產品模式和盈利模式) | 深刻理解行業,包括但不限於:行業事件、產品模式、盈利模式背後的邏輯,發展趨勢及驅動力,不斷嘗試行業內的新產品和新玩法,並思考其內在邏輯及預判其趨勢、發展方向、優缺點 |
9 | 運營及數據分析 | 瞭解經常使用運營手段,瞭解所負責的產品主要數據、核心指標;能作簡單的數據對比、數據計算,並給出分析結論 | 總結提煉適合所負責的產品運營手段,深刻分析數據,構建分析模型,並找到提高關鍵指標以及優化產品的方法 |
10 | 項目管理 | 跟蹤項目進度 | 對工做量、複雜度有必定預估能力,可與開發、測試同事一塊兒拆解工做量,作精細化管理。跟蹤項目進度,及時發現並處理風險,預見潛在問題。協調內外部資源,找到共同目標和利益點,推進執行 |
11 | 其餘相關知識和技能 |
互聯網產品的邏輯結構
互聯網產品的技術結構
研發流水線簡述
在絕大多數時候,用戶價值的重要性高於用戶體驗,前者是後者的基礎。
兩個需求層次理論
用戶價值與用戶體驗關係
關於用戶價值和用戶體驗關係的案例
在通常的互聯網產品中,至少有四個主要因素會影響用戶體驗,分別是產品邏輯、UI、技術和運營。
真正的用戶需求應該是用戶「決定」的,大多數時候產品經理只能「發現」這些需求,而後設計相應的功能,經過知足用戶需求的方式爲用戶創造價值。
現行的用戶體驗部沒法統籌完整的「用戶體驗」,而產品經理做爲除老闆之外惟一一個有機會統籌全局的角色,必須關注到包括用戶體驗在內的全部必要環節。
用戶場景的定義:一種對過程邏輯的闡述方法,幫助產品經理理清用戶使用產品的核心邏輯,涉及如下幾個關鍵因素,並與用戶體驗定義的內容相對應。
用戶場景案例:以滴滴打車爲例
用戶場景的功能
基於用戶場景的思惟方式
價值
構成
先發散,後聚焦。結合需求、場景和團隊目標,把產品的功能列表梳理清楚,而後排優先級,再去細化具體的功能邏輯。
繪製流程圖可用幫助產品經理創建起對本身產品詳細功能層面的宏觀把控。
任何原則都不能機械地套用,而是要在理解其本質和適用範圍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的用戶、場景進行具體的運用。
心理模型是指人們遵循生活中某些習慣或經驗而創建的對世界的認知。從用戶的「心理模型」出發,而不是機械地執行業務邏輯,從而幫助用戶更高效地完成任務,同時得到更好的用戶體驗。
使用目標用戶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方式」與用戶進行交流和人機交互。另外一方面,「有效」的交互不只僅是將信息傳遞出去,更重要的是喚起用戶的有效認知。
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講,其全部外在的表現形式,都應當爲場景和功能服務。且針對不一樣的用戶羣,因爲他們的場景和需求不盡相同,每每須要提供相適應的不一樣表現形式。
少便是多在互聯網產品的角度上,有四層解釋:
產品首先是要給人用的,互聯網產品的盈利每每創建在用戶先「使用」的基礎上,因此不少時候可用性顯得尤其重要。
多數時候,用戶是不耐煩的,若是用戶發出指令後,產品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沒有給用戶反饋,用戶每每會離開。所以,反饋和解釋必須及時且有效(注意,這二者缺一不可)。
在可用性設計和UI設計中,應當儘可能放大信號,減小噪聲。尤爲「大而全」,不如突出核心功能,由於少數核心功能應該能夠知足多數用戶的需求。
當用戶須要在產品完成某種任務時,每每須要將任務分步驟,依次引導用戶走完流程。確保用戶在每個步驟中只須要思考簡單的邏輯,進行簡單的操做,以便於更加高效、順利地完成全流程。
常見數據指標:
其它數據指標:
漏斗模型
普通廣告:廣告是流量變現的基本方式。
匹配廣告:根據用戶須要的內容來匹配廣告,投放更精準。
導航站:將流量導給其它互聯網產品。
移動應用分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應用分發纔是主流的流量分發產品形態。
預裝分發:與手機廠商合做,將應用預裝在未出廠的手機中。
基礎功能免費,高級功能收費:使用免費功能來彙集用戶黏性,而後將一部分用戶轉化爲付費用戶,產生商業價值。
遊戲道具:遊戲道具已成爲當今大多數手機的主要盈利方式,其本質就是一種增值服務。
高品質內容:向用戶提供更高品質的內容。
B2C平臺:
第三方支付:
開放平臺:
O2O:
技術服務:
付費軟件:全部功能都須要付費使用,沒有「基礎功能免費,高級功能收費」的增值服務模式。
付費內容:直接售賣內容。
網上渠道:僅僅將互聯網做爲售賣渠道的產品。
「互聯網+」 就是 「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非簡單的二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訊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階段一:渠道、媒體與工具(從前)
階段二:業務融合,改造與重構(如今)
階段三:思惟方式融合(將來)
所謂「互聯網思惟」,在將來將不只僅是指「適應互聯網行業的思惟方式」,也不只僅是指所謂的快速迭代、試錯、用戶體驗等,而是會繼續昇華爲「以互聯網等行業爲表明的,社會上最早進的人才、機構所相對的思惟和行爲方式。」
互聯網產品就像一座冰山,用戶在前端可見的只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而「互聯網+」產品則像一個更大的冰山,其隱藏在水下的、普通用戶沒法直接看到的邏輯更加龐大和複雜。
「互聯網+」研發鏈條中的角色:
「互聯網+」產品的策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