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本書,有5本是嚴肅的心理學研究的綜述或科普。《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也是偏理性的視角,所以也放到這個書單中。不過《爲什麼要提高員工的幸福感》僅僅是哈佛商業評論的4篇文章的合集,《哈佛商業評論》是雜誌。所以標題中說是5+3本書。併發
這些書中傳達的信息中我以爲重要的是下面幾個:學習
1:幸福的50%由基因決定,40%由行爲決定,10%由環境決定;3d
2:發財、升職帶來的幸福感很快會消失;對象
3:今天不幸福的話,明天可能仍是一樣不幸福,除非採起積極主動的行動;blog
4:積極、樂觀的心態能讓人更幸福;索引
5:爲本身的目標與意義奮鬥的工做讓人更幸福。token
如下是這7本書的清單。點擊小標題或圖片能夠看到個人詳細點評與筆記。圖片
什麼是幸福的生活:找出你的優點併發揮它:4星|《真實的幸福》get
做者是知名學者,積極心理學之父。本書是做者本人及學術圈關於幸福的研究的綜述和科普。iframe
用書中的一句話歸納本書主要思想:「什麼是幸福的生活?」找出你的優點併發揮它。
做者的觀點是: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好的婚姻、能進入心流狀態的工做讓人更幸福。也給出了應對悲觀型性格的方法(指認出本身悲觀想法,而且反駁它)、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當挑戰與你的能力旗鼓至關時,心流就會產生)。
做者坦言本身是悲觀型性格,被5歲的女兒點醒了這個缺點。
做者對證據和觀點的態度比較嚴謹,觀點通常要舉出嚴肅的學術依據,沒有的話就說明是本身的推測。
一個缺點是有點舊了,英文版是2004年出版的。估計書中有一些學術觀點有更新了。我看這本書是由於津巴多在《時間的悖論》中推薦了這本書。《時間的悖論》英文版是2009年出的,中文版今年剛出來。
整體評價4星,很是好。
哈佛大學持續70年的格蘭特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格蘭特研究在1942-1944年挑選了268名哈佛學生,持續跟蹤他們的狀況。
做者在1966年32歲的時候加入格蘭特研究。寫書的時候做者78歲,由此推測本書英文版寫於2012年,當時格蘭特研究持續了70年,而不是副標題說的75年。75年顯然是爲了蹭一個TED演講的熱點。
做者經過對格蘭特研究和另外兩個相似研究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結論。我總結重要的有下面幾個:
1:童年時期獲得的愛,與人在中年時的薪資、老年時的幸福感密切相關;
2:酗酒會毀掉人的事業與婚姻;
對我來講這本書背後的格蘭特研究仍是比較震撼的,持續70多年的研究太少見了。
全書大概前30%的篇幅主題相對明確,就是講童年的愛影響人的一輩子,包括薪酬、老年的幸福感、愛別人的能力。後面部分則主題相對有點凌亂。能夠看出來做者對酗酒有至關深刻的研究。
全書基本的結構是小結跟着案例。案例相對詳細地講一個研究對象的一輩子。
比較遺憾的是書中基本沒交代學術圈怎麼評判這項研究和做者的成果。
整體評價3.5星,比較有價值。
津巴多的《時間的悖論》中推薦了三本幸福相關的書:《幸福有方法》《哈佛幸福課》《真實的幸福》,我計劃都看一看,這是我看的第二本。
讀後感受主題有點發散,實際講的是跟幸福沾邊的各類心理學研究結果。最主要的思想我總結以下:
1:人腦對世界的理解和解釋有各類各樣的偏差,這些偏差有的能讓人感受能更好一點,有的則讓人陷入不必的焦慮;
2:人老是高估環境改善後獲得的幸福,好比發財後,好比搬到氣候適宜的加州,不會讓人的幸福感增長不少;
英文書名不含「哈佛」兩個字,做者是哈佛教授。
整體評價3星,有參考價值。
本書是津多巴在《時間的悖論》中推薦的3本研究幸福的書的第一本。做者是心理學教授。在學術方面已經戰勝了90%以上的國心裏理學著做。
全書是做者對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彙總歸納,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研究是做者參與的。
書中的主要內容:
1:大多數人覺得退休了、財務自由了以後本身就幸福了,實際狀況是退休了、財務自由了以後幸福感跟之前接近;
2:若是你今天不幸福,那麼你明天也不會幸福,除非當即採起行動;
3:幸福的50%由基因決定,40%由行爲決定,10%由環境決定;
4:擁有浪漫的伴侶及真誠的朋友會讓人感到幸福;同時,幸福的人也更容易找到浪漫的愛人;
5:增長幸福感的具體12種作法;
整體評價4星,做者靠譜,內容通俗易懂,有理論有行動技巧,很是好。
《創新者的窘境》做者關於人生意義與子女教育的思考:4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全書是做者結合企業的成敗案例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做者是虔誠的基督徒,不過全書大部分的內容跟宗教無關。
書中關於企業的成敗的總結,有案例有思想,關於人生、家庭、婚姻、子女教育,則案例集中在本身家人朋友中,推理部分偏多。全書的總體思路有點發散。
做者的在書中表達的重要想法我總結有以下這些:
1:物質激勵不是真正的「動因」。人們作某件事真正的動因是:發自心裏地想去作;
2:與工做不滿對立的並不是就是工做滿意,只是沒有不滿;
3:哪些假設條件須要獲得驗證,才能說明這個戰略有效;
4:咱們之因此要購買產品和服務,是由於咱們其實須要購買產品來完成某項特定的任務;
5:通向幸福婚姻的道路是找到你想讓她幸福的那我的,她的幸福值得你付出;
6:領導者具備或者缺少的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們上過或者沒上過的「課程」;
7:若是孩子沒有面對艱難的挑戰,或者沒有面對失敗,他們就沒有培養起生活中所須要的韌性;
其中第4點在做者新書《與運氣競爭》中有詳細的闡述。
整體評價4星,寫的不錯。
4星|《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如何在工做生活中發現幸福:找到意義與目標而且專一其中
據鄭也夫寫的序言,英文原版是1990年出版的,臺灣版書名是《幸福:從心開始》,大陸初版書名是《幸福的真意》,大陸第二版書名是《當下的幸福》。
有6我的寫序言,其中有2位心理學學者。最但願看到的是專家們說說做者的這個學說在過去的30年在學術界的承認程度,當前的研究進展,惋惜心理學專家沒提,前物理學家萬維剛提了一點。
本書的內容比較有趣:如何讓工做與生活充滿樂趣。
做者的答案是找到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專一於其中。
做者的信息來源:
1:做者作了一個心理學實驗,隨機屢次收集數千人在工做生活中的狀態;
2:做者及其團隊對各行業人的問卷調查;
3:其餘的二手資料。
整體評價4星,比較有意思。
重視時間甚於金錢的人,幸福感和工做效率更高:4星|《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6期
本期主打文章有5篇,探討時間、金錢、幸福的複雜三角關係。讀後認爲寫的挺好,徹底能夠擴充成一本相關的書,或者說有很多相關領域的書,核心內容差很少就是這5篇文章的篇幅。
其中關於時間、金錢、幸福三者關係的重要觀點和信息有:
1:掙錢更多的人表示感到了更大的時間壓力;
2:即便是短暫的互動,也能對減輕壓力和提高幸福感起到意想不到的重要做用;
3:咱們都受到所謂「將來時間寬裕感」的困擾;
4:重視時間甚於金錢的人,幸福感和工做效率更高;
5:將週末看成度假的參與者幸福感明顯更高;
6:慢下來留意周圍,關注本身正在作的事和身邊的人,可讓你從本身的活動中得到更多樂趣;
整體評價4星,不錯。
4星|《爲什麼要提高員工的幸福感》:幸福感最高的三大要素是:感恩的習慣、開放的心態,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以及擁有本身的人生意義
《哈佛商業評論》的4篇文章。不肯定是否是之前的舊文集結出版仍是新寫/譯的。
有一些針對幸福感的調研數據,篇幅雖小可是這樣的數據仍是比較有意義的。書中一個重要的信息是:幸福感最高的三大要素是:感恩的習慣、開放的心態,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以及擁有本身的人生意義。
全文完
更多毒舌書評參見個人公衆號:左其盛經管新書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