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PU篇! 0.總說 CPU,全稱爲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文意思就是中央處理器!CPU是電腦的中樞系統,全部待處理的數據都必須通過CPU進行計算,相似於大腦的思考能力!所以,CPU的速度對系統的總體速度影響最大,甚至有人說,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就是CPU的發展歷史,在過去,CPU的性能甚至就等於整機的性能!隨着科技的進步,計算機的某些配件已經開始擁有必定的處理能力,用於減輕CPU的負擔,但CPU的核心地位仍然不可動搖!目前咱們最多見的家用CPU主要由Intel與AMD兩家公司生產,產品從低端到高端也都豐富多樣!通常來講,越高端的產品,性能越強,但價格也相對越高! 1.盒裝與散裝 原裝的盒裝CPU,是Intel或AMD公司經過正式渠道發售的CPU,裏面附帶一個原裝的風扇,還有一個貼紙(高端U就貼出來吧,低端那些就免了,呵呵),質保3年,原裝的風扇雖然轉速不高,但噪音低,質量好,在正常使用狀況下足以給CPU散熱了!但盒裝的不必定是原裝的,有些商家會把散裝U加個假冒的「原裝」風扇,裝在盒子裏,也當是原裝出售,這些就是所謂的假盒裝了!這種假盒裝通常比原裝的便宜,並且大多隻保1年(目前假盒裝很風行,裏面附帶的假「原裝風扇」質量也不太好)! 至於散裝CPU,大可能是經過OEM廠商,或其餘非正式渠道流出,通常只有一個CPU,其餘什麼都沒有(包括包裝),價格相對便宜,質量與原裝CPU並沒有多大分別!(正常使用下的CPU是很難壞的,除非加壓超頻或系統供電不穩)因爲製造CPU須要很高的工藝,不是通常的山寨廠能作出來,因此所謂的假CPU並非真的假貨,而是經過對低頻CPU的改造,強制超頻爲高頻CPU,再打磨CPU的表面參數,質量與穩定性都不能獲得保證!(目前的U已經很難改了,因此散裝U也已經不多假貨) 所以,買盒裝仍是散裝,要看我的須要!通常的用戶,仍是建議買原裝盒裝的CPU,這樣纔能有足夠的保障! 2.接口類型 接口類型決定了CPU能使用什麼主板,但並非說同種接口的CPU與主板就必定能使用,這要看CPU的類型與主板所用的芯片組,主板對CPU的詳細支持狀況等,可上主板生產廠商網頁查看!在Socket7以前,Intel與AMD是使用同一種接口的!這裏只說以後推出的接口類型! Intel在Socket7以後推出了獨立版權的Slot1接口,適用於奔騰2,早期的賽揚,早期的奔騰3,在同一時期還有頗有名的Socket370,可以使用賽揚A,新核心的奔騰3(就是頗有名的銅礦),賽揚2,賽揚3(頗有名的圖拉丁),還有不多見的圖拉丁奔騰3,順便說一句,當時有2種轉換卡,一種是能夠把Socket370的CPU轉爲Slot1,一種是使舊的Socket370主板能支持賽揚3的Socket370轉Socket370轉換卡;以後推出的Socket423能夠說是一種過渡性的產品,只有最先期的奔騰4才使用,Socket478推出後就絕跡了;Socket478是早期奔騰4,賽揚4,賽揚D所使用的主要接口類型,目前還很常見;Intel最新的CPU接口類型是LGA775,支持使用後期的各類奔騰4,64位賽揚D,雙核的奔騰D和目前性能最強的雙核酷睿2處理器,是目前最主流的接口類型! 說完Intel,轉回來再說AMD吧,在Socket7以後,AMD也推出了獨立版權的SlotA,只能使用當時最先期的K7處理器,因此不是很流行;在這以後,AMD也推出了後來頗有名的SocketA(Socket462)了,SocketA造就了AMD的一批明星處理器(都是K7架構),包括雷鳥,毒龍,AthlonXP(著名的BT,巴頓核心也就是AthlonXP系列的),和最先期的閃龍處理器!在SocketA已經走過黃金時代以後,AMD一舉推出兩個接班人,就是高端的Socket939和低端的Socket754,Socket939主要支持當時的K8核心Athlon64,而Socket754則主要支持入門級的Sempron,也支持少數的Athlon64;所謂二分歸一統,不久,Socket AM2就取代了這2個兄弟了,Socket AM2是AMD目前最新,也是最流行的接口類型,下至Sempron,中有Athlon64,上至雙核的Athlon 64 X2,Socket AM2平臺高低同吃,大有一展當年SocketA風采的氣勢! 其實不一樣的CPU接口對系統的性能並無多大影響,只是考慮到之後對CPU的升級,主板對其餘設備的支持等等狀況,應該選購目前最主流的接口! 3.二級緩存 CPU的二級緩存很是重要,主要用於存放最近處理的進程數據和即將調用的數據,是CPU處理數據的緩衝站,避免了CPU頻繁與內存交換數據!所以,二級緩存容量越大,速度越快,越能提升CPU的使用效率,提升處理速度! 早期的CPU內並沒有集成二級緩存,而是集成於主板上,所以速度很低;後來使用Slot架構的CPU內集成了二級緩存,但因爲不是集成於核心中,所以速度也只有CPU速度的一半;其實將二級緩存集成於核心內的CPU很早就有了,當年爲DIYer們所瘋狂的超頻王賽揚A300,雖然只有128K二級緩存,但就已是集成於核心內的全速二級緩存了,固然,目前還在銷售的全部CPU都100%已經集成全速的二級緩存了(二手除外)! 賽揚系列的出生,標誌着CPU生產廠商以二級緩存的高低來分辨產品的高低端的時代正式開始!不管是過去仍是目前,同一核心的CPU,就有高端和低端之分,每每最主要的分別就是二級緩存的高低!早期的賽揚是無緩存的,後來的賽揚A和賽揚2就有128K的二級緩存,賽揚3有256K,賽揚4只有128K,賽揚D大多隻有256K,但最新的賽揚D352倒是有512K的!高端的奔騰系列中,奔騰2和早期的奔騰3是半速的512K,後來的奔騰3是全速的256K(銅礦)和512K(圖拉丁),奔騰4從最小的256K到2048K均有,而雙核的奔騰D有1024*2和2048*2兩種,之因此X2,是由於兩個核心的二級緩存是徹底獨立的;而目前最新的雙核酷睿2使用的二級緩存有2M和4M兩種,由於酷睿2的二級緩存是共享式的,因此並無X2! AMD方面,產品的高低端是從毒龍的出生開始的!毒龍的二級緩存只有64K,而當時的高端雷鳥是有256K的!到後來的AthlonXP,也有256K和512K兩種;目前主流的低端Sempron通常有128K和256K兩種,而高端的Athlon64也有512和1024兩種,至於雙核的Athlon 64 X2也是有2*256和和2*512兩種的! 二級緩存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系統的性能,特別是奔騰,賽揚系列,對二級緩存的依賴特別大!可是,更高的緩存意味着更高的價格,所以,選購多大的二級緩存,要看本身的須要和預算資金了! 4.主頻,倍頻,外頻,前端總線 CPU的主頻,就是CPU內核工做的時鐘頻率,雖然與CPU的運行速度有必定關係,但在不一樣的CPU之間,卻不是主頻越高,速度越快的,只有在相同核心,其餘參數條件相同,只有倍頻不一樣的狀況下,主頻越高,速度纔是越快!因此在不一樣核心,或其餘參數不同的CPU之間,對比主頻高低是沒有意義的!自從AthlonXP與奔騰4誕生之日起,以主頻論速度的CPU時代就已經徹底過去了!(其實單以主頻論速度在任什麼時候候都是不正確的) CPU的倍頻,也就是倍頻係數,其主要做爲決定主頻的一個參數而存在,自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最先期的CPU並無倍頻的概念,CPU的主頻就是外頻,但隨着CPU的高速發展,短短几年間,CPU主頻從幾MHz發展到幾GHz,天然就產生出了倍頻的概念,倍頻一般從最低的1.5,以0.5的幅度跳躍,理論上能夠至無限大!總的來講,外頻X倍頻=主頻! CPU的外頻,其實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準頻率(通常是33.3的倍數),大多數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必定的倍數來實現的,這個倍數能夠大於1,也能夠小於1(其實倍頻就是這種倍數)!因爲計算機系統的發展需求,外頻也從66.6,100,133……一路發展過來了!早期的內存其實也是運行於外頻之上的,但隨着計算機的不斷進步,內存的運行頻率也已經獨立開來了! CPU的前端總線,是將CPU鏈接到北橋芯片的總線,一般用FSB來表示!通常的CPU須要經過北橋芯片對內存進行讀寫,所以CPU的前端總線速度對系統的總體速度有必定的影響,但不會很大!之前CPU的前端總線速度就是外頻,但隨着科技的進步,前端總線頻率也能成爲外頻的倍數了!因爲CPU-北橋-內存,所以前端總線速度須要北橋的支持和內存的配合,才能充分發揮CPU的性能!(AMD由K8處理器開始,將內存控制器集成於CPU內,所以不須要經過北橋,直接可對內存進行讀寫,前端總線的概念也就變成CPU對內存的總線速度了) 無疑,在同一系列的產品中,更高的主頻的確能帶來更高的性能,但在不一樣系列產品中的對比,倒是無心義的!另外,倍頻與外頻只是一個參數,對系統性能並沒有影響!前端總線速度固然越高越好,但也不須要太過注重,並且也需注意主板北橋芯片的支持與內存速度的配搭! 5.生產工藝,核心電壓,擴展指令集,其餘特殊功能 生產工藝,就是製做CPU過程當中,進行加工各類電路和電子元件,製造導線鏈接各個元器件的工藝,也就是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一般其生產的精度以微米(1微米等於千分之一毫米)來表示!精度越高,生產工藝越先進,在一樣的材料中能夠製造更多的電子元件,鏈接線也越細,提升CPU的集成度,CPU的功耗也越小,器件性能獲得提升!芯片製造工藝在1995年之後,從0.5微米,一路發展到如今最早進的0.065微米,目前在一個CPU內封裝多個核心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 核心電壓,就是CPU正常工做所需的電壓!隨着生產工藝的提升,雖然CPU主頻在不斷上升,但工做所需的電壓倒是不斷下降的!因爲CPU集成度至關高,絕對穩定的工做電壓對CPU尤爲重要! 擴展指令集是對CPU的X86指令集進行補充與擴展,能對多媒體,Interent,3D圖像等數據的處理做出優化,但須要軟件的支持才能實現!目前常見的擴展指令集有Intel的MMX,SSE,SSE2,SSE3,SSSE3,AMD的3D NOW!和加強3DNOW!等!雖然不少軟件都能支持這些指令集,但因爲當前CPU的運行速度已經大大提升,使用擴展指令集對CPU性能的提高已經顯得不太明顯了! HyperTransport總線技術,也就是HyperTransport雙向傳輸總線技術,是一種爲主板上的集成電路互連而設計的端到端總線技術,它能夠在內存控制器、磁盤控制器以及PCI總線控制器之間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帶寬!由AMD公司所提出,廣泛使用於當前的K8結構處理器中,相對於過去的PCI總線設計而言,Hyper Transport技術從根本上有了顯著的提升! Hyper-Threading(超線程),HT技術就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兩個邏輯內核模擬成兩個物理芯片,讓單個處理器都能使用線程級並行計算,從而兼容多線程操做系統和軟件並提升處理器的性能!在同一時間裏,應用程序可使用芯片的不一樣部分,使芯片同時進行多線程處理!超線程技術須要操做系統和軟件的支持,當在支持多處理器的Windows XP或Linux等操做系統下同時運行多個不一樣的軟件程序能夠得到更高的運行效率!Intel曾推出過支持HT技術的奔騰處理器,但隨着多核心技術的日益成熟,HT也已開始退出市場了! TDP技術,奔騰D中使用的下降CPU功耗的節能技術! 64位,就是令CPU一次能夠運行64bit數據的技術!最先由AMD於Athlon 64中使用,後來AMD,Intel全線產品都推出支持64位的處理器,所以目前主流的CPU中,也都支持這項技術!雖然須要操做系統,軟件的支持,並且目前大多數操做系統和軟件都是32位的,但隨着科技的進步,64位終會有普及的一日! 雙核心,便是基於單個半導體的一個處理器上擁有兩個同樣功能的處理器核心的技術!雙核心技術的引入是提升處理器性能的有效方法,由於處理器實際性能是處理器在每一個時鐘週期內所能處理器指令數的總量,所以增長一個內核,處理器每一個時鐘週期內可執行的單元數將增長一倍,這對於同時運行2個以上的程序,性能提高尤其明顯!雙核心技術是Intel最先於奔騰D上使用的技術,後來AMD的Athlon 64 X2,Intle的酷睿2處理器也使用了雙核!多核心技術是將來CPU發展的方向,相信不用多久,基於多核心的CPU將徹底佔領市場! 生產工藝的精度和CPU的核心電壓雖然對系統性能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更精良的生產工藝和更低的核心電壓意味着系統的發熱量越少,功耗越低(相對同系列CPU來講)!所以在同類型的CPU中,應選購工藝相對精良,核心電壓相對較低的產品,但也無需強求!至於CPU的擴展指令集,HyperTransport總線技術,超線程,TDP等技術來講,有當然好,但無也無多大所謂,並不會對系統性能有太大影響!64位技術目前已經普及,從高端都低端都有一系列產品!至於雙核心產品,對於常常同時運行多任務的用戶來講,是不錯的選擇,但因爲價格昂貴,值不值得購買,就要看我的的見解了! 6.關於超頻 超頻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這裏暫不討論該不應超頻,而只研究超頻的好處,壞處,怎麼超,哪些CPU會特別好超!首先,超頻的意思就是將CPU強行運行於超越其默認的標準主頻下的頻率!因爲CPU製做過程當中須要根據CPU的發熱量,最高頻率承受度等各項因數制定標準頻率,爲保證CPU的穩定性,在制定標準頻率時,每每會選擇比其能運行的最高頻率稍低,所以,CPU都有必定的超頻空間! 超頻的好處不用多說,誰也明白同一CPU,主頻越高,速度越快的道理!但超頻也存在很多壞處,首先對於CPU自己,因爲超越了其自己的運行頻率,短期內可能沒什麼變化,但長期運行的話有可能會令CPU內部出現「電子遷移」現象,致使CPU穩定性,壽命降低;另外,不正確或太勉強的超頻也可能致使主板以及接在主板上的其餘配件瞬間暴斃,特別是大大提高CPU的核心電壓,不但會加速縮短CPU的壽命,更有可能燒燬CPU;而主板長期運行於非標準外頻下也容易使主板,接在主板上的配件的壽命大大縮短!而不穩定的超頻會致使系統常常出錯,死機,自動重啓,甚至損壞系統,硬盤等等! 上面說倍頻的時候已經說過了,CPU的主頻=外頻X倍頻,也就是說,提升CPU的默認倍頻或外頻就能達到超頻的目的了!很早之前的CPU倍頻是能夠調節的,只要輕輕調高,就能達到超頻的目的,並且不會影響到其餘設備,但不久後CPU生產廠商就將倍頻固定下來,不能調節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鎖頻!那麼剩下的方法就是調節外頻了,由上面對外頻的說明,咱們能夠知道,提高外頻,不僅是CPU,主板上的其餘設備都將受到影響!所以,人們一般會盡可能將外頻提升到一個對系統不會或影響很小的頻率下,也就是標準外頻了(如100,133等)!雖然這些都是關於超頻最基本的常識,但卻並無多少個CPU能穩定運行於標準頻率下,這時每每就會經過微量提高核心電壓,增強CPU散熱效果等各類手段,來令CPU能儘可能穩定運行於標準頻率下!目前好多主板都會針對超頻來做出優化,以提升超頻的成功率,穩定性,下降超頻對主板和其餘設備的影響!所以,超頻也變得相對簡單,風險也更低了! 那麼,哪些CPU會特別好超,適合超頻呢?其實這並無一個定論,但根據歷史以來的經驗和理論上的思考,也可總結出特別好超的CPU的一些特色:1.同一系列的CPU,頻率越低,超頻能力越強;2.同一系列的CPU中,更精良的製做工藝,超頻潛力越大;3.低發熱量的CPU比高發熱量的CPU好超!其實除了這些常規因數外,影響超頻能力還有不少不固定的因數,例如出現某一批產品無緣由的特別好超,又或者純粹憑運氣!固然,主板等其餘外部因數就不討論了,只討論CPU的直接因數! 對於超頻,我我的並無多少意見,隨着科技的進步,超頻的風險已經下降不少了!但仍是想提醒一下,千萬不能盲目的,不計後果的超頻,並且不穩定的超頻是絕對不能超的!什麼叫作完美的超頻?就是超頻後系統速度確實獲得提升,系統能長期絕對穩定地運行於炎熱的天氣下,不影響其餘任何配件的運做,這樣才能說是成功的超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