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機玩機徹底手冊(主板篇)

二.主板篇! 0.總說     主板,又稱主機板,英文名爲Main Board,是安裝在主機機箱內的一塊方形電路板,上面安裝有電腦的主要電路系統。主板上通常具備主控制芯片組、BIOS芯片和各類輸入輸出接口、指示燈接口、直流電源供電接口、系統開關接口以及各類擴充類型插槽接口等元件。主板的職能至關與人的血管和神經網絡,不但負責傳輸通過濾後的直流電到系統各個部件上,還負責外部設備與CPU之間的信息傳遞!因爲主板職能的特殊性,主板的類型和檔次直接決定着整個系統的類型和檔次,主板的穩定運行是保證整機穩定運行的重要基礎!系統能使用什麼CPU,能支持什麼內存,能擴展什麼外部設備,都是由主板所決定的! 1.芯片組     若是說CPU的類型決定了整機的整體性能水平的話,那毫無疑問,主板的芯片組就決定了主板的整體性能水平與對系統設備的支持狀況!通常來講,一塊主板有兩個主芯片,分別爲北橋和南橋,固然也有南北橋二合一的主芯片了!不管是單芯片仍是雙芯片,咱們都統稱爲芯片組!     北橋負責與CPU的聯繫和對內存進行控制(因爲目前AMD的CPU都集成了內存控制器,故支持AMD CPU的主芯片都不須要控制內存,如下提到與內存相關的術語都不適用於支持目前AMD CPU的主芯片)。做用是在CPU與PCI總線、內存、AGP總線、PCI-E總線等和CPU L2高速緩存之間創建通訊接口。北橋芯片還提供對CPU類型,主頻,前端總線;內存的類型,支持的最大容量,PCI/AGP/PCI-E插槽等設備的支持。整合顯示型芯片組的北橋芯片還集成了顯示核心。因爲北橋與CPU的通訊最密切,故一般北橋芯片都會離CPU比較近!北橋的做用很是重要,在系統中起着主導做用,因此又稱爲主橋。而芯片組一般也會以北橋的芯片型號來命名!     南橋芯片負責與I/O總線之間的通訊,如PCI總線、IDE、SATA、RAID、USB、IEEE139四、網絡適配器、音頻控制器、PS/2接口、COM口、LPT口、實時時鐘控制器、高級電源管理等等!雖然南橋對系統速度性能無太大影響,但卻對系統的對外支持性與擴展性有很大關係!不一樣的南橋芯片對設備提供的支持也是不同的!通常來講,越新的南橋芯片對新設備的支持度越好,但也可能會對某些不多用到的接口總線再也不提供支持!南橋也是主板芯片組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通常位於主板上離北橋較遠的下方,這是考慮到它所鏈接的總線較多,放於下方有利於佈線。南橋通常不與CPU直接相連,而是經過某些特定的方式與北橋相連!     單芯片的主板,其實質也就是將南橋的功能整合到北橋上,這樣不但能節省生產成本,更能避免南北橋之間鏈接線路的性能損耗!但也因爲南北橋的整合,主板佈線會變得更加複雜,北橋的發熱量也更高了!     目前主芯片組的生產商主要有Intel,VIA,nVIDIA,AMD(前身爲ATI),SIS,ULI幾家公司!其中Intel只會生產支持Intel自家CPU的芯片組,ATI在與AMD合併後也只會生產支持AMD自家CPU的芯片組,而其餘幾家公司既會生產支持Intel CPU的芯片組,也會生產支持AMD CPU的芯片組!因爲芯片組的種類繁多,這裏就不做介紹了!主板能支持什麼CPU,什麼內存,什麼設備,功能等,不但須要芯片組支持,有時候還須要詳細到某塊主板,甚至某個版本的BIOS上!詳細信息可上主板生產商的主頁上查詢,也可上太平洋產品庫裏查看產品參數!     芯片組對系統很重要,雖然有人提出IU(Intel CPU)用I板,AU(AMD CPU)用A板的說法,論據是本身生產的CPU只有本身才最熟悉,才能兼具穩定與性能於一體!而實際上不少優秀的芯片組並不必定是出自於本身公司的,VIA,nVIDIA,甚至SIS也曾經生產過風摩一時芯片組。須要購買哪一種類型芯片組的主板,具體仍是要看實際狀況,通常購機時可先肯定購買的CPU類型,再根據你的詳細要求,確立主板使用的芯片組和詳細的品牌型號! 2.對CPU的支持     在CPU篇中已經詳細介紹了CPU的接口類型了,而和CPU相對應的,就是主板上的插槽類型!目前主流的是Intel的LGA775和AMD的Socket AM2,在這裏就再也不詳細介紹了,如想了解更多,可參考以前發佈的CPU篇!鏈接地址在本文前面!     主板除了須要對CPU的接口提供支持以外,還必須對CPU的詳細型號提供支持!目前主流的Intel CPU有Prescott,Pentium D,Celeron D,Conroe幾類,Prescott其實就是後期推出的Pentium 4簡稱P4,Pentium D簡稱PD,Celeron D也就是CD了(有點廢話--),Conroe爲Intel最新推出的CPU核心,有單核的Conroe-L和雙核的 Pentium E、Core 2 Duo幾個系列!目前不少LGA775的主板都還未對Conroe系列提供支持,而其餘幾個系列推出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支持上不成問題!詳細的CPU支持狀況,可查看主板生產商的主頁,通常都有主板對CPU支持狀況的詳細列表!相對的,AMD目前並沒有新的CPU推出,通常主流的AM2主板都能支持AMD的全系列CPU,包括AM2 Sempron系列,AM2 Athlon64系列,AM2 Athlon64 X2系列!     另外還有一點,不一樣的Intel主板會提供不一樣的前端總線的支持,通常有533MHz,800MHz,1066MHz三種!若是主板不支持1066的前端總線,就不能使用前端總線爲1066的CPU了!而因爲AMD的CPU內已經集成了內存控制器,故不存在這個問題!     總的來講,因爲Intel新型號CPU的推出,致使了市面上不少主板都難以對其兼容,購買主板的時候須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而AMD由於好久都無推出新產品了,故目前主板對CPU的兼容性都還很好! 3.對內存的支持         主板對內存的支持,一是對內存類型和速度的支持,二是對內存最大容量和最多條數的支持,三是對雙通道和不一樣內存間的兼容性支持!     對內存類型和速度的支持,目前常見的內存類型有SD、DDR、DDR2三大類,其中SD內存基本上已經淘汰了,只有幾年前購買的電腦纔會用到,常見的速度標準有66,100,133幾種;而DDR內存也逐漸稀少了,只有舊機升級纔會用到,常見的速度標準有266,333,400幾類;而目前真正主流的內存類型是DDR2,基本上如今能買到的LGA775,AM2主板都能支持DDR2,常見的速度標準有533,667,800幾類!雖然DDR3在將來不久以後將會推出市場,但要徹底取代DDR2,仍是須要一段時間的,畢竟還須要大量主板芯片、生廠商的支持!另外須要補充一下,主板支持什麼類型的內存,就只能插那種類型的內存,絕對不能插其餘內存或將內存插反,這樣會致使主板或內存燒燬的!即便主板能提供2組DDR,2組DDR2,也不能一塊兒用,要麼2條DDR,要麼2條DDR2,不能將不一樣類型的內存混插!但若是內存類型相符,只是最高速度上與主板不合,仍是能夠使用的,那麼內存將會強制運行於二者的最高速度間的較低一個速度下!(對內存超頻的狀況例外)     對於能支持內存的最大容量,關鍵是要看芯片組對內存的支持狀況的,不一樣的芯片組能對內存提供不一樣程度的支持,而目前大多芯片組都能提供高達8G的內存容量支持!至於能插多少條內存,關鍵就是看主板提供多少條內存插槽了,通常都能提供2條到4條不等!     雙通道內存技術實際上是一種內存控制和管理技術,它依賴於內存控制器發生做用,在理論上可以爲兩條同等規格的內存提供一陪的帶寬增加。在臺式機上,最先使用這種技術的是Intel早幾年推出的I820芯片組,專爲RDRAM提供雙通道支持,惋惜價格過高,很快就被淘汰了,如今咱們常說的雙通道,主要是指DDR或DDR2的雙通道!目前主流的芯片組都已經可以支持雙通道技術了。要實現雙通道,按照Intel的標準是須要兩條徹底同樣的內存方能實現,但其餘芯片組生產商卻都推出了不須要如此嚴密要求的雙通道技術支持,只須要兩條容量相同的內存,就已經能實現雙通道了!固然,爲確保系統的穩定運行,由兩條徹底同樣的內存組雙通道仍是很必要的!支持雙通道的主板通常都會在內存插槽是標上特定的顏色,以「紅藍紅藍」爲例,要實現雙通道,則須要將兩條徹底相同的內存插入2個紅色(或2個藍色)的插槽內,或將四條徹底同樣的內存插入(可參看主板的說明書)!實現雙通道後,在開機時候的內存自檢上面通常會有Dual字樣顯示,內存的運行帶寬將提升一倍,但相對的,也會增長系統的不穩定性風險。雖然如今的主板對各類內存的兼容性都已經很好,但仍是不建議使用不一樣品牌,內存顆粒的內存混用,這樣也容易引發不穩定的內存出錯!     如今購買的主板基本上都能支持DDR2和雙通道了,但有不少都只支持DDR2 667,只有比較高端的主板才提供對DDR2 800的支持。基於價格因素,如非玩家,通常人購買支持DDR2 667的主板就足夠了,固然,若是條件容許或確有須要,可以支持更高速度的內存也是好的;至於主板須要多少個內存插槽,正常狀況下,通常2個也就夠了,固然越多仍是越好的,特別是想組雙通道的用戶,建議仍是找有4個內存槽的板吧!至於什麼狀況下須要組雙通道的問題,我我的以爲通常用戶仍是沒有必要,除非使用須要高帶寬的CPU(如前端總線1066以上),不然雙通道帶來的性能提高不會太明顯,反而容易引發一些沒必要要的兼容性問題! 4.主板架構     因爲主板是電腦中各類設備的鏈接載體,而這些設備不但實現的功能不一,形狀大小也徹底不一樣,並且主板自己也有芯片組,各類I/O控制芯片,擴展插槽、接口,電源插座等元器件,所以制定一個標準以協調各類設備的關係是必須的。所謂主板的架構就是根據主板上各元器件的佈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狀,所使用的電源規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標準,全部主板生廠商都必須遵循。     主板架構分爲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多種。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結構,由IBM於1984年公佈,如今基本上已經被淘汰了;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於國外的品牌機,國內不多見;EATX和WATX則多用於服務器或工做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場上最主流、最多見的主板架構,由Intel於1995年公佈,並於1997年推出了ATX2.01標準,ATX對比AT架構有不少優越之處,公佈以後,大多數主板都採用此架構,即便通過了十多年的時間,電腦的性能獲得巨大飛躍,但ATX架構仍然佔據着絕對的統治地位;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多用於配備小型機箱的電腦系統;而BTX則是Intel於2004年發佈的最新一代主板架構,是ATX的替代者,這相似於十幾年前ATX取代AT和Baby AT同樣,革命性的改變是新的BTX規格可以在不犧牲性能的前提下作到最小的體積,新架構對主板的接口、總線、設備將有新的要求,並針對散熱和睦流的運動,對主板的線路佈局進行了優化設計,固然,新架構仍然提供某種程度的向後兼容,以便實現技術革命的順利過渡。     目前能買到的主板基本上都仍是以ATX架構爲主,雖然BTX發佈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因爲多種緣由,一直得不到電腦用戶,特別是電腦玩家們的青睞。並且使用BTX架構的主板,也必須使用BTX的機箱和支持BTX的電源(與ATX12V 2.0兼容)。雖然到目前爲止,ATX仍是主流,特別是酷睿系列CPU推出後,更低的功耗與發熱量,使得ATX架構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但BTX架構無疑更爲先進,更具前瞻性,而Intel也已表示不會放棄BTX架構!依目前狀況來看,BTX可否徹底取代ATX尚是未知之數,BTX的命運如何,相信只有將來的咱們才能知道了!最後補充一句,購機選ATX主板就能夠了,無必要過度追求BTX! 5.集成顯卡、聲卡、網卡     正確來講,應該是板載顯示芯片、音效芯片、網絡芯片,但爲方便描述,仍是使用通俗的叫法吧!顧名思義,意思就是在主板內集成了顯卡的顯示功能,聲卡的音效功能和網卡的網絡功能!目前能買到的主板,一般都會集成聲卡和網卡,而集成顯卡的主板也有很多!     集成顯卡是指主板內集成顯示芯片,這種顯示芯片通常集成於主板北橋芯片中,使用這種芯片組的主板能夠在不須要安裝獨立顯卡的狀況下實現普通的顯示功能,以知足通常的家庭娛樂和商業應用,節省購買獨立顯卡的開支。集成顯卡一般不帶獨立的顯存,而是使用系統的一部分主內存來做爲顯存(根據顯示芯片類型與實際應用狀況,一般會使用4M至256M左右的內存),所以使用集成顯卡對整個系統性能的影響會比較明顯,另外,系統內存的速度一般要比獨立顯卡的顯存低不少,所以集成顯卡的性能也比獨立顯卡低不少。集成顯卡通過多年發展,也得益於內存速度和容量上的大大提高,從性能上來講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很多集成顯卡都能流暢運行不少3D遊戲和須要使用3D技術的軟件!固然,性能越強的集成顯卡,須要調用的系統主內存也會越多!目前大多數芯片組生產商也會生產集成顯卡的芯片組!另外,也存在着少數的帶獨立顯示芯片與獨立顯存的主板,這種集成顯卡因爲芯片與顯存都是獨立的,其實質就是集成了一張不能卸載的獨立顯卡,因爲成本較高,也缺少靈活性,故市面上不多見!     集成聲卡是指主板內集成音效芯片,能在不需安裝獨立聲卡的基礎上,爲系統提供發聲的功能。集成聲卡通常分爲軟聲卡與硬聲卡兩種,軟聲卡沒有主處理芯片,只有一個解碼芯片(CODEC),經過CPU的運算解碼來代替主處理芯片的做用;而硬聲卡則帶主處理芯片,對音效的處理工做就再也不須要CPU參與,與獨立聲卡已經無多大分別了。雖然軟聲卡須要消耗寶貴的CPU資源,也容易因爲線路設計的缺陷而引發干擾噪音,但隨着CPU運算速度的不斷提升,主板線路設計的不斷成熟,軟聲卡的缺陷已經愈來愈不明顯了,憑着其價格優點,反而更能爲人們所接受,也是目前比較常見的集成聲卡類型!另外,咱們常見的AC'97與HD Audio並非一種聲卡的型號,而是一種音頻電路系統標準與規範!AC'97的全稱是Audio CODEC'97,是一個由Intel、Yamaha等多家廠商聯合研發並制定的一個音頻電路系統標準,如今市場上能看到的聲卡大部分的CODEC都是符合AC'97標準的,而廠商也習慣用符合CODEC的標準來衡量聲卡,所以不少的主板產品,無論採用的何種聲卡芯片,都籠統的稱爲AC'97聲卡;而HD Audio則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頻)的縮寫,原稱Azalia,是Intel與Dolby(杜比)公司協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頻規範,HD Audio的制定是爲了取代目前主流的AC'97音頻規範,與AC'97有許多共通之處,某種程度上能夠說是AC'97的加強版,但並不能向下兼容AC'97標準,它在AC'97的基礎上提供了全新的鏈接總線,支持更高品質的音頻以及更多的功能,與AC'97音頻解決方案相相似,HD Audio一樣是一種軟硬混合的音頻規範,與現行的AC'97相比,HD Audio具備數據傳輸帶寬大、音頻回放精度高、支持多聲道陣列麥克風音頻輸入、CPU的佔用率更低和底層驅動程序能夠通用等特色!     集成網卡是指主板內集成網絡芯片,能在不須要安裝獨立網卡的基礎上,爲系統提供網絡鏈接的功能。隨着寬帶上網愈來愈普及,集成網卡也成了主板的基本功能之一了。在使用相同網絡芯片的狀況下,集成網卡與獨立網卡在性能上並無什麼差異,並且相對於獨立網卡,集成網卡反而具備某些獨特的優點:1.下降了整機成本;2.節約系統擴展資源,不會佔用PCI插槽或USB接口等;3.具備更好的兼容性與穩定性,不容易出現獨立網卡與主板兼容很差或與其它設備資源相沖突的問題。目前常見的集成網卡以速度來分主要有10/100Mbps自適應網卡和千兆網卡兩種。另外,部分高檔家用主板、服務器主板還會提供內置雙網卡!     隨着計算機科技的不斷進步,系統的集成度愈來愈高,性能也愈來愈好!即便是集成顯卡的性能也已遠遠超過當年天價的3D遊戲顯卡,集成的聲卡也能播放優美的歌曲,集成的網卡也能高速上網(汗~)!如今想購買不集成聲卡與網卡的主板幾乎是不可能的了,那麼咱們有必要特地去選擇多聲道的HD聲卡,高速的千兆網卡嗎?我以爲對於通常用戶來講,都是沒有這個必要的!雖然目前不少主板都支持多聲道輸出,但咱們用得上嗎?通常用戶使用的還只是2.1的音箱,多聲道意義不大;而集成HD聲卡雖然音質的確較AC'97好,但在通常主板上很少見,對音質無特別要求的用戶也無需特別強求(相信有要求的都用獨立聲卡了);另外10/100Mbps自適應網卡已經足夠咱們的「寬帶」使用了,即便是多機相連,千兆網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講也無多大意義,反而容易存在與低速網絡間的兼容性問題!對於集成顯卡,就要看我的須要了,如今通常帶集成顯卡的主板都會帶PCI-E 16X或8X,可自行擴展獨立顯卡!其實如非大型3D遊戲玩家、3D設計用戶,通常的家庭使用者可選擇集成顯卡的主板,以節省購買獨立顯卡的資金!固然,若是不計較資金,使用獨立顯卡爲系統帶來的3D性能提高,也不是集成顯卡所能比擬的! 6.對硬盤、光存儲設備的支持!     硬盤接口是硬盤與主機系統間的鏈接部件,做用是在硬盤緩存和主機內存之間傳輸數據,不一樣的硬盤接口決定着硬盤與計算機之間的鏈接速度。從大致上看,硬盤接口分爲IDE、SATA、SCSI和光纖通道四種(如無特別註明,基於USB或其餘擴展型設備的存儲設備皆除外),其中SCSI和光纖通道通常只應用於服務器與高端服務器上,價格昂貴;而咱們常見的硬盤接口類型就只有IDE與SATA了!因爲目前大多數的光存儲設備也是使用IDE和SATA接口,故這裏提到的硬盤接口,也是指相應的光存儲設備接口!另外,IDE接口(俗稱並口)與SATA接口(俗稱串口)是徹底不兼容的,二者所使用的鏈接線不一樣,接口類型、形狀不一樣,支持的傳輸速度與技術也是不一樣的!須要補充一點的是,雖然軟驅基本上已經遭淘汰,但基於某些緣由,軟驅所使用的FDD接口卻依然存在於目前全部主板上!     IDE的英文全稱爲「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它的原本意思是指把「硬盤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塊兒的硬盤驅動器,IDE原本只是表明着硬盤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應用中,人們也漸漸的用IDE來稱呼IDE硬盤所使用的接口了,其實咱們常說的IDE接口,原本的名字應該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高級技術附件)接口!ATA接口從出生開始,約經歷了6代的變化,1-3代的ATA還比較原始,而咱們所熟悉的可以支持UDMA與支持光驅等存儲設備的ATA標準就是ATA-4(ATAPI-4)了,而因爲其最大傳輸率可達33.3MB/s,因此也被稱爲UltraDMA/33。自從ATA-4推出後,硬盤的容量,速度都有了很是大的提高,ATA-5,ATA-6的規格也跟着被推出了!ATA-5最大的特色是80針數據線的引入(只有使用80針數據線才能支持徹底ATA-4,若是使用40針線就只能使用ATA-3的速度),並提高接口速度達66.6MB/s。而ATA-6則不僅是提高接口速度達100MB/S(也須要使用80針線),更提供對137G以上容量硬盤的支持!ATA-6規格是ATA接口的最終規格,也是目前大多數主板上的ATA接口所使用的規格,這個規格的制定標誌着ATA技術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標誌着傳統的ATA技術已經走到盡頭了!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在ATA-6規格以後,邁拓公司提出了本身的「UltraDMA/133」規格。該規格在ATA-6的基礎上提高接口速度達133MB/S。不過因爲當時硬盤的最高傳輸速度並無達到該水平,並且在該速度下ATA鏈接線的數據干擾也很是嚴重,即便在測試中,「UltraDMA/133」也沒有帶來任何的性能提高!所以該規格並無獲得其餘硬盤生產商的響應,除了邁拓本身生產的硬盤以外,其餘生產商只是生產了少許的產品!而這個「UltraDMA/133」標準也就沒有成爲行業規範了!     當ATA技術走到盡頭以後,爲硬盤提供更高的接口速度,更高的鏈接安全性,更高的技術規格,先進的新接口SATA被提出來了!SATA英文名爲Serial ATA,意思就是串行ATA,SATA 1.0規範由Intel、APT、Dell、IBM、希捷、邁拓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於2001年正式確立,並於2002年確立了2.0規範!SATA採用串行鏈接方式,串行ATA總線使用嵌入式時鐘信號,具有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與IDE接口相比,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對傳輸指令(不只僅是數據)進行檢查,若是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串行接口還具備結構簡單、支持熱插拔的優勢!串行ATA是一種徹底不一樣於並行ATA的新型硬盤接口類型,由採用串行方式傳輸數據而得名。相對於並行ATA來講,SATA具備不少的優點:首先,它以連續串行的方式傳送數據,一次只會傳送1位數據,這樣能減小SATA接口的針腳數目,使鏈接電纜數目變少,效率也會更高;其次,SATA的起點更高、發展潛力更大,Serial ATA 1.0規範定義的數據傳輸率就可達150MB/s,這比最快的並行ATA所能達到133MB/s(理論)的最高數據傳輸率還高,並且在Serial ATA 2.0規範定義的數據傳輸率就已達到300MB/s。SATA II是在SAT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特徵是外部傳輸率從SATA的1.5Gbps(150MB/s)進一步提升到了3Gbps(300MB/s),此外還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隊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錯啓動(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術特徵。SATA II的關鍵技術就是3Gbps的外部傳輸率和NCQ技術。NCQ技術能夠對硬盤的指令執行順序進行優化,避免像傳統硬盤那樣機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前後順序移動磁頭讀寫硬盤的不一樣位置,與此相反,它會在接收命令後對其進行排序,排序後的磁頭將以高效率的順序進行尋址,從而避免磁頭反覆移動帶來的損耗,延長硬盤壽命。另外並不是全部的SATA硬盤均可以使用NCQ技術,除了硬盤自己要支持 NCQ以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此外,NCQ技術不支持FAT文件系統,只支持NTFS文件系統。     之前的主板一般都會帶兩個IDE接口,而一個IDE接口可接2個IDE設備,由IDE數據線鏈接,所以一塊普通的主板最多隻能安裝使用4個IDE設備!因爲每一個IDE接口均可接兩個設備,所以將設備接在接口中是有主從之分的!在硬盤或光驅後面可設置跳線來定主從盤,若是設置不當,會形成主板識別不了硬件的!在SATA接口已經取代IDE成爲硬盤主流接口的今天,不少主板都將IDE接口削減到1個或徹底取消了,而SATA接口卻不斷增長,不少主板都會提供4個或6個的SATA接口(SATA接口一個只能接一個設備)!人們購買硬盤時也大多會選擇SATA的硬盤,在SATA接口的光存儲設備也加入市場以後,IDE如今也只剩下一個歷史過渡的職能而已了!     在SATA成爲主流硬盤接口的今天,咱們沒有任何理由去選擇陳舊的IDE接口硬盤(除非舊主板不支持SATA),而目前生產的主板,大多也已能提供對SATA II的支持了!雖然更高的SATA規格未必能帶來更快的磁盤讀寫速度,但其新接口的優越性也能在其餘方面體現出來的!而對於光存儲設備,因爲在DOS下對SATA光驅的兼容性不太好,不少時候使用起來會不太方便,並且SATA接口的光驅與刻錄機在性能上也與IDE沒什麼分別!除非有特殊緣由(如新主板沒有IDE接口),照目前狀況來看,仍是不太建議購買如今還不太成熟的SATA光驅和刻錄機產品!固然,隨着SATA徹底取代IDE的時代步伐,全部的IDE設備都將逐漸談出市場! 7.對插槽類擴充設備的支持     除了CPU插槽、內存插槽、軟驅硬盤接口外,主板上一般還會帶有一些針對擴充設備的其餘接口!從大致上看,插槽類主要有AMR,CNR,ACR,ISA,PCI,AGP,PCI-E等幾種!其中AMR,CNR,ACR,ISA,AGP基本上已經遭淘汰,如今的主板已經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了,而目前大多主板只會使用PCI與PCI-E的接口!     AMR(Audio Modem Riser,聲音和調制解調器插卡)規範,它是1998年英特爾公司發起並號召其它相關廠商共同制定的一套開放工業標準,旨在將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的轉換電路單獨作在一塊電路卡上。AMR插槽的位置通常在主板上PCI插槽(白色)的附近,比較短(大約只有5釐米),外觀呈棕色,可插接AMR聲卡或AMR Modem卡,但因爲衆多弊端,不被市場所接受,發佈不久就被徹底淘汰了。     爲順應寬帶網絡技術發展的需求,彌補AMR規範設計上的不足,英特爾適時推出了CNR(CommunicATIon Network Riser,通信網絡插卡)標準。從外觀上看,CNR插槽與AMR插槽比較類似(也呈棕色),但前者要略長一點,並且二者的針腳數也不相同,因此AMR插槽與CNR插槽沒法兼容。與AMR規範相比,新的CNR標準應用範圍更加普遍,可以支持Audio CNR、Modem CNR、USB Hub CNR、Home PNA CNR、LAN CNR等衆多插卡類型。但市場對CNR的支持度不夠,相應的產品不多,因此大多數主板上的CNR插槽也就成爲無用的擺設了。     ACR是Advanced CommuniATIon Riser(高級通信插卡)的縮寫,它是VIA(威盛)公司爲了與Intel的AMR相抗衡而聯合AMD、3Com、Lucent(朗訊)、Motorola(摩托羅拉)、NVIDIA、Texas Instruments等世界著名廠商於2001年6月推出的一項開放性行業技術標準,其目的也是爲了拓展AMR在網絡通信方面的功能。ACR不但可以與AMR規範徹底兼容,並且定義了一個很是完善的網絡與通信的標準接口。ACR插槽通常位於PCI插槽的下面,原來ISA插槽的位置,外貌與PCI插槽相相似(只是方向相反),ACR插卡能夠提供諸如Modem、LAN(局域網)、Home PNA、寬帶網(ADSL、Cable Modem)、無線網絡和多聲道音效處理等功能。於CNR的命運相相似,ACR也沒有獲得市場的支持,最終也是鬱鬱而終了!     ISA插槽是基於ISA總線(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業標準結構總線)的擴展插槽,其顏色通常爲黑色,比PCI插槽要長些,位於主板的最下端。ISA插槽可插接ISA接口的顯卡,聲卡,網卡以及所謂的多功能接口卡等擴展插卡。ISA插槽有很明顯的缺點:CPU資源佔用過高,數據傳輸帶寬過小。早已經被PCI徹底取代,成爲歷史產物了!     PCI插槽是基於PCI局部總線(Pedpherd Component Interconnect,周邊元件擴展接口)的擴展插槽,其顏色通常爲乳白色(也有其餘顏色的),位於主板上AGP/PCI-E插槽的下方(通常有2-6條左右)。其位寬爲32位或64位,工做頻率爲33MHz,最大數據傳輸率爲133MB/sec(32位)和266MB/sec(64位)。可插接顯卡、聲卡、網卡、內置Modem、內置ADSL Modem、USB2.0卡、IEEE1394卡、IDE接口卡、RAID卡、電視卡、視頻採集卡以及其它種類繁多的擴展卡。PCI插槽是目前主板的主要擴展插槽,經過插接不一樣的擴展卡能夠使電腦系統得到能實現的幾乎全部外接功能。另外,Mini PCI插槽是在PCI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常應用於筆記本電腦,如今也有少數臺式機配備了Mini PCI插槽。Mini PCI的定義與PCI基本上一致,只是在外型上進行了微縮。目前使用Mini PCI插槽的主要有內置的無線網卡、Modem+網卡、電視卡以及一些多功能擴展卡等硬件設備。     AGP是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圖形加速端口)的縮寫,是顯示卡的專用擴展插槽,它是在PCI圖形接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AGP規範是英特爾公司爲解決電腦處理(主要是顯示)3D圖形能力差的問題而出臺的。AGP並非一種總線,而是一種接口方式。AGP是一種與PCI總線迥然不一樣的圖形接口,它徹底獨立於PCI總線以外,直接把顯卡與主板控制芯片聯在一塊兒,使得3D圖形數據省略了越過PCI總線的過程,從而很好地解決了低帶寬PCI接口形成的系統瓶頸問題,AGP代替PCI成爲新的圖形接口是技術發展的必然。AGP標準的發展,經歷了AGP1.0(AGP 1X和AGP 2X),AGP2.0(AGP 4X),AGP3.0(AGP 8X)三代!1996年7月AGP 1.0 圖形標準問世,分爲1X和2X兩種模式,數據傳輸帶寬分別達到了266MB/s和533MB/s;1998年5月份,AGP 2.0 規範正式發佈,增長了4x模式,它的數據傳輸帶寬達到了1066MB/s,數據傳輸能力大大地獲得加強了;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規範,並增長了8x模式,這樣它的數據傳輸帶寬達到了2133MB/s,數據傳輸能力相對於AGP 4X成倍增加,能較好的知足當時顯示設備的帶寬需求。雖然AGP標準發佈頻繁,但3D顯示卡的發展速度更快,面對性能強勁的3D顯示卡,即便是AGP 8X也開始力不從心了!當AGP像IDE接口同樣走到極限的時候,爲符合新一代顯卡的高帶寬要求,新的接口標準也就呼之欲出了,這就是後面要介紹的PCI-E接口!須要再補充一下的是,與AGP2.0同時發佈的還有AGP Pro,這是一種爲了知足顯示設備功耗日益加大的現實而研發的圖形接口標準。應用該技術的圖形接口主要的特色是比AGP2.0略長一些,但徹底兼容AGP2.0規範,使得AGP 4x的顯卡也能夠插在這種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兩側進行延伸,提供額外的電能,它是用來加強而不是取代現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據所能提供能量的不一樣,能夠把AGP Pro細分爲AGP Pro110和AGP Pro50,但這種接口大多隻應用於當時的高端主板,而在通常主板上不多見!     PCI-E全稱爲PCI-Express,是最新的總線和接口標準,它原來的名稱爲「3GIO」,是由英特爾提出的,很明顯英特爾的意思是它表明着下一代I/O接口標準。交由PCI-SIG(PCI特殊興趣組織)認證發佈後才更名爲「PCI-Express」。它的主要優點就是數據傳輸速率高,目前最高可達到10GB/s以上,並且還有至關大的發展潛力。PCI-E採用了目前業內流行的點對點串行鏈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計算機總線的共享並行架構,每一個設備都有本身的專用鏈接,不須要向整個總線請求帶寬,並且能夠把數據傳輸率提升到一個很高的頻率,達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帶寬。PCI-E的接口根據總線位寬不一樣而有所差別,包括X一、X二、X四、X8以及X16,其中X2模式將用於內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PCI-E規格從1條通道鏈接到32條通道鏈接,有很是強的伸縮性,以知足不一樣系統設備對數據傳輸帶寬不一樣的需求。此外,較短的PCI-E卡能夠插入較長的PCI-E插槽中使用,PCI-E接口還可以支持熱拔插,這也是個不小的飛躍。PCI-E X1的250MB/秒傳輸速度已經能夠知足主流聲效芯片、網卡芯片和存儲設備對數據傳輸帶寬的需求,可是遠遠沒法知足圖形芯片對數據傳輸帶寬的需求,所以,用於取代AGP接口的PCI-E接口位寬爲X16,可以提供5GB/s的帶寬,即使有編碼上的損耗但仍可以提供約爲4GB/s左右的實際帶寬,是AGP 8X的2.1GB/s的帶寬的2倍。儘管PCI-E技術規格容許實現X1,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規格,可是依目前形式來看,PCI-E X1和PCI-E X16已成爲PCI-E主流規格。除了提供極高數據傳輸帶寬以外,PCI-E由於採用串行數據包方式傳遞數據,因此PCI-E接口每一個針腳能夠得到比傳統I/O標準更多的帶寬,這樣就能夠下降PCI-E設備生產成本和體積。另外,PCI-E也支持高階電源管理,支持熱插拔,支持數據同步傳輸,爲優先傳輸數據進行帶寬優化。PCI-E 16X目前已全面取代AGP成爲顯卡插槽的標準接口,但PCI接口產品衆多,並且也尚未出現瓶頸,PCI-E要全面取代PCI,估計還須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了!不管如何,PCI-E始終是一個優秀的新接口類型,就像當年PCI取代ISA同樣,PCI-E也將全面取代PCI,最終實現總線標準的統一。     因爲目前大多數主板都集成了經常使用的聲卡、網卡,甚至是顯卡,須要使用擴展插槽的設備也變的稀少了!雖然目前通常主板至少都會帶1個的PCI-E X1六、1個PCI-E X一、2個PCI接口,但實際上除了用來安裝顯卡的PCI-E X16接口,其餘接口都不多用到。如非特殊狀況,咱們購買電腦的時候也就沒必要太在乎支持的擴展插槽類型,數量了! 8.對外部擴展接口類設備的支持     當機箱徹底關起來的時候,咱們一般是看不到主板和主板內安裝的各類設備與接線的,咱們只能在機箱後面看到一個個各類各樣的外部擴展接口,這些接口就是外部設備對計算機系統進行數據通信的主要接口,用於鏈接各類外部設備!在這裏,咱們先不討論由擴展卡或主板集成功能所提供的擴展接口,而只討論由主板直接提供的常規擴展接口!從大致上看,目前常見的擴展接口主要有PS/二、COM、LPT、USB、IEEE 1394等幾種。     PS/2是鼠標和鍵盤的專用接口,是一種6針的圓型接口,因爲最先出如今IBM的PS/2機子上,所以而得名。PS/2接口的傳輸速率比COM接口稍快一些,並且是ATX主板的標準接口,是目前最多見的鼠標鍵盤接口類型。雖然PS/2鼠標和鍵盤的接口徹底同樣,可是按照PC'99顏色規範,鼠標一般使用淺綠色接口,鍵盤使用紫色接口。雖然兩者的工做原理相同,但這兩個接口仍是不能混插,這是由它們在電腦內部不一樣的信號定義所決定的。對於鍵盤來講,PS/2接口(俗稱小口)一出現就取代了老式的AT接口(俗稱大口)成爲鍵盤的主接口類型,直到如今仍然擔任着重要的角色!而對於鼠標來講,PS/2接口與當時的COM接口鼠標共存了一段時間後也逐漸成爲主流了,但隨着高端鼠標性能的日益提高,PS/2接口仍然不能使高檔鼠標徹底發揮其性能,並且也有不支持熱插拔的缺點。隨着USB設備的逐漸普及,新的BTX架構也已徹底取消對PS/2接口的支持。即便如此,因爲PS/2的普及度已很是之高,並且沒有什麼致命的缺點,在ATX還有至關生命力的今天,相信PS/2接口也不易遭到徹底淘汰!     COM口的正式名稱爲串行接口(Serial Port),簡稱串口(非硬盤的串口),是採用串行通訊協議的擴展接口。串口的出現是在1980年先後,數據傳輸率是115kbps~230kbps,串口通常用來鏈接鼠標和外置Modem以及老式攝像頭和寫字板等設備。因爲傳輸速度慢,不支持熱插拔等缺點,隨着USB設備的日益普及,COM口設備基本上已徹底消失了。舊式主板一般會提供2個COM口,而目前大多數主板只提供一個,部分新主板已徹底取消COM口了!另外,跟PS/2同樣,BTX架構的主板中是不存在COM口的!     LPT接口的正式名稱爲並行接口(Parallel Port),簡稱並口(非硬盤的並口),是採用並行通訊協議的擴展接口。並口的數據傳輸率比串口快8倍,標準並口的數據傳輸率爲1Mbps,通常用來鏈接打印機、掃描儀等,因此並口又被稱爲打印口。跟串口同樣,因爲衆多缺點,並且不支持熱插拔,目前基本上已經被USB所取代。雖然如今大多數主板都還會帶一個並口,但有很多新出的主板都已徹底取消該接口了!另外,BTX架構的主板中也是不存在並口的!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縮寫,中文含義是「通用串行總線」,它不是一種新的總線標準,而是應用在PC領域的接口技術。USB是在1994年末由Intel、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聯合提出的。USB目前有兩個版本,USB1.1的最高數據傳輸率爲12Mbps(1.5MB/s),USB2.0則提升到480Mbps(60MB/s),兩者的物理接口徹底一致,數據傳輸率上的差異徹底由PC的USB host控制器以及USB設備決定。目前主板中主要是採用USB2.0,各USB版本間都能很好的兼容。另外,USB能夠經過鏈接線爲設備提供最高5V,500mA的電力(所以衍生出USB風扇,USB充電器等設備)。能夠這樣說,USB已經不單是數據傳輸接口,甚至已經成爲一種電力供應的標準接口類型了!通常的USB用一個4針扁平插頭做爲標準插頭,採用菊花鍊形式能夠把全部的外設鏈接起來,最多能夠鏈接127個外部設備,而且不會損失帶寬。USB須要主板、操做系統和外設三個方面的支持才能工做。目前的主板大多都能支持USB2.0,而比較舊的主板就只支持USB1.1,主板上一般也安裝有2個以上的USB接口插座(如今的主板一般會帶4個或6個),並且除了背板的插座以外,主板上還預留有USB插針,能夠經過連線接到機箱前面做爲前置USB接口,以方便用戶使用(一般可支持2個USB接口,另外,若是USB接線錯誤有可能會燒燬主板或USB設備,須要特別注意)。並且USB接口還能夠經過專門的USB連機線實現雙機互連,並能夠經過Hub擴展出更多的接口。USB具備傳輸速度快,使用方便,支持熱插拔,支持即插即用,鏈接靈活,獨立供電等優勢,能夠鏈接鼠標、鍵盤、打印機、掃描儀、攝像頭、閃存盤、MP3機、手機、數碼相機、移動硬盤、外置光軟驅、USB網卡、ADSL Modem、Cable Modem、藍牙設備、WiFi無線網卡、遊戲手柄、甚至是USB聲卡、音箱等,幾乎全部的外部設備都能使用USB接口!另外,USB接口有三種,分別爲:Type A,通常用於PC;Type B,通常用於USB設備;Mini-USB,通常用於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測量儀器以及移動硬盤等!因爲USB擁有衆多優勢,當計算機各方面都能完善對USB的支持後(主要是操做系統與軟件、驅動方面),USB接口獲得了普遍的應用,隨着各類USB設備相繼推出,不久就徹底佔領市場,相繼淘汰串口、並口,成爲計算機主流的外部接口!     IEEE 1394的前身即Firewire(火線),是1986年由蘋果電腦公司針對高速數據傳輸所開發的一種傳輸介面,並於1995年得到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承認,成爲正式標準。如今你們看到的IEEE139四、Firewire和i.LINK其實指的都是這個標準,一般在PC我的計算機領域將它稱爲IEEE 1394,而在電子消費品領域,則更多的將它稱爲i.LINK,而對於蘋果機則仍以最先的Firewire稱之。IEEE 1394也是一種高效的串行接口標準,功能強大並且性能穩定,支持熱拔插和即插即用。IEEE 1394能夠在一個端口上鍊接多達63個設備,設備間採用樹形或菊花鏈拓撲結構。IEEE 1394標準定義了兩種總線模式,即:Backplane模式和Cable模式。其中Backplane模式支持12.五、2五、50Mbps的傳輸速率;Cable模式支持100、200、400Mbps的傳輸速率。目前最新的IEEE 1394b標準能達到800Mbps的傳輸速率。IEEE1394是橫跨PC及家電產品平臺的一種通用界面,適用於大多數須要高速數據傳輸的產品,如高速外置式硬盤、CD-ROM、DVD-ROM、掃描儀、打印機、數碼相機、攝影機等,另外,也是目前惟一支持數字攝錄機的總線接口。IEEE 1394分爲有供電功能的6針A型接口和無供電功能的4針B型接口,A型接口能夠經過轉接線兼容B型,可是B型轉換成A型後則沒有供電的能力。6針的A型接口在Apple的電腦和周邊設備上使用很廣,而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PC上多半都是採用的簡化過的4針B型接口,須要配備單獨的電源適配器。IEEE1394接口能夠直接當作網卡聯機,也能夠經過Hub擴展出更多的接口。目前因爲IEEE 1394與USB2.0在功能與性能方面都比較相近,而IEEE 1394比USB消耗更多的系統資源,並且也缺少Intel的支持,所以在通常主板上並非常規接口,只有在蘋果機和少數比較高端的主板才能發現IEEE 1394的身影。雖然如此,IEEE 1394在傳輸速度和與家電產品設備(主要是數碼攝像機)的兼容性方面都比USB強,並且IEEE 1394既可做爲外部總線,又可成爲內部總線使用,其特有的一些優勢,能夠彌補USB的不足。雖然通常主板上很少見IEEE 1394,但咱們也能夠經過插接IEEE 1394擴展卡的方式得到對此接口的支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成網卡的主板會提供RJ-45網絡接口,用於鏈接網線;而集成聲卡的主板會根據對多聲道的支持狀況,提供3個或以上的音頻輸入輸出接口,用於鏈接音箱與麥克風等;而對於集成顯卡的主板也會提供一個用於鏈接顯示器的VGA接口(有些比較特殊的主板甚至會另提供多一個DVI接口!)     目前主板上的外部擴展接口種類繁多,老舊的串口、並口已經成爲昨日黃花了,相信不久以後將會徹底從主板上消失。PS/2接口因爲普及度與兼容性比較高,並且鍵盤鼠標設備也是必備產品,故仍然有其生命力!USB與IEEE 1394之爭的最終結果是USB在升級爲2.0後佔領了大部分的市場,基本上統一了各類接口!而IEEE 1394也沒有退出市場,在其餘領域中也獲得相應的發展!我認爲在選購主板的時候沒必要太在乎支持的接口類型,一般能提供4個或6個的USB接口也就足夠了!若是擁有須要使用IEEE 1394接口的設備(如DV機等),可選擇提供IEEE 1394接口的主板,但也沒必要太過刻意選擇,畢竟市面上有不少IEEE 1394擴展卡,也可提供支持! 9.主板的供電迴路與電源接口     電源迴路是主板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做用是對主機電源輸送過來的電流進行電壓的轉換,將電壓變換至CPU所能接受的內核電壓值,使CPU正常工做,以及對主機電源輸送過來的電流進行×××和過濾,濾除各類雜波和干擾信號以保證電腦的穩定工做。電源迴路的主要部分通常都位於主板CPU插槽附近。單相供電通常能夠提供最大25A的電流,而現今經常使用的CPU早已超過了這個數字,單相供電沒法提供足夠可靠的動力,另外,若是電路的轉換效率不高,那麼即便採用兩相供電的電路也有可能沒法知足CPU的須要,因此又出現了三相甚至更多相的供電電路。可是,這也帶來了主板佈線複雜化的問題,若是此時佈線設計不合理,就會出現影響高頻工做的穩定性等一系列的問題。目前生產的主流主板產品大多都採用三相供電電路,雖然能夠供給CPU足夠的動力,但也容易因爲電路設計的缺陷,使主板在極端狀況下出現不穩定等問題。如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然要在電路設計佈線方面下更大的力氣,而成本也隨之上升了。電源迴路採用多相供電的緣由是爲了提供更平穩的電流,相越多,×××出來的準直流電越接近直流。     主板上的電源接口是用於鏈接供電電源,以提供充足的穩定電力給主板使用的。目前常見的電源接口類型是24PIN+4PIN,也有一些24PIN+8PIN的接口類型!早期的ATX主板只須要一個20PIN的電源接口就足夠給整個系統提供足夠的電流了!但隨着系統性能的提高,主板對電力的須要也愈來愈高,爲了使CPU能獲得更穩定的純淨電流,獨立給CPU提供+12V的小4PIN接口就出現了,後來發佈的ATX12V 2.0標準,更給原來的20PIN電源接口增長多一個+12V的4PIN,這就是24PIN接口了,也就是所謂的雙路+12V供電!咱們目前所用的24PIN+4PIN供電,就是這樣得來的了!至於24PIN+8PIN中的8PIN是基於原來4PIN的基礎上增長多4PIN的,這種8PIN是給高級電源使用的,能兼容原來的4PIN,實際上也只須要使用前4PIN就足夠給系統供電了。另外,有些主板上會有專門給PCI-E 16X顯卡提供輔助電力的標準4PIN接口,可以保證所使用的高檔顯卡能獲得足夠的電力!     電源迴路對電腦的性能發揮以及工做的穩定性起着很是重要的做用,是主板的一個重要的性能參數,但並非越高相就越好,還要看線路佈局的合理性。咱們在選購主板時應選擇主流大廠生產,設計精良,用料充足的產品。對於供電接口的類型,如今的主板使用的大多都是24PIN+4PIN的標準雙路+12V供電接口,已經足夠系統使用了!      10.提供的特殊功能     除了主板所必備的常規功能外,目前不少主板都會提供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RAID磁盤陣列,SLI技術,CrossFire技術,集成WiFi,藍牙等等;還有不少品牌特有的特點功能和專利功能,如:硬件故障檢測,BIOS保護,系統還原,智能超頻,CPU風扇智能調速等等!特殊功能有些是經過芯片組實現的,有些是經過添加功能芯片實現的,除了硬件支持,有些還須要軟件來支持實現;另外,主板品牌衆多,不少品牌也有屬於自身的一些特點功能與專利功能,即便是同一類的功能,根據品牌的不一樣,也有不一樣的實現方式。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縮寫,中文意思爲廉價磁盤冗餘陣列,簡稱爲磁盤陣列,是一種由多塊硬盤構成的冗餘陣列。雖然RAID包含多塊硬盤,可是在操做系統下是做爲一個獨立的大型存儲設備出現的。利用RAID技術於存儲系統的好處主要有如下三種:1.經過把多個磁盤組織在一塊兒做爲一個邏輯卷提供磁盤跨越功能;2.經過把數據分紅多個數據塊(Block)並行寫入/讀出多個磁盤以提升訪問磁盤的速度;3.經過鏡像或校驗操做提供容錯能力!相對的,以上好處並非必然的,根據RAID的實現方式不一樣,能夠提供相對應的功能,但也會有其相應的缺點!這裏就比較常見的RAID 0、RAID 一、RAID 五、RAID 0+1做簡單說明!實現RAID 0至少須要2個硬盤(如要徹底發揮RAID的優勢,最好是使用性能、容量徹底相等的同一型號硬盤,這在全部RAID中都是如此),當寫入數據的時候,會將數據拆開,分別寫入各個硬盤中,讀取數據的時候也同時從各個硬盤中讀取,優勢是能大大提升硬盤的讀寫性能,並且總容量不會損失,但缺點也很明顯,陣列中只要有一個硬盤損壞,其餘硬盤中的全部數據都將失效,適合對磁盤速度要求較高,而對數據安全性要求較低的玩家使用;要實現RAID 1則須要2個硬盤,與RAID 0相反,RAID 1是一種鏡像方式,相同的數據同時寫入2個硬盤中,硬盤中的數據都將徹底同樣,只要有一個硬盤能運做,裏面全部數據都不會消失,優勢是能保證數據的完整性,但對磁盤性能沒有任何提高(某種相似RAID 1的所謂RAID 1.5能同時讀取數據,讀取數據的時候性能有所提高),並且磁盤容量在最佳狀態下也將損失一半;而要實現RAID 5則最少須要3個硬盤,RAID 5是一種基於數據校驗方式的陣列,用於校驗的數據分別存放與各個硬盤之中,RAID 5的優勢是兼顧安全性與讀取性能,但最小也會損失1/N的磁盤空間(N爲硬盤數),並且寫入性能不理想;RAID 0+1就是RAID 0與RAID 1相結合的陣列方式了,至少須要使用4個硬盤,性能至關於RAID 0,也具備RAID 1的安全性,缺點是會損失一半的磁盤空間!RAID通常是由南橋或獨立RAID芯片所實現,雖然很常見,但卻不經常使用!     SLI的全稱是Scalable Link Interface(可升級鏈接界面),是nVIDIA公司獨有專利的一種經過特殊的接口鏈接方式,在一塊支持SLI技術的主板上,同時使用兩塊支持SLI而且同型號的nVIDIA PCI-E顯卡,以加強系統圖形處理能力的技術。SLI技術在理論上能把圖形處理能力提升一倍,但在實際應用中,除了少數的測試以外,在實際遊戲中的圖形性能提升並非很大,某些狀況下甚至沒有獲得任何的提升,並且目前能良好支持SLI的遊戲還很少。SLI技術在目前來講還不太成熟,不但硬件支持很差,驅動,軟件上也沒有獲得很好的支持,固然,隨着各方面技術的逐步完善,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應該都能逐步獲得解決。     AMD(AMD與ATI已經合併了)的CrossFire技術是爲了對付nVIDIA的SLI技術而推出的,也就是所謂的「交叉火力」簡稱「交火」。CrossFire與SLI雖然都是雙顯卡技術,並且目的都是爲提升顯卡性能,但在實現方式上是徹底不一樣的!與SLI的狀況相似,CrossFire技術目前還不很成熟,不管是在硬件、驅動、軟件的支持上都不太完善,並且支持的主板也很少!     WiFi與藍牙都是一種無線網絡技術,即便主板不集成,也有不少產品可供選擇。除此以外,不一樣的主板也可能會集成其餘更多,更豐富的功能,高端主板也常會使用一些比較新的技術成果!對於品牌自身的專利與特點技術,不少都是大同小異,各品牌之間競爭激烈,通常來講,大品牌具備較高的研發能力,產品特點功能也會比較豐富,針對不一樣的產品市場,也會推出不一樣的產品!     使用RAID陣列與雙顯卡技術須要較高的電腦知識,並且產品大多針對特殊羣體、玩家等,並不適合通常用戶使用,主板上帶有的特殊功能也只針對特殊的羣體,並且不少都能另購擴展產品,並沒有必要過度追求!對於主板自身品牌的特點功能,雖然未必都有很大做用,但無能否認,有些功能的確能爲咱們帶來不少方便,選購主板的時候可根據自身要求進行選擇! 11.主板的可超頻性     在CPU篇中介紹了一些對超頻有必定影響的CPU特性,但要實行超頻,主板的可超頻性支持也很重要!前面已經講過,對CPU的超頻實際上就是對主板外頻的超頻,而要提升主板外頻,就須要主板提供相應的功能了!目前不少主板都能提供必定的超頻特性,例如比較常見的線性外頻超頻特性,容許以1MHz爲步伐提升或下降外頻;智能BIOS復原或智能超頻特性,容許BIOS在因超頻引發出錯的時候自動重置BIOS或下降運行頻率;甚至有些主板可經過附帶的軟件,達到能在系統中自動調節運行頻率的功能等等!除了調節外頻,某些主板還能提供提高或下降CPU供電電壓的功能,以令CPU能在更高的頻率下運行!其實除了能對CPU進行超頻以外,也有能對內存,AGP,PCI-E進行超頻的主板。這些主板可能擁有對內存的運行頻率,延遲屬性,工做電壓等的調節功能,也可能擁有對AGP等顯卡插槽的頻率、電壓等進行調節的功能,以提升系統的總體性能!主板的可超頻性有時候並不所有體如今主板所提供的超頻功能上,主板自己的作工,供電方式,佈線設計等都有可能會對超頻的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     對於超頻,在CPU篇中也已經提過了,通常家庭使用者選購主板是無必要太強調這點的,而即便是高級用戶,重點也是適可而止,不能盲目! 12.主板品牌     相信你們都很清楚,購買主板最主要有兩大重點,一是主板芯片組,二是主板品牌!對於主板芯片組,這裏雖然沒有根據不一樣芯片組做詳細介紹(太多了,無辦法,也無必要),但實際上芯片組所包含的主要功能基本上都已經講過了,你們知道其意思,也就能明白主板與芯片組參數的意義了!而對因而否應該對主板品牌做詳細的介紹,我也考慮了好久,發現有幾大難題:1.主板品牌衆多,只能選其中幾個大品牌做介紹,但這樣會致使偏重,對其餘品牌不公平;2.品牌主板通常有必定的忠實支持者,並且對同一品牌也有多種見解,不容易統一;3.會比較容易帶有我我的的選擇傾向,意見偏一!有鑑於此,也就不對品牌做太詳細的介紹!選購主板的時候,必定要多聽各方面的意見,綜合起來,再自我分析,這樣才能選購到適合本身的主板!     做爲主板品牌,這裏並不提供任何意見,什麼一線二線的劃分都是由電腦玩家們本身總結出來的經驗體現而已,實際上各生產商之間並無這個說法(誰敢說本身是一線,別人是二線?)!而什麼是品牌主板,什麼是雜牌主板,懂行的人不用看品牌,只看主板的作工就基本能夠判定了!至於主板的保修期,目前大多品牌主板都能提供3年質保,選購主板的時候也就應該儘可能選擇能提供3年以上質保的產品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