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目錄html
re建模的基本思路是,將BJT晶體管的輸入端口(一般爲發射結)近似視爲一個等效二極管,將輸出端端口(一般爲集電極和一個公共端子,公共端子是B仍是E,取決於電路是共基接法仍是共射接法)近似視爲一個等效的受控電流源。性能
下面咱們分別詳細介紹共基、共射、共集組態的re模型。測試
共基組態的基本接法和近似等效電路以下圖所示,咱們這裏先對npn型晶體管進行分析:字體
圖4-4.01 ui
圖中,黑色字體的v和i是標準二端口的規定方向,而實際BJT中的電壓電流方向咱們用藍色予以表示。3d
注意上面電路中的電壓/電流符號用的都是交直流總和形式,下面咱們進行直流和交流的分離:對於二極管,在靜態工做點附近可等效視爲爲一個交流電阻(參見:1-4 二極管的電阻);而對於受控電流源,其直流α參數和交流α參數是很是接近的。所以,能夠獲得純交流部分的等效電路以下圖所示:htm
圖4-4.02 blog
對於純交流電路,咱們全部的電壓電流參數使用的都是相量表示法(變量大寫、下標小寫,如:Vi、Ie),這個和交流份量的寫法(如:vi、ie)的含義是一致的,寫成相量形式表示法,對從此的計算會比較方便。ci
(題外話:在電路基本理論中,這個名詞的寫法是「相量」(phasor),不是數學中的「向量」(vector),相量是一個複數!)get
下面咱們計算共基組態re模型的4個典型交流參數:(交流)輸入阻抗、(交流)輸出阻抗、(交流)電壓放大倍數、(交流)電流放大倍數。爲敘述簡潔,人們通常都會省略「交流」兩字,但你內心要清楚,這4個量都是基於交直流分離後的純交流電路而言的。
● 輸入阻抗:
輸入阻抗比較簡單,從圖中一眼就能夠看出,輸入阻抗就是二極管交流電阻:
● 輸出阻抗:
從上圖4-4.02中能夠看到,在二端口的輸出部分是一個受控電流源,其電流僅受輸入端的電流Ie控制,基本不受輸出端電壓Vo的影響。根據電路理論,理想電流源的內阻爲無窮大(不論是獨立電流源仍是受控電流源),所以,輸出阻抗爲無窮大。
好比:假設將輸入電流Ie置於0,則輸出電流Ic也爲0,無論在輸出端外加多大的電壓Vo,輸出端口始終無電流經過,至關於開路狀態。則根據輸出電阻的定義式:
事實上,上面這個結論只是由咱們的re簡化模型的電路圖得出的理想狀況。共基組態真實的輸出阻抗應該從晶體管共基組態的輸出曲線上讀出。從下圖的共基組態輸出曲線中能夠看出,在放大區,每一根「輸出總電壓(VCB)」與「輸出總電流(Ic)」曲線的斜率都接近水平(即斜率k接近於0),則動態電阻(爲斜率k的倒數)接近無窮大,但並非真正的無窮大。通常根據廠商的實測數據,共基組態的BJT晶體管的輸出阻抗Zo一般都在兆歐級。在一般的簡化計算中,咱們將其近似看做無窮大。
圖4-4.03
● 電壓放大倍數:
計算電壓放大倍數,須要在輸出端接上負載電阻,以下圖所示:
圖4-4.04
輸入電壓Vi和輸出電壓Vo分別爲:
所以電壓放大倍數爲:
說明:從上式能夠看到,共基放大電路的電壓放大倍數不只取決於BJT自己的性能,還取決於外接的負載電阻RL的值。
● 電流放大倍數:
電流放大倍數爲輸出電流Io和輸入電流Ii的比值:
案例4-4-1:對於下圖的共基組態re等效模型,已知IE=3mA,α=0.98,試求:(1)輸入阻抗;(2)電壓放大倍數;(3)電流放大倍數;
圖4-04.a1
解:(1)輸入阻抗re由二極管的靜態工做電流決定:
(2)電壓放大倍數爲:
(3)電流放大倍數爲:
對於pnp型晶體管,其分析方法也是相似的,只是其中有些電流與電壓的方向不一樣:輸入電流iI與輸入端口的實際電流iE同方向;輸出電流iO與輸出端口的實際電流iC反向,以下圖所示:
圖4-4.05
其4個典型交流參數的最終計算結果與npn型的結論是一致的:
共射組態的基本接法和近似等效電路以下圖所示,咱們這裏一樣先對npn型晶體管進行分析:
圖4-4.06
而後進行直流和交流的分離:對於二極管,在靜態工做點附近可等效視爲爲一個交流電阻;而對於受控電流源,其直流β參數和交流β參數也是很是接近的。所以,能夠獲得純交流部分的等效電路以下圖所示:
圖4-4.07
下面咱們計算共基組態re模型的4個典型交流參數:
● 輸入阻抗:
輸入阻抗的計算式爲:
而Vbe爲:
將Vbe代入上式得:
對於共射組態,通常的β典型值在幾十到幾百左右,re的典型值大概爲幾歐到十幾歐左右,故輸入阻抗Zi的典型值通常爲幾kΩ量級。
算出輸入阻抗後,咱們能夠對共射組態的re模型電路做等效變形,把輸入和輸出的電路分離開,以下圖所示的樣子:
圖4-4.08
輸入阻抗化爲一個獨立的βre(嚴格來說應該是(1+β)re,近似爲βre),輸出電流仍然同Ic,而且受Ib控制。電路做了以上等效變形後,在後續的計算上會方便不少。後文中,咱們都將使用這個等效變形後的共射組態re模型電路。
● 輸出阻抗:
在二端口的輸出部分是一個受控電流源,其電流僅受輸入端的電流Ib控制,基本不受輸出端電壓Vo的影響。根據電路理論,理想電流源的內阻爲無窮大(不論是獨立電流源仍是受控電流源),所以,輸出阻抗爲無窮大。
好比,假設將輸入電流Ib置於很是小(近似於0),則根據輸出電阻的定義式:
一樣的,上面這個式子只是由re簡化模型的電路圖得出的理想狀況。真正的輸出阻抗應該從晶體管共射組態的輸出曲線上讀出,其輸出曲線以下圖所示。
圖4-4.09
輸出阻抗實質上就是輸出曲線的動態電阻。不過和共基組態相比,共射組態的各條輸出曲線並不那麼水平,所以,其真正的輸出阻抗要比共基組態小得多,其在各點的輸出阻抗即爲輸出曲線在這個點處的斜率的倒數,並且在不一樣點的輸出阻抗都不相同。靜態集電極電流IC越大,則斜率越陡,輸出阻抗越小。
通常廠商在數據手冊中都會給出幾個典型工做點的測試數據,對於共射組態的輸出阻抗Zo,其典型值大約在幾十kΩ左右。
下圖是修正過的共射組態的re模型,圖中加上了非理想輸出電阻ro的影響:
圖4-4.10
● 電壓放大倍數:
計算電壓放大倍數,須要在輸出端接上負載電阻,爲簡化說明概念,咱們暫時先不考慮非理想輸出電阻ro的影響。以下圖所示:
圖4-4.11
輸入電壓Vi和輸出電壓Vo分別爲:
所以電壓放大倍數爲:
說明:從上式能夠看到,共射放大電路的電壓放大倍數也不只取決於BJT自己的性能,還取決於外接的負載電阻RL的值。負號代表,輸出電壓和輸入電壓的方向相反。
● 電流放大倍數:
電流放大倍數爲輸出電流Io和輸入電流Ii的比值:
● 厄利電壓:
咱們回顧一下上面的共射組態的輸出特性曲線(圖4-4.09),雖然各條曲線的斜率都各不相同,但它們之間實際上是有規律的,全部的放大區的直線反向延長後都會交於一點,以下圖所示:
圖4-4.12
這個規律最先在1952年由James M. Early發現的,故圖中這個交點處的電壓VA稱爲Early電壓(厄利電壓)。通常厄利電壓的典型值在50~300V左右。知道了這個特性,輸出阻抗(即輸出曲線的動態電阻)就能夠從靜態電壓電流計算獲得,上圖中Q1點處的斜率爲:
因爲VCEQ通常比VA小一個數量級,故上式可近似爲:
故在靜態工做點Q1處的輸出阻抗爲:
關於厄利電壓,通常只要知道一下其原理便可,實際應用中不常會用到。
對於共集電極組態,一般採用和共射組態相同的re模型,其主要的應用就是「射極跟隨器」,在後面的章節中咱們會詳細分析。
( end of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