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技術寫做,我寫了些什麼?

 

從去年國慶節開始,我連續更新了 4 個月公衆號,累計發佈原創文章 40 篇。編程

按照大多數我的訂閱號的優良傳統,號主應該在跨年的先後做年終總結。然而,一來我反應比較遲鈍,沒跟上節奏,二來當時我正在寫比較重要的系列,沒時間分心,因此仍是慢了半拍。設計模式

如今,創做出現了空檔期,而身體也出現一種魔幻性的跨移——從幾千裏外的城市回到分別了幾百天的農村。這彷彿就在營造一種儀式感,逼使我要把這未完成的任務作個告終。網絡

所以,如今我就來梳理梳理寫出來的東西,說說個人想法吧。編程語言

一、Python貓的故事

這是個人主打系列,故事的主角是一隻來自外太星(喵星)的貓。它外貌長什麼樣,我還沒想好,你能夠疊加全部貓的形象上去,這就是它的樣子。性能

然而,它毫不是一種固定形態的物種。編程語言(Python爲主)、人類文化(文學+哲學)、人工智能、前沿科學(生物+量子物理)和幻想相交合,這些東西都會是個人靈感,也會是塑造這隻貓的原力。學習

咱們認識周遭世界的過程是一種逐步擴大的過程,從點到線,到理得清的網,再到真正的網。一隻做爲講述者的貓,在思考,在探知並試圖融入陌生的星球的時候,會發生些什麼認知層面上的結果呢?編碼

我有不少朦朧的念頭。想要徹底落實它們,簡直不可能。有些東西就是說不清。人工智能

不過,有了開端,有了大體的方向,就老是有了提起「筆」寫下去的動機。spa

有了Python,我能叫出全部貓的名字翻譯

Python對象的身份迷思:從全體公民到萬物皆數

Python對象的空間邊界:獨善其身與開放包容

二、Python進階之路

我接觸 Python 的時間並不長,在工做中用到它的時間就更短了。

由於清楚地意識到本身的基礎並不紮實,因此,幾個月以來,我花了很多時間系統性地學習了一些內容。

寫做前,蒐集資料,查漏補缺;寫做中,發散思考,融會貫通;發佈後,聆聽反饋,修正錯誤。

時間過得真快,如今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僅僅是字符串系列、切片系列和迭代器系列了。我計劃繼續花些時間,把重要的知識梳理一遍。

經過這個系列的寫做,我想驅動本身走出一條 Python 進階之路。而後以它爲基礎,再進行其它領域(爬蟲、數據分析、深度學習、?)的轉向。

在準備生成器系列的時候,我一時起了翻譯 PEP 的念頭,就開啓了翻譯 PEP 的系列。如今試水了兩篇生成器相關的,年後還會翻譯一篇。關於翻譯,我有一些想法,從此再細說。

這個系列的一些內容,實際上是在給 Python 貓系列打基礎作鋪墊。從此,我會避免兩個系列的內容重疊,也不讓它們失衡,所以會想辦法給 Python貓 系列留下足夠的寫做餘地。

超強彙總:學習Python列表,只需這篇文章就夠了

學習Python操做JSON,網絡數據交換不用愁

給Python學習者的文件讀寫指南(含基礎與進階,建議收藏)

再談文件讀寫:判斷文件的幾種方法及其優劣對比

Python中的「特權種族」是什麼?

詳解Python拼接字符串的七種方式

你真的知道Python的字符串是什麼嗎?

你真的知道Python的字符串怎麼用嗎?

Python是否支持複製字符串呢?

join()方法的神奇用處與Intern機制的軟肋

Python進階:切片的誤區與高級用法

Python進階:迭代器與迭代器切片

Python進階:全面解讀高級特性之切片!

Python進階:設計模式之迭代器模式

爲何range不是迭代器?range究竟是什麼類型?

[譯] PEP 255--簡單的生成器

[譯]PEP 342--加強型生成器:協程

三、薦書系列

關於薦書系列,我是受到了常常閱讀的一些電影公衆號的啓發。

若是有一部好電影,你們就會花很長篇幅去推介它,去評論它,去宣傳它。對於一些非技術類的書籍,也極可能有此待遇。

但是,咱們卻不怎麼見到技術類書籍是這樣的吧?除去出版社、做者和利益相關機構,你幾乎看不到有人爲一本技術書籍寫書評(寫筆記、畫思惟導圖的卻是挺多)。

因而,我決定來嘗試一下。有幾篇,我特地提到了豆瓣評分和評論,如今看來模仿的痕跡過重,這類玩意對技術類書籍來講,真不合適。純探索階段,但願從此能拿出更好的做品。

這個系列,主要還有一個考慮:促使我本身去閱讀,逼着本身學會總結概括,多產生一些積累。

  1. 編寫高質量代碼改善 Python 程序的 91 個建議
  2. Python最佳實踐指南
  3. 黑客與畫家
  4. Python源碼剖析
  5. Python高性能編程

四、雜七雜八

這部份內容也是跟技術息息相關的,例如 Python社區動態、技術寫做、編程思想、技術翻譯等等。

其中,關於社區治理模式投票的幾篇文章,我最初覺得是個熱點,但後來意識到,真的沒有多少人關心。(我該懷疑本身的關注點呢,仍是懷疑別人?)

值得慶幸的是,有篇文章被兩位圈內大佬轉載了!我樂了很久。這裏就不提名字了,總之他們是我初學 Python 時就很佩服的人,由於看了他們的一些文章,我才動了寫技術文章的念頭。

關於技術寫做和翻譯,我初見門道,從此還會多做總結分享。

來自Kenneth Reitz大神的建議:避免沒必要要的面向對象編程

學習Python,怎能不懂點PEP呢?

再聊聊Python中文社區的翻譯

Python之父退位後,最高決策權花落誰家?

這件正在發生的事,關乎全部的Python開發者……

最新進展|關於Python治理模式的投票

Python決策權的投票結果誕生了,「指導委員會」模式拔得頭籌

聊聊技術寫做的我的體會

大名鼎鼎的Requests庫用了什麼編碼風格?

五、寫在最後

我認可本身是一個不擅運營的人,雖然爲了提高公衆號的訂閱數與閱讀數,也作過一些運營的嘗試,可是,跟圈內的不少號主相比,差得可不止一絲半點。

四個月以來,我結識了不少技術寫做的號主,他們有些人創號不久,但不只技術紮實,並且抓選題、抓熱點和寫做風格都極其出色,很快就成爲了「當紅炸子雞」;還有的大佬,持續耕耘了幾年,坐擁數十萬粉絲,立品牌、出書、出課程、開知識付費、開公司,替技術人走出了一條名利雙收的榜樣之路。

他們令我羨慕。他們皆有值得我學習取經的優勢。不過我也知道,堅持本身的原則、發展本身的特點更爲重要。作人也好,寫公衆號也好,循着本身的本心與節奏,纔不至於走歪了路。

因此,在以上幾個系列的寫做方向上,我仍會繼續堅持,沉下心來學習,思考和分享。這個階段性的小結,既是一個交代,也是新的開端。

-----------------

本文原創並首發於微~xin!公@號【Python貓】,後臺回覆「愛學習」,免費得到20+本精選電子書。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