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安全

好書推薦
微信
今天咱們爲你們推薦的是《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方法論與實踐》。本書做者是有着20年銀行工做經驗的資深業務架構師付曉巖。網絡
此前咱們曾經推薦過付老師的一本書叫《銀行數字化轉型》,當時咱們就提到,在付老師20年的工做經驗當中,有12年業務領域經驗和8年IT領域經驗。這點很重要,由於《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的目標就是要在業務與IT領域架設一座橋樑,或者說,創建一套標準的語言體系,讓業務與IT深度融合,從而設計出有效知足客戶需求的企業級軟件。架構
這本書適合誰讀呢?app
首先,企業管理者,管理者決定着企業的發展方向,但如今不少企業並不是不善於設計「戰略」,也並不是不精通「業務」,而是不熟悉「架構「。因此,管理者讀此書,能夠更好地帶領企業得到架構能力,自上而下地創建業務架構。框架
其次,實施管理者,好比項目總監,各級項目經理、業務經理,技術經理等,他們能夠在本書中得到企業級項目工做的方法論,並思考這些方法論與自身行業的適配性。工具
再次,技術人員,不少技術人員對本身究竟是在實現「業務人員」的要求,仍是在實現「業務」的要求產生過困惑。本書能夠幫你解決這種困惑。佈局
第四,業務人員,業務人員,業務人員在業務與技術融合過程當中會更「痛苦」一些,本書會告訴你,若是業務人員可以將本身的思惟「結構化」一些,這種痛苦會減小,讓業務人員與軟件的交互度更高。學習
第五,但願成爲業務架構師的讀者。本書雖然不能幫你學習更多垂直領域的技術知識,但卻多是你成爲業務架構師必讀的一本書。flex
好的,下面咱們從五個部分來介紹本書的內容。
第一部分,業務架構基礎篇:包括業務架構的發展歷程;業務架構的做用,它和IT架構的關係;和架構伴侶:業務模型;
第二部分,如何設計一個企業級的業務架構;
第三部分,如何落地企業級業務架構方案;
第四部分,架構方法如何進行改良;
第五部分,業務架構與中臺。

【第一部分】
第一章:業務架構的發展歷程:
1987年Zachman提出的企業架構模型描述了一個企業的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該模型按照「5W1H」,即What(數據)、Where(網絡)、Who(角色)、When(時間)、Why(動機)、How(功能)6個維度,結合目標範圍、業務名、信息系統模型、技術模型、詳細展示、功能系統這6個層次,將企業架構分爲36個組成部分,描述了一個完整企業架構所須要考慮的內容。
接下來,1995年,TOGAF架構將企業架構進一步定義爲兩個部分:業務架構和IT架構,這是業界首次明確提出了業務架構的概念,企業架構概念演化出業務架構概念。TOGAF指出,業務架構是將企業的業務戰略轉化爲平常運做的渠道。
TOGAF以後,業界又前後誕生了FEA(聯邦企業架構)和DODAF(美國國防部體系架構框架),前者着眼於跨部門、跨機構提高業務效率,解決重複建設、信息孤島等問題,後者結構比較複雜,以做戰爲目標,但對企業級業務架構也有參考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付曉巖在本書的附錄中有一篇關於馬漢的《海軍戰略》一書的讀後感,題目叫《位置、力量、資源》,這不由讓人在「商場如戰場」的背景下思考,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爲什麼能夠從戰爭理論中得到啓發?
以上是本書第一章內容,接下來咱們來介紹第二章:業務架構的做用及其與IT架構的關係。
先說做用,簡單講,企業級業務架構一是起到傳導做用,也就是把業務需求傳導給IT;二是讓企業戰略落地,最終讓企業成爲高效的「數字化企業」。
事實上,不少傳統行業中的企業已經實現了數字化,好比你認爲是賣咖啡的星巴克,好比你認爲是租車的滴滴,還有送外賣的美團,其實都已是科技公司。這些公司面對所在行業的後知後覺者的時候,已經具有了「降維打擊」能力。
那後覺者怎麼辦?是簡單重複先行者的「套路」嗎?仍是高薪聘請技術人員?購買大廠的科技產品?在做者看來,這些都有必要,可是這些就比如你有一把狙擊槍,但不表明你就是好的狙擊手。因此要進行內在能力轉變,這種能力就是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能力。
說完了業務架構的做用,再說它與IT架構的關係。做者認爲,業務架構應當是企業戰略而非IT戰略的一部分,做者用一張圖說明了二者的關係。用個比喻的方法說,業務架構是「靈魂」,而IT架構則是「容器」。而這個「容器」又如何分類呢?做者認爲能夠分爲:應用架構、技術架構、數據架構、安全架構。在這一部分,做者還介紹了這四種架構的特色,及其相互關係。
以上是本書的第二章內容,下面介紹第三章:
第三章,付曉巖老師從「模型」的概念入手進行論述。其實咱們所說的模型,能夠是具象的,好比售樓處的樓盤等,也能夠是抽象的,好比軟件開發中經常使用的時序圖、狀態圖等。簡單講,模型就是一種表達形式。人類語言也能夠視爲一種模型,是頭腦中想法的表達,而業務模型,就是對業務的表達。
那業務模型究竟要表達什麼呢?最主要的就是組織及其運做過程。好比,一切盈利企業基本行爲均可以用一個頂點爲「成本、收入、利潤」構成的三角形表示,而企業行爲就能夠根據這個三角形進行分析。
有了這個基本概念,做者介紹了常見的建模方法,好比表現爲垂直職能帶型流程圖的ISO9000模型,好比致力於爲全部業務用戶提供易於理解的符號的BPMN模型,又好比非專利的第三代建模和規約語言UML(統一建模語言)等等。
在本書當中,「業務架構是戰略、流程、組織等業務元素的結構化表達」這一理念在書中反覆出現。而業務模型則是這種結構化表達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付曉巖在第三章介紹了建模原則與建模思惟的應用。
建模原則之一是總體性原則,好比,幾個小組在沒有總體要求,也不容許溝通的狀況下,設計出來的飛機組件,可能根本沒法拼接到一塊兒,因此必定要注重總體性;建模原則之二是合適性原則,生搬硬套的建模可能致使設計結果的「無用」,因此必定要將模型中各個部分、各種元素有機結合。
業務模型技能在項目完結以後還有用嗎?做者認爲模型思惟會「終身受用」,好比它能讓你更好地把握總體、穿透現象、保證落地。
以上是本書第一部分,也就是基礎篇的內容,包含了本書的前三章。總結一下,第一部分做者主要介紹了業務架構的歷程、做用,與IT機構的關係以及業務模型的介紹。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做者開始教咱們如何設計業務架構。這一部分共分爲4個章節,分別是業務架構設計的起點、過程、難點,以及一個虛擬案例,某商業銀行業務架構的設計。
做者指出,設計過程是從戰略分析出發,經過梳理目標,發掘能力需求,再經過價值鏈分析方式,構建企業總體能力佈局。而業務架構設計與IT落地則是交替上升的過程。這個思路貫穿在第二部分當中。下面咱們就來介紹第二部分的四章內容。
第四章,業務架構設計的起點,就是企業戰略分析。戰略分析能夠用BMGovernance公司設計的企業戰略設計模型做爲輔助工具。做者詳細介紹瞭如何用此模型進行企業戰略分析。若是咱們把這個像屋子同樣的模型,和第三章提到的三角形的企業架構模型對比,能夠把三角形理解爲「大道至簡」,而這個「屋子」則是「衍化致繁」。經過戰略的建模,讀者能夠實踐對戰略的一次簡易的「沙盤推演」,能夠避免工做的盲目性。
企業戰略分析的第二個方面是對標分析。做者指出,不少人將對標分析的好處定位於快速學習領先實踐,但這種想法有兩個誤區:第一,不少時候,領先實踐並無真的研究透,即使請諮詢公司出手,也可能是研究表象,難以充分了解機理。若是真的想學透,恐怕要把實踐真正的參與者「本尊」引入企業才行。
對標分析的誤區之二,是對本身瞭解不夠清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謂「明智」,是要先認清本身,再瞭解別人。
同時,組織結構對架構設計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好比談及組織結構對系統設計的做用,「康威定律」就告訴咱們,任意一個軟件都能反映出製做它的團隊的組織結構。而做者認爲將這個規律延伸到需求方也同樣適用:需求方的組織結構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系統的組件結構。
以上是本書第四章內容,介紹了業務架構設計的起點。接下來,第五章,做者介紹了業務架構設計的過程。
在設計過程當中,做者先引入了價值鏈分析方法,並介紹了邁克爾·波特1985年提出的價值鏈(Value Chain)的概念,做者指出,價值鏈主要描述的是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而描述價值鏈,則須要對企業行爲進行分析,分析的維度包括業務領域的劃分和業務流程的分析。
若是價值鏈是橫軸,業務領域就是豎軸,而貫穿橫軸的業務流程能夠遵循前文提到的BPMN語法標準進行,用VISIO設計工具進行設計。
做者提醒讀者注意的是:業務領域和業務流程分析階段完成的模型一般不夠準確,由於雖然已經將能力需求落實到了「工做流」當中,但尚未通過「精煉」。
接下來做者介紹了數據分析的方法,重點講解了企業級數據模型。付曉巖用ER(實體關係)圖展開,以金融類企業經常使用的FSDM(Financial Services Data Model)做爲整體結構創建分析框架,將數據實體、數據屬性進行歸類,造成統一的企業級邏輯模型,並在生產階段進行嚴格管理。
數據模型與流程模型是「難兄難弟」,第五章第四小節做者介紹了流程模型的表達方法,在第五小節做者總結了業務架構設計5個關鍵元素,也就是價值鏈、業務領域、業務流程、業務數據和業務組件,以及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在第六章,做者介紹了業務架構設計的難點,好比基本的標準化方法和如何避免過分整合。第七章,則以商業銀行的業務架構設計爲虛擬案例,幫助你們理解業務架構設計的過程。
至此,咱們介紹了本書的前兩部分,包括了第一章到第七章的內容。接下來是本書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業務架構的落地篇。做者用六個章節介紹了這個部分的內容。

【第三部分】
在第三部分的開篇之際,做者指出,落地部分並無什麼神祕之處,若是設計得當,落地更多須要的是決心和耐心。可見第二部分所講的設計,乃是根本,設計得好,能夠事半功倍。
下面咱們介紹第三部分,第八章做者講述瞭如何把一個業務架構模型轉變成一個可執行的業務架構方案。由於業務模型所能表達的信息仍是有限的,因此,要想落地成方案,並不能僅僅依賴以前所作的高階架構,雖然這個架構有條有理,但尚未精細到能夠直接出IT設計方案的程度,還須要繼續向下分解爲IT設計元素,繼續在業務與IT間「搭橋」的過程。
對於方案的設計過程,做者認爲方案要包含三個部分的文檔:企業級業務架構方案的總體描述、分領域或分應用的方案描述、業務組件的方案描述。做者用第八章一章的篇幅介紹了這三個部分文檔的具體內容,同時也對開發團隊規模較小的企業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在業務架構方案作好以後,咱們還須要作什麼?付曉巖認爲,不要期望IT設計能夠天然產生,還須要業務架構人員去作充分的解釋來保證架構方案的傳導。若是架構設計人員缺位,業務部門和項目團隊溝通的結果可能會和最初建模存在差別,長此以往積累出不少「地方語言」,業務架構只能「自說自話」。
所以,業務架構設計也必須努力打造「通用語言「,一方面培養合格的業務架構師隊伍,做爲業務模型的「嘴」,另外是增強項目外的宣講,用業務模型去解釋業務。讓這個通用語言充分「用」起來。
第九章,做者介紹了基於業務架構方案的實施過程。做者結合第七章列舉的虛擬案例,介紹了企業級業務架構進行IT設計的大體過程:1、細化業務架構模型;2、處理「新發現」;3、進行慣常的IT設計,但要創建一體化視圖;4、業務架構的橋樑做用。
同時,做者還指出,業務架構是一個迭代的過程,會不斷地進行反覆和調整,並給出了處理這種調整的原則,好比爲何不能容許簡單地指定架構?什麼樣的架構調整是能夠接受的?什麼樣的不應接受?
以最後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架構調整不應接受「爲例,做者指出明顯違反既有規則的調整、沒必要要的重複造輪子都是不應接受的。
若是以上工做都已完成,項目順利實施,那麼項目結束了該怎麼辦?第十章,做者介紹了轉型後的長期應用機制該如何創建,也就是如何維持「通用語言「的長期使用。
做者指出,按照「熵增」理論,沒有良好的維護,再好的架構也會慢慢崩壞。因此項目結束以後,必須堅持使用所創建的企業級業務架構去管理新的需求,並隨着業務和技術的發展,不斷調整架構,保持經常使用常新。具體的方法,涉及到將企業級轉型項目中培養出的業務架構設計人員派駐到業務部門,普遍交流等等。
在第十一章,做者討論了業務架構設計這個「笨重」的過程,與敏捷的關係。做者認爲,根據敏捷宣言提出的四個核心價值,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與真正的敏捷理念,是不矛盾的。做者指出,有一些非正宗的敏捷指的實際上是不按套路出牌的「特事特辦」,這種敏捷其實質就是臨時事項,因事而立,事過則廢,這種方式會對企業總體架構管理帶來必定破壞,每每直接要求一些違反「架構」總體安排的改動,這與「真敏捷」不一樣,真敏捷並不意味着要違反企業級,而是能夠與企業級很好地融合在一塊兒。
第十二章,做者介紹了企業級的「五難」,即五個難點,第十三章,介紹了一個實現了快速設計的案例,讀者能夠自行閱讀。

【第四部分】
以上是本書的第三部分,接下來的第四部分,做者和讀者探討的問題是架構方法如何改良。做者認爲,上述架構設計方法雖然也有基於流程和數據的標準化造成的組件和功能,但其對複用的表達依然偏重流程視角,是活動、任務的複用,而IT但願看到的,更直接的複用,好比面向構建的設計如何實現,是值得討論的。
第十四章,做者經過「樂高積木」式的軟件設計方法——CBD(基於構件的開發),進行了討論。但基於構件須要注意「顆粒度」問題,處理很差的話,業務人員沒法明白IT到底在作什麼,IT人員也沒法讓本身獲得解脫。做者在本章給出了構件模型的設計方式和一個虛擬案例,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
與本章相關的一個附錄,也就是本書的附錄B,是做者在業務架構設計工做期間學習《金融工場》一書的體會,對於做者理解本章內容有參考價值。
第十五章,做者介紹了構建輕量級架構管理工具的方法,第十六章,做者則基於構件模型探討了傳統企業產品創新的問題。付曉巖指出,構建模型能夠面向產品或服務提供簡潔、直觀的設計藍圖,從而提高開發效率。那麼,可否延伸這種能力,改善傳統企業產品創新能力呢?做者認爲,以構建模型及其架構管理工具爲基礎的實現模式,有助於加強創新管理所需的信息傳導、信息分析、創新平臺三方面能力。所以答案是確定的。具體的實現方法,讀者能夠在第十六章中探尋。

【第五部分】
最後,本書的第五部分,付曉巖介紹了業務架構與中臺的關係。做者的核心觀點是:業務架構方法能夠推導出中臺設計。付曉巖認爲,雖然業務架構二十多年的歷史中不慍不火,但在阿里集團內部發展的很好,證實了業務架構設計有助於創建中臺規劃。
固然,做者也指出,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方法並不是「銀彈」,更不能簡單照搬其餘企業的架構套在本身身上。它更像一面鏡子,鏡子中照出的只能是你本身,而照鏡子的過程也是一個「賦能」過程,賦予你認清本身的能力,達到「自知者明」的狀態。
總結一下,本書共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業務架構的發展歷程、做用、與IT架構關係,介紹了業務模型;第二部分,詳細介紹了業務架構的設計方法,包括設計的起點:企業戰略分析;設計的過程:價值鏈分析、行爲分析、數據分析、組件分析及總體邏輯關係;第三部分,介紹了業務架構的落地:包括如何製做方案,如何落地實施,如何在實施以後創建長期應用機制等;第四部分,介紹了架構方法如何改良,列舉了面向構建的設計方法,以及構建輕量級架構管理工具和基於構建模型進行傳統企業產品創新的方法。最後一個部分,做者探討了業務架構與中臺的關係。
好了,付曉巖的《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方法論與實踐》的內容就爲您介紹到這裏。歡迎你們繼續關注金科好書推薦,學習更多金融科技好書。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曉談巖說()。
若有侵權,請聯繫 support@oschina.cn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塊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