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CP協議是一個協議族,而不是具體的協議。網絡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開放式系統互聯。 通常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絡互聯模型。
按四層分爲:網絡接口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
按七層分爲: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tcp
若是一個進程須要收發網絡數據,就須要分配一個端口,在Linux系統中,端口能夠有65526(2的16次方)個,0~1024號端口是系統端口,用戶沒法修改,1025~65534端口是系統爲用戶預留的端口,65535號端口爲系統保留測試
知名端口(0~1023):blog
21端口:FTP
22端口:SSH
25端口:SMTP
80端口:HTTP服務
161端口:SNMP
443端口:HTTPS接口
動態端口(1024~65535)進程
之因此稱爲動態端⼝,是由於它⼀般不固定分配某種服務,⽽是動態分配,當⼀個系統進程或應⽤程序進程須要⽹絡通訊時,它向主機申請⼀個端⼝,主機從可⽤的端⼝號中分配⼀個供它使⽤。當這個進程關閉時,同時也就釋放了所佔⽤的端⼝號。ip
查看端口狀態:開發
「netstat -an」ast
端口做用:程序
⼀臺擁有IP地址的主機能夠提供許多服務,⽐ 如HTTP(萬維⽹服務)、FTP(⽂件傳輸)、SMTP(電⼦郵件)等,這些服務徹底能夠經過一個IP地址來實現。那麼,主機是怎樣區分不一樣的⽹絡服務呢?是經過「IP地址+端⼝號」來區分不一樣的服務的。
IP地址:⽤來在⽹絡中標記⼀臺電腦的⼀串數字,⽐如192.168.1.1;在本地局域⽹上是唯⼀的。
IP地址的分類
每⼀個IP地址包括兩部分:⽹絡地址和主機地址
A類IP地址
⼀個A類IP地址由1字節的⽹絡地址和3字節主機地址組成,⽹絡地址的最⾼位必須是「0」,
地址範圍1.0.0.1-126.255.255.254
B類IP地址
⼀個B類IP地址由2個字節的⽹絡地址和2個字節的主機地址組成,⽹絡地址的最⾼位必須是「10」,
地址範圍128.1.0.1-191.255.255.254
C類IP地址
⼀個C類IP地址由3字節的⽹絡地址和1字節的主機地址組成,⽹絡地址的最⾼位必須是「110」
地址範圍192.0.1.1-223.255.255.254
D類IP地址
D類IP地址第⼀個字節以「1110」開始,它是⼀個專⻔保留的地址。它並不指向特定的⽹絡,⽬前這⼀類地址被⽤在多點⼴播(Multicast)中多點⼴播地址⽤來⼀次尋址⼀組計算機
地址範圍224.0.0.1-239.255.255.254
E類IP地址
以「1111」開始,爲未來使⽤保留
E類地址保留,僅做實驗和開發⽤
私有IP:
在這麼多⽹絡IP中,國際規定有⼀部分IP地址是⽤於咱們的局域⽹使⽤,也就是屬於私⽹IP,不在公⽹中使⽤的,它們的範圍是:
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
注意:IP地址127.0.0.1~127.255.255.255⽤於迴路測試
子網掩碼的做⽤:將某個IP地址劃分紅⽹絡地址和主機地址兩部分
子網掩碼的設定必須遵循⼀定的規則
與IP地址相同,子網掩碼的長度也是32位:
左邊是⽹絡位,⽤⼆進制數字「1」表示 右邊是主機位,⽤⼆進制數字「0」表示 特殊的兩個主機號: 主機號全爲0,表示⽹絡號 主機號全爲1,表示⽹絡⼴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