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認知 丨 做者 / 袁吳範程序員
這是pointers公衆號分享的第21篇原創文章面試
寫了20篇原創文章,一直沒有正式的介紹過本身,一方面粉絲太少,另外一方面確實沒有時間寫。markdown
算一算在杭州已經有11個年頭了。算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杭漂,如今已經在杭州安家立業。數據結構
大學當了四年遊戲少年,到剛畢業時的到處碰壁,再到大廠的技術總監,這一路走來有太多的心酸。架構
但願你們看過個人經歷,可以給到北漂、深漂和杭漂們一些鼓勵。工具
做者簡介:
大廠技術總監,分享職業發展、技術管理、職場晉升、技術成長等我的多年經驗和心得。一塊兒成長!關注公衆號pointers,回覆:【網盤】,還可得到pandownload復活版,下載速度60M/S。oop
我是浙江人,出生在浙北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按照我老婆的話說是自帶土氣,這恐怕是農村人與生俱來的氣質了吧。學習
從小家裏條件不是很好,在我模糊的印象中,冬天家裏老是斷電,父親就會肩扛竹竿,在竹林裏尋找斷開的電線,再用竹竿把兩頭斷線接上。測試
當時年小的我還不知道這個小小操做是如此的危險,就是以爲父親老是什麼都能搞定。動畫
應該是「開竅」晚的緣由吧,直到一年級前,還不會從1數到10,別人家的娃已經能夠加減乘除了。
在小學期間,個人成績表現的能夠用糟糕來形容。
小學的成績一直排名墊底,行動表現上,一直後知後覺,呆頭呆腦,用我媽的話說就是傻傻的。
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被我媽一直用別人家娃來激勵我。
你看別人芳芳又拿三好學生了
你看別人優優又考試第一名了。
不過還好,我有一點還能夠的,就是體育。
在四年級的時候還得到鎮上同年級200米和50米短跑比賽的第一名。
爲此學校的領導還在國旗前給我了獎狀。
這個獎狀也就成爲我小學期間惟一的獎狀,有點心酸。
因此我一直認爲在小學期間,體育是最重要的。
通常體育好的學生,文化課都不會差,就算如今差,之後也會追上來的。
初中的時候,進入到了鎮上的中心學校,這所學校在縣裏應該算是最差的那種了吧。
在學校裏,我第一次看到了電腦,當時看這個屁股大大的東西,看着很高科技感受。
當時並不知道,這還只是個顯示器,主機是在桌子下面的。
初一開始有了電腦課,當時的電腦課的機房是這樣的。
用的已是xp系統了。
01年xp系統發佈,03年我初一,如今想一想當時用的仍是挺先進的。
最開始學習的就是word,而後還學了flash製做動畫,我也不知道學校爲何讓學這個。
以前對電腦只是存在腦海中的一個靜態畫面,當我第一次看到電腦可以經過笨拙的鼠標控制,我被震撼了,還能夠這樣用?
我就被這個樣子看起來怪怪的東西,深深的吸引了。
快速發展20年的互聯網,讓人感到唏噓,新技術層出不窮,微軟仍是那麼的能打,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時代,強者恆強,office套件已經家喻戶曉,而flash逐漸快被淘汰。
扯遠了,話題拉回來。
在當時,電腦課是我最喜歡的課程,由於我學的很快,每次課堂做業,都是第一個完成。
就由於接受的比較快,還常常被老師在課堂上,點名表揚。
這在其餘課上還不可能存在的。不被老師抓到辦公室批評就不錯了。
在那時,就是比較簡單的想法,下定決心,必定要熟練的操做電腦。
就由於對電腦的熱愛,心中的火苗完全被點燃,學會了同樣對我以後的發展影響極大的技能,就是盲打字的習慣。
進入高中後,學習成績日新月異,一直在前十的狀態,在縣裏的排名一直在前100名。按照之前的經驗,前60名,就能夠進入浙大了。因此高中階段,一直是把浙大當作個人大學目標。
但是高考成績完全將個人夢擊碎,個人成績只高出一本線20分。
那段時間,情緒一直比較低迷,感受世界都要崩塌,又來通過家人、朋友和老師的輔導下,漸漸緩了過來。
填報志願時候,沒有選擇離開浙江,仍是填報了杭州的一所雙非學校。
浙江只有一所98五、211高校,你們都懂了吧,浙江的學生難啊。
進入大學以後,下定決定刻苦學習,發誓要考上浙大研究生,去實現本身未完成的夢。
可個人毅力弱的性格,再一次擊敗了我。
整個大學四年,都沉迷在dota這款遊戲當中。就是下圖這個,你們好好看看,是否是很熟悉?
最瘋狂的一次,在天梯平臺上,爲了衝分數,從早上的八點,一直打到次日的晚上的八點。整整36個小時,除了上廁所沒有離開過凳子。
整個大學生涯中,除了必需要簽到的課,其餘的基本沒有參加過。不過還好,我沒有掛科,我老是能最後時間內,完成臨時抱佛腳,考試經過。順利完成了畢業。
心心念唸的考研,去浙大上學,在頹廢中,逐漸的放棄了。
個人人生轉折點,是在畢業找工做的那段時間。
找了好幾個月,都是產線普工的崗位,或者是須要常常出差的技術支持崗,又或者是銷售崗位。
根本不是我想要作的研發崗。
在一次和我媽媽電話的過程當中,我哭了。這是我大學四年來第一次流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啊
感謝殘酷而又現實的社會,讓我感覺到了可能會餓死的危機感和城市中沒法生存的絕望感。
這一會兒就把我迷迷糊糊的腦子,完全打醒了。
心灰意冷的我,我靜下心想了一個星期,下定決心,給本身定了一個小目標**:一週以內把常見的面試題所有刷了一遍,先找一個小廠,幹幾年學到技術以後,最終跳槽去大廠。**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近乎瘋狂的學習,天天睡4個小時。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家新成立的創業公司,面試期間,我表現出的基礎能力獲得了面試官的承認,順利拿到了研發崗的offer。不知道那天晚上多開心,當即給我媽打電話報喜。
那家創業公司是要開發一款智能機器人,帶隊的是浙大航天學院的一個副教授,擅長機器視覺。
這是我實現目標過程當中的選擇,我到如今都以爲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也感謝當時給我機會。
這裏的氛圍是科研氛圍,感受可以學到東西(雖然工資很低,可是當時沒有考慮薪資方面,有自知之明,管飽就行)。
接下來就是沒日沒夜的看書,彌補本身的大學欠下的債。
晚上9點下班,騎車回家,洗漱好,10點鐘看書到12點睡覺。
早上6點起牀,看書到9點,騎車上班。
甚至不放過吃飯時間——邊吃飯邊看書,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2年。
這是我畢業後,工做前期這個階段,我以爲須要作到3點:
這個階段,認知收益和認知成本的比值很是小。
好在我本身深知能力積累的「非線性增加」規律,因此也並無過於氣餒和急躁,一直積攢着能量。
我以爲,形成咱們和優秀同事之間的能力巨大鴻溝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是「知識能力」積累到必定程度帶來的自身增值速度。
只有深蹲,積攢強大的能量,在某個時刻能瞬間打通了任督二脈,厚積薄發,職場中一路飆升。
我認識到了積累的重要性了。
可是對不起,即使是日以繼夜的積累,也可能達不到能力提高的目的。
最好還差一步,就是須要系統性思惟。
經過長期積累的知識並無歸入到你本身的知識體系中去,他們還只是單純的孤立的知識點。
咱們的記憶本質就是記憶邏輯,也就是記憶關聯。
咱們須要將新知識和已有的認知進行鏈接。
這樣才能達到融會貫通,才能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
那如何培養本身的系統思惟呢?
我本身的學習方式是每當我學習到一個全新知識的時候,我會去思考這個知識點與我腦中現有的知識系統有何聯繫。而後再去想,我該去如何使用這些知識。
打一個比方。
我學習數據結構的時候,其中有鏈表,二叉樹等等,這時候你就要去想,這些數據結構是怎麼使用的?在你的工做中哪些地方能夠用到。跟你腦中的已經學習到的例如Linux內核有關係嗎?是否是Linux內核中也使用這些數據結構?內核中爲何要這樣使用的?
經過這一番深度思考以後,是否是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就真正成爲了我本身的東西了。
仔細想一想爲何經常咱們道理都明白,卻很難作到?
其實不少時候咱們都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誤把「知道」看成「明白」或者「感悟」。
想知道,道理很容易,那些祖訓你們都耳熟能詳,但每每真正明白並內化到本身的骨子裏卻須要付出很多的精力。
再看極少數身邊優秀的人,在年輕時就能把這些有價值的道理真正內化到了本身的行動上,不得不說這纔是他們身上一直被人們忽略的最大的天賦。
不要知足於當前的得過且過狀態,你身邊的同事們正在暗暗較勁,拼勁學習,努力積累經驗。
此時將大家進行橫向對比,確實差異不大。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假若再過幾年呢?
在認知收益和認知成本比值不斷增大的狀況下,在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下,在你尚未意識到時,對方能力的已經把你甩的老遠。
此時,對方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領導的資源就慢慢向他傾斜。那時,你該如何是好呢?
不要在本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那樣之後的路愈來愈難走。天底下沒有速成的祕訣,沒有捷徑可走。
時刻保持危機感,設立高標準,嚴格要求本身。
你要相信,能力是存在躍升,只是時間未到,多點耐心。
你要相信,認知收益和成本會急劇的增大,要多積累。
你要對本身的認知進行整合,創建認知連接,打造本身的知識體系。
在這小廠的2年時間內,我就像井底的青蛙,雖然練就了「一身武藝」,但並不知道外面大廠的流程制度規範,技術能力究竟是怎樣的狀況。
因此,我決定跳出這個小圈子,去外面看一看、闖一闖。
後來你們也知道了,我進入了海康。
進入海康,第一件事情就是,贏得好印象。怎麼作呢?
剛來第一個月裏,通常狀況下就是熟悉團隊氛圍和公司制度、文化的階段,而我發現代碼中的兼容性、擴展性都比較差,並且耦合特別大。
就強制要求本身天天早上很是早的就來公司,晚上幾乎十一、12點下班,在一個月時間內就輸出了一份軟件架構方案,遞到了領導的手上。
最後雖然方案仍是有漏洞,可是大的問題沒有,在第二年就慢慢切換使用我設計的架構。
經過這件事情,我得到了什麼?
在領導、同事內心:「能力強」,「有拼勁」,「執行力強」的標籤,就一直伴隨着我。
獲取正面的標籤,這還不夠,還須要作一件事情,持續增長曝光。
好印象=好的第一印象+持續增長曝光
當時做爲新員工進來,一直很是的拼,在別人的印象中就是有拼勁,同時能力很是強,並且這種狀態一直保持了5年,這就是持續地曝光。
凡是都是有因果的,沒有平白無故的成功,只是不少的「因」因爲自身的認知侷限而被忽視了。
這個階段,我已經完成了領導心中的好印象。
我要成功真正的管理者,必需要完成管理躍升。
此次的躍升,是我真正叩開了管理的大門。
雖然只是叩開了大門,但這對我來講,是整個能力系統的改變。
當我仍是我的貢獻者時,個人能力是這樣的: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和反思
而我是基層管理者時,個人能力要求,徹底發生了變化:
本身的工做發生了完全的變化,要求變成了協調、組織、反饋。
因此下面這4個升級必定要作到。
在我的貢獻者的時候,我是對任務負責,領導交給我一件事情,把任務的細節和deadline告訴我。
我只須要在deadline以前,把這件事幹好,就OK了。
例如:領導讓我開發一個界面,開發一個測試工具等等。
而如今我須要對這個事情的結果負責。
也就是,一樣是同樣事情,不是由我親自去幹,而是由我分配任務給到下屬,教練指導下屬去完成這個任務,
這個任務的結果好壞都是由我本身來承擔。
切記中間多坎坷,做爲基層管理者,都須要千方百計的達成目標,由於這是你的責任。
如今從單打獨鬥,成爲了一個團隊的管理者。
做爲一個新經理,老是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老是以爲別人作的很差,本身親自來」。
這個想法是很是愚蠢的。
一我的能力再強,也幹不過一個有組織的團隊。
例如:有一次一個系統崩潰問題,我並無親自去解決,而是安排好計劃,定好合適的責任人,下達任務命令。
記住,千萬不要替代他們解決問題。
在我的貢獻者時,個人工做關係,比較簡單,組內同事和領導。
當成爲管理者時,工做關係,會變得複雜,領導、下屬、兄弟同事、外部客戶等。
這時候的協做方式就須要發生大的變化,我不只僅須要考慮下屬和領導,還須要考慮其餘外部關係。
在這期間我組織完成了一件重大的技術方案落地的項目,項目人員涉及到全公司各個領域,公共項目人員在100+人。關係變得複雜,工做的協做方式也須要升級。
從單純的組內同事之間的技術協做,升級爲組間的配合協做和技術協做的混合模式。
從封閉的協做範圍,升級爲開發的協做範圍。
關注的不只僅是組內的工做,還須要考慮其餘部門的工做狀況。
正如數學概念中的面升級到立體三維空間,協做方式也須要進行全新的升級。
我從我的成就,升級到團隊成就。
經過個人管理,個人下屬持續成長,團隊能力愈來愈強,這就是團隊成就。
做爲基層管理者,只是單單作到我的成就,不注重成就下屬,咱們的團隊是很難作強的。
一個團隊的不強,想一想你還能晉升嗎?
做爲一個團隊的老大,須要有成就下屬的胸懷,才能走的更遠。
就這樣,3年時間,我完成了責任升級,行動升級,協做升級,成就升級,這個階段也算真正的一名管理者了。
最終,事實也證實了,3年後,也就是2018年,我成功晉升爲技術經理,帶領着10+人的團隊。
2018年至2020年,這段時間是個人另外一次的自我進化。
我稱之爲領導躍升。
我從技術經理晉升到了技術總監。
此次躍升,是從基層管理者,躍升到團隊的領導者。
成爲領導者須要從局部把控,變爲對全局的掌握,領導團隊指揮若定,披荊斬棘,以弱勝強,最終走向勝利。
我是從下面2個升級,完成了這個躍升。
戰略相對於戰術,而戰術只爲實現戰略的手段之一,基層管理者作的就是戰術。
爭一時之長短,用戰術就能夠達到!若是是「爭一世之雌雄」,就須要從全局出發去規劃,這就是戰略!
什麼意思?
運用到企業管理上就是要」作正確的事情「。
而團隊領導者,最重要的職責,是制定部門的戰略目標、組織文化建設。
要完成什麼目標,怎麼和供應商合做?規劃將來3到5年作什麼。
團隊須要怎樣的組織架構,須要怎樣的文化氛圍等等。
影響力是用一種別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
影響力,是一個很是重要的武器。
我經過影響力,創建了部門內的文化價值觀,願景,而且以身做則,激勵團隊,能夠產生巨大的凝聚力。
咱們的團隊正在破釜沉舟,越戰越勇,期待咱們部門分拆,獨立上市的一天到來。
咱們職場生涯就是一次次對本身能力重構的過程,保持持續突破。
當你學會了走路,就要想學着跑步,當你學會了跑步,就要想着到水裏,學着游泳。
一直在不斷的超越自個人路上,終生學習。
我是袁吳範,幫助你提高認知和能力提高。
推薦閱讀(乾貨)
多年經驗分享,實屬不易,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