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 阮一峯html
直播是2016年最火爆的互聯網熱點之一,各大網絡公司紛紛推出本身的直播平臺。從最先的遊戲直播、歌舞直播,發展到如今的一應俱全。你只要打開手機攝像頭,就能夠隨時隨地直播,逛街直播、聚餐直播、燒菜直播等都出現了。微信
直播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大衆娛樂。2016年9月,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了《關於增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有這樣一條。網絡
「未經批准,任何機構和我的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視臺’、‘廣播電臺’、‘電臺’、‘TV’等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分佈式
這就是說,直播的時候,你不能把本身稱爲電視臺。這條規定不由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由於絕大多數直播都是一我的在搞,那麼有沒有可能,一我的就能辦一個電視臺呢?spa
傳統的電視臺,一我的確定辦不起來。三個最基本的崗位——採訪、編輯、播出——一我的是搞不定的。我國最基層的縣級電視臺,哪怕消息都靠通信員,也每每有幾十人的編制。htm
互聯網不同:播出不用操心,只要攝像頭對準本身就能夠;節目內容就是直播主題加上旁白(歌舞類直播還要唱歌跳舞);提早作一些準備,固然最好,沒有任何準備,想到哪裏說到哪裏,問題也不大。因此,互聯網直播徹底能夠一我的包辦。事實上,不少人已經把直播當職業了,天天晚上都開臺,從晚飯後一直直播到半夜,靠粉絲打賞來賺錢。這種狀況下,就等於一我的作了一個頻道,不只採、編、播集於一身,還集成了廣告部門。從功能上來說,一個互聯網直播間就是一個微型的網絡電視臺了。遊戲
《長江日報》曾經報道過武漢一個網絡主播的生活。get
「譚潔一週5天,從14時到16時直播。一個自拍竿,一部手機,一個充電器,天天譚潔拿着手機在武漢三鎮處處逛,直播本身吃飯、坐公交、買衣服、逛街等平常生活以及所見所想。記者在江漢路中心百貨的麥當勞見到了譚潔,當時直播平臺上有3萬多人正在線看她。……譚潔粉絲多,除了6000元的底薪,加上「禮物提成」,一個月能拿2萬左右。」直播
美國有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講的是主人公楚門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裏面,天天24小時的生活都被製做成肥皂劇,向全世界播出。上文的那位譚潔姑娘,已經把這段情節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不一樣的是,楚門的背後是一個上百人的團隊,而譚潔只有一我的。微博
若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微型媒體,就像無數座移動的小電視臺,每時每刻向外界發送着信號,那麼媒體的生態就徹底不同了。
之前是大媒體時代,一個城市只有幾家媒體,全部人從這些媒體獲取消息。如今是微媒體時代,周圍處處是形形色色的媒體。你不只消費別人提供的消息,本身也在源源不斷地「播放」消息。用計算機術語來講,之前的媒體生態是「中央集中式」,如今是「網狀分佈式」,媒體分子化了。
這種媒體生態的根本性變化,意味着什麼呢?
首先,傳統的大媒體公司將會遭遇生存危機。遍地開花的微媒體,使得人們再也不那麼須要那些大媒體公司了。許多傳統媒體會死去,那些最優秀的媒體還會繼續生存下去,由於它們是公認的可靠消息來源。
微媒體會變得比大媒體更受歡迎,其中一些會走上商業化運營的道路,最終變成大型媒體公司。對於用戶來講,收看大媒體的節目與收看微媒體的節目,並沒有差別,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媒體將被迫與微媒體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這對於微媒體是巨大的機會。無論你是誰,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那些大媒體的廣告客戶,徹底可能變成你的廣告客戶。
其次,媒體的節目導向將發生變化。整體上,大媒體的節目雖然製做更精良,可是成本較高(用戶不得不看廣告),有更多商業化的成分,它們的目標是生產出來的內容,給儘量多的人看。
微媒體不同,它根本不是商業驅動的,而是以興趣和自我展現爲主要訴求。你收看微媒體,其實就是在收看主播的個性和想法。因此,微媒體興起後,媒體的視角將由宏觀(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等)轉向更微觀、更自我。
再次,之後不會再有超大型的媒體公司,只會有超大型的媒體平臺。這已是互聯網時代的廣泛趨勢了:世界最大出租車公司 Uber 不擁有任何出租車,最大內容提供商 Facebook 不生產任何內容,最大網商阿里巴巴不擁有任何商店,最大旅館 Airbnb 不擁有任何房間。一樣的,將來最大的媒體將不生產任何內容,只提供內容的消費和交易的平臺,如今的 Youtube 已經初具這樣的雛形了。
最後,媒體會變得極度廉價化,之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我的主頁(Facebook、微信、微博都是我的主頁平臺),未來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媒體。微媒體爲我的帶來了極大機會,讓你把本身傳播出去。之前,人們盼着上電視,讓別人知道本身是誰;未來你的我的媒體上,你永遠都是主角。問題是如何吸引別人來看,媒體推廣將成爲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微媒體的時代,你必須學會如何把本身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