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章的主線
本文章主要對自媒體的概念做了闡釋,分析了自媒體產生的歷史及其內在緣由。簡而言之,本文最核心的觀點在於
1 自媒體時代閱讀,不社交無閱讀。
2 強調反饋對於人的重要性,這是一種激勵措施,不管是對於閱讀者仍是寫做者,沒有這個很難維持長久。
二 文章脈絡
自媒體愈來愈強勢 --〉自媒體究竟是什麼? --〉和傳統媒體的差異?--〉自媒體的特色?--〉爲何有這樣的特色?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引入反饋的概念,並說明其重要性
三 文章主幹及主要內容概要
用戶產生內容(UGC)的工具不斷在更迭,但這個趨勢不只沒有弱化,並且有愈來愈強之勢。
自媒體的概念:在他的定義中,就是由個體(或者極少的幾我的)創辦的有着強烈的我的風格特徵的數字媒介形式。我的風格是重點。
與傳統媒體傳者受者壁壘分明的狀況偏偏相反,閱讀着和自媒體傳受雙方常常易位,例如微博的轉發。
自媒體時代的電子閱讀有着以下的強烈特徵:不社交,無閱讀。
回顧歷史:
閱讀全面進入社交時代,也不是自媒體一開始就創立的。
首先,BBS,咱們不會把BBS視爲一種自媒體,由於裏面「人「的因素不多。BBS是以帖子的方式組成起來的,重點是內容,而不是寫內容的那我的。
真正意義催動起自媒體這個概念的,實際上是博客。它很是強調」人「這個個體,博客是以」人「爲主導的一種出版工具。
博客的弊端之一,知道博客是否更新的惟一方法是不斷訪問該博客頁面是否更新,所以有了RSS閱讀。可是它的缺陷是:傳受雙方互動不易,RSS每每在第三方工具中,若是要發表一點見解,還要點擊原文連接回到博客頁面再評論,這個很麻煩。所以,這樣阻斷了反饋的產生。寫做最好的動力來自於閱讀後的反饋。博客的功績在於突破了BBS之內容爲核心的人爲輔助的模式,帶來了以人爲核心的閱讀模式,這在後來的自媒體形式中,成爲默認的邏輯。
微博的出現,狠狠地將社交+閱讀往前推了一步。它的致命武器是加速了反饋,特別是創建在社交之上的反饋。所以,纔有無社交不閱讀之說。傳統媒體即使開設各類社交網絡帳號,無可避免,人格化不夠,很難創建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交網絡是雙向的,單純的粉絲是不行的。
四 讀後感
本文最有意思的觀點在於從遊戲領域涉及的打怪升級,引伸出反饋的觀點。反饋越多,刺激越大,內容產生的也就有越多,最終造成良性循環,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社交的本質則是反饋的加強,試想,社交的引入,使得咱們關注了一個我的,若是是熟悉的人,則能夠產生更強的反饋。這也是爲何,不少新型的互聯網創業都要加入社交因素,實則爲了加強反饋,這個在Web 2.0時代(UGC網站爲主)是十分重要的。蘑菇街,知乎,包括微軟在英文市場加入社交因素到Bing搜索引擎等等。
從更遠的意義上講,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絕不誇張的說,社交因素是自媒體時代的重要特色。
文章總體的觀點比較贊成。
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