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大會值得參加嗎?

我記得上次參加技術大會已是三年前了,如今各種技術大會彷佛比之前多了很多,參加這類大會的價值有多大呢?我想先從我本身之前參會的一些經從來說說。前端

第一次

第一次的參會經歷是在北京參加 Velocity 的一個性能與運維技術大會。那是 2011 年的時候,我剛從傳統的 IT 業進入互聯網行業,正處在一個轉換過渡期,對自身技術和職業發展都充滿了迷茫。程序員

那時正好在北京總部出差,正好這期間就開了這個會,正好咱們所在項目組又分了一些公司買的票,北京的同事看咱們遠道而來就好客的分了幾張票給咱們一塊兒出差的幾個同事,因此我就湊巧參加了這個會。後來知道這個會的門票價格並不便宜(具體是多少忘記了,大概好幾千吧),就很好奇並疑惑就這麼兩天的分享會值這麼些錢麼?畢竟是第一次參會,就帶着這樣的疑惑去了。後端

開場是章文嵩博士關於綠色計算的主題演講,幾個主題演講結束後就是分專場的分享演講。我至今還有比較深入印象的是關於 Facebook 一個工程師分享當時比較火的 BigPipe 前端網頁性能優化,聽完後不由感慨原來還能夠這樣作。還有個淘寶的工程師分享關於面向瀏覽器推送的主題,聽的饒有興趣,當時我還沒作咚咚(IM)項目,後來開始作 IM 後,又把這個主題的材料找來反覆揣摩了下,算是對我早期作 IM 給予了不少啓發。瀏覽器

臨到下午晚時,一些感興趣的主題都差很少結束了,但一想票這麼貴,還捨不得離開就在各個專場四處轉轉,看看還有什麼值得聽的。而後發現一個騰訊作 QQ 的工程師在講 QQ 客戶端如何融合 Web 技術來應對突飛猛進的互聯網變化,畢竟客戶端的更新相比 Web 仍是難度更大而速度更慢。其中揭祕了一些咱們平時使用桌面 QQ 時看上去像原生客戶端實現的功能,其實都是隱藏在瀏覽器後面,經過一系列的假裝把瀏覽器的 5xx 和 4xx 錯誤當心的隱藏起來,讓用戶徹底感知不到。性能優化

雖然我那時是一個專一後端的工程師,但也並不妨礙去了解前端和客戶端的一些有趣的技術和技巧。就這樣個人第一次參會經歷就結束了,若是個人記憶沒有差錯,我當時應該是感受收穫滿滿的,給我當時略感迷茫的技術發展方向提供了不少指引。但站在當時的角度要不是公司買了門票,要讓本身掏腰包買票我可能就會有不少猶豫不決,很大的多是不會去了。但今天的我再回過頭去看,我會想告訴曾經的我即便本身掏錢也是值得去的,因此今天當我在面對一些有利於學習和成長的新東西或從何嘗試過的體驗時,只要須要付出的價格沒有達到沒法承擔的地步,爲學習和成長付出一點試錯成本應該是必要的,況且有時這種付出帶來的將來潛在收益可能會遠遠超出預期。服務器

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爲學習和成長花費的代價,可能尚未花吃、穿、玩上面多。微信

再次

再次參加技術大會是兩年後了,此次是在杭州,阿里舉辦的技術嘉年華(ADC)。其時,我已經作咚咚快兩年了,一路踩了很多坑,也還碰到很多疑惑沒有特別有信心的答案,藉此次技術大會的機會也想去找找看作阿里旺旺的同窗一塊兒交流下。運維

此次大會除了有專場分享的主題大會場,還有更垂直專業化的 LOFT 小空間分享,更適合面對面交流。聽了幾個主題後,我後來就找到了阿里旺旺的後端負責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其時,阿里旺旺已經發展到一個業務穩按期,日均 1200 萬淘寶賣家和用戶在線。因此他們後端開發的主要工做不像當時咱們主要是應對業務的快速發展,而是不斷優化效率下降成本。好比:當時阿里旺旺後端是 300 多個服務,部署了 1600 臺物理機,他們經過不斷重構和優化服務程序,把業務快速發展期欠下的技術債逐步還掉,計劃當年縮減服務器到 1000 臺之內。性能

若是說我參加第一次技術大會是幫助拓展了眼界,看清了發展方向,在茫然中找到了路徑。那麼此次參加則是聚焦在一個特定領域關聯的技術範圍內,尋找行業中領先者切磋交流,並加強了一些路徑選擇上的信心。學習

大部分咱們正在走的路,可能都是有人已經走過的,有人告訴你前面還有路,你就會走的更堅決而快速了。

選擇

以上就是我參加過的僅有的兩次技術大會,如今技術大會年年都有,一年還有不一樣主辦方的不一樣大會,咱們應該參加多少呢?我以爲仍是看我的需求,這樣的大會如我前面所說,有可能會給你帶來啓發和指引,也有可能給你機會去和前方的同行深度交流,若你有遇到適合的大會,適合的主題和適合的同行,就不該猶豫和錯過,畢竟付出的成本實際並無多大。

固然,除了這類成長類的需求,還有些人多是有社交性的需求,因此來參會。但實際上我我的感受在這種技術大會中尋求社交有點虛無縹緲,也許這和我自己有社交恐懼有關,因此我更喜歡寫文字來分享。

正在寫這篇文章時,還看到朋友圈有人更新說:「有些分享太軟了,開頭兩分鐘和結束三分鐘是主題軟廣,中間都是硬廣。」呵呵,因此你們在現在愈來愈多的大會分享中,可要擦亮眼鏡,作好選擇。即便是在一個以高質量著稱的技術大會上,你也不可能聽完全部的主題,必需作出選擇與取捨。這就是一個技術人面臨的永恆主題,你永遠學不完全部的技術,你的平常就老是在作出選擇與取捨。

當咱們一個都不想錯過期,每每所有都錯過了。

...

如今都是哪些人愛在技術大會上分享呢,我觀察了下大部分的講師會集中在他們工做年限的十年左右,左一點多是是七八年,右一點多是十一二三年。這正是他們工做經驗積累並梳理總結成型的一個爆發期,再短一些則積累不夠,再長一些則可能就過了這個階段了。

因此做爲一個程序員、技術人,你須要在合適的時候去邂逅一兩場適合本身的技術大會,很少,很多。不只能夠去聽,其實也能夠去講。


寫點程序世間的文字,畫點生活瞬間的畫兒。
微信公衆號「瞬息之間」,碰見了不妨就關注看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