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芯片與Maker創意接軌(下)

繼「人工智能AI芯片與Maker創意接軌」的(上)篇中,認識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以及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以及(中)篇對市面上AI芯片的類型及解決方案現況作了完整剖析後,系列文到了最後一篇,將帶領各位Maker進入智能化的世界,你也能輕鬆成爲一位AI應用創做者。web

Maker如何進入AI領域?算法

對Maker而言,要如何進入智能化的世界呢?咱們可從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創做智能化目標、算力(AI芯片)、算法(模型/網絡)、訓練數據及開發工具。網絡

首先,確認創做內容的輸入和輸出項目爲什麼?一般輸出與輸入的內容多是數據(數值)、文字符串、影像或語音。再來決定輸出的型式是分類(二分、多分類)仍是迴歸(數值預測)問題(例如大小、位置、機率等)?或是更復雜的內容(例如一段影片、音樂、文章或連續動做產生)。app

比方說想開發一臺智能電扇,輸入的多是一句話(命令、查詢)、一張影像(靜態手勢、表情等)、一段影片(動態手勢),或是溫溼度以及其它傳感器。輸出的多是一個動做(例如開關、調整電扇強度、轉動角度等)或是回答一句話(例如目前溫度、問候語句)。框架

小米智能風扇機器學習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要開發一個智能花盆,輸入的多是土壤溫溼度、酸鹼度、照度傳感器所提供的數值,或是一張彩色影像、熱像圖或是一句詢問的話。輸出的多是自動語音提醒、開關澆水設備或是預測開花時間等。工具

選擇合適的硬件平臺學習

確認創做主題的輸入和輸出項目後,再來是爲功能驗證選擇合適的硬件平臺。開發工具

決定計算的硬件平臺是在雲端、本地端(邊緣)或者混合計算,來決定可允許計算結果的反應時間(微秒或秒級)、正確率、誤判率。固然最重要的是產品製做成本,以及後續服務的費用是否能被接受。人工智能

你們可能會想說,還沒作怎麼知道系統複雜度及成本?其實一般直接使用雲端AI服務時,開發與硬件成本會低一些,執行時反應速度也會由於連網問題而慢一些,然然後續使用的服務費用會高一些。

反之,若以本地(邊緣)端硬件解決AI計算時,則製做成本及開發難度會高一些,不事後續一般不須要額外使用雲端服務的費用。如果預計使用雲端服務(例如:Google, Microsoft, AWS等)時,一般供貨商會提供很清楚的費用評估。

假如想在本地端解決計算問題,則可用類推法,先在網絡上找看看是否有相似的設計(部份亦可),參考別人用了哪些硬件平臺(AI芯片)、算法(模型),則能夠省去不少評估的時間。

可直接使用智能芯片

另外,目前已有不少經常使用的智能(AI)功能已被芯片化(詳見本系列(中)篇),可考慮直接買來用。若是隻想開發軟件不想碰硬件,也可考慮直接用高階智能手機或SoC解決方案,或是採用像樹莓派這類Maker最經常使用的開發平臺,加上Movidius (Intel)或海青智盈(Gyrfalcon)USB神經棒這類的AI加速工具,也能玩出許多新創意。像是Nvidia TX1這類的小型嵌入式開發板已包含強大的CPU及GPU能夠提供強大算力,是個不錯的選擇。

Intel Movidius

接着要考慮的是訓練資料的來源,以及是否須要進行前處理或清理(Data Clean),確保訓練過程不會失控而沒法收斂。固然以深度學習來講,數據數量及樣態越多時,訓練效果將會越好,然而訓練時間也會呈現幾何成長,費用也會至關驚人。所以犧牲一點正確率,一般訓練的數據量就能減小一些。

若輸入的內容是傳感器的量測值或者是聲音時,則可能要注意取樣速度及數據穩定性,必要時加上一些硬件或軟件的濾波器(Filter)來穩定數據。若數據點數很少、輸出反應速度要求不高的狀況下,有時可直接用CPU計算便可知足需求。若輸入的是影像,在人眼還能夠辨別之下,可考慮改爲灰階或小一點的尺寸,這樣可減小許多訓練的時間。

有不少問題運用統計、特徵提取比較或是傳統機器學習方法就可完成智能化需求,至因而否要用到深度學習這類計算成本很高的做法,就要依實際創做內容來評估。假設沒法避免使用深度學習這類方法來處理時,此時選用的硬件平臺除了要考慮計算能力外,還要考慮開發時所需使用的程序語言(Python, C, Java)、工具包(SDK)、深度學習框架的支持性。由於AI芯片目前沒有統一的開發接口,因此只能儘可能挑選有支持像TensorFlow、 Caffe、Mxnet 這類較流行的框架。

若是是使用手機的SoC方案時,在Android 8.0以上還有Android NN API,或者像Arm Project Trillium這類的工具協助整合CPU、GPU、NPU,以便開發AI相關應用,而少數AI芯片可支持例如OpenVX、Cuda或OpenCL等GPU專用並行計算語言,也能夠考慮使用。

結論

在這個AI芯片百家爭鳴的時代,不論是從雲端(Cloud)到邊緣(Edge)再到芯片(Chip),甚至連生態圈(Ecosystem)都已有完整的發展且快速成長中,同時網絡上也有取之不盡的免費教學資源,因此正是Maker創做智能化的最佳時代。

俗話說:「沒有作不到只有想不到。」善用工具、發揮創意,相信不久的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是最佳的AI應用創做者,就像在手機上開發程序同樣簡單。

各位Maker,就讓咱們一塊兒努力吧。

原文參考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MTg0ODIzNA==&mid=2247484360&idx=3&sn=90d185e8509274a0c5415c089539cfc5&chksm=fb22e40dcc556d1b9c89a39c0ac068c0a1f5e6c047fbfd125ab842a9e0280a89879be4408463#rd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