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信息化建設歷程(2)起步階段

我國計算機技術在醫院獲得應用誕生於 20 世紀60年代,真正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末,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還屬於起步應用階段。這個階段由於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還沒有獲得普及,因此醫院信息化建設以單機版爲主。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體如今三個方面:功能單1、單機應用和信息孤島。在這個階段的計算機技術不管是硬件仍是軟件都處於較低級階段,而且相關技術掌握在極少數專業人士中,對廣大醫務工做人員而言,計算機仍然是一個很是遙遠的神祕設備。算法

在這個階段的醫院信息化以簡單的管理應用爲主,主要應用軟件有收費管理、器械管理、藥品管理、人事管理、病案首頁管理與統計等。不過這一階段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是用於臨牀診療的專家系統特別是中醫專家系統風靡一時,後來因其缺乏足夠的醫學知識庫和算法支撐、推理機制簡單更可能是IF-THEN的規則判斷,缺乏自學習能力、特別是缺乏全方位、全過程的臨牀信息系統做爲支撐,衆多不利等因素致使這種專家系統臨牀應用效果差而很快退出。數據庫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計算機是以集中式服務器爲主,鋪設專用網絡線路,桌面採用啞終端設備。其拓撲結構見下圖:服務器

在這種技術架構下,不管是硬件、軟件仍是網絡的購買、開發和維護都是很是昂貴的,通常醫院很難承受這樣的建設費用。因此大部分狀況下采用的是成本相對較低的我的電腦(PC),以單機形式開展應用。這種PC不管是計算能力仍是存儲空間都比較弱,以當時比較先進的IBM 386PC爲例,CPU爲Inter公司x86系列的80386(首次在x86處理器中實現了32位系統),單核CPU,主頻爲16-25MHz,內存2-4M,硬盤40M左右。PC與PC之間基本上沒有信息和數據交互,最多以磁盤(3.5寸或5寸)進行數據和軟件複製。網絡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的軟件技術也比較單一,常見的開發語言有C、FORTRAN、COBOL等,甚至直接採用彙編語言進行軟件編制,在這些開發語言下數據每每是採用文件形式管理的。80年代中後期因爲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需求增長,出現了以dBase和FoxBase爲表明的平面數據庫軟件技術,90年代之後FoxPro逐漸佔據主導地位。1992年微軟收購Fox公司後把FoxPro歸入本身的產品中,造成以DOS+FoxPro爲主流的數據庫應用開發平臺。架構

在這個階段,關係數據庫的理論基本造成,可是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仍然以平面數據庫爲主,以FoxPro爲例,數據存儲在一個一個的二維表中,而每一個二維表就是磁盤上一個特定格式的、獨立的文件,習慣性把每張表或每一個文件稱爲「庫」,如字典庫、操做員庫、收費庫等,與咱們目前的概念有必定的差別。FoxPro既是特定開發語言的開發工具,也是特定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仍是客戶端運行環境,運行界面是DOS下的字符界面。工具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