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公衆號:100offer前端
一直很熱鬧的前端人才市場,在剛過去的 2017 年也不太平靜。vue
一邊是薪水和地位繼續見長,前端技術也異常活躍;一邊是互聯網紅利期事後,市場迴歸理性,找工做艱難的抱怨聲四起。看似矛盾的兩種情景並存,不由讓人疑惑:這一年,前端程序員們究竟過得怎麼樣?node
100offer 在走訪了幾位今年跳槽的前端開發者和資深行業專家以後,結合數據,給出了咱們的答案:初級前端程序員供給氾濫,待遇惡化,猶如浸入冰冷的「海水」;而中高級工程師卻議價能力向好,「火焰」越燒越旺;企業也在招聘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 年的前端,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自己。react
說明:webpack
文中數據除單獨說明外,皆來自 100offer 平臺。 程序員
100offer 主要服務北上廣深杭及海外 2 年以上經驗的資深互聯網人。本文數據取自 2015 年至 2017 年經篩選在 100offer 匿名展現的人才,他們收到的面試邀請和薪資廣泛高於市場平均水平。web
前端興起的過去十年,也是用戶體驗飛速增加的十年。得益於前輩們努力打下的江山,前端在技術團隊中愈來愈受重視,早已脫離了「頁面仔」、「鄙視鏈底端」、「邊緣化」的尷尬。技術上,各類新框架、語言和工具也層出不窮。面試
所以近幾年,前端工程師的總體地位在提高,加上互聯網的紅利期,前端入門壁壘相對較低,看中這塊肥肉的人天然不在少數。100offer 的平臺數據顯示,想找前端工做的程序員,從 2015 年開始連年增加。算法
可是,進入 2017 年,他們當中愈來愈多人的求職路卻遭遇了「滑鐵盧」。編程
從上圖能夠看到,雖然 2017 年求職人數的增加已經放緩,但企業發出的總面邀數卻下跌明顯,致使總體市場競爭更激烈。「今年前端工做很差找」彷佛已是一個不爭的現實。
真是這樣嗎?在陷入焦慮以前,咱們要先明確:爲何企業招聘的前端崗位收縮了?
自從 2015 下半年以來,資本寒冬致使互聯網和創業市場總體遇冷,很快就傳導到研發崗位的收縮上。前端在研發團隊中的崗位佔比本來就有限。之外包公司爲例,團隊配比大體是 1 位 PM、1 位 UI,加上 1~2 位前端和 4~5 位後端。所以,在行業總體收縮的前提下,新業務需求釋放出的前端崗位量,也遠不及後端。
不過,企業開出的崗位減小,卻並不意味着對前端開發工做量的需求變少了。因爲前端技術棧的不斷更新,效率提升,一樣的前端人數,能完成比之前更多的職責範圍。在很多企業,1 位前端工程師就能搞定移動端和 web 的開發,甚至負責一部分後端。
同時,並不是全部互聯網領域都在「縮招」前端。
從數據來看,電商是當之無愧的前端招聘「大戶」,在 2017 年保持了崗位需求量的迅猛增加。
箇中原因不難理解。熱錢消逝後的互聯網市場,各類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也轉變了思路:從過去動輒造一個新產品的「增量博弈」,到用體驗優化和運營手段,搶奪存量用戶。電商行業的頁面更迭季節性強,須要不斷打造豐富的視覺和交互體驗,拴住消費者挑剔的心。
反觀移動互聯網領域,在創業熱潮褪去後,對前端的需求量跌回了 2015 年的水平。至於金融、企業和數據服務等,在經歷了產品從無到有的階段以後,頁面改版和重構的工做量相對穩定,所以相比起 2016 年的大幅擴張,今年他們對前端的招聘需求基本持平。
從人均面邀和薪資的變更上,咱們發現,雖然分配給每位前端「蘿蔔」們的「坑」變少了,但企業的面邀薪資卻連年水漲船高。
這又是爲何?仍是那句話,在激烈競爭下,經受住考驗的永遠是那批更優秀的人。2017 年迴歸理性的前端市場,沉澱下的人才質量比往年更高,總體的議價能力天然也在往上走。
口說無憑,咱們直接看下面圖中的求職人羣構成:2017 年求職人羣的增量,幾乎徹底來自於工做 7 年及以上的高端人羣。而 3 年如下工做經驗的初級人才,在 2016 年的快速涌入以後,今年人數甚至還小幅下跌了。
一、海水:初級前端遭遇淘汰
從下圖能夠看出,每一年人均面邀的降低,主要源自市場對初級求職者的需求銳減。
新手的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今年找工做,比我畢業時還要更難一些。像咱們這樣作了一兩年前端的人愈來愈多,前端你們又很看好,競爭太厲害了。」回憶起本身在 2017 年末的裸辭找工做經歷,前端工程師林立用了「困難」二字。他在 2016 年本科畢業以前,報了培訓班學 HTML、CSS 和 JS,畢業後去一家數據服務公司工做。辭職後,幾乎 12 月的每一個工做日他都在面試,在近 20 家企業裏最終拿了兩個 offer。「有一位和我同時期離職的同事,如今尚未着落。」
跳槽薪資漲幅講述了一個更殘酷的遊戲規則。進入求職市場看機會的初級前端程序員,不只指望薪資一年年壓低,跳槽後的薪水也是連年下滑。所以,對於魚龍混雜的初級人員,前端市場的確已經進入全面清理期,優勝劣汰帶來的是人才質量的總體提升。
二、火焰:中高級前端愈來愈吃香
過了必定工做年限的求職者,不管是否是身處互聯網,市面上與之匹配的高端工做崗位整體是減小的。然而 2017 年,前端高端人才收到的面邀數卻並無與初中級崗位拉開明顯差距。
結合上圖的跳槽薪資能夠發現,中高端人才的議價能力愈來愈強,以致於拉高了整個市場的平均薪資水平。何況,高端羣體的不少福利回報,並不直接體如今這裏統計的現金薪資上;若是加上股權,他們當中不乏有近百萬年薪的人。在遇冷的大環境下,中高端前端程序員們仍然保有強勁的「剛性兌付能力」。
3、企業門檻提升,什麼樣的前端人更受青睞?
除了市場總體人才質量擡高以外,100offer 在諮詢了幾位資深前端專家與人才顧問,並回顧大量的前端招聘 JD 後發現,2017 年,互聯網公司對一個前端候選人的預期也更高了。
一、基礎紮實,對具體主流技術棧要求趨嚴
「上半年咱們在幫助前端候選人應聘時,整體來講求職阻力不大;可是到了下半年,一些大中型的公司開始對具體掌握的框架有更嚴格的要求。」100offer 人才顧問 Summer 向咱們透露。
從如下兩份 JD,也能夠一窺 16 年和 17 年,大廠對薪資相近的高級前端工程師的不一樣要求。
2016 年:
2017 年:
熟悉 HTML、CSS、JS 只是最基礎,在此之上,一些企業明確提到,但願招對 react、vue、weex、webpack、nodejs 等至少精通一門的候選人,且重視項目應用經驗。
一面是企業對技術更嚴苛和細化的要求,一面是前端領域尤爲迅猛的技術新陳代謝速度。對於此,要有危機意識的,毫不僅僅是初出茅廬的培訓班學生或應屆生。即使是工做多年的程序員,若是一直積累的是相對老舊的技術棧,而沒有爭取新的項目機會,或利用業餘時間跟上主流,在跳槽時也很容易被市場淘汰。
二、更看重技術廣度,兼具跨終端和後端開發能力
在前幾年,具有非前端腳本語言(Java,PHP)的開發經驗,對於中級工程師只是加分項,「至少熟悉一門後端語言」對於高級工程師,纔是必須項。
然而,到了今年,企業開始更注重前端工程師的技術廣度。一個優秀的前端,要作到的不只僅是「T 字型」,而應該努力成爲精通先後端至少兩門語言的「K 字型」人才。
用新浪移動前端技術專家、知乎前端話題優秀回答者小爝的話來講就是,「前端行業總體積累時間過短,之後會趨於迴歸其餘編程語言如今的正常狀況。人才天花板很快就會到了,你們紛紛去跨界發展,以保證本身的行業地位和技術水平和工做年限成正比。」
不管在先後端分離、移動開發的範疇內,仍是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團隊架構上,「大前端」的概念正在被普遍接受,好比網易、阿里、陸金所、新浪移動、美團點評和餓了麼,都有大前端部門。身處其中,前端工程師須要承擔終端開發、工程化等看似「不那麼前端」的工做。
以新浪移動大前端團隊爲例,團隊負責用戶和廣告產品兩大方向,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廣告系統後臺和模板的開發工做。「除了業務以外,咱們大前端還包含了一些 PHP 和客戶端的同窗,是一個全面和有獨立戰鬥力的 team。」小爝總結道。
陸金所前端團隊負責人方曉也告訴 100offer,他並不會把團隊的工程師按照「端」來劃分崗位,而是以業務條線劃分;一位「大前端工程師」,要可以勝任這條業務線上 PC、移動端(包括 Native 和 H5)等全部不一樣端的工做。這對工程師的技術基礎和快速學習能力,絕對是一場考驗。
在方曉看來,整個行業從此對先後端人才的綜合實力考覈,只會愈來愈注重;若是不及時拓寬本身的技術廣度,職業發展恐怕會遭遇瓶頸。「我也見過不少『框架型』人才,真的就是隻願意寫 React,或者只寫 Vue,不肯意碰 Java,」他的語氣有些無奈,「這樣的發展空間挺狹窄的」。
三、更加劇視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
今天的前端再也不是配合型、邊緣化的工種,而是技術團隊中最須要跨崗位溝通的人,要常常和交互設計、產品、後端、測試、甚至運維打交道,所以,企業在面試中,對溝通能力的要求也比之前更高。
職業素養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一樣團隊和 leader 之間沒有絕對的統一標準。方曉透露,他爲本身團隊招兵買馬時,會着重考察應聘者的責任心、問題解決意識,以及快速響應能力。他認爲,「前端必定要有『攻城獅』意識,在打仗攻城的時候,前端是衝在最前面的人。由於不管是產品仍是後端,任何很差的流程、bug,最終都會暴露在前端,好的工程師要可以快速判斷問題出現的緣由,和後端一塊兒背鍋。」
而小爝會在面試中觀察對方是否是夠「聰明」,由於面對問題的理解力,是和自學能力徹底掛鉤的。相比之下,一我的的培養潛力比他目前的技術水平還要重要。
四、更挑剔的資歷背景和硬性條件門檻
因爲供給飽和,公司對候選人的資歷背景也更挑剔,中型以上公司尤爲如此。非名校、名企出身的求職者,比之前更容易與機會失之交臂。然而,經歷過資本寒潮後,能容納他們的小公司數量也在減小。
Jason 是經過 100offer 在今年跳槽的一位資深前端工程師,有 6 年工做經驗。當年在名校就讀本科的他,爲了創業選擇了主動放棄學業。在以往的找工做過程當中,他的肄業經歷並無帶來什麼實質性影響。但從 2016 年他的上一次跳槽開始,狀況就不一樣了。「我明顯感受到,一些大企業對學歷卡得很嚴。今年就更是如此,到手的可選擇機會比之前少得多。」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對於前端人才市場漸趨飽和的論調,早在前幾年就已經出現過。只不過在 2017 年預言被進一步驗證了。從 1四、15 年「滿世界都缺前端」的狂熱,16 年的高端人才稀缺、初級人員氾濫,再到 17 年的中高端供給增長,咱們認爲 2018 年的前端市場,中高端人才的供求關係也將基本達到平衡,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會更上一層樓。
那麼,程序員們該如何準備,應對前端的「新常態」呢?
一、迴歸紮實的基本功
底層的原理和基本功,決定了一位前端工程師是否有全局觀,可否走得長遠。所以愈來愈多的企業會着重考察候選人對原理的理解。
前面提到的 2017 年末找工做的林立,對此深有體會。雖然面試官都挺承認他以往的開發經驗,但當面試官問及原理,考察他解決問題的思路時,他卻回答得不盡人意。「我在工做中只關注實際操做和項目,對基礎和原理很生疏,忘得都差很少了」,林立總結出了幾回面試的失敗緣由。他開始抓住每次請教面試官的機會,對於不懂的問題,回來查資料、補原理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收穫了一份與本身技術方向很匹配的 offer,在新年來臨以前順利入職了一家北京 O2O 企業。
陸金所的方曉也提到,如今前端工程師浮躁成風,基礎不紮實。「不少程序員,對JS高級一點的技術原理,甚至 HTML、CSS 的高級原理都不大懂。」前端技術雖然發展快,但發展快的其實只是框架;最根本的瀏覽器底層 TCP/IP 協議、HTTP 協議、IO 協議,以及經典的算法和原理,纔是一個工程師,不管是先後端,都須要瞭解的。
二、與時俱進地吸取新技術形態
在打下紮實基本功的前提下,纔是對新技術的持續關注,重點要和實際工做有效結合,勤奮積累,積極嘗試。
當初從重點大學肄業的 Jason,本科讀的是經濟法學,是典型的「非科班出身」,卻沒有上過一天培訓班。他在大學就受好奇心驅使自學 Web,在工做中逐步成長爲精通前端、架構,有服務端經驗,可獨立帶技術團隊的水平。進入工做的第 7 年,他經過 100offer 入職一家知名互聯網金融企業,擔任資深前端開發。
當被問及「非科班」出身如何自學時,Jason 笑着提到了一個細節:在工做的頭幾年,他幾乎天天都只睡兩小時。培養技術嗅覺沒有捷徑可走,惟有多學,多寫。在具體技術棧的選擇上,他的作法是先找到一個本身感興趣的方向,利用業餘時間鑽研,並把所學的新技術應用到創業團隊的實際工做中,快速試錯和驗證。「我作不到預知將來,但至少要順勢而爲。不少前端知識只有本身上手實踐纔會有積累。」
新浪移動的小爝直言,優秀前端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折騰」,新東西實在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學習,關鍵在於爲我所用。「任何框架和技術都是爲業務所用,須要什麼技術就去鑽研。我本身面試也常常被問:作了那麼久前端,你的技術給業務帶來了什麼?這個問題值得全部人思考。」
三、放大格局,「前端」不是職業路徑自我設限的理由
「由於我是作前端的,作 CTO 會被說不懂業務,公司不給我機會,因此我作不了 CTO」。陷入這樣誤區的程序員們不在少數。採訪中,方曉和小爝都提到了本身認識的前端工程師出身、最終轉行作高管、CTO 或創始人的優秀例子。職業規劃,最終的本質在於你想作什麼。而不是以「前端」的職能給本身設限。即使在前端團隊,不一樣的團隊架構、業務類型,作的事情邊界也截然不同。只要你想,徹底能夠嘗試去作創新的項目。好比試着接觸後端的工做,在實際工做中發掘本身的潛力。
100offer 說:
2017 年,前端市場迴歸理性,進入了大浪淘沙的「換血」時代。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背後,是從業人員素質的總體提高。企業不斷擡高篩選門檻,基礎薄弱的新人和沒有及時構建競爭力的「老程序員」,都要注意積累紮實的基本功、技術廣度與深度,以及職業素養,才能抓緊時間「游回岸上」。
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物聯網,小程序……風潮一波接着一波,預計 2018 年,還在原地踏步的普通前端,會更加沒法知足優秀企業和團隊的須要。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只有拼命奔跑,才能留在遠地。看似雞湯,但對於今天的前端人而言,現實的確如此。
與全部正在努力的前端程序員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