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嚴重的IT行業,做爲面試官,我是如何甄別應聘者的包裝程度

在互聯網極速膨脹的社會背景下,各行各業涌入互聯網的IT民工日益增大。前端

早在2016年,我司發佈了Java、Ios工程師的招聘信息,就Java工程師單個崗位而言,日收簡歷近200份,Ios日收簡歷近一千份。git

沒錯,這就是當年培訓機構對Ios工程師這個崗位發起的市場討伐。而隨着近幾年的發展,市場供大於求現象日益嚴重。人員摸底成爲用人單位對人才考覈的重大難題。github

====================================面試

筆者初次與求職者以面試的形式進行溝通是2015年6月。因爲當時筆者從業時間短,經驗不夠豐富,錯過了一些優秀的求職者。redis

三年後的,今天,筆者再次因公司規模擴大而深刻與求職者進行溝通。數據庫

====================================後端

1、初選如何鑑別劣質簡歷

    培訓機構除了提供技術培訓,每每還提供簡歷編寫指導、面試指導。不少潛移默化的東西,咱們很難甄別。但培訓機構包裝的簡歷,存在千遍一概的特徵。服務器

    一、年齡較小卻具有高級文憑cookie

          年齡較小卻具有高級文憑,這個或許不能做爲一項標準,可是大部分的應聘者,均符合傳統文憑的市場狀況。個別技術愛好者可能經過自考得到文憑,這種狀況需提供獨有的技術亮點。網絡

    二、年齡較大卻幾乎不具有技術經驗

         年齡較大卻幾乎不具有技術經驗,相對前一點,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了。你們都知道,一個正常的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會隨着年齡的增加而下降,互聯網技術也包括其內。若是一我的年齡較大不具有技術經驗,那麼只有兩種狀況:一、中途轉行(經過培訓、自學等方式強行入行)。二、因爲能力問題,已有的經驗不敢寫入簡歷中(能力與經驗/薪資不符)。

    三、項目經驗多爲Crm系統、商城、XX管理系統、調查問卷系統、課堂考試系統等

        項目經驗,這一項用來評估應聘者的水平太合適不過了。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迭代,每年都會出來不少創新型的互聯網公司和新興行業。筆者最近發佈的招聘需求裏面。CRM系統、商城、XX管理系統、問卷系統、課堂系統佔了90%的份額。試問如今2019年,內部管理系統這麼火爆麼。言歸正傳,咱們對於簡歷的評估,應當多考慮「確有其事」的項目。好比說該人員當時就任於XX公司,該公司當時的背景下確實研發了該項目(外包除外)。

    四、項目的背景不符合互聯網發展背景

        項目背景,每一年的市場走向不一樣,從早些年的電商、彩票風波,到後來的O2O、奪寶、直播、新零售。每一個系列的產品的出現,都符合市場的定義。若是簡歷中出現18年、19年纔剛立項作彩票(15年政府禁止互聯網彩票)、O2O、商城、奪寶(17年初禁止奪寶類產品)、直播等產品。顯然是很是不符合市場需求的。這種狀況下需考慮具體狀況是否存在理解空間。

    五、不一樣工做經驗下多個項目技術架構或項目結構一致,缺少新意。

        通常狀況而言,不一樣的公司技術棧不一樣,甚至產品的走向和模式徹底不一樣。故此,當一個應聘者多家公司的多個項目中寫到的技術千遍一概,業務流程殊途同歸。看似整潔,實則更加缺少說服力。

    六、技術過於新穎,對舊技術卻隻字不提。

        技術過於新穎,根據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走向來看,咱們在不斷向新型技術靠攏。可是任何企業做爲資歷深厚的CTO、架構師來講。每每會選擇更穩定、更成熟、學習成本更低的已有技術。對新技術的追求不會過於明顯。而培訓機構則是「哪項技術火咱們就教哪項」。故此,出現了不少走入互聯網行業的新人對舊技術一竅不通。甚至不少技術都沒聽過。

    七、工做經驗較豐富,但從事的工做較低級。

        工做經驗比較豐富,單從事的工做比較低級,這裏存在很大的問題,要麼就是原公司無法提供合理的舞臺給該人員更好的發展空間,要麼就是該人員能力不夠,無法完成更高級的工做。固然,還有一種狀況就是該人員包裝過多的經驗致使簡歷中不和諧。這種狀況須要評估公司規模和背景。

    八、公司背景跨省跨市

        可能不少用人單位和鄙人同樣,最近接受到的簡歷,90%爲跨市跳槽的人員。其中武漢佔了60%以上。均爲武漢XX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規模均小於50人。也有廈門、寧波、南京等等。這個問題筆者就不提了,你們都懂的。跨地區跳槽很差查證。

    九、缺乏業餘熱情於技術的證實。

        有些眼高手低的技術員,作了幾個管理系統。用到的技術確是各類分佈式、集羣、高併發、大數據、消息隊列、搜索引擎、鏡像容器、多數據庫、數據中心等等。指望的薪資也高於行業標準。一個對技術很熱情的人,業餘時間確定在技術方面花費過很多時間。那麼能夠從該人員的博客、git地址入手。甚至能夠經過手機號、郵箱、暱稱、馬甲。去搜索引擎進行蒐集,覈實該人員是否在論壇、貼吧、開源組織有過技術背景。

====================================

2、進入面試階段,如何甄別對方的水分

        在甄別對方水分這一塊,並無明確的標準,可是筆者能夠提幾個點。這也是筆者在實際面試中慣用的作法。

    一、經過公司規模、團隊規模、人員分配是否合理、人員合做方式來判斷對方是否具有工做經驗。

       當招聘初級、初中級IT人員的時候,能夠詢問一些問題,好比公司有多少人、產品團隊多少人、產品、技術、後端、前端、客戶端、UI、測試各多少人。工做中如何合做的、產品作了多少時間、什麼時候上線的、上線後多長時間迭代一個版本、多長時間迭代一個活動、發展至今多少用戶(後端)、多大併發等等(後端)。根據筆者的經驗,若是一我的沒有任何從業週期,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或多或少答非所問或者給出的答案很是不合理。

    二、背景公司入職時間、項目立項實現、完工時間、產品技術棧、迭代流程的核實。

       不少應聘者對於簡歷過於包裝,只爲了追求更高的薪資。當咱們問起:你是xx年xx月入職的該公司?大家項目是xx年xx月上線的?大家項目使用到xx技術?大家每次上線前夕是如何評審的。面對這些問題,應聘者給出的答案常常與簡歷不符合。這樣問題就來了。關於項目使用到的技術,不少項目咱們能夠經過搜索該項目的地址、APP。經過http協議、技術特徵、拋出異常特徵來大體判別對方使用到的技術。若是應聘者給出的答案明顯與之不匹配,嘿嘿。

    三、經過技術深度,甄別對方的技術水平

        一、肯定對方的技術棧,如:你作過最滿意的項目是哪一個,爲何?你最喜歡使用的技術是哪些,爲何?

        二、肯定對方項目的發展程度,如:大家產品作了多久,迭代了多久,發佈了多少版本,發展到了多少用戶,帶來多大併發,多少流水?

        三、肯定對方的技術屬性,如:平時你會經過什麼渠道跟其餘技術人造成技術溝通與交流,主要交流過哪些技術?

        筆者最近接待的面試者,不少面試者的簡歷上,寫着層出不窮的各類技術,爲了避免跨越求職者的技術棧,筆者專門挑應聘者簡歷寫到或用到的技術來進行詢問。筆者舉幾個例子。

        1)某求職者簡歷上寫着熟練使用redis。

             》介紹一下你使用過redis的哪些數據結構,並描述一下使用的業務場景;

             》介紹一下你操做redis用到的是什麼插件;

             》介紹一下大家使用的序列化方式;

             》介紹一下大家使用redis遇到過給你印象較深的問題;

        2)某求職者聲稱熟練http協議並編寫過爬蟲。

             》介紹一下你所瞭解的幾個http head頭並描述其用途;

             》若是前端提交成功,後端沒法接受數據,這時候你將如何排查問題;

             》描述一下http基本報文結構;

             》若是服務器返回cookie,存儲在響應內容裏面head頭的字段叫作什麼;

             》當服務端返回Transer-Encoding:chunked 表明什麼含義

             》是否瞭解分段加載並描述下其技術流程。

           固然,面向不一樣的技術,對應的技術深度天然也不同。

           大致上的套路即是如此:你說你殺過豬。那麼你殺過幾頭豬,分別是啥時候,殺過多大的豬,有啥毛色。事實上對方可能給你的回答是:殺過、十幾頭、殺過五十斤的、殺過綠色、黃色、紅色、藍色的豬。那麼問題就來了。

            然筆者碰到的問題是:使用git兩年殊不知道github、使用redis一年殊不知道數據結構也不知道序列化、專業作爬蟲卻不懂content-type含義、使用搜索引擎技術卻說不出兩個分詞插件、使用數據庫讀寫分離殊不知道同步延時等等。

====================================

寫在最後,筆者認爲在招聘途中,並非不容許求職者包裝,可是儘量知足能籌平衡。雖然這篇文章沒有完美的結尾,可是筆者提供了面試失敗的各類經驗。筆者最終招到了如意的小夥伴。也但願全部技術面試官早日找到符合本身產品發展的IT夥伴。

做者:Coody

Git地址:https://gitee.com/coodyer

版權:©2014-2020 Test404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全部

反饋郵箱:644556636@qq.com

反饋羣:Java泛太平洋研究中心 218481849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