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堅守本身的選擇,專一地投入其中,你纔會走得更遠。
■■■
我有一個大學同窗,只看他的朋友圈,你必定不知道他是作什麼的。
今天你看到他在參加吳曉波讀書會,明天也許在看羅輯思惟的演講;今天研究互聯網風口轉向了何方,明天又對網紅時代的來臨言之鑿鑿;今天據說新媒體火了,明天就開始問別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嗎?」;今天嚮往着詩和遠方,明天又在李銀河阿姨愛與性的教導中思考人生的樂園。
奧斯卡來了,他爲小李子感天動地;諾貝爾來了,他爲村上春樹捶胸頓足;木心的生日到了,他也要跟着從前慢;陳忠實去了,他立刻成了《白鹿原》的忠實擁躉。
是他,天天早上精神飽滿地一邊和羣友打招呼一邊上班;是他,每一個週末還在公司挑燈夜戰;是他,出如今各類各樣的線下聚會現場;是他,天天晚上跟全世界說晚安。
我和他認識的時候,咱們都還沒畢業,尚未微信和朋友圈,不過那時候他在社交網絡上的表現和如今比起來並無太大區別。
那時候我覺得他愛好衆多,涉獵普遍,對多個領域都有研究。但幾年後我發現,他依然是這個狀態,卻沒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屬於本身的觀點。
幾年下來,他換了幾份工做,涉及了不一樣的行業和工做內容,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屬於本身的專業方向並進行深刻研究。 之前網絡上流傳過一個段子: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在家看耶魯大學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馬雲的創業史瞭如指掌,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朋友得去雕爺牛腩,喜歡Kindle賽過iPad,手機裏沒遊戲全是GTD的APP。若是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應該還在天天乘地鐵。
這個段子準確地用一個黑色幽默,嘲諷了這個時代如我那校友同樣浮躁的人們。但往深層去想,彷佛又不只僅只是浮躁這麼簡單。爲何他像新媒體編輯同樣不停追熱點?爲何他頻繁地分享所謂的「深度好文」?爲何他花費大量時間積極地參加各類意義不大的線下分享會?
我想,除了浮躁之外,最大的緣由是,他沉浸在了「我在學習的幻象」以及「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中沒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處處參加活動,對每個熱點留下一段點評,讓他產生一種「我在進行深度學習與思考」的錯覺。實際上這些事對於提升自身的能力,拓寬本身的視野和格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一來,它們都是碎片化的,不繫統的。每次的接觸頂多算是管中窺豹,根本沒法探究到其中的內核。若是真想進行深刻了解,還不如看一本相關行業的書更高效。
二來,將本身的精力過多地分散到這些彼此之間沒有關係的事情上,卻對每一件事都瞭解得不透徹,也就沒法發現這些事物內在的廣泛規律,吸取併爲己所用。
在沒有專一點的前提下,將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學習中,實際上是對時間的另外一種浪費。
更可怕的是,你並不以爲本身虛度了時光,反而爲本身處在一種「學習的狀態」而沾沾自喜。
這道理看起來像一層窗戶紙,一點即破,他心裏深處未必沒有意識到。然而他仍是樂此不疲地投身於此,由於他已經被另外一件事——「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絆住了腳步。
這不難理解。
微博上,影單書單的轉發量一直很高;朋友圈裏,曬書的人也爲數很多;知乎上,更是有不少人明明對問題沒有深刻了解卻強行做答(甚至這種現象也被知乎討論過)。
彷佛是由於這樣的動做,能夠證實本身是個積極上進愛學習的人,證實本身是一個博學多才有文化的人。彷佛這樣的動做,能夠迎來別人的歆羨和讚美。然而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你並非你想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沒有人會發自真心地佩服你。畢竟,這個時代,真正值得佩服的人太多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好在愈來愈方便的工具以及愈來愈多元化的文化娛樂形態,只要有才華就能被發現而且以此尾聲。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壞在階層固化,許多人碌碌無爲,精神貧瘠,溫水煮青蛙,失去了競爭能力,看不到將來的但願。
在這個時代,有人乘着海浪衝鋒。他們被譽爲風口上的豬,他們是這個國家最有智慧的創業者,他們是無數小而美的自媒體。
這些人精準地把握了這個時代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不一樣,找到了本身的節奏。他們在臺前風光無限,他們是大衆眼中的明星,他們日進斗金,彷佛這個時代專爲他們而打造。
在這個時代,依然有人潛水而行。有時候他們被稱爲匠人,在一個不被大衆關注到的角落,日復一日地琢磨着本身的手藝。有時候他們被稱爲理想主義者,拋開物質的誘惑,堅持着本身所熱愛的事物。他們是這個時代最能沉得住氣的人,雖然可能暫時沒法成名,沒法實現自我價值,但終將迎來最偉大的尊敬或是最久遠的流傳。
就像日本的壽司之神,就像雞湯氾濫時代苦心孤詣的文學做者。 衝浪者站在風口,收穫時代的紅利。潛水者暗自努力,等待着一舉成名。而大多數人在這個時代作不了衝浪的人,也沒有耐心好好潛水,最終成了隨波逐流的、得過且過的路人。
值得慶幸的是,若是你不想成爲這樣的人,那麼你還有時間好好考慮如何去安排接下來的人生。那麼,具體應該怎麼作?被譽爲「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的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曾講過「10000小時理論」:人們眼中的天才之因此卓越非凡,並不是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因此,你須要作的是,首先選對一個適合本身的或者本身喜歡的方向,而後專一地耐心地投入進去就行了。不要試圖將什麼都學會,由於你天天只有24個小時,能把兩件事作到專家的級別就已是人中龍鳳了。 那麼,究竟該如何選擇這些值得你花上10000小時去作的事情呢?
個人建議是:除了工做之外,選擇一些短時間投入效果雖然不明顯,長期投入卻可以對你的行爲習慣、思惟方式、處世哲學、人生價值產生重大影響的事。
● 好比讀書。說來慚愧,我開始有目的的堅持看經典書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時間,相比身邊的很多朋友而言,這個時間算很是短了。雖然最開始讀書彷佛並無對我產生什麼幫助,但幾年下來,變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
每過一兩年,回憶起兩年前的本身,我都以爲當時的本身是如此的無知和幼稚,看待問題的態度是如此的狹隘。經過閱讀,打開了各類新世界的大門,對於個人價值觀的影響潛移默化,又深刻骨髓。
● 好比寫做。從我開始認真對待寫做這件事到如今已通過了兩年,我深知本身尚未入門,因此不敢在此評價太多。但能夠確定的一點是,寫做鍛鍊了個人思惟方式。
經過寫做,我不斷記錄本身的想法,對很多首次接觸搞不懂的概念進行總結和反芻,終於加深了理解。能夠說,寫做訓練了個人思惟邏輯,讓我更加了解本身,也加深了對世界的理解。
● 好比與優秀的人作朋友。我是個對社交興致不大的人,但生命中有些優秀的朋友,即便不一樣行業不一樣崗位,即便不在一個城市,也一直對我產生着積極的影響。有時候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啓發了我,有時候是他們面對困境的態度激勵了我,有時候我甚至把他們當成個人目標來努力追尋。
與這些人優秀的朋友交流互動,你總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不只是個人朋友,更是爲我指路的一盞盞明燈。
這個時代有太多幹擾和迷惑咱們的事物,遮住了那些本應花時間去作的事情。這時候更須要睜大你的眼睛,認清表象背後的本質。畢竟有太多人昨天還光鮮亮麗,今天卻已經摔得體無完膚。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堅守本身的選擇,專一地投入其中,你纔會走得更遠。
劉教練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