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
五行的說法,不少人援引《尚書-周書-洪範》裏的說法。這種說法聽說是爲最先的關於五行的說法。
然而,咱們注意到,《尚書》裏的五行說法很是簡單:「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穡。潤下做鹹,炎上做苦,曲直做酸,従革做辛,稼穡做甘。」
這裏的信息不多。只有五行的名稱,五行的簡單的解釋。儒家文獻裏的這種說法是不是正宗的道教文獻中的理解呢?咱們先保持質疑而不否認的態度好了。
以前說過咱們要到《道藏》裏尋找源頭,那麼做爲源頭的文獻,應該是有必定特徵的。首先,內容必然要探討五行,其次應該內容豐富、邏輯自洽、整齊規範。這種文獻,多是一篇,也多是多篇。
那麼,咱們來找找看,是否有這種文獻來知足以上的要求。
翻開《正統道藏》第一卷,第一個知足以上要求的是頁碼位於1-775到798的《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php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位於《正統道藏》第一卷,《中華道藏》第三卷。
經過梳理咱們獲得如下結果:
1.五行的名稱,容易確認:木、火、土、金、水;
2.五行的順序,容易確認:木、火、土、金、水;
3.五行的來源:天玄地張,成生五行;
4.五行與五色的對應:木青;火赤;土黃;金白;水黑;
5.五行之間的關係:木炁化生火炁;火炁化生黃炁;黃炁化生金炁;金炁化生水炁;
6.陰炁、陽炁及其做用:兩者各自獨立運行,其規律爲天干、地支,因其不一樣的組合,如甲申,可以引起各類各樣的災;
7.天、星、山存在必定的關係:如上有青牙九炁之天;中有歲星;下有泰山;
8.五星、五臟、五嶽有對應關係
9.陰陽之炁的不一樣類別的名稱:元陰、少陰、太陰、元1、元陽、少陽、太陽等;其中,元陽之炁生少陽青炁;元陰之炁生少陰白炁。又:少陽之炁生青炁,並化生太陽之炁;太陽之炁生赤炁,並化生元一(中元)之炁;元一之炁生黃炁,並化生少陰之炁;少陰之炁生白炁,並化生太陰之炁;太陰之炁生黑炁,並化生少陽之炁。
10.五方五行五色與天干宮之間的關係:東木青-甲乙宮;南火赤-丙丁宮;中土黃-戊己宮;西金白-庚辛宮;北水黑-壬癸宮;
11.五行與地支的關係:木-寅卯;火-己午;土-辰戌醜未;金-申酉;水-亥子;
12.某些天干地支組合之日有特殊含義:甲子日、庚申日等。
這裏有個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化生與生意思不一樣。html
華東師範大學彭華2004年博士論文《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爲學術界綜述、考證前人的五行觀念的上品之做。其文在前人學者研究結果上旁徵博引,考證細緻,實屬精品。廣州中醫藥大學陳吉全2001年博士論文《〈黃帝內經〉五行學說源流及應用的研究》則是從醫學角度對五行觀念源流及對中醫學的影響展開了詳盡論述的上品之做,青島大學南偉2006年碩士論文《論陰陽五行之起源》則較爲全面但較爲簡略的論述了五行的起源,也是研究五行的一篇佳做。此外,還有一干論述五行各個方面的專業大頭著做、以及一些短小精幹之做,都值得注意。
先來講《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彭華是歷史學科班出身,歷史學系博士,專業爲中國古代史,研究方向爲古代思想與文化。
此文,乃是「對先秦思想和學術的一次整理和總結」,「利用考古資料和傳世資料詳盡總結和考察陰陽、五行的起源問題,內容包括‘陰陽’和‘五行’語羣的含義以及它們起源的地域、時代和起點等問題」。
在論述了「陰陽」以後,在第39頁開始論述「五行的起源」。其文認爲共有四大類別:
1、 地。
1.1五行-五種物質。依據文獻:《甘誓》、《尚書•洪範》、《武順解》、《成開解》、《國語•魯語上》、《文子•微明》、《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等等。做者以此作出說明,他認爲「‘五行’首先用於表示地之金、木、水、火、土,其後才被可用於天和人。」
1.2五材。即金、木、皮、玉、土五種原材料。依據文獻:《左傳》。
1.3五氣。五行之氣、五方之氣。依據文獻:《史記•五帝本紀》、《集解》、《索隱》、《釋名•釋天》、《靈樞•五閱五使》。
2、 天
2.1 五材(五才)《左傳》等。
2.2 五行。《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素問•天元紀大論》:「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春秋繁露•五行對》:「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白虎通•五行篇》:「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
2.3 五常。《莊子•外篇•天運》:「天有六極五常。」成玄英疏:「五常,謂五行,金木水火土。」
2.4 五部。
2.5 五緯。《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賈公彥疏:「五緯即五星,東方歲星。。。五星右旋爲緯。」
2.6五星。《史記•天官書》:「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2.7五賊。《陰符經》:「天有五賊。」
2.8五殺。見《淮南子•兵略訓》。
3、人
3.1五官(五正)。見《左傳》
3.2五材-五種德行。見《六韜•龍韜•論將》
3.3五行-五常-五法-五性。郭店楚墓竹簡《五行》以「仁義禮智聖」爲「五行」。《舉賢能對策一》認爲,仁義禮智信爲五常。等等。
3.4五典(五常之教)。
3.5「五常」附會「五行」。
4、物。
4.1五行-樂舞名。
4.2五德-雞、玉之德。函數
以上,是從「語羣的含義」所進行的梳理,緊接下來,又對「五行的起源」進行了分門別類。
一, 地域。
1.1源於外國說
1.2源於中國說
2、起源的時代
2.1史前時期
2.2遠古時期。A.伏羲時代。經過分析,彭華堅信:「五行說不可能起源於伏羲或伏羲時代。」B.黃帝時代。經過分析,彭華認爲黃帝「做立五行」一說乃證據不足。C.夏朝。經過分析,彭華持保留態度。D.商朝。經過分析,彭華認爲,「毫無疑問,《洪範》是探索五行起源的始點和基點,一俟《洪範》的成書年代被論定,‘五行起源’話題上的諸多問題均有迎刃而解之感。」他根據「咱們仍然沒有在甲骨卜辭中發現‘五行’一詞」,推理出「直至商朝中後期,商人仍然沒有明確的‘五行’概念」,但「已經蘊含着後世所謂‘五行’觀念的種子。」因此「大約在殷商末季,可能有人(好比箕子)正式提出了‘五行’。」彭華據此認爲,「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時間,應該在殷商末季。
3.西周
4.春秋
5.戰國
繼而又論到五行起源的始點問題,即源頭。
1. 天授說。《尚書•洪範》持此說。彭華認爲「難讓人接受,亦不足辨析。」
2. 五數說。東漢許慎以五行解說數字。
3. 治水說。五行思想從治水實踐中總結出來。此爲李德永的見解。彭華認爲,太執着於《洪範》的文本了。
4. 農業說。五行提及源於古中國的農業生產活動。此爲張涅的見解。
5. 五星說。此爲顧頡剛等人的見解。
6. 五季說。此爲陳久金、劉堯漢等人的見解。這些學者以彝族的歷法及其相關古籍認爲,五行觀念可能來源於此。彭華對此表示,中原與彝族文化的「源」與「流」要慎重對待。
7. 五工說。宮哲兵區分了「五行」觀念的起源、「五行」概念的產生、「五行」哲學範疇行成。認爲「五行」觀念起源於遠古先民治理水、火、木、金、土五種天然物的生產實踐。依據於《左傳》所提到的「五行之官」。等等。
8. 五方說。認爲五行來源於農業生產對風雨、物候的觀察。胡厚宣、楊樹達等人持此見解。彭華認爲,「由五方推導出五行,在邏輯推論上存在問題。」
9. 綜合說。何新的見解爲表明:a.五數崇拜;b.方神崇拜;c.物質轉化的哲學觀念。還有胡化凱認爲,五行觀念的起源與上古社會的科學認識水平和思想文化觀念等各類因素有關。中華遠古先民造成的數量概念、殷周時代的鬼卜制度和尚五意識等因素,是五行觀念得以產生的基礎。
最後,彭華作小結說,「直至商朝中後期,商人仍然沒有明確的‘五行’概念。。。大約在殷商末季,可能有人正式提出了‘五行’。至於‘五行說’究竟起源於什麼(起點問題),雖然衆說紛紜,但多數一家之言,且均難以完美地自圓其說。」post
先說問題,關於五行,主要有兩個問題須要解決。第一,五行所指爲什麼?緊接着,第二,五行自己是怎麼來的。(注意,此問題並不是是指「五行」觀念是如何產生的。)htm
那麼,道藏裏對五行的解釋又是如何的呢?上述18種(地3天8人5物2)對五行所指的見解又到底怎麼回事呢?排序
據樓主的初步梳理,《道藏》「一類文獻」的內在思惟方式,或者說《道藏》全本的核心內容是:
兩個字:「一」和「化」。
兩個字過於簡略,那麼展開來,用幾句口訣便可歸納《道藏》核心內容:
「一」化「三」,「三」化「九」,「九」化「三十六」。。。
「一」化「二」,「二」化「五」,「五」化「二十八」。。。
。。。固然還有好幾句口訣,然而這兩句口訣已經夠折騰好久了,因此暫不提。這幾句口訣能夠合在一塊兒併爲一句,然而中間有些衝突和不肯定,因此暫不合。
「一」能夠「化」出無數的存在,而且,「一」自己也不是最初的起點。
「一」以前的,我稱之爲玄學;「一」以後的,我稱之爲「科學」。「一」自己,處於兩者之間,既能夠算玄學,也能夠算科學,因其是玄學的終點,科學的起點。「一」和「化」,及其展開即幾句口訣,是我對《道藏》的核心即「一類文獻」的思惟方式的梳理,以及核心內容的總結。get
既然有了清晰思惟方式,而後清晰了。
一很難用相應的數學表達,連符號都配不上。既然數學裏不知道用什麼代替,先用1好了。那麼「一化二」這種思惟方式能夠寫成以下的樣子:
fi(1),i=2;
展開,即爲f1(1)=y1;f2(1)=y2; (字母后面的數字是小寫,請腦補)
這裏的1就是「一」,匪夷所思的「一」,玄學的終點,科學的起點。「f1,f2」就是「陰,陽」,「y1,y2」則是「陽炁,陰炁」。
「y1,y2」是「陰炁,陽炁」。又能夠展開爲y1=f(xn),y2=f(xm)「二化五」這種思惟方式能夠寫成以下的樣子:w=gi(fi(1)),i=5.
展開,即爲,g1(fi(1))=m;g2(fi(1))=h;g3(fi(1))=t;g4(fi(1))=j;g5(fi(1))=s.這其中的「mhtjs」是木火土金水的中文縮寫。g就是「五行」;而「g1(fi(1))」或者m就是「木炁」,以此類推。
「g1(fi(1))」等還能夠與其餘的函數進行交互,造成其餘的與五行有關、呼應的實物。好比,火炁與某一炁合流交互則能夠造成熒惑,又能夠與另外一個炁交互造成心臟。等等。反過來講,熒惑不是五行,心臟也不是五行,後兩者只是五行之炁與其餘之炁合流混合實化之物。
此外,有兩個要注意的:第一,實化之物不等於虛存之物;即木炁不等於木;第二,混雜之物不等於單純之物,如火炁不等於熒惑;第三,各混雜之物有「分」與「總」的區別。因此將火星等同於熒惑,或者反過來,都是彌天大錯。數學
好,有了《道藏》的思惟方式,那麼咱們能夠回顧一下歷史上對「五行」的見解,並進行一些評價。
咱們使用彭華收集的資料做爲參考。
先來看「地」:
「1、 地。1.1五行-五種物質。依據文獻:《甘誓》、《尚書•洪範》、《武順解》、《成開解》、《國語•魯語上》、《文子•微明》、《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等等。做者以此作出說明,他認爲「‘五行’首先用於表示地之金、木、水、火、土,其後才被可用於天和人。」
樓主評價:將五行認爲是五種物質的,明顯的沒有達到《道藏》「一類文獻」的做者的水平,思惟方式也對不上。《甘誓》、《尚書•洪範》這種文獻,對「五行」只有一言半語,只能算「三類文獻」。論「五行」,《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都是流,並不是源。《武順解》、《成開解》提到的「地有五行」,「地有九州,別處五行」都是的確擊中了「五行」,可是「地」之「五行」並不是「五行」自己,正如前一樓所說,「五行」就是「五行」,是對「一」的五種變化法則,映射方式,乃是虛存之物,並不是物理世界實存之物。此外,地有五行,乃是指「大地」是「五行之炁」與其餘之炁交合而成,並不是「五行」屬於「地」,或者「地」擁有五行。
1.2五材。即金、木、皮、玉、土五種原材料。依據文獻:《左傳》。
1.3五氣。五行之氣、五方之氣。依據文獻:《史記•五帝本紀》、《集解》、《索隱》、《釋名•釋天》、《靈樞•五閱五使》。
樓主評價:首先,將「氣」改成「炁」。正如前一層所說,「五行」是「五行」,是「一」的一套化生法則;而「五行之炁」乃是虛存之「一」通過法則變化且實化以後變幻出來的「多」;「炁」從虛空而來,由「一」而生,進而流佈十方,構建實體世界。將「五行」理解爲「五行之炁」,從這一點,已經很接近《道藏》「一類文獻」「五行」的本意了,可是仍是要注意區別「虛」與「實」。不可混淆。「五方」這個要注意「總」與「分」的區別,經書常說的五方不少時候跟「分」沒什麼關係,人家說的是「總」。
2、 天
2.1 五材(五才)《左傳》等。
2.2 五行。《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素問•天元紀大論》:「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春秋繁露•五行對》:「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白虎通•五行篇》:「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
樓主評價:《孔子家語•五帝》的說法頗爲奇怪。「水火金木土」的說法,在《中華道藏》前六冊(即核心本文類經書集中地)檢索結果發現,按此順序連寫的五行,其出現的頻次爲「0」。那麼《洪範》、《春秋繁露》裏的「金木水火土」在《道藏》裏有沒有?有,經檢索,按此順序連寫的五行,在前六冊中有18頻次。按「木火土金水」連寫的,在前六冊只有1頻次。固然,這是嚴格按照五個字連寫來搜索的,若是分開去檢索,那麼則反過來。「木火土金水」的頻次大大勝出,反而「金木水火土」門口羅雀。這,明顯的大有玄機。
2.3 五常。《莊子•外篇•天運》:「天有六極五常。」成玄英疏:「五常,謂五行,金木水火土。」
樓主評價:「五常」在《道藏》裏有詳細解說,恐非「五行。」但此處的「五常」不能肯定,或許是「五行」,或許不是。按個人文獻分類標準,這種模模糊糊,自身不帶解釋的文獻只能遺憾的列爲「三類文獻」。這種作法,就是嚴格執行「人我兩分」,強力防止「六經注我」。
2.4 五部。
2.5 五緯。《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賈公彥疏:「五緯即五星,東方歲星。。。五星右旋爲緯。」
2.6五星。《史記•天官書》:「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樓主評價:天之五星,是五行之炁與另之炁合化而成,然則五星卻不是五行。
2.7五賊。《陰符經》:「天有五賊。」
樓主評價:不懂,不評價。
2.8五殺。見《淮南子•兵略訓》。
3、人
3.1五官(五正)。見《左傳》
樓主評價:暫不評。有點麻煩。
3.2五材-五種德行。見《六韜•龍韜•論將》
3.3五行-五常-五法-五性。郭店楚墓竹簡《五行》以「仁義禮智聖」爲「五行」。《舉賢能對策一》認爲,仁義禮智信爲五常。等等。
樓主評價:此處有點不肯定,五行彷佛與五性掛鉤。
3.4五典(五常之教)。
3.5「五常」附會「五行」。
4、物。
4.1五行-樂舞名。
4.2五德-雞、玉之德。
莫名其妙的項目就沒有評價了,沒什麼意思。
以上,就是樓主研究《道藏》後對「五行」的一些心得,以及對目前的對「五行」的見解的一些評價。
然而,朋友們也可能反問,憑什麼要認定你說的「五行」的解釋是對的呢?
對於這種反問,我認爲是正常的,畢竟前一樓的確在《道藏》裏沒有如出一轍的論述。固然,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後續會一一道來。
此外,咱們也能夠拋開對「五行」具體指什麼,而來論證其實際用途,或者說,「五行」究竟只是一種思想,仍是,它就是一種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正確認識呢?
基於此,樓主認爲,對於古代思想、思惟、論述,除了「語言訓詁」、「文獻考古」來求證以外,事實上,還有一條路,就是科學實證。那麼下面,開始引用《道藏》裏面的另外幾篇文獻,根據文獻內容所述,對「五行」實施細緻的數量化函數化。函數化以後就是建模,建模以後就是預測,預測以後就是驗證。社區
對五行進行數量化函數化,繞不過如下幾個問題。
1.五行的順序。
2.五行之間的關係。
3.五行與四季、四時之間的關係。
4.五行的來源。
5.五行與陰陽之間的關係。
先說五行的順序。基礎
關於儒家所說五行順序,如今的文獻基本都很全了。
先看儒家說的五行順序。依李豐瓊《董仲舒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研究》,得知,
《左傳》:火 水 木 金 土
《國語》:金 木 水 火 土
《洪範》:水 火 木 金 土
《淮南子》:木 水 火 金 土
《呂氏春秋》:木 火 土 金 水
《春秋繁露》:木 火 土 金 水
又依陳吉全《〈黃帝內經〉五行學說源流及應用的研究》,有一個重要的補充:
《管子》:木 火 土 金 水
以上,便是儒家主要的文獻中主要的順序,若是去摘字捉詞的話,還有一些,可是意義不大。
在說順序以前,咱們要清醒的認識到,有兩種順序:「表達順序」和「認知順序」,不可混淆。即,某人可能在一段文字中對五行進行排序,可是僅僅多是一種有特定依據、或者是僅僅是順口、甚至是隨意的「表達順序」;從另外一方面來講,若是其在排序的時候有說明或者有較爲詳細、特定秩序的時候,則稱這種順序爲「認知順序」。咱們要以有詳細說明的文字爲依據方可認定該順序爲該人的「認知順序」。依此標準,《淮南子》的「木 水 火 金 土」;《呂氏春秋》:「木 火 土 金 水」;《春秋繁露》的「木 火 土 金 水」;《管子》的「木 火 土 金 水」是「認知順序」。《洪範》論述太少,不能肯定是表達順序仍是認知順序。《左傳》的「五材」非咱們所討論的「五行」;《國語》恐怕過於簡潔,不提。
總之,咱們看到,涉及「五行」的五大儒家經典文獻《尚書·洪範》、《淮南子》、《呂氏春秋》、《春秋繁露》、《管子》,有三個支持「木、火、土、金、水」,一個支持「木 水 火 金 土」,一個支持「水 火 木 金 土」。
那麼,《道藏》裏的五行順序又是如何呢?
咱們已經提過了一篇文獻,《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固然,還有很多說起到了五行的文獻,在這些文獻裏,清一色的是「木 火 土 金 水」的順序,如星辰拱日月拱立着《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固然,也有一些細微的變異,如土,有時會放在最後,但其思路、邏輯是遵循着《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
再說第二個,五行之間的關係。
五行相生相剋是被大衆所熟知的。聽說鄒衍首先提出「五行相勝」說,董仲舒繼而加以系統化從而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剋」說,即著名的「比相勝間相勝」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水。」
《道藏》裏的說法也有不一樣:一者,跟隨以上意見,同時論「生」與「克」,這些文獻彷佛是近古的做者寫成,大概能夠歸類於近古文獻;兩者,只論了「生」/「化生」,沒有論「克」。這些文獻彷佛是更爲遠古的文獻。
《道藏》裏至少有如下幾種見解,第一,木火土金水都是至關獨立的,木火分別由少陽太陽之炁生成;金水由少陰太陰之炁生成;土由元一之炁生成。這是《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觀點。此外,此經說起「化生」正好對應着董仲舒的「生」,那麼對這種所謂的「化生」進行仔細研究,則發現,所謂的「化生」不過是順序而已,並不是「木」能生出「火」,等等。第二,木火土金水都是至關獨立的,可是由陰陽二炁兩者合而化之而成。第三,就是雷同董仲舒的「木」生「火」之類的。
因爲《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的地位的崇高性,對此文獻以及相關文獻進行深刻研究,本人傾向於認爲,1、「木火土金水」 是同時產生的,之因此經文裏存在着「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其根本緣由是由於咱們的思惟是單一的、線性的,因此在描述「木火土金水」這種環形圖形時(「土」在中間,「木火金水」環繞「土」),不得不找個開始點而已。二,木、火分別由少陽、太陽之炁化生;金、水分別由少陰、太陰之炁化生;土由元一之炁化生。3、五行之因此會出現「生、克」的關係,乃是由於它們的自己的炁的變化正好處於相似的關係。這一點,咱們在第三點,即五行與「四時」的關係中詳細展開並用幾何圖表示。4、對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整理,能夠發現,《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少陽、太陽等炁化生的並不是是木、火,而應該是「木炁」、「火炁」。這樣,邏輯上就是自洽和完整通順的了。
3.五行與四季、四時之間的關係
五行配五方沒什麼問題,可是五行與四季、四時匹配就麻煩了。這個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了。
已有文獻大約分五種見解:
第一種,木、火、金、水 分別匹配 春、夏、秋、冬;土配四時,或雲 土王四季,不區分具體日期。
第二種,木、火、金、水 分別匹配 春、夏、秋、冬;土不配季節。
第三種,木、火、金、水 分別匹配 春、夏、秋、冬;土配季夏、長夏。
第四種,木、火、金、水 分別匹配 春、夏、秋、冬;土遊走而配。
第五種,木、火、金、水 分別匹配 春、夏、秋、冬的前72天,後18天由土支配;
從以上看出,文獻各有說法,又都有出處。顯然,對文獻的整理自己不能區分誰對誰錯。這條路走不通。固然,咱們也先不否認,做爲假設好了。
4.五行的來源。
5.五行與陰陽之間的關係。
第4點裏面的來源是指它是從哪生成,源是什麼,因此與第5點其實也可算一件事情來討論。儒家的文獻,以及研究這些文獻的論文可參考的意義不大;這個問題主要看《道藏》,裏面至少有如下三種見解:
二化五-陰陽生化五行(炁)
二化五-天地生化五行(炁)
三化五-即玄元始化五行(炁),這一條線索不清晰,只能推測是:元一化土(炁),玄化金水(炁),始化木火(炁)
這實際牽涉到了 二 和 三 誰的地位高的問題,事實上,《道藏》裏有個奇怪的現象,逢二無三,逢三無二。因此陰陽-二和玄元始-三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蹊蹺。只有少許的文獻大體的說了兩者的關係,且不統一,讓人沒法適從。
陰陽(炁)和天地(炁)關係較爲簡單但也有點微妙。第一種,兩者徹底能夠互換。第二種,陰陽包含天地。陽炁清揚升爲天,陰炁濁渾降爲地。天地炁只是陰陽炁的真子集。
因此實際上,探討五行的來源,基本是兩個來源:陰陽(二),玄元始(三)。
固然,咱們也能夠總歸到「一」,即「一化五」。這個天然是沒有問題的。討論「一」的經文太多了,羅列起來太長,可能沒有什麼意義。
五行的數量化韓淑華,是五行邁向科學的重要步驟。如今切入主題,設法對五行進行數量化。進入咱們的眼簾最佳選手是儒家經典-《淮南子》(《天文訓》、《地形訓》),以及與之PK的是道教經典-《攝生月令》。
《地形訓》說:「木壯、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壯、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壯、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壯、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壯、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天文訓》說:「木生於亥,壯於卯,死於未,三辰皆木也。火生於寅,壯於午,死於戌,三辰皆火也。土生於午,壯於戌,死於寅,三辰皆土也。金,生於巳,壯於酉,死於醜,三辰皆金也。水生於申,壯於子,死於辰,三辰皆水也。」
《攝生月令》說:「立春木相,春分木王,立夏木休,夏至木廢,立秋木囚,秋分木死,立冬木沒,冬至水胎。。。」等等。
(這裏只列了兩篇文獻,固然,與五行量化相關的文獻數目不止於此。但這兩篇是我找到的最好的。)
這裏的文獻就涉及到了五行的數量化,函數化。依此,五行的函數便可建成,依靠着數學,東方的「五行」今後站了起來。
長篇:《道藏》裏的玄學和科學_煮酒論史_論壇_天涯社區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2549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