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上小學上中學的時候,無論學校的教育多麼糟糕,咱們的思想都在不停的進步。這表如今若是咱們回首一年之前的本身的某些想法,作的某些事,會覺 得那時候本身很傻。考察本身的進步的一個更客觀的指標大概是「另眼相看指數」。別人若是一年沒看到咱們,再看的時候,第一反應每每是「你都長這麼大了」。 若是三年沒看到再看,可能都不認識了。 學習
可是成年之後,一個極可能的趨勢是人的進步速度通常會愈來愈慢,以致於中止進步,甚至倒退。他們思想最牛B的時代是他們的年輕時代。中年之後他們就沒法接受任何新的思想,以致於最後連本身的孩子都搞不定。 .net
好比說歌手鄭智化在過去十多年內就沒有任何進步。我上中學的時候很喜歡鄭智化,他的歌曲對我來講不只僅是娛樂,而簡直是一種教育。這麼多年來個人思 想進步了許多,但是最近鄭智化在北京開演唱會,唱的仍是當年那些老歌。偉大的鄭智化,他爲何沒有像翁美玲等美女那樣在人生最偉大的年齡上死去,何須讓人 間見白頭? get
餘秋雨的思想在過去這麼多年內極可能還退步了。我最初知道他是上初中時看《讀者文摘》上他的文章,高中之後我就不再看《讀者》,但是他如今連那種文章都寫不出來。 生活
最有意思的一點是,並不是全部人都會在中年中止進步。好比趙本山就一直都在不停的進步: 時間
做爲一個東北人,我熱愛趙本山老師的全部節目,而且鄙視那些說這些節目粗俗的人。但我最佩服他的一點是他可以不停的進步。可能不少人會諷刺說他只不 過是個愛折騰的貪婪的人,但是別人怎麼就作不到呢?今天的趙本山必定可讓十年之前的他另眼相看。趙本山的例子顯然說明年齡等生理因素不見得是阻礙咱們思 想進步的緣由。 思考
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一般都可以在中年之後繼續進步。好比王朔就能在成名以後還進步。可能不少人不喜歡王朔的進步,但他進步了。然而「腦力勞動」這個標準彷佛也不許確,好比金庸過去幾十年內就能夠說沒有任何進步,就連劍橋大學也沒法使他進步。 co
我認爲阻礙人進步的因素有兩個。 library
第一個是早期的輝煌會把人的思想留住。有些人曾經在好比說大學時代是一個很優秀的學生,進入社會以後一旦受到挫折,他的思想就會永遠用來回憶大學時光。梁啓超說,「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未來」。一我的一旦開始回憶,他基本上就會中止進步。 工作
第二個因素更廣泛,須要詳細說說。心理學認爲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能夠分爲三個區域:溫馨區(comfort zone) ,學習區(learning zone),和恐慌區(panic zone)。 tar
好比說咱們看一本書,若是這本書所說的內容都是咱們所熟悉的,徹底符合咱們已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本書就在咱們的溫馨區內。但若是這本書說的內容 與咱們原有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符,可是咱們思考以後仍然可以理解接受,那麼這本書就在咱們的學習區內。若是這本書咱們根本就理解不,那麼就是在恐慌區。
心理學研究說,只有在「學習區」內作事,人才會進步。絕大多數人工做之後乾的事情都是他的溫馨區內的某種意義上的重複勞動,這怎麼能進步呢?
金庸小說和各類消遣讀物都在溫馨區。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少三十多歲的人仍然一天到晚談金庸。其實這些東西都應該在大學畢業之前看完就不必再提。三十之後還成天談金庸的人,可能四十歲之後惟一的談資就是他們的孩子。
現代社會分工的一個特色是儘可能把人往他本身的溫馨區裏分。你想幹有挑戰的工做,你老闆卻只想給你你勝任的工做。全部人都想永遠挑戰自我,但實際生活 中人們主要的時間都在作一些得心應手的事情。隨着年齡的增加,一我的得到挑戰自個人機會會愈來愈少。這每每並非年齡歧視,而更多的是市場合理調配的必然 結果。只有那些有特殊機遇的人才能不斷嘗試新的生活。
因此咱們又能怎麼辦?辦法無非就是儘可能呆在本身的「學習區」裏,而且隨時對「溫馨區」保持警覺。
可能不少人會說趙本山活的那麼累有什麼可值得學習的?但我說的進步是思想上的。一我的的進步不見得非得從演員變商人。那些最牛B 的科學家一輩子都是科學家,但他們一輩子都在不斷的進步。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是定死的,而是活的,不停地演化。
相比之下,卻是有不少年輕人,他們的腦漿已經從液體變成固體,只接受符合他們原有觀念的東西。你跟他們說你落伍了,他們會說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已經成熟地造成。這但是連老頭子都不敢說的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