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協會(IIF)日前發佈的全球債務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債務從2017年12月31日的238萬億美圓,增加超8萬億美圓,至歷史新高247萬億美圓,同比增加11.1%。
目前,全球債務已經佔全球GDP的318%,更使人擔心的是,這是自2016年三季度以來,全球債務佔GDP比率首次增加。
基於該趨勢,IIF董事總經理Huan Tran警告稱,雖然只要沒有出現嚴重的經濟放緩,憑藉延期和再融資,債務數額尚在可控範圍內,可是全球經濟增加正失去動力,同步復甦了結。更使人憂心的是,隨着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將增長借貸成本,或將致使債務違約激增。IIF高級主管Sonja Gibbs則表示,因爲債務和融資成本增長,少數幾個發達經濟體的主權債務危機風險加大,凸顯了日益惡化的全球債務威脅。
同時,IIF也表達了對新興市場的債務擔憂。一季度,新興市場債務增長了2.5萬億美圓,創下58.5萬億美圓的新紀錄。其中巴西、沙特、尼日利亞和阿根廷的政府債務增幅最大,阿根廷和尼日利亞美圓再融資風險較高。
全球債務歷史新高的影響是什麼?get
一、債務國國內投資規模會大幅縮減。首先,爲了還本付息的須要,債務國必須大幅度壓縮進口以得到至關數量額的外貿盈餘。所以,爲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所需的材料、技術和設備等的進口必然受到嚴重抑制,從而形成生產企業投資的萎縮,甚至正常的生產活動都難以維持。其次,債務危機的爆發使債務國的國際資信大大下降,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渠道受阻,不只難以借到條件優惠的借款,甚至連條件苛刻的貸款也不易借到。同時,國際投資者也會視危機爆發國爲高風險地,減小對該國的直接投資。外部資金流入的減小,使債務國沒法籌措到充足的建設資金。最後,危機爆發後國內資金的持有者對國內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也會紛紛抽回國內投資,這不只加劇了國家的債務負擔,也使國內投資資金減小,沒法維持促進經濟發展應有的投資規模。同步
二、通貨膨脹會加重。債務危機爆發後,流入債務國的資金大量減小,而爲償債流出的資金卻愈來愈多。資金的流出,實際上就是貨物的流出,由於債務國的償債資金主要是依靠擴大出口和壓縮進口來實現的。因爲投資的縮減,企業的生產能力也受到影響,產品難以同時知足國內需求與出口的須要。爲還本付息,國家將出口置於國內需求之上。另外一方面,進口商品中一些基本消費品也大幅減小。當國內市場的貨物供應量減小到不能知足基本要求,以致發生供應危機時,通貨膨脹就不可避免。此外,在資金鉅額淨流出、頭寸短缺的狀況下,債務國政府每每還會採起擴大國內公債發行規模和提升銀行儲蓄利率等辦法來籌措資金。但籌措到的資金至關大一部分是被政府用於從民間購買外幣償還外債,必然形成國內市場貨幣流通量增多。因爲這部分資金較少用於投資,不具備保值更無增值的效應。這樣,在公債到期償還或儲戶提款時,國家銀行實際並沒有能力償還,因而不得不更多地發行利率更高、期限更短的新債券,並擴大貨幣發行量,在這種狀況下,通貨膨脹不可避免。
三、經濟增加會減慢或停滯。爲制止資金外流,控制通貨膨脹,政府會大幅提升利率,使銀根進一步收緊,而爲償債需兌換大量的外匯,又使得本幣大幅貶值,企業的進口成本急劇升高。資金的缺少及生產成本的上升,使企業的正常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破產、倒閉。投資降低,進口減小,雖然有助於消除經濟缺口,但生產的降低勢必影響出口的增加。出口若不能加速增加,就沒法創造足夠的外匯償還外債,國家的債務負擔也就難以減輕。這些都使國家經濟增加放慢,甚至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倒退。
四、社會後果嚴重。隨着經濟衰退的發生,大批工廠、企業倒閉或停工停產,導致失業人口劇增。在高通貨膨脹狀況下,職工的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工資購買力不斷降低,對低收入勞動者來講,更是入不敷出。失業率的上升和實際工資的降低使債務國人民日益貧困化,窮人隊伍愈來愈龐大。另外一方面,因償債實行緊縮政策,債務國在公共社會事業發展上的投資經費會愈來愈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會日趨惡化。所以,人民的不滿情緒日增,他們反對政府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反對解僱工人,要求提升工資。而政府在債權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壓力下,又不得不實行緊縮政策。在此狀況下,會致使民衆用遊行示威甚至暴力的方式表示對現狀的極度不滿,從而致使政局不穩和社會動亂。產品
五、對國際金融體系也會有所影響。債務危機的產生對國際金融體系運做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債權國與債務國同處於一個金融體系之中,一方遭難,勢必會牽連另外一方。債權人若不及時向債務國提供援助,就會引發國際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混亂,從而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其次,對於那些將鉅額貸款集中在少數債務國身上的債權銀行來講,一旦債務國倒賬,必然使其遭受嚴重損失,甚至破產。最後,債務危機使債務國國內局勢急劇動盪,也會從經濟上甚至政治上對債權國產生不利影響。在這種狀況下,債權人不得不參與債務危機的解決。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