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xchager數據交換到基於trade-off的系統設計

可使用JDK提供的Exchager類進行同步交換:進行數據交換的雙方將互相等待對方,直到雙方的數據都準備完畢,才進行交換。Exchager類不多用到,但理解數據交換的時機卻十分重要,這是一個基於trade-off的系統設計。下述分析方法能擴展到諸多系統設計的場景中,幫助咱們更好的進行trade-off。git

《Java併發編程實戰》中介紹了斷定數據交換時機的兩種方案,卻不甚清晰。從「時機選擇的目的」出發,實際上存在着三種方案,各方案又有優劣,從而產生了trade-off。本文比較了這三種方案,經過對數據交換時機的分析增強trade-off的意識。github

定義

數據交換:在Exchanger的兩方柵欄機制中,雙方互相等待對方的數據。編程

如讀線程在讀取發生前持有「空緩存」,寫線程在寫入完成後持有「滿緩衝」(「滿」只表示寫入完成),那麼數據交換就是指將讀線程的「空緩衝」與寫線程的「滿緩衝」交換。緩存

方案比較

依據「時機選擇的的目的」,存在三種方案:併發

方案1. 交換次數最少

交換次數最少的目的出發,交換行爲應該發生在緩衝滿和緩衝空時,這兩種狀況下都不得不發生交換,以知足最低的響應需求性能

緩衝滿時(填充線程的緩衝),填充任務發現沒法繼續填充緩衝區,就發起交換,以減小數據(到空)繼續填充;緩衝空時(清空線程的緩衝),清空任務發現沒法繼續清空,就發起交換,以增長數據(到滿)繼續清空。線程

也能夠將實際的交換任務委派給專門的交換線程,填充任務和清空任務都向該線程申請執行交換。設計

方案2. 交換最及時(響應最及時)

響應最及時的目的出發,交換行爲應該發生在緩衝剛增長數據和緩衝剛減小數據時,以知足「存在數據即交換」的最高的響應需求get

這種方案至關於去掉了緩衝區。一方面,一旦緩存不空就馬上發生交換,交換後就沒有了數據;另外一方面,一旦緩存空就開始交換數據,交換後緩存就不空。看起來數據根本須要寫入緩存就完成了交換。同步

也能夠設置一個特別小的緩衝,好比1個字節。但交換區的緩衝減少,只會讓交換雙方各自維護的緩衝區加大。

方案3. 適度的交換頻率和響應

很明顯:交換次數最少的話,一些數據的處理過程就將延遲;響應最及時的話,交換頻率過高,很浪費性能,甚至大型系統中耗電都會成爲問題。

因此可採用折中的方案,達到適度的交換頻率和響應交換行爲發生在緩衝被填充到必定程度並保持必定時間 t 後,同時一旦緩衝滿或緩衝空就當即發生交換

若是將時間 t 設置爲 0,則退化爲方案2;若是將時間 t 設置無窮大,則退化爲方案1,從而既能兼容以上兩種方案,又能根據實際響應需求靜態配置,甚至根據實時的性能分析結果進行動態調整。

若是將Exchager比做「數據交換系統」,方案3即完成了對「數據交換系統」的trade-off,也就是基於成本(如耗電等)、收益(如延遲等)對系統設計做出的權衡、妥協。

總結

經過對三種Exchager數據交換時機的分析,增強了咱們在系統設計中的trade-off意識。

《Java併發編程實戰》中介紹了方案1和方案3。直接在書中看到方案1和方案3可能很難理解,但分析了上述trade-off過程後,就能輕鬆理解數據交換的時機了。


本文連接:從Exchager數據交換到基於trade-off的系統設計
做者:猴子007
出處:https://monkeysayhi.github.io
本文基於 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國際許可協議發佈,歡迎轉載,演繹或用於商業目的,可是必須保留本文的署名及連接。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