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經常使用的緩存淘汰算法看以下連接,再也不贅述html
http://blog.163.com/shi_shun/blog/static/237078492010420320196/java
http://www.cnblogs.com/dolphin0520/p/3749259.htmlnode
http://www.open-open.com/lib/view/open1401935263431.html算法
這裏主要是看到一篇專門介紹LRU的博文,受益不淺,收藏一下。apache
摘自:http://flychao88.iteye.com/blog/1977653緩存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根據數據的歷史訪問記錄來進行淘汰數據,其核心思想是「若是數據最近被訪問過,那麼未來被訪問的概率也更高」。tomcat
最多見的實現是使用一個鏈表保存緩存數據,詳細算法實現以下:ide
1. 新數據插入到鏈表頭部;性能
2. 每當緩存命中(即緩存數據被訪問),則將數據移到鏈表頭部;this
3. 當鏈表滿的時候,將鏈表尾部的數據丟棄。
【命中率】
當存在熱點數據時,LRU的效率很好,但偶發性的、週期性的批量操做會致使LRU命中率急劇降低,緩存污染狀況比較嚴重。
【複雜度】
實現簡單。
【代價】
命中時須要遍歷鏈表,找到命中的數據塊索引,而後須要將數據移到頭部。
LRU-K中的K表明最近使用的次數,所以LRU能夠認爲是LRU-1。LRU-K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解決LRU算法「緩存污染」的問題,其核心思想是將「最近使用過1次」的判斷標準擴展爲「最近使用過K次」。
相比LRU,LRU-K須要多維護一個隊列,用於記錄全部緩存數據被訪問的歷史。只有當數據的訪問次數達到K次的時候,纔將數據放入緩存。當須要淘汰數據時,LRU-K會淘汰第K次訪問時間距當前時間最大的數據。詳細實現以下:
1. 數據第一次被訪問,加入到訪問歷史列表;
2. 若是數據在訪問歷史列表裏後沒有達到K次訪問,則按照必定規則(FIFO,LRU)淘汰;
3. 當訪問歷史隊列中的數據訪問次數達到K次後,將數據索引從歷史隊列刪除,將數據移到緩存隊列中,並緩存此數據,緩存隊列從新按照時間排序;
4. 緩存數據隊列中被再次訪問後,從新排序;
5. 須要淘汰數據時,淘汰緩存隊列中排在末尾的數據,即:淘汰「倒數第K次訪問離如今最久」的數據。
LRU-K具備LRU的優勢,同時可以避免LRU的缺點,實際應用中LRU-2是綜合各類因素後最優的選擇,LRU-3或者更大的K值命中率會高,但適應性差,須要大量的數據訪問才能將歷史訪問記錄清除掉。
【命中率】
LRU-K下降了「緩存污染」帶來的問題,命中率比LRU要高。
【複雜度】
LRU-K隊列是一個優先級隊列,算法複雜度和代價比較高。
【代價】
因爲LRU-K還須要記錄那些被訪問過、但尚未放入緩存的對象,所以內存消耗會比LRU要多;當數據量很大的時候,內存消耗會比較可觀。
LRU-K須要基於時間進行排序(能夠須要淘汰時再排序,也能夠即時排序),CPU消耗比LRU要高。
Two queues(如下使用2Q代替)算法相似於LRU-2,不一樣點在於2Q將LRU-2算法中的訪問歷史隊列(注意這不是緩存數據的)改成一個FIFO緩存隊列,即:2Q算法有兩個緩存隊列,一個是FIFO隊列,一個是LRU隊列。
當數據第一次訪問時,2Q算法將數據緩存在FIFO隊列裏面,當數據第二次被訪問時,則將數據從FIFO隊列移到LRU隊列裏面,兩個隊列各自按照本身的方法淘汰數據。詳細實現以下:
1. 新訪問的數據插入到FIFO隊列;
2. 若是數據在FIFO隊列中一直沒有被再次訪問,則最終按照FIFO規則淘汰;
3. 若是數據在FIFO隊列中被再次訪問,則將數據移到LRU隊列頭部;
4. 若是數據在LRU隊列再次被訪問,則將數據移到LRU隊列頭部;
5. LRU隊列淘汰末尾的數據。
注:上圖中FIFO隊列比LRU隊列短,但並不表明這是算法要求,實際應用中二者比例沒有硬性規定。
【命中率】
2Q算法的命中率要高於LRU。
【複雜度】
須要兩個隊列,但兩個隊列自己都比較簡單。
【代價】
FIFO和LRU的代價之和。
2Q算法和LRU-2算法命中率相似,內存消耗也比較接近,但對於最後緩存的數據來講,2Q會減小一次從原始存儲讀取數據或者計算數據的操做。
MQ算法根據訪問頻率將數據劃分爲多個隊列,不一樣的隊列具備不一樣的訪問優先級,其核心思想是:優先緩存訪問次數多的數據。
MQ算法將緩存劃分爲多個LRU隊列,每一個隊列對應不一樣的訪問優先級。訪問優先級是根據訪問次數計算出來的,例如
詳細的算法結構圖以下,Q0,Q1....Qk表明不一樣的優先級隊列,Q-history表明從緩存中淘汰數據,但記錄了數據的索引和引用次數的隊列:
如上圖,算法詳細描述以下:
1. 新插入的數據放入Q0;
2. 每一個隊列按照LRU管理數據;
3. 當數據的訪問次數達到必定次數,須要提高優先級時,將數據從當前隊列刪除,加入到高一級隊列的頭部;
4. 爲了防止高優先級數據永遠不被淘汰,當數據在指定的時間裏訪問沒有被訪問時,須要下降優先級,將數據從當前隊列刪除,加入到低一級的隊列頭部;
5. 須要淘汰數據時,從最低一級隊列開始按照LRU淘汰;每一個隊列淘汰數據時,將數據從緩存中刪除,將數據索引加入Q-history頭部;
6. 若是數據在Q-history中被從新訪問,則從新計算其優先級,移到目標隊列的頭部;
7. Q-history按照LRU淘汰數據的索引。
【命中率】
MQ下降了「緩存污染」帶來的問題,命中率比LRU要高。
【複雜度】
MQ須要維護多個隊列,且須要維護每一個數據的訪問時間,複雜度比LRU高。
【代價】
MQ須要記錄每一個數據的訪問時間,須要定時掃描全部隊列,代價比LRU要高。
注:雖然MQ的隊列看起來數量比較多,但因爲全部隊列之和受限於緩存容量的大小,所以這裏多個隊列長度之和和一個LRU隊列是同樣的,所以隊列掃描性能也相近。
因爲不一樣的訪問模型致使命中率變化較大,此處對比僅基於理論定性分析,不作定量分析。
對比點 |
對比 |
命中率 |
LRU-2 > MQ(2) > 2Q > LRU |
複雜度 |
LRU-2 > MQ(2) > 2Q > LRU |
代價 |
LRU-2 > MQ(2) > 2Q > LRU |
實際應用中須要根據業務的需求和對數據的訪問狀況進行選擇,並非命中率越高越好。例如:雖然LRU看起來命中率會低一些,且存在」緩存污染「的問題,但因爲其簡單和代價小,實際應用中反而應用更多。
java中最簡單的LRU算法實現,就是利用jdk的LinkedHashMap,覆寫其中的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方法便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util.LinkedHashMap;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import
java.util.Map;
/**
* 類說明:利用LinkedHashMap實現簡單的緩存, 必須實現removeEldestEntry方法,具體參見JDK文檔
*
* @author dennis
*
* @param <K>
* @param <V>
*/
public
class
LRULinkedHashMap<K, V>
extends
LinkedHashMap<K, V> {
private
final
int
maxCapacity;
private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
.75f;
private
final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LRULinkedHashMap(
int
maxCapacity) {
super
(max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true
);
this
.maxCapacity = maxCapacity;
}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removeEldestEntry(java.util.Map.Entry<K, V> eldest) {
return
size() > maxCapacity;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
.containsKey(ke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Override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
.get(ke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Override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
.put(key, valu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int
size() {
try
{
lock.lock();
return
super
.siz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void
clear() {
try
{
lock.lock();
super
.clear();
}
finally
{
lock.unlock();
}
}
public
Collection<Map.Entry<K, V>> getAll() {
try
{
lock.lock();
return
new
ArrayList<Map.Entry<K, V>>(
super
.entrySet());
}
finally
{
lock.unlock();
}
}
}
|
基於雙鏈表 的LRU實現:
傳統意義的LRU算法是爲每個Cache對象設置一個計數器,每次Cache命中則給計數器+1,而Cache用完,須要淘汰舊內容,放置新內容時,就查看全部的計數器,並將最少使用的內容替換掉。
它的弊端很明顯,若是Cache的數量少,問題不會很大, 可是若是Cache的空間過大,達到10W或者100W以上,一旦須要淘汰,則須要遍歷全部計算器,其性能與資源消耗是巨大的。效率也就很是的慢了。
它的原理: 將Cache的全部位置都用雙連錶鏈接起來,當一個位置被命中以後,就將經過調整鏈表的指向,將該位置調整到鏈表頭的位置,新加入的Cache直接加到鏈表頭中。
這樣,在屢次進行Cache操做後,最近被命中的,就會被向鏈表頭方向移動,而沒有命中的,而想鏈表後面移動,鏈表尾則表示最近最少使用的Cache。
當須要替換內容時候,鏈表的最後位置就是最少被命中的位置,咱們只須要淘汰鏈表最後的部分便可。
上面說了這麼多的理論, 下面用代碼來實現一個LRU策略的緩存。
咱們用一個對象來表示Cache,並實現雙鏈表,
下面給出完整的實現,這個類也被Tomcat所使用( org.apache.tomcat.util.collections.LRUCache),可是在tomcat6.x版本中,已經被棄用,使用另外其餘的緩存類來替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