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抗記憶的衰退

1工具

大腦中跟記憶緊密關聯的兩個區域是扁桃體和海馬體。咱們經過視覺、聽覺、觸覺獲取的信息,先由扁桃體判斷喜惡,接着海馬體會把情感上喜歡的東西當作重要信息來處理從而在大腦中打下印記。學習

 

小明擼了一把後,終於耐下性子看微積分、傅里葉變換,但扁桃體告訴他:尼瑪坑爹啊,這都是啥啊?因此小明決定出去走走,未料轉角遇到愛,哦不,是一個朱脣半啓、酥胸微露、黑絲大長腿的姑娘,姑娘竟還對小明一笑,因而小明內心的小兔開始亂撞、氣血上涌,燥熱到沒法呼吸,扁桃體都驚呆了。沒錯,小明早就不記得勞什子微積分了,而那姑娘的明眸一笑,這輩子也忘不了了。spa

只有那些咱們喜歡、感興趣,有內動力去了解的東西,才能馬上留下深入記憶索引

 

不幸的是,真正有記憶價值的東西,每每都是咱們不喜歡的。原理

 

人腦神經細胞和鼠腦神經細胞並無太大的差別,但人腦和鼠腦功能差距懸殊,其根本緣由在於腦神經細胞的數量和鏈接方式。記東西時,相應腦神經細胞的突觸會相互鏈接而造成神經迴路,那麼再回憶起這樣東西時,就須要重現這條神經迴路。人腦容量那麼大,記憶不會憑空消失,記憶力差是由於,咱們不管如何回憶不起來罷了。大腦如何記憶同樣東西,也就只能那樣回憶起那件東西擴展

 

想象有一個城鎮,已經有許多房子A、B、C…(舊記憶),從房子A到房子B能夠經過鏈接它們的道路(記憶間的聯繫)。如今新建了房子Z(新記憶),往後咱們如果忽然從這成千上萬的房子中找到Z,是很不容易的。但若是咱們在新建房子的同時,修一條到房子A的道路,這樣咱們經過找到房子A就能方便地找到房子Z。若是修許多路,讓房子Z與房子B、C…相連,就會有更多的路來找到房子Z,選擇越多就越容易找到房子Z。反過來,經過房子Z,咱們又能夠找到房子A、B、C…反射

 

這樣子記憶在咱們腦中就成了一張網,而不是一個個單獨的點。這種刻意尋找記憶間聯繫的方法,就是常說的觸類旁通、發散思惟、聯想記憶、理解記憶。因此咱們應將新的東西,與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經驗整合到一塊兒,才能避免新記憶成爲信息孤島,怎麼也回憶不起來。程序

 

不一樣領域知識的跨界組合、聯接、遷移,即是基本的手段之一。方法

我曾說起的有效系統的想法,最初來自於<信號與系統>這門課,其實它能描述物質世界的任何系統。若是再組合生態系統的一些知識,即可以遷移到人構成的組織系統。假若再知道些羣衆心理學的知識,就能知道該用什麼(輸入)來引導一個羣體的走向(輸出),好比所謂的飢餓營銷,粉絲經濟。經驗

 

2

有朋友如今還能輕鬆背出《滕王閣序》全文,我高中畢業就只記得文章名和做者名了。若是用憶商來量化記憶力,那麼個人憶商確定沒到平均線的一半。之因此能活到今天,是由於我發現,最有效的記憶方法是,什麼也不記,至少能不記的就不記!

 

大腦的最重要的功能應該是思考,而不是保存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裏有這麼一段:

他(福爾摩斯)的無知與他的淵博知識同樣使人驚歎。他對於當代文學、哲學和政治幾乎是一無所知。…讓我吃驚到極點的是,有一次我偶然發現他對哥白尼的理論及太陽系的構成全無瞭解。…

「你好像很吃驚吧,」他微笑着說,「即便我真的懂得這些,我也得儘可能把它忘記。」

「忘記?!」

他解釋說:「你要明白,我認爲人的大腦本來像一間空空的屋子,必須有選擇地用一些傢俱填滿它。只有笨蛋才把他碰到的各類各樣的破爛都塞進去。這樣的話, 那些可能用得上的知識就被擠了出來;或者,充其量也只是把那些破爛同其它東西混雜在一起。結果,在須要時卻可貴找到了。所以,一個善於工做的人,對於將什麼東西歸入本身的頭腦裏是很是仔細的。他只會容納那些工做時用得着的工具,並且又將這些工具分門別類,安排得井井有理。若是認爲這間屋子的牆壁富有彈性,能夠隨意擴展,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不要讓無用的信息擠掉那些有用的信息,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我爭辯道:「可這是太陽系學說呀!」

他不耐煩地打斷個人話說:「這對我又有何意義?你說咱們是圍繞太陽轉,可即使是咱們圍着月亮轉,這對我和個人工做不會有任何影響。」

 

福爾摩斯君比我無賴多了,不只不記,哪怕記住了還要去忘掉。什麼都想要,最終什麼也得不到。咱們要接手海馬體過濾信息的任務,主動選擇須要記憶的東西。

 

3

日本腦科學家池谷裕二把記憶粗略地分爲兩種:知識記憶和方法記憶。

知識是最難記得住,也是最不該該記的。只要我知道哪裏能夠找到它就能夠,它能夠在硬盤、雲端或者抽屜裏,惟獨不能夠在腦子裏。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快速找到咱們須要的知識?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裏,提到李敖是這麼作的:

我會把書中他須要的某一頁某一段剪下來,而後分類放夾子裏。

怎麼分類的呢?我有不少本身作的夾子,夾子我寫上字,把資料所有分類。一本書看完之後,所有進入個人夾子裏面了。我能夠分出幾千個類來,分的很細。比如說按照圖書館的分類,哲學類,宗教類;宗教類再分佛教類、道教類、天主教類。我李敖分的更細了,天主教還能夠分,神父算一類。神父還能夠細分,神父同性戀就是一類,神父還俗又是一類;修女同性戀是一類,修女還俗這又是一類。

……我這本書看完以後,被我大卸八塊,五馬分屍。但是被我勾住了,這些資料我不憑記憶來記它,我憑用細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緊,放在資料夾子裏。個人記憶力只要記這些標題就行了。標題是按照個人習慣來分的……

 

看到這個我是驚呆了的,原來大牛也是要作愚蠢的體力活的。

這是個要求咱們什麼都懂點,並精進一兩個點的時代,快速學習是沒法避免的。咱們全部學過的東西,未來必定都會用上,全部沒有學過的東西,未來必定要補課。因而參照這種分類方式,建一個知識體系就頗有必要,按照本身的習慣來給知識貼標籤,標籤就成爲找知識的索引,大腦須要記住的只是這些索引罷了

 

4

其實須要花大力氣去記憶的應該是作事的方法。

 

方法是什麼?就是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法就比如出租車司機腦中的路線,有了這條路線,司機須要作的只是左轉仍是右轉。沒有路線,就像是迷宮中的老鼠,只能隨機漫遊,虛耗精力而疲累不堪。作事以前,先想一想有沒有合適的方法,才能在整個過程當中保持大腦的清醒。記憶的方法越多,就能越快解決問題,生活也就越輕鬆。

 

但問題無處不在,方法也就成千上萬啦。思考有思考的方法,寫程序有寫程序的方法,看書有看書的方法,寫文章有寫文章的方法,演講有演講的方法,開挖掘機有開挖掘機的方法,搬磚有搬磚的方法,追客戶有追客戶的方法,甚至把妹都有方法……太多了,腦殼固然記不住,怎麼辦?

 

記憶方法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探求問題的本質,減小方法的記憶量。這個就有點求道不求術的味道了。其實看書、寫文章、演講的本質是要腦中有存量和邏輯(《金字塔原理》),追客戶或女友的本質是要能察覺對方需求並有能力知足。二是反覆使用某種方法,使之成爲內隱記憶。這種反覆使用會造成一種條件反射,碰到相似問題,路線就會跳出來。或者說它會變成一種習慣,根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早上起牀、穿衣,擠牙膏,裝水、刷牙,看着鏡子裏帥過鳳姐的本身,再想一想某個漂亮的姑娘。一切都是天然而然,慣性向前的。

 

我以爲方法最好的獲取渠道,是多讀書多總結和多觀察人。這種東西問別人,別人也不見得會講,這畢竟也算核心競爭力的一種吧。反覆實踐是關鍵的環節,有了方法不去操做,那就是天橋的把式了。爲何聽過無數的道理,仍是過很差這一輩子?由於都以爲他媽的寫得真好,而沒有多少人真的會去作。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