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node
波瀾不驚,用一個矯情的詞叫作「歲月靜好」。但愛人的舅媽被車禍奪去生命和個人大舅罹患癌症(所幸在早期,手術很成功,基本上痊癒)讓我更加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無常,珍惜安寧的生活。盼望全部親人朋友都平安。web
去年身體不大健康,因而從今年年初開始跟着熱愛運動的同事刻意鍛鍊。謝謝在HX一直拉着我我跑步的前輩,和在雪球加入的「不跑步就發紅包」羣,今年跑了300多千米,作了1000多分鐘的keep。身體狀態好了太多。隨着年齡的加大,對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愈來愈認同了,16年必定要繼續堅持鍛鍊。面試
正在爲創造新生命努力中,但願一切順利。api
工做:安全
15年7月份離開了本身服務近8年的老東家「中國航信」,來到了一個很棒的創業型公司「雪球」。架構
離開的緣由主要仍是職業路線發展,對於一眼就看到將來5年的樣子的恐懼在14年發酵了一全年後終於爆發了。通過和家人的深刻溝通和要好幾個兄弟的屢次懇談,終於下定決心邁出了跳槽這一步,放棄了不少人「羨慕的穩定工做」,來到了互聯網公司。固然,收入回報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量點。男人畢竟要養家。雖然在航信的薪水聽說還能夠了(走的時候人力說我是咱們那一屆兩百人裏錢最多的之一),可是在北京生活的壓力只有生活在這裏的非土著同窗懂。框架
工做交接十分快,由於我提早半年作了佈局,把手裏的活兒所有分給了原來隊伍裏的小夥伴,並確認了他們能夠自組織的搞定一切。所以交接只用了一天。辭職有些不順,大領導不肯意放我走,結果拖了大約3周,仍是部門領導給我求情他才放了我。運維
對於航信,我更多的是感謝和不捨。感謝部門領導一直以來對個人信任和提攜,也感謝身邊的每個同事一直以來給個人家的感受。這算是一個自私的決定。ide
去雪球頗具戲劇性,4月份面試了三個緊隨BAT的大公司,並拿到了2個offer(一個拒了我)。由於一直以爲有一個項目沒作完,有責任放不下,遲遲沒有辭職(其實也是本身不夠滿意)。6月份的一天,一個航信最要好的哥們跟我說「我要撤了,第一個告訴你,別跟別人說」。我內心第一句話就是「我操!怎麼是你!」。跟他聊後,我內心那股勁頭已經沒法遏制了。晚上就翻開招聘網站準備投簡歷。這時候正跟老婆聊天,她問我一隻股票如何,我說「你上雪球去看唄。」。老婆很不樂意的回了我一句:」你成天看雪球,你去雪球上班得了!「。我一個激靈,原來能夠這樣!搜索一下,果真有雪球的招聘,而後就直接投了。後來就約了面試。雪球的面試在我這幾回面試的感受是最好的,面試個人幾我的都體現出了對技術的熱情和十分深厚的底蘊,氣氛也特別輕鬆。我以爲這裏是個有朝氣的團隊。佈局
面試事後,CTO很快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還算滿意。可是我沒有任何移動測試的背景是個硬傷,因此須要二面。因而約了3天后再次面移動。回家後趕忙我找了幾個作移動測試的哥們要了相關的資料,用了3天的時間擼完了兩本書,三百多頁ppt,最終經過了面試。這裏要十分感謝 羋珺,Monkey 和邢大棒,感謝大家的資料和支招。
在雪球的工做其實很繁忙,頭緒也不少。可是逐步招聘上來的小夥伴都十分給力,他們在移動方面的知識也彌補了我移動測試的短板,給了我補課的時間。咱們常常是一塊兒討論改進、解決方案而後快速實施,每一天都會一小點進步。思寒同窗的加入更是讓team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對技術的極度熱愛和對測試的深入理解讓在team裏更多的承擔了技術帶頭人的做用,而我則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所謂的」瑣事「上。雖然做爲技術控的我有一點不甘心,但理性告訴我,對於團隊來講,這樣的配置是更合理的。
通過四個月的緩慢爬坡,也經歷了很多挫折,雪球的測試算是初步作起來了(雖然還有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這點我仍是很欣慰。值得說的是,這絕對是teamwork的結果,得給team內每個小夥伴點贊。
在雪球,我也慢慢的適應了」互聯網節奏「,和不少更年輕的小夥伴一塊兒協做(大可能是八五後九零後),他們的能力,衝勁,熱情和青春無敵讓我只能用」羨慕嫉妒恨「來形容本身的心情。做爲一個老人,得繼續保持學習和工做的熱情,才能長期與之共舞。
年末接到了年初拒絕個人公司的又一次邀約,雖然職位和薪酬頗有吸引力,但雪球讓我有家的感受,只能婉拒了。找內部的哥們打聽了一下,再一次聯繫我是由於我之前的行業背景同招聘公司如今上馬的項目很吻合,並且有人從內部推薦了一下我。這個例子告訴我,找工做仍是偶然性很大的,有的時候能力不決定一切,有太多不相關因素(企業是否正缺人,HR看你是否對眼等)。因此,找工做碰壁的時候不用太妄自菲薄。
讀書:
今年是這幾年讀書最少的一年。讀的書屈指可數,一來工做愈來愈忙感受讀技術外的書變成了一種奢侈,花一夜讀本小說或者傳記就會有強烈的負罪感;二來好的技術書籍太少了,翻十來頁頁就有想扔掉的衝動,具體技術如今愈來愈多的是在讀官方文檔。盤點一下今年讀的書。
非技術類:
《The Martian》
《三體英文版第一部》
《亞特蘭蒂斯-基因戰爭》
《湮滅-南境之國》
《從0到1》
《耶路撒冷三千年》
《人類滅絕》
《Google 從新定義公司》
《Beyond Blame》
6期《新知雜誌》
12期《哈佛商業評論》
12期《環球科學》
技術類:
《More Agile Testing》
《馴服爛代碼》
《快學Scala》
《重構》 (重讀)
《Spring in Action 4th edition》
《Docker Cookbook》
《Learn Git in a Month》
《Restful web apis》
《Java.Performance.The.Definitive.Guide》
《Web Development with node and Express》
《iOS測試指南》
《移動App測試實踐》
其它:
1.完成了北航研究生的一門課程的授課。花費了10周的週末。雖然講過一輪了,但過程依然很痛苦,每一次講課都會把上一輪的課件改的面目全非,每一次講完都以爲本身有太多東西不懂了,須要繼續努力。講課也是一個認識本身侷限的好方法。
2.做爲GITC2015的演講嘉賓作了一個關於測試的演講。是大幾十個講師裏惟一一個講測試的。現場反饋還不錯,有一點兒欣慰。
3.給國內某大銀行作了一次」敏捷測試「的培訓。發現傳統行業的不少工做理念仍是頗有很大上升空間的,但願個人課程能有必定幫助。
4.給幾個企業提供了數次免費的諮詢(都是朋友找的),提供幫助的同時,也瞭解了不少企業如今對於測試和質量的現狀,其實都並不樂觀。
5.得到了Coursera的數據科學的一門課的認證證書(還有九門沒有修完)。數據分析從新激起了個人興趣,也許將來工做會向那方面靠攏,作一些技能儲備。
關於質量:
好像已經說過太多,沒什麼可說的了,但仍是抽象的嘮叨幾句。
多年的工做讓我愈來愈清晰的認識到:質量絕對不是一個環節,一個工種能夠搞定的。從對語言的誤用,到對第三方組件的誤用;從需求根源就有問題,到需求傳遞過程當中出現的偏差;從設計代碼基本邏輯設計不合理,代碼架構設計不合理;從一些參數配置錯誤到上線的版本弄混;從架構師不良的設計,到運維人員不規範的操做,質量問題能夠產生於任何一個環節。隨着系統愈來愈複雜,單點的問題會累計成片的問題,面的問題,最後產生災難性事故。這些例子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搞定質量是系統性工程,是絕對的teamwork,人、流程、技術、標準都是不可或缺的。若是隻嘗試從單一角度解決質量問題, 即便採用再牛逼的技術,下再多的力氣,定再多的流程,也可能只會事倍功半。可是我發現,不少團隊解決問題老是極度偏向一個維度的。有的組織定義一大堆流程,並嚴格執行,最後演變成了摳文字的遊戲和郵件大戰,而對採用落後的技術給生產力、質量帶來的極大拖累視而不見;有的團隊極度追求技術,什麼新用什麼,最新的架構、框架全都用上,卻發現開發人員一行單測也不寫,連類型轉換,不捕獲異常,少寫個等號這樣的基礎代碼級別的bug都要等系統測試階段再發現;有的團隊開發人員極爲強悍,從代碼工程角度來看架構、設計、代碼、單元測試、評審都無懈可擊,可是需求居然是郵件來回溝通,到最後仍是爲其所累;還有的團隊彷佛每個點都照顧到了,還過了CMMI5,貌似一切都很好,可是發現,改一個按鈕的需求要搞一個半月才能上線,要知道,開發效率也是質量的一環啊。 這些都是我見過的真實的例子。
如何搞定質量呢?答案是」綜合治理「這幾個字。至於如何作,其實不一樣的團隊實現起來會大不同。由於團隊結構不同,產品類型不同,公司文化不同,怎麼會有萬靈藥呢?在大多數狀況下,質量的長足改進都是對基礎的重視和無數次磨練團隊成員打造出來的,對於老的團隊更須要拿出傷筋動骨的勇氣和從一行代碼搞起的決心。惋惜國內大部分團隊的質量體系只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我作過上百人的訪談,仍是有一點發言權的)。咱們國內大部分it團隊離成熟、高效仍然有很遠的舉例,須要我輩一塊兒努力。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種前提下,測試人員如何開展工做呢?
個人觀點以下:
1.測試工程師的傳統工做邊界會愈來愈模糊甚至會被打破。再也不固守」系統測試「這片疆土,而把工做前移是一個必然趨勢,而前移須要開發技能和開發人員的半成品對接,這是個殘酷的現實;測試後移也是趨勢,利用生產數據、行爲作測試也將是測試人員須要掌握的技能,這裏就須要測試人員掌握一些運維知識和數據分析知識,這些也和開發技能難以分開;而隨着系統愈來愈複雜,各類非功能性測試也會愈來愈重要,而大部分非功能測試一樣須要開發技能(如性能測試,安全測試)。沒有這部分技能是沒法作好測試的。測試對開發技能既要求廣,又要求深,其實挺過度的(這從一個點印證了作測試工程師是一個投入產出比很低的選擇,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
2.人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有極限,做爲一個羣體,又會是正態分佈的樣子。所以不可能全部人都是大神級人物(企業也招不來養不起不肯意養),測試會是以teamwork的形式cover各個質量環節的一部分,並造成一張質量網。在縱切面上會有一些人鑽得很深,如安全測試工程師,性能測試工程師,作框架的測試開發工程師,系統測試分析師,這樣纔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在一點,搞定技術的難點,把事情作下去;又例若有些業務極爲複雜的企業,須要不少BA來搞定業務複雜性,有一些BA是偏向測試的;若是組織很大,你就會發現無數流程上的低效率,反模式,這時候其實須要有一些人專一過程,一些測試人員會承擔起這些責任。這些都會形成測試人員內部的分工,也會形成測試人員之間的薪酬差別逐步拉開。我以爲測試作測試的同窗應該找準本身的努力方向,要學的太多,精力老是有限的,得本身有我的發展路線圖。再次強調,測試工做是一個投入產出比不如其餘it崗位的工做。
3.不要把本身侷限於」我是測試工程師「,這樣你的職業路線纔會逐漸開拓,你對組織的貢獻纔會逐漸加大。這個不展開說了,工做久了並有必定靈性的同窗都會懂。第三次強調,測試工做時一個投入產出比不如其餘it崗位的工做。
4.若是你真的喜歡測試,堅持下去。否則真的能夠換換崗。
關於2016年的測試工做:
只想說幾句話:咱們已經隱約看到了珠穆朗瑪峯的峯頂(雖然它在不斷長高),可是咱們仍然走在山腳下。看到和爬到是兩碼事兒,仍然有太多的路須要一步一步的走。但願2016年咱們的每一步都是踏實的,有成效的。
關於我的的2016:
低頭看路,擡頭看天繼續努力前行吧。把本身手頭的工做作漂亮,給團隊提供良好的服務。
保持鍛鍊和做息規律,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纔是一切的根本。
多回幾趟家,多給老人打打電話。
和家人愉快的出去旅遊一次。
keep learning & keep sharing
先寫這麼多不設定硬性指標,list沒準會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