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十年再出發,邊緣計算已啓航

3月21日,阿里雲峯會北京站正式召開,邊緣計算專場邀請到了中國移動、阿里雲、英特爾等行業專家以及衆多邊緣計算行業的先行者,和觀衆分享在MEC、IoT、視頻、邊緣AI等多個方向的佈局與邊緣計算最新技術探索和實踐,引發來自運營商、硬件和芯片廠商、邊緣計算應用等衆多現場觀衆的強烈關注。算法

5G時代萬物智聯即將成爲現實,但對於計算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須要更低延時、大帶寬、高併發和本地化,雲、端協同計算將可能沒法知足新場景的計算需求,因此雲、邊、端三體協同成爲最佳解決方案——擁有高效、實時、安全特性的邊緣計算,將來將成爲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之一。安全

中國移動王軍博士:讓邊緣計算無處不在!

首先,中國移動技術部的王軍博士爲你們分享了中國移動在邊緣計算領域的探索和對於5G+邊緣計算將來的暢想,他認爲這十年中,網絡和雲是在獨立演進,互不可見。而邊緣計算,則在「管」中間插入了「邊」,是雲與網的第一次握手,同時這是阿里雲本次峯會十年再出發的關鍵一站——雲能力向邊緣的拓展。服務器

5G時代與邊緣計算的關係,5G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帶起了不少新興的行業,新興行業的發展又給邊緣計算提供了不少發展空間,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邊緣計算註定會因5G而興,助力5G一同改變社會,同時爲你們提供更好的服務。網絡

中國移動會承擔共建「鏈接 + 計算」新型融合基礎設施的角色,作信息的傳遞者和加工者,基於網絡/IaaS等基礎設施,提供全棧開放的服務模式,將邊緣計算的部署逐步常規化、規範化,同時打通從芯片、服務器到微數據中心全硬件產業鏈,實現降本增效。架構

目前,中國移動與阿里雲在邊緣計算已經開展合做,發揮各自所長,以「基礎資源+運維保障」提供良好的「流量+生態」承載。據悉,雙方已經聯合在浙江開展試點Edge AI和邊緣vCDN,後續還會擴大邊緣計算合做規模,共同探索測試如工業互聯網、新零售等場景,共同孵化邊緣應用。 「萬物之間,但願最美!我相信通過上下游的同仁的共同努力,將來兩、三年邊緣計算必定會融入咱們的生活,就像如今的4G同樣改變生活。」王軍說到。併發

阿里雲楊敬宇:阿里雲ENS從1.0到2.0的進化論

在5G和邊緣計算到來以後,雲、端二體協同向着雲邊端三體協同去發展,毋庸置疑,這是將來架構的新形態,楊敬宇將整個過程稱之爲一場計算體系架構的巨大革命。阿里雲邊緣計算將會層層深刻,直至用戶的最近一千米。運維

在邊緣節點服務ENS 1.0時代,阿里雲激活了覆蓋全球的邊緣基礎設施潛力,第一次將計算推動至100千米的邊緣,創建了標準、安全、多租戶的邊緣基礎設施底座。同時,這也是阿里雲第一次把飛天技術輕量化落地到大量的邊緣節點上,藉助飛天十年技術沉澱,實現性能優秀、穩定可靠的邊緣計算能力。可是楊敬宇認爲這不僅是起點,邊緣計算不該只是傳統IDC的簡單遷移。高併發

今天,咱們迎來了ENS 2.0。楊敬宇表示:「2.0時代,咱們會打破割裂,讓ENS數據和能力與用戶的運維繫統創建全方位的鏈接。經過API形式,把更多能力釋放出來,讓邊緣計算應用變得更簡單,平臺去作底層的事情,用戶的運維體系更輕量。實現一鍵部署、一鍵升級、一鍵擴縮容、報警自動響應,上下游互動保障運營體系的穩健性。在付費模式上作到更加靈活彈性,作到真正的輕資產運營,快速部署、按需付費、先用後付,不須要包年鎖定資源。」工具

點擊閱讀原文《阿里雲ENS從1.0到2.0進化論》佈局

三體雲李幸原:邊緣計算下的音視頻雲演進實踐

三體雲是一家致力於全球實時音視頻技術創新公司,其技術總監李幸原現場分享了其在娛樂社交、教育培訓、視頻客服領域的行業應用和邊緣計算的技術實踐。李幸原表示,音視頻通訊領域對實時性、傳輸質量要去很是高,這對核心機房的壓力很是大,早期常常會收到負載的告警,同時這套方案的成本也很是高。隨着業務增加以及業務場景對互動性、音質等效果要求的逐漸升高,傳統的協議和調度方案很是難去解決大規模用戶對於音視頻服務的需求。

爲了解決以上問題,三體雲採用了傳輸協議優化、算力提高(硬件加速GPU)、中心下沉等一系列組合拳。據介紹,目前三體雲已經部署了100多個邊緣節點,承載了50%的用戶流量,帶寬成本降低了30%,核心負載降低40%左右,基本上不多收到機房負載的告警了。

李幸原表示:三體雲如今在作的嘗試是把核心節點的計算資源下放到邊緣上,在邊緣上將視頻合流、轉碼、錄製、切片等工做作完,在這種場景下,不少視頻流再也不須要中心節點去作交換,能夠有效下降成本消耗,同時,也能夠在邊緣上快速去享受更優秀的計算力。

拓課雲陳勇冀:邊緣計算解決了靈活部署、就近推拉流、節約成本的問題

立足於在線教育行業提供音視頻技術服務的拓課雲也爲現場分享了邊緣計算在其業務場景上的應用,技術總監陳勇冀在現場表示:在線教育行業具有大規模、隨時連麥、低延遲等要求,邊緣計算爲拓課雲解決了靈活部署、就近推拉流、節約成本的問題。

談到與阿里雲的合做,陳勇冀說到:「接入阿里雲ENS後,首先,咱們能很是靈活的部署,根據當前的需求來動態的增長服務器使用的數量,啓動的速度在分鐘級別。後面還能根據大數據作提早預測,作到徹底無人值守;其次,若是咱們要把流的傳輸質量作到足夠好,除了採用WebRTC和自研的抗丟包算法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服務器部署在家門口,若是按照傳統方法走,咱們與不一樣運營商去溝通,開機房、測試、接入等流程比較複雜,ENS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用戶到邊緣節點網絡延遲低至5ms,實現了全球高效的傳輸網絡;最後,這也爲咱們節約了不少運維成本,同時在邊緣節點上部署足夠多的運算能力,在機器和帶寬上也獲得足夠的成本下降。」

基於英特爾平臺技術的創新應用

英特爾李進文在基於英特爾平臺技術的創新應用談到:5G具備大帶寬、高可靠、萬物互聯三個特色,同時互聯的數量級別會是上千億,這麼大的鏈接帶來的數據量也會十分龐大,若是把所有數據放到中心,中心、帶寬、成本的壓力都會很是大,這就是咱們須要邊緣計算的緣由。

英特爾和阿里雲在數據中心-雲計算、大數據、AI、智能製造、系統軟件等方面進行了更加緊密的合做。同時,視頻雲市場有大量的場景能夠與邊緣計算聯合應用,好比競技直播、媒體分析、逼真沉浸式的體驗等。李進文表示:「一切都是智能和鏈接的,咱們相信在5G智慧城市、視頻雲市場、智能製造等場景以外,邊緣計算會在更多場景中發揮做用。」

阿里雲劉浩然:Link IoT Edge - 讓物聯智能更近一步

近幾年,物聯網應用逐步走進了生產、生活之中,物聯網和雲計算的結合也更加緊密,然而物聯網行業面臨不少痛點,好比:存量設備如何能零改造快速上雲?斷網狀況下業務中斷怎麼辦?原始海量數據上雲成本高,低延時快速響應以及數據隱私等安全性問題,這些痛點如何解決,阿里雲產品專家劉浩然在《Link IoT Edge - 讓物聯智能更近一步》中爲咱們進行了解答。

Link IoT Edge把雲端能力下沉到邊緣,用雲端能力解決本地的問題,專一於提供物聯網安全防禦下的設備鏈接服務、設備管理服務、設備聯動服務,賦能各種物聯網場景和行業開發者。

在這種體系架構下,Link IoT Edge提供一體化的運維手段、端到端的開發工具、場景應用以及設備驅動等等能力。首先Link IoT Edge是一款雲邊一體產品,有云端內存服務,也有邊緣側的SDK,它集成了安全、存儲、計算等超過10款雲產品,能夠十分方便地在邊緣訪問雲服務;再次,目前已經有超過10種場景解決方案成熟落地,包括園區、人居、工業等多個物聯網領域;最後,物聯網場景是很是碎片化的,生態化很是重要,目前Link IoT Edge已經支持30多種硬件,包括覆蓋x8六、ARMv七、ARM v8等主流芯片架構的主流平臺。

在將來,Link IoT Edge會強化軟硬件生態,加速邊緣業務集成,持續提高業務運行效率,幫助更多企業實現高效創新。

萬物互聯5G時代已經到來,阿里雲邊緣計算又會和行業生態、應用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咱們拭目以待。

 



本文做者:樰籬

原文連接

本文爲雲棲社區原創內容,未經容許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