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中的垃圾收集算法實現涉及大量的程序細節,並且各個平臺的虛擬機操做內存的方法又各不相同,這裏介紹幾種垃圾收集算法的思想。算法
一、標記-清除算法對象
這是最基礎的垃圾收集算法,分爲「標記」和「清除」兩個階段:首先標記出全部須要回收的對象,在標記完成以後統一回收全部被標記的對象。它的不足之處有兩個:一、效率問題,標記和清除兩個過程的效率都不高。二、空間問題,在清除過程後,會產生不少內存碎片,空間碎片太多會致使之後在程序運行過程當中須要分配較大對象時,沒法找到足夠的連續內存而不得不提早觸發另外一次垃圾收集動做。內存
二、複製算法虛擬機
爲了解決效率問題,複製算法出現。它將內存空間按容量劃分爲大小相等的兩塊,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塊。當這一塊的內存用完了,就將還存活着的對象複製到另外一塊上面,而後再把已使用過的內存空間一次性清理出來。這樣使得每次都是對整個半區進行內存回收,內存分配時也不用再考慮碎片等複雜狀況。只是代價是將內存縮爲原來的一半,未免也過高了點。效率
其實,研究代表,由於新生代中的對象98%是「朝生夕死」的,所以不須要按照1:1的比例來劃分空間,而是將內存分爲一塊較大的Eden空間和兩塊較小的Survivor空間,每次使用Eden和一塊Survivor。當回收時,將Eden和Survivor中還存活的對象一次性複製到另一塊Survivor空間上,最後清理Eden和Survivor。HotSpot虛擬機默認Eden和Survivor的大小比例是8:1。但咱們不能保證每次回收都只有很少於10%的對象存活,那麼當Survivor空間不夠用時,就須要依賴其它內存(這裏指老年代,若是不理解能夠查查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概念)進行分配擔保。基礎
三、標記-整理算法程序
複製收集算法在對象存活率較高時就要進行較多的複製操做,效率將會變低。更關鍵的是,若是不想浪費50%的空間,就須要有額外的空間進行分配擔保,以應對被使用內存中全部對象都100%存活的極端狀況,因此在老年代通常不能直接選用這種算法。方法
根據老年代的特色,就提出了標記-整理算法,標記過程依然與標記-清楚算法同樣,但後續步驟不是直接對可回收對象進行清理,而是讓存活對象都向一端移動,而後直接清理掉端邊界之外的內存。內存分配
四、分代收集算法移動
當前商業虛擬機的垃圾收集都採用這種方式,沒什麼新的思想,只是根據對象存活週期的不一樣將內存分爲幾塊。通常是把Java堆分爲新生代和老年代。在新生代中,適用於複製算法。老年代中,對象存活率高,並且也沒用額外空間對它進行分配擔保,所以必須使用標記-清除或標記-整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