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排序,就是使一串記錄,按照其中的某個或某些關鍵字的大小,遞增或遞減的排列起來的操做。排序算法,就是如何使得記錄按照要求排列的方法。排序算法在不少領域獲得至關地重視,尤爲是在大量數據的處理方面。java
穩定性:一個排序算法是穩定的,就是當有兩個相等記錄的關鍵字R和S,且在本來的列表中R出如今S以前,在排序過的列表中R也將會是在S以前。算法
若是算法是穩定的有什麼好處呢?排序算法若是是穩定的,那麼從一個鍵上排序,而後再從另外一個鍵上排序,第一個鍵排序的結果能夠爲第二個鍵排序所用。基數排序就是這樣,先按低位排序,逐次按高位排序,低位相同的元素其順序再高位也相同時是不會改變的。數組
排序算法根據是否須要訪問外存分爲內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學習
內部排序是指待排序列徹底存放在內存中所進行的排序過程,適合不太大的元素序列。測試
外部排序指的是大文件的排序,即待排序的記錄存儲在外存儲器上,待排序的文件沒法一次裝入內存,須要在內存和外部存儲器之間進行屢次數據交換,以達到排序整個文件的目的。this
咱們如今要討論的排序都是內部排序。spa
冒泡排序指針
冒泡排序的效率很低,可是算法實現起來很簡單,所以很適合做爲研究排序的入門算法。code
基本思想cdn
對當前還未排好序的範圍內的所有數,自上而下對相鄰的倆個數依次進行比較和調整,讓較大的數下沉,較小的數往上冒。即:每當倆相鄰的數比較後發現他們的排序與排序的要求相反時,就將他們交換。每次遍歷均可肯定一個最大值放到待排數組的末尾,下次遍歷,對該最大值以及它以後的元素再也不排序(已經排好)。
java實現
public class Sort{
private int [] array;
public Sort(int [] array){
this.array = array;
}
//按順序打印數組中的元素
public void display(){
for(int i=0;i<array.length;i++){
System.out.print(array[i]+"\t");
}
System.out.println();
}
//冒泡排序
public void bubbleSort(){
int temp;
int len = array.length;
for(int i=0;i<len-1;i++){ //外層循環:每循環一次就肯定了一個相對最大元素
for(int j=1;j<len-i;j++){ //內層循環:有i個元素已經排好,根據i肯定本次的比較次數
if(array[j-1]>array[j]){ //若是前一位大於後一位,交換位置
temp = array[j-1];
array[j-1] = array[j];
array[j] = temp;
}
}
System.out.print("第"+(i+1)+"輪排序結果:");
display();
}
}
} 複製代碼
測試: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 a = {1,5,4,11,2,20,18};
Sort sort = new Sort(a);
System.out.print("未排序時的結果:");
sort.display();
sort.bubbleSort();
} 複製代碼
打印結果:
算法分析
上面的例子中,待排數組中一共有7個數,第一輪排序時進行了6次比較,第二輪排序時進行了5比較,依次類推,最後一輪進行了一次比較。加入元素總數爲N,則一共須要的比較次數爲:
(N-1)+ (N-2)+ (N-3)+ ...1=N*(N-1)/2複製代碼
這樣,算法約作了N2/2次比較。由於只有在前面的元素比後面的元素大時才交換數據,因此交換的次數少於比較的次數。若是數據是隨機的,大概有一半數據須要交換,則交換的次數爲N2/4(不過在最壞狀況下,即初始數據逆序時,每次比較都須要交換)。
交換和比較的操做次數都與N2成正比,因爲在大O表示法中,常數忽略不計,冒泡排序的時間複雜度爲O(N2)。O(N2)的時間複雜度是一個比較糟糕的結果,尤爲在數據量很大的狀況下。因此冒泡排序一般不會用於實際應用。
冒泡排序的改進
上面已經分析過,冒泡排序的效率比較低,因此咱們要經過各類方法改進。
最簡單的改進方法是加入一標誌性變量exchange,用於標誌某一趟排序過程當中是否有數據交換,若是進行某一趟排序時並無進行數據交換,則說明數據已經按要求排列好,可當即結束排序,避免沒必要要的比較過程.
在上例中,第四輪排序以後實際上整個數組已是有序的了,最後兩輪的比較不必進行。
改進後的代碼以下:
//冒泡排序改進1
public void bubbleSort_improvement_1(){
int temp;
int len = array.length;
for(int i=0;i<len-1;i++){
boolean exchange = false; //設置交換變量
for(int j=1;j<len-i;j++){
if(array[j-1]>array[j]){ //若是前一位大於後一位,交換位置
temp = array[j-1];
array[j-1] = array[j];
array[j] = temp;
if(!exchange) exchange =true; //發生了交換操做
}
}
System.out.print("第"+(i+1)+"輪排序結果:");
display();
if(!exchange) break; //若是上一輪沒有發生交換數據,證實已是有序的了,結束排序
}
}複製代碼
用一樣的初始數組測試,打印結果以下:
上面的改進方法,是根據上一輪排序有沒有發生數據交換做爲標識,進一步思考,若是上一輪排序中,只有後一段的幾個元素沒有發生數據交換,是否是能夠斷定這一段不用在進行比較了呢?答案是確定的。
例如上面的例子中,前四輪的排序結果爲:
未排序時的結果:1 5 4 11 2 20 18
第1輪排序結果:1 4 5 2 11 18 20
第2輪排序結果:1 4 2 5 11 18 20
第3輪排序結果:1 2 4 5 11 18 20
第4輪排序結果:1 2 4 5 11 18 20複製代碼
第1輪排序以後,十一、1八、20已是有序的了,後面的幾回排序後它們的位置都沒有變化,可是根據冒泡算法,18依然會在第2輪參與比較,11依然會在第2輪、第3輪參與比較,其實都是無用功。
咱們能夠對算法進一步改進:設置一個pos指針,pos後面的數據在上一輪排序中沒有發生交換,下一輪排序時,就對pos以後的數據再也不比較。
代碼改動以下:
//冒泡排序改進2
public void bubbleSort_improvement_2(){
int temp;
int counter = 1;
int endPoint = array.length-1; //endPoint表明最後一個須要比較的元素下標
while(endPoint>0){
intpos = 1;
for(int j=1;j<=endPoint;j++){
if(array[j-1]>array[j]){ //若是前一位大於後一位,交換位置
temp= array[j-1];
array[j-1]= array[j];
array[j]= temp;
pos= j; //下標爲j的元素與下標爲j-1的元素髮生了數據交換
}
}
//下一輪排序時只對下標小於pos的元素排序,下標大於等於pos的元素已經排好
endPoint= pos-1;
System.out.print("第"+counter+"輪排序結果:");
display();
}
} 複製代碼
對的算法來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上面的兩種改進方法其實治標不治本,是一種「揚湯止沸」的改進,下面咱們來一次「釜底抽薪」的改進。
傳統的冒泡算法每次排序只肯定了最大值,咱們能夠在每次循環之中進行正反兩次冒泡,分別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此可以使排序的輪數減小一半。
改進代碼以下:
//冒泡排序改進3
public void bubbleSort_improvement_3(){
int temp;
int low = 0;
int high = array.length-1;
int counter = 1;
while(low<high){
for(int i=low;i<high;++i){ //正向冒泡,肯定最大值
if(array[i]>array[i+1]){ //若是前一位大於後一位,交換位置
temp= array[i];
array[i]= array[i+1];
array[i+1]= temp;
}
}
--high;
for(int j=high;j>low;--j){ //反向冒泡,肯定最小值
if(array[j]<array[j-1]){ //若是前一位大於後一位,交換位置
temp= array[j];
array[j]= array[j-1];
array[j-1]= temp;
}
}
++low;
System.out.print("第"+counter+"輪排序結果:");
display();
counter++;
}
} 複製代碼
想要深刻學習的同窗們能夠加入QQ羣討論,有全套資源分享,經驗探討,沒錯,咱們等着你,分享互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