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線的做用:計算機中數據,信號,地址傳輸的通路(載體)。異步
2.總線的傳輸方式性能
串行傳輸:傳輸的過程是一個bit的傳輸,適合於遠距離傳輸。blog
並行傳輸:存在多條總線,同時進行傳輸,一次能夠傳送多個bit,適合近距離傳輸。接口
3.計算機體系結構中總線使用的歷史同步
單總線:單總線結構,全部的部件都掛在一條總線上,這種結構存在缺陷:就是總線會成爲系統運行效率的瓶頸。it
雙總線:主存總線和IO總線;存在問題時主存沒法直接與IO設備進行數據交互;須要藉助CPU中轉數據。效率
三總線:主存總線;IO總線;DMA總線;最大的好處就是主存直接與IO設備進行數據交互;實現CPU操做與IO操做並行(結構並不惟一)請求
4.總線的分類程序
按照位置分:系統總線:鏈接計算機各大部件的總線;片內總線:屬於某個部件的內部的總線;通訊總線:系統之間的交流。並行
按照功能分:數據總線--傳輸數據;地址總線--傳輸地址;控制總線--傳輸信號。注意:在有的系統中地址總線和數據總線能夠複用。
5.總線的特性
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每根線的功能定義;時間特性--信號的時序關係。
6.總線的性能指標
總線寬度:數據總線的條數
總線的數據傳輸率:單位時間內總線上傳送的數據量
7.總線的標準有不少:經常使用的PCI--外設總線標準和USB--串行接口總線標準
8.總線控制
同一時刻系統總線僅僅容許一對設備之間的通訊;可是在CPU檢查有沒有數據傳輸的時候可能存在多個設備想要進行數據傳輸
選擇哪個得到總線的使用權----總線判優
9.總線判優方式
集中判優:對於全部的總線請求集中判斷選擇出一個得到總線的使用權。
鏈式查詢:存在3根線:總線受權信號BG串行地從一個I/O接口傳送到下一個I/O接口。假如BG到達的接口無總線請求,則繼續往下查詢;
假如BG到達的接口有總線請求,BG信號便再也不往下查詢,該I/O接口得到了總線控制權。
優勢:須要不多的線實現總線判優;缺點:存在線路故障可能形成後面沒法響應,優先級固定。
計數器定時查詢:總線上的任一設備要求使用總線時,經過BR線發出總線請求。中央仲裁器接到請求信號之後,計數器從0開始技術,
計數值經過一組地址線發向各設備。每一個設備接口都有一個設備地址判別電路,當地址線上的計數值與請求總線的
設備地址相一致時,該設備 置「1」BS線,得到了總線使用權,此時停止計數查詢。
優勢:計數器的初值也可用程序來設置,這能夠方便地改變優先次序,但這種靈活性是以增長線數爲代價的。
獨立請求:每個共享總線的設備均有一對總線請求線BRi和總線受權線BGi。當設備要求使用總線時,便發出該設備的請求信號。
仲裁器中的排隊電路決定首先響應哪一個設備的請求,給設備以受權信號BGi。
優勢:響應時間快,肯定優先響應的設備所花費的時間少;可是花費的線比較多。
分散判優:每一個潛在的主方功能模塊都有本身的仲裁號和仲裁器。當它們有總線請求時,把它們惟一的仲裁號發送到共享的仲裁總線上,
每一個仲裁器將仲裁總線上獲得的號與本身的號進行比較。若是仲裁總線上的號大,則它的總線請求不予響應,並撤消它的仲裁號。
10.總線的通訊方式
同步通訊:統一的時鐘控制數據傳輸
異步通訊:經過握手實現
半同步通訊:存在時鐘,但通訊的時間不固定
11.總線的傳輸週期:申請總線;尋址階段;傳輸階段;結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