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是是非非(張小龍)

哲學家休謨說:「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基於生活經驗和歷史智慧的習慣將人類從各類選擇中解放出來,讓人們無需刻意思考,輕鬆把握生活節奏,找準人生目標。習慣背後是生活的安定、便捷、肯定、有規律性、可預期。然而隨着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咱們驚異地發現,原來爲咱們提供安全、庇護的指南,變成制約、束縛、誤導、耽誤咱們的累贅。出現這樣的狀況,當如何自處?這就須要咱們打破、拋棄、消滅舊的陋習;適應、造成、培養好的新習慣;促成、引領、創造新的先進習慣。安全

 

現代社會對習慣的改造是全面的,既包括平常生活的出行、上學、搬家、購物甚至處理垃圾,也包括生產方式、商業模式、思想觀念。習慣要從線下變爲線上,從講關係變爲講規則,從講人情變爲講公平,從依靠我的道德變爲依靠社會制度,從模仿變爲創新。架構

 

習慣在線的生活是必然趨勢,這不是什麼歷史規律,而是人性使然。在線更好地知足了最廣大人民羣衆的需求。好比在線購物、買票、掛號,不只時間更短、成本更低、選擇性更大,最重要的是更加公開、透明、可控,這種習慣徹底符合人性中對自由、自主的追求。和傳統習慣要靠教養、規訓甚至懲罰不一樣,新習慣的養成主要靠自覺、說服、引導。由於新習慣不是以規範、控制人爲目的,而是以服務、知足、解放、幫助人爲目的,新習慣是更符合人性,具備以人爲本精神的習慣。對於在線這種符合人性的習慣,必定會在短時期內天然自覺地造成,君不見短短几年以內,全民都淘寶,短短一個春節,全民搖紅包。資源

 

若是說習慣從線下到線上的轉變是快速又順其天然地,那麼從講關係到講規則,講人情到講公平的轉變則是漫長而痛苦的。這關係到整個社會的資源分配、組織架構、生活方式、倫理觀念的重構和再造。class

 

以搬家爲例,之前搬家可能須要七大姑八大姨幫忙,看上去其樂融融,溫暖美好。背後的問題倒是:人家不來幫你又不近人情,來幫你可能耽誤本身的生活;你要真的請人家幫忙,效率比搬家公司低,成本還更高。更爲關鍵的是,在人情社會中,這家搬家要幫忙,那家修房要幫工,今天幫忙砌磚,明天幫忙搬傢俱……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各類分散的技能上,什麼都會作,卻什麼都作得不太好,結果致使社會分工缺少專業性,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有人說,什麼都講錢,不就成了人情冷漠、惟利是圖的社會了嗎?我認爲不會,之後再要搬家,能夠請客吃飯,不要請客搬家,這樣的親情豈不是更加簡單純粹。造成講規則、講公平的新習慣,不但不妨礙親情,還能把人從繁瑣、低效、曖昧的關係中解放出來,讓人的關係變得簡單、高效、清晰。效率

 

在開放、複雜的現代社會,習慣的轉變不只要靠具體的我的,更多的還要依賴社會、組織、流程、制度,尤爲在垃圾處理、霧霾治理等關係到公共利益的領域。以垃圾分類爲例,只有個別人分類沒有意義,必須你們一塊兒分類,光分類收集還不夠,還必須及時有效地回收和處理。對這裏所說的「習慣」,既不能簡單靠市場引領,也不能靠我的自覺,而是須要制度支撐、流程規範、甚至政府介入。重構

 

對於習慣,不只要被動地迎合舊習慣,更須要主動地發現、引領、創造新習慣。要清零自我、敢於革新、轉變思路、積極創新,讓打破習慣成爲習慣,讓習慣創新成爲習慣。以馬雲爲表明的互聯網人,不只發現挖掘了在線購物的需求,把這種需求變成習慣。更讓人驚歎的是,他們還創造了雙11購物節,不只下降了購物成本、刺激了需求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配置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習慣依然、始終、永久是人生的偉大指南」,習慣不會消失,只是會變化。在這個一日千年的時代,必須不斷地調整舊習慣、適應新習慣、保持好習慣、創造新習慣,讓優秀的習慣照亮前行的道路,爲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張小龍 乙未年肆月廿六日夜於北京三里屯互聯網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