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我的的「朋友圈」在朋友圈火了。編程
別誤會,小編可沒在玩「套娃遊戲」。截圖給你們搬來了,快看
機器學習
>>>>學習
1996年出生,剛剛24歲的侯濤剛,不只已經拿下博士畢業證,還一畢業就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爲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設計
10月1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理工學院博士生班方面獲悉,校友侯濤剛已受聘擔任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同日,侯濤剛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本身確實已於8月博士畢業,9月入職北京交通大學擔任副教授。3d
雖足以羨煞一衆網友,但侯濤剛告訴量子位(ID:QbitAI),對於工做的選擇,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緣由。遊戲
他本來已準備MIT作博士後研究,後由於疫情、外部環境等緣由戛然而止,因而只好開始一邊寫論文一邊找工做。get
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來其實也是機緣巧合,遇上了好時候:數學
近年來,國家也在改革和完善科技評價制度,嘗試破除「四惟」等人才評價體系,更加劇視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創新性,以及研究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it
那麼他究竟是作了什麼樣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呢?自動化
01
大一就獲大獎,博士時一度迷茫
公開資料顯示,侯濤剛是北航2012級機械學院本科生,2016級直博生,入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理工學院博士生班,師從長江學者王田苗教授。
咱們從侯濤剛的朋友圈截圖能夠看到,他的專業方向是:智能機器人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訊工程。
換句話說就是,他是研究機器人的。
在侯濤剛整個學生生涯中,一共發表了9篇一做文章,申請專利11項。
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機器人頂級會議ICRA(IEEE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國際會議)、機構學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機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國內期刊新華文摘等。
《軟體機器人前沿技術及應用熱點》是侯濤剛博士研究生期間發表的一篇論文,發表在2017年第18期的《科技導報》上,且是封面文章。
《科技導報》,2017年第18期封面
後來這篇論文又被國內權威雜誌《新華文摘》全文刊發,而且登上了2017年第24期封面要目。
《新華文摘》,2017年第24期封面要目
侯濤剛在博士畢業前,整個學生生涯中,以他做爲負責人的機器人項目,一共完成了7個。
仿人形遠程遙操做機器人(2013)
多功能三自由度控變寬度機器人(2014)
基於阻塞效應的變剛度軟體抓持器(2015-2016)
醫療服務機器人(2016-2017)
花卉生產智能轉運機器人(2017-2019)
線驅動下肢外骨骼機器人(2018-2019)
仿生飛烏賊軟體跨海空航行器(2016-2019)
侯濤剛之因此能在24歲就博士畢業,由於他16歲就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並且大一就被保研,而且直博。
而他之因此能被保研,是由於他在大一時,憑藉着本身的科技創新成果——「全功能障礙物信息探測越障勘探車」——得到了第23屆馮如杯學術科技做品競賽一等獎。這個通常大二大三才參加的比賽,他剛入學時就參加並勇奪一等獎,當時,這在北航應該仍是第一個。
「馮如杯」競賽以中國航空先驅馮如先生命名,始創於1990年。
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師和飛行家,被譽爲「中國航空之父」。他曾說過:「我發誓要用畢生的精力爲國家研製成飛機。苟無成,毋寧死!」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
他的參賽做品長得有點像「烏龜」,一旦翻車,還能夠模擬烏龜恢復正常姿態。
做爲一款「全功能障礙物信息探測越障勘探車」,固然最重要的是越障本領,這可不是堆堆積木那麼簡單。
爲了參賽,侯濤剛不得不自學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就這樣,他用了大半年時間就製造出了一個能夠上下樓梯的機器人。
最終,這個做品被北航永久保留,而且放置在新主樓展覽。
談及本科四年,他最大的感覺就是「能夠盡情作本身喜歡的機器人項目」。但這種狀態,並無一直持續。到了博士階段,他經歷了全部博士都會經歷的迷茫……
侯濤剛在剛入選高博班 (由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高等理工學院聯合培養)時,他陷入了很大的心理煎熬,是繼續研究偏實踐的機器人項目,仍是轉向前沿領域——跨介質飛行器。
一開始,他選擇了喜歡的機器人項目。他曾試圖在機器人方向找一些突破點去作,但真正實踐起來很難。他也瞭解到,作這個方向的就很難畢業。
因此在博士一年級結束時,他尚未取得一點成果。當時不少人就問他,「你看別人都發了幾篇論文了,你怎麼啥都沒有」。
當時內心就曾閃過念頭,本身本科作了那麼多工程項目,研究生選擇讀博是否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但他告訴本身必定要堅持下去。
最後通過多方考慮,以及導師和師兄師姐的支持,他選擇轉向「跨介質飛行器」這一前沿領域。
跨介質飛行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集成「空中飛行」和「水下潛水隱身」兩種能力的航行器。
這個領域不只涉及到機器人設計工做,還涉及到不少流體力學相關內容,對他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接下來就是逼迫本身從工程應用思惟向理論研究思惟轉換,學習若是撰寫科研論文,如何總結關鍵科學問題。通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困惑期,最終科研成果相繼發表。
侯濤剛表示,這是每個博士都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是否是可以告訴本身堅持下去,可以有毅力、有決心的把這條路走下去,我以爲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在博士的最後兩年,侯濤剛坦言本身也挺辛苦的,天天晚上四五點回寢室很正常,通宵的時候也不少,有時候甚至一天不吃飯的去幹本身的項目和課題。
侯濤剛說:其實本身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時間比別人多而已。
「天道酬勤,敢於攀登」,侯濤剛回想起去年在評五四獎章時說到的一句話。
「天道酬勤」意味着就要嚴格要求本身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敢於攀登」就是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不要放棄,堅持走下去。
而這樣的精神,侯濤剛說也是受到了他導師——王田苗教授深深的影響。
王田苗教授
王老師雖然年近六旬,但工做強度要遠遠大於年輕人。
不管是在出差的高鐵上,仍是在夜裏12點,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趁着吃飯和走在路上的時間和學生相約討論研究進展也是常有的事。
這樣的付出,也帶來應有的回報。
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機器人頂級會議ICRA,機構學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機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國內期刊新華文摘等。
整個學生生涯共發表9篇一做文章,申請專利11項,部分紅果得到了IEEE SPECTRUM,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道。
他的研究及創業團隊得到了首都挑戰杯創業比賽金獎,首都挑戰杯科技做品競賽一等獎,北京市優秀創業團隊等。
固然,侯濤剛也不避諱,本身如今取得的成果,有快速學習能力的功勞。
他認爲,若是說本身有什麼不一樣於同齡人的能力,那最明顯的就是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02
曾半年學會一門語言並完成答辯
他曾在大四時實現一個創舉——半年速成日語。當時,他前往日本筑波大學工學院理工學羣「工業機器人」課題組進行爲期半年的學習交流。
最終,在半年學習以後,他實現了用日語完成答辯。這種速度談得上速成,他從兩個方面分享了方法和心得。
一是強輸入,天天自學2-3小時。當時去日本時連50音圖都不會,爲了便於跟日本學者交流,便決定自學那本黃皮書《新標準日本語》從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時間,實驗室活幹完了,就一直學、背和聽。
二是創造氛圍——耳濡目染的日語環境,以及實踐。
在平常生活中用日語交流,好比,去想吃什麼、去哪裏玩、今每天氣怎麼樣……在第4個月時,基本上就能聽懂實驗室裏的討論了。最後一個月決定用日語答辯後就開始惡補日語,平常交流時也幾乎不用英語了。
當時答辯順利完成,身邊的幾個日本同窗都以爲難以想象。而這只是他的快速學習能力,在日語方面的「應用」。這種能力,並無隨着工做落定而停止。
03
也曾成績倒數,不是「放養天才」
侯濤剛之因此如此優秀,還離不開他父母對他的支持與「管束」。
侯濤剛在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特別強的動手能力,很是喜歡玩遙控車、小飛機之類的玩具,尤爲鍾愛四驅車。
他的父母不但沒有阻攔,還給他買了四驅車的專用跑道。若是他在要改裝什麼玩具,他父親還會幫他在本身工做的建材廠里加工部件。
單看這些,侯濤剛彷佛是追隨本身的興趣就取得成就的「放養天才」。可是,他好像不是。
從上學開始,他的成績就一直很好,父母也幾乎沒有爲他的學習多操什麼心,他愛玩就玩,反正又不耽誤成績。但是,剛上高中那會,侯濤剛迷上了CF,此次多是遊戲太好玩了,他的成績從班裏前幾名,一會兒變成了倒數。
此次,他的父母終於像天下大多數爸媽同樣不讓他玩遊戲了。
他說:「那時候爸媽就啥都不讓我玩了,包括那些遙控玩具。
好在,高二的時候他一努力,成績就又名列前茅了。
如今,侯濤剛已經在北京交通大學入職,對於本身以後的打算,他談到,除了繼續進行前沿技術研究以外,也有幾個機器人創業落地的項目開展。
而當量子位問他給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建議時,侯濤剛也給出了4個方面:
一、做爲全新的開始,要有必定的觀念,不要一進校就想着玩、打遊戲。不過,談戀愛固然不影響哈。
聽說侯濤剛和妻子的愛情長跑持續了10年。也立刻要步入婚姻殿堂了~
二、要找準本身喜歡的方向,努力去鍛鍊本身的技術能力,也不能只關注本身的學習成績。
三、要有決心和毅力,花時間去付出很重要。
四、積極尋求跟其餘小夥伴合做,這樣更加高效。
04
分享高效科研的經驗
在「2019北航榜樣——大學生年度人物」的評選活動中,還在讀博的侯濤剛做爲創新表率之星,分享了本身高效科研的經驗(節選):
Q1:如何更高效的學習?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感受到了極大的學習壓力,大學課程和高中課程不一樣,在一堂課中包含的知識多並且知識面很廣,在課上很難掌握,須要在課下多下功夫。
解決方法是,多與學長學姐交流,從他們那裏得到往年的學習資料和考題,對症下藥。其次是與同窗相互交流,與學霸約定互相監督,在平時和考期一塊兒自習,會事半功倍。
Q2:學長有哪些壞習慣嗎,又是如何改正的呢?
個人壞習慣,大概就是拖延症吧。就像常說的沒有DDL就沒有動力,假如我有一份課題三天以後要完成,而我今天可能剛好有空,可是我可能就不會在這個空閒時間裏去完成那份課題,因此這是一個很很差的習慣。
我如今在努力的改正,我會盡可能將任務提早完成,總之就是多督促本身。
Q3:學長認爲學術研究中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
我認爲是堅持,科研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有的人可能天資聰穎,因此他們走得很快,但有的人苦苦追尋,不得其解。但最後走在前面的必定是堅持自我,不懈努力的人。若是能一直堅持本身的道路不放棄,老是會成功的。
此外,還有變通的精神,這與堅持並不矛盾。就像我以前的課題,我肯定了不少的方向,可是這些方向綜合起來使得問題極爲複雜,因而我把問題專門沿着一個方向進擊,最終在這個方向上得到了更大的成就,我以爲這樣變通一下會更加的好。
最後,分享侯濤剛強調的一句話作結尾:
無論你是究竟是不是有天賦,是否是有聰明才智,只要對本身嚴格要求去付出時間和精力,不要放棄,就必定能作成一件事情。
—THE END—
編輯 ∑Gemini
來源:超級數學建模、量子位、澎湃新聞、微言航語、騰訊網
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