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文的開頭,我要首先表示歉意,因爲種種緣由,並無如願首先寫一篇關於《構建之法》學習的總結或者大做業。然而這種歉意一是對鄒老師、周老師關心而未能交出一份答卷,二是(也是最主要的)是對本身的愧疚。愧疚於在這一兩個月的時間裏本身究竟作了些什麼事情。微信
不過並不想由於本身感受有愧而不敢在這上面記錄些什麼,畢竟有思考纔會有進步,不如把眼下想到悟到的先行寫下,隨學隨進步。今天算是第一個主題,關於閱讀。數據結構
------------------------正經的分割線-------------------------學習
今天的題目直接來源於今年的六級英語做文試題(對,就是這麼慘。。六級還沒過。。),一我的對他的同伴說:「我天天閱讀三個小時,我最愛的書是臉書」。這還真是如今不少身邊人的真實寫照,咱們的閱讀因微信、微博等媒介變得輕、快、短。讓咱們的生活隨時隨地均可以獲取新知識、「學習」新知識。spa
時間切到「雙十二」當天,這對不少人來講是一年幾度的「剁手節」之一,滿滿的購物車,慢慢的清空塞滿再清空。那天的上午我也是這麼度過的,只不過我是在第五屆西電互聯網大會的會場作這樣的事情。一是大會開始的比較晚,二是臺上所講的我並不能感興趣,或者是我以爲算做常識的知識。這不免引起我對知識質量的反思,咱們到底有多缺知識?又有多缺渠道?一場講座能帶來的是科普仍是專業技能?什麼纔是更適合咱們的方式?博客
我漸漸發現一點,隨着知識載體的長度的增加,其質量及其深度平均值每每要比上一級別的知識載體強一個數量級。好比,第一級,微信朋友圈、微博帶給個人更多的是些家長裏短,朋友的吐槽近況,基本毫無收穫。(質量隨機、有星星般的好文。。案)第二級,微信公衆號,博客。能花時間來寫(不是抄,不是完成)些東西的人,在生活中必定是有所反思的,至少在文筆等方面會有讓人敬佩之處,往往發現有好的博主,也能讓人有衝動看遍他的文章(鄒欣老師的博客絕對屬於這種,若是你們有推薦的好的博主歡迎留言哈~)。第三級,書。這種n久來的人類進步的階梯。確實是大浪淘沙的好方式,能把文字彙成書,是要花大時間,來思考、修正。去年看了一本關於讀書的書所說,一本書做者要花至少一年來打磨多年來沉澱思想,而後咱們花幾個月來學習,融入本身的思想,能夠說是最划算的學習方式了。(這段也是我在六級考場上所寫的咯~)微博
其實這樣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他們往往達到一個水平的高點,不免會向下一級別來努力,好比博文集(最近在看Mactalk的博文集也有所感觸,下一篇就寫。)、好比許多經過博客積攢出的出版書籍《構建之法》、《大話數據結構》都是這樣的精品書籍,通常這樣的書籍都會有更通俗易懂的話,讓人更容易的接受。這可比那種1234567一串下來看似自頂而下的教科書好太多了。(這樣「規矩」的書可能更適合做爲一個用來翻閱的字典,畢竟分類太具體了)class
因而那天在西電互聯網大會的會場我把那個用來聯繫他人的媒介——微博,直接卸載了。我想我一段時間內應該都不會再裝回來了,畢竟這樣休閒娛樂的一個圈子,有微信一個就夠了。精簡精簡再精簡,只有把這些生活中大部分零碎時間拿回來纔可能把時間投入到更具投入產出比的地方。書籍
PS:最近嫂子在朋友圈天天都在曬侄女讀書的照片,一個堅持100天的讀書計劃。我也堅持去天天給侄女點個贊,要是我小時候也能瀏覽那麼多的課外書對如今來講也應該是個幸福的事情~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