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經濟學》7、美國的生命線正是咱們中國

前面咱們說,隨着小島上的人愈來愈多,面臨了新的問題,不管是偷魚賊的橫行,外來強盜的入侵仍是島上的內部糾紛,都讓島民們深惡痛絕。爲了解決這些問題,須要一個爲全部人服務的政府,每一個島民呢都讓渡出一些自身的權利,讓政府出面,來保障全部人的自由、權利和財產。轉過來又爲了要約束政府的權利,你們就設立了憲法和一系列制度安排,把政府關在了一個精心設計的籠子裏。因而,美索尼亞島國成立了。
後來,爲了得到民衆最大程度的支持,政府開始想辦法讓你們相信,我給予大家的,可以比向大家索取的要多。爲了兌現這個承諾,政府開始發行魚邦儲備卷,禁止島民捕魚,而且使用官魚。隨着魚卷的連年超發,官魚的價值不斷的縮水。這便引起了通魚膨脹,而不斷超發魚卷能實現政府全部承諾的魔力,就像毒品同樣,吸了一口就根本停不下來。官魚不斷的縮小,直到銀行裏只剩下魚骨頭的時候,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格林芬知道,這個彌天大謊已經撒不下去了。趕忙跑到參議院召開了緊急會議。
在會場上,格林芬說本身已經無能爲力,可是這個彌天大謊又不能告訴民衆。就在你們都束手無策的時候,參議院的大門忽然被推開了,進來了幾個長相奇特的人。
這幾我的是遠在東海的一個叫作「中島帝國」的大使。在遙遠的中島帝國,全部的居民都還在徒手捕魚,經濟缺少自由,發展的至關緩慢。在那裏人人都抓魚,全部的魚都要交給國家,由國家再來決定誰應該獲得多少。
中島帝國的狀況和美索尼亞島國出現第一份資本前的狀況很像,那時候沒有儲蓄,沒有銀行,沒有信貸更沒有企業。在美索尼亞人看來,中島帝國的經濟還處於黑暗時代。
而值得讚賞的是,中島帝國的國王很明智,他明白這樣下去確定是不行的。得知美索尼亞國的經濟發展通過以後,國王對他們先進的銀行、信貸和貿易系統以及人們的奢侈生活方式印象深入,他決定,也要讓本身的島嶼像他們同樣的繁榮起來!
中島帝國通過研究推測說,擁有魚邦儲備卷是打開發展之門的鑰匙。由於這種魚卷能夠在整個海域流通,能夠買到小鼓島上的小鼓,也能夠買到狂舞島上的防曬油。因此首先要擁有魚邦儲備卷,才能夠融入到島際貿易當中。
因而,在參議院的會場上,中島帝國的大師提出用真魚來交換魚邦儲備卷。美索尼亞政府聽了以後高興的要死啊,爽快的簽定了協議。
今後,美索尼亞島國的經濟翻開了新的一頁。天天都有裝滿魚的船從中島帝國駛來,而後拿走一堆嶄新的魚卷。
中島帝國拿到了魚卷怎麼使用呢?首先就是須要漁網來提高本身的捕魚效率,因而艾伯漁網公司接到了一大筆訂單。該買的東西買了以後,還剩下一些魚卷,由於國內沒有銀行,只有把這些魚卷又存回到魚邦儲備銀行。
這對美索尼亞來講真是天大的好事,一方面,來自中島帝國的需求推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另外一方面他們存入銀行的魚使得可用貸款增長。儘管美蘇尼亞人消費比儲蓄要多,可是由於中島帝國又把魚卷存了回來,銀行能夠提供足夠的低利率貸款。最重要的是,由於有了大量的真魚,官魚上的肉也多了起來,通魚膨脹的問題基本消失,物價中止了上漲,又是一片幸福繁榮的景象。
中島帝國也突飛猛進,購買了漁網以後,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凡是使用漁網的人均可以把多抓到的魚留歸本身。這樣你們的工做積極性都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提升。
中島帝國的島民都很是明智,不斷的用積蓄購買了資本,擴大生產。如今已經能夠製造一些勺子、飯碗之類的東西。可是他們的企業家們仍是要按照國家的要求,儘可能生產那些能夠兌換成魚邦儲備卷的產品,就是集中生產那些美索尼亞人須要的東西,賺取更多的魚卷,儘管這些東西他們本身也很須要。
 
咱們從故事中看到。美索尼亞島國就是美國,中島帝國就是指咱們中國。這麼多年來,不少人都以爲中美關係是一種互惠共贏的雙邊貿易關係。美國獲得廉價的商品和貸款,而中國得到了製造能力和就業機會。可是,這真的是一種共贏的安排嗎?
做者說,美國人但是佔了天大的便宜。
對美國人而言,他們不用生產就能夠獲得商品,不用儲蓄就能夠獲得貸款。而對中國人來講,他們辛勤工做卻不能消費本身所生產的東西,他們努力儲蓄卻得不到貸款。
美國的低利率正是由國外的高儲蓄形成的,咱們不要忘記想要借貸,首先必定要有儲蓄。所幸的是對於美國來講,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得借與存的關係能夠不受到國境的限制。這也就是爲何咱們以前所說的,每個貸款買房的美國老太太背後必定站着一個儲蓄買房的中國老太太。
到目前爲止,美國手中的王牌一直是美圓的地位。它做爲世界的官方儲備貨幣,是一切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也就是說,不只僅是美國的貿易伙伴,全部人交易時都須要使用美圓。那麼,即使沒有人購買美國的產品,人們也須要美圓。而其餘任何國家都沒有這樣的運氣。
外國人持有的美圓不少都存在美國的銀行裏,於是又能夠借貸給美國人。這麼一來,美國人才能在不儲蓄的狀況下也能夠得到貸款。
目前中美關係老是在不斷髮生着微妙的變化,做者警告說,在美國政府決定與中國劃清界限以前,須要好好認清這條生命線。固然,既然這種關係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結束得越早痛苦就越小,對美國人來講尤爲如此。白食吃得越久,當有朝一日沒得吃的時候,那時候就越是不容易自食其力。
 
咱們再看看後面的故事,如今美索尼亞島國上魚邦儲備銀行的主席已經換成了伯南柯。
做者就是在暗喻美聯儲前任主席本.伯南克。他在2006年至2014年這八年時間內連任美聯儲主席一職。
故事中的伯南柯主席認爲,如今的美索尼亞島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了必定的程度,像是捕魚和製造這種髒活累活咱們就沒有必要本身幹了,就外包給中島帝國之類的窮國吧。而咱們的島民就能夠去作作廚師啊,作作藝術家或者是演說家這樣的服務性的、更加高級的工做。
按照伯南柯的意思,小島上的服務業蓬勃的發展了起來,之前遍及小島的製造工廠如今已經大部分都變成了銷售進口貨物的零售公司。像是以前查理創立的老字號查理衝浪公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以前都是在製造衝浪板,如今查理的後人創建起了衝浪學校。而且跟中島帝國簽定了代生產衝浪板的協議,向他們支付魚卷,可是高附加值的產品設計和衝浪技巧培訓仍是留在國內。
與此同時在大海的另外一邊,中島帝國由於有了漁網技術,捕魚量大大提高。攢夠了錢又學着建設了大型捕魚器。他們實行24小時工做制,三班輪崗,不斷的抓魚,大部分魚都出口到了美索尼亞島國。魚邦儲備卷也就如潮水般的涌向中島帝國。
在正常的貿易關係當中,好比說以前講的小鼓島和狂舞島之間,他們的產品相互進行交換,取得本身所須要的東西。出口給你小鼓的目的是我須要大家的防曬油。可是中島帝國和美索尼亞之間,中島帝國積攢鈔票的意願致使了二者間徹底不一樣的貿易關係,變成了一個島主要負責生產,而另外一個島主要負責消費。
固然,中島帝國相信他們這樣的付出最終必定能夠獲得回報,到時候他們就能夠不用捕魚,靠儲蓄就能夠安穩度日了,可是中島帝國的人卻沒有意識到,美索尼亞連本身的百姓都沒有能力養活,怎麼可能兌換魚卷給他們呢?
在美索尼亞的一次會議上,魚邦儲備銀行主席伯南柯說,咱們和中島帝國的關係,堪稱是最新最有效經濟分工的典範,爲何呢?
由於美索尼亞國在消費方面有優點,這對整個海域都是有利的。你看啊,其餘的任何島嶼都沒有像咱們這麼強大的購買力,咱們的消費能力至關的可靠。咱們擁有寬敞的道路、豪華的汽車和奢華的別墅,咱們樂觀進取,即使是身無分文也仍是敢花錢。因此啊,其餘的島嶼能夠更有效的把消費這個活計外包給咱們嘛。
並且中島帝國也擅長儲蓄和製造,因此把製造業包給他們也是效率最高的嘛。
 
做者說,與大多術經濟學家的觀點同樣,伯南柯認爲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所以,最大的消費羣體即是經濟增加的引擎。
盡情的購物比賣力的幹活更快樂更爽,這誰不知道?可是,最終是那些賣力工做的人把商品放到貨架上的,而不是那些盡情購物的人。貨架上沒有產品,那還談什麼消費呢?
回到現實當中的美國,做者說,在過去的十年裏,全球經濟失衡是各大經濟會議的重要議題。討論歸討論,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獲得解決。
這裏所謂的全球經濟失衡提及來也容易理解,他就是指一個現象,就是一個國家擁有大量的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的貿易盈餘則集中在其餘一些國家。這裏再解釋一下,主要就是說美國和以咱們中國爲表明的這些發展中國國家之間的長期收支不均衡的狀態,就叫全球經濟失衡。
最明顯的證據那就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其實在美國曆史上的多數時期,美國的出口都是大於進口的,是貿易順差的狀態。尤爲是接近20世紀中期的時候,貿易順差額還至關巨大。美國利用這些盈餘在國內和國外都置辦了更多資產。在這個過程當中,美國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可是到20世紀60年代末,貿易平衡被打破了。自1976年以來,美國開始常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的貿易逆差爲100億〜500億美圓,雖然數額巨大,但仍在掌控之中。到了20世紀90年代,逆差衝破1000億美圓關口。雖然數額大得驚人,然而與美國巨大的經濟總量比起來,這個缺口還算不上個大事。不過,一進入21世紀,狀況就變得嚴重了。
21世紀的頭10年是中國做爲出口型經濟大國崛起的10年。在這10年裏,美國的貿易逆差平均每一年都達到6000億美圓,2006年更是達到了使人咋舌的7630億美圓。這就意味着,每一個美國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分攤2500美圓。
美圓的儲備貨幣地位很大程度上致使了貿易逆差的擴大。若是沒有全球經濟系統對美圓的內在需求,任何國家都沒法長期維持這種失衡狀態。各家公司和各國政府都會拒絕用商品去交換沒法購買任何東西的貨幣。
幸虧,2008年經濟衰退開始後,美國的貿易逆差有所減小。可是,正如咱們親眼目擊的那趟,美國的政策很快終結了這種積極的趨勢。
正常來說,貿易逆差可以自我調節。
若是一個國家處於貿易順差狀態,也就是說其出口量大於進口量,就會在國際上造成對其貨幣的需求,若是你想要該國的產品,你就須要該國的貨幣。因此,強勢的貿易地位會使一國貨幣堅挺。反過來,弱勢的貿易地位會致使該國貨幣疲軟。若是沒有人想購買你的產品,也就沒有人須要你的貨幣了。
可是,一旦一國的貨幣升值,該國的產品也會相應漲價。這就給處於弱勢貿易地位的國家提供了進入該國市場的機會。他們的商品銷售得越多,國際市場對其貨幣的需求就越大。這股貨幣平衡力量會使脫繮野馬般的貿易失衡獲得控制。
這一段貌似有點繞,意思就是說,處於貿易順差的時候,你賣出去的東西多,就說明你們都想買你用你的錢買你的東西。那麼你的貨幣就會升值。可是升值了以後,你的東西就漲價,別國的東西就相對便宜,那麼你們又去拿別國的貨幣買別國的東西。這就反過來又抑制了你們對你的貨幣的需求。這就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
然而,美圓的儲備貨幣地位以及中國政府保持人民幣與美圓掛鉤的決定破壞了這一機制。
做者說啊,在近些年來,爲了給本身國家的出口企業提供一種理論上的優點,不少國家的政府都在抑制本國的貨幣升值。這就引起了人們所說的「全球貨幣戰爭」。但是這徹底就是一個讓人摸不到頭腦的對抗,由於最終的目的不是要除掉對手,而是要幹掉本身。
這裏我須要說明一下,爲何會有這麼多國家都不但願本國的貨幣升值。其中最主要的緣由就是會影響出口貿易,很簡單,剛纔說的,由於你的貨幣值錢了,就意味着你的東西在國外的價格上漲,少了價格的優點,出口減小。而相對的進口呢?咱們的貨幣升值了,那買別國家的東西就便宜了,這就致使進口增多,最終使得國際收支平衡趨向負值,這是咱們聽的最多的一個影響。對吧?
一個國家若是抑制本國的貨幣升值,那麼商品在對外銷售的過程當中就是在主動放棄利潤,並且,廉價的貨幣也是在提升本身的進口成本。有意的弱化本國貨幣,這就意味着讓本身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降低。
有的同窗不必定聽的明白,我展開來講說,當初在解讀《經濟學通識》的時候說過這件事情,首先要搞清楚貨幣相對升值和貶值,就是要搞清楚匯率。
其是啊匯率是由一個國家A和另外一個國家B之間互相的資源需求所決定的。若是兩國之間都沒有需求,那麼天然就不存在匯率。若是A國對B國的需求增長,那麼A國的貨幣就相對於B國的貨幣貶值,說到底匯率是由需求決定的。咱們國家的貨幣是應該貶值仍是升值,是由對方對咱們國家產品的需求決定的。
之前美圓強大,對其餘貨幣表現出升值趨勢,就是因爲全球對於美國製造的商品需求量增長的緣由。一樣道理,如今人民幣升值,是中國製造崛起,是全世界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需求急劇增加的結果。由於中國生產的商品受歡迎,因此全世界都揮舞着鈔票,爭着要兌換人民幣購買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咱們才感覺到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那麼如今,咱們選擇人爲壓低人民幣匯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要用8塊錢人民幣才能換人家1美圓的東西,如今人家以爲咱們中國東西好,因此給他6塊錢,人家就願意給咱們1美圓,這就是人民幣升值。可是咱們堅定不幹,咱們說:不行不行,給你6塊錢不行,我必定要給你8塊錢。那麼這個時候就等於說你如今白送了2塊錢,既然多買多送,那麼美圓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國,由於划算啊!有便宜誰不佔呢?對吧?中國的外匯儲備直線上升,2015年我國外匯儲備3.3萬億美圓,部分緣由就是這樣形成的。那人民幣全換成美圓了,你就要加印人民幣啊,否則怎麼夠流通呢?因此這樣的結果就是穩住了匯率,也引入了通貨膨脹。
可是這樣的通脹還不能說是壞事,由於這樣的通脹不是政府連年濫發鈔票形成的,而是「穩住匯率」的天然反應。既然中國經濟相對別國經濟變強了,那麼這種強勢不在匯率上反映出來,就得在物價上反映出來。
那麼致使的結果就是這些:
  • 一、外國的廣大消費者佔便宜,每買一美圓的東西就能夠白佔2塊錢人民幣的便宜。
  • 二、過多的外匯流入中國。外匯其實就是一張欠條,是咱們中國人替外國人幹了不少的活,外國人打給個人欠條,咱們拿欠條能夠換回外國的產品和服務。
  • 三、中國國內通貨膨脹勢頭加重,你們都想占人民幣的便宜,紛紛用他們本身的鈔票換人民幣,兌換多少人民幣,咱們就要加印多少人民幣進行流通。
  • 四、若是美國的本國貨幣發生通貨膨脹。那麼咱們手上的欠條,就是咱們外匯儲備的購買力就將降低,意味着咱們過去的一部分都白乾了。
  • 五、惡性循環,中國貨過度便宜了,致使咱們之後還要白乾。
薛兆豐認爲,在國際貿易問題上最大的謬見就是出口多就是好的,爲了能多出口彷佛能夠不計代價。由於人們認爲弱化本國貨幣能夠促進出口,從而改善農民的生活。若是真是這樣那全世界還會有窮國家嗎?貶值本身的貨幣,易如反掌,可是物價飛漲會使得農民的生活大打折扣;而不能從外國人那裏換回等值的商品,更是在逼本國人替外國人作免費勞動。摒除經濟學謬見,有助於咱們平心靜氣的權衡和選擇貨幣制度。
這裏擴展了一下,也複習了下以前《經濟學通識》中說過的內容。
當咱們的小島故事中的各個島嶼,都慢慢發現拿着美索尼亞島國的魚邦儲備卷根本就不能換到真魚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