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安裝大體介紹:linux
win7下硬盤安裝win7+linuxUbuntu雙系統方法ios
原則: 全部的看完在裝,請仔細看 ubuntu
一 條件: windows
1. 系統選擇 工具
linux unbuntu12.04.2-desktop-i386.iso (32位) 佈局
或者 64位的好比 ui
ubuntukylin-14.04-desktop-amd64.iso 編碼
2. 引導軟件 加密
easyBCD 軟件(<10MB的小軟件) spa
3. 磁盤要求
留一個空盤 大概35G 建議從磁盤的最後使用Win7自帶的磁盤管理分(壓縮)出來一塊
保證是可用空間(綠色的) 不要是未分配的(黑色的)
二 準備工做:
方法一 將文件拷到 c盤
1. 設置引導
對:Ubuntu-12.04.2-desktop-i386.iso右鍵選擇"打開方式",選擇WinRAR打開,複製其中casper目錄下的initrd.lz和vmlinuz文件到C盤根目錄,複製Ubuntu-12.04-desktop-i386.iso到c盤根目錄下
2. easybcd 的使用
(1) add new entry
(2) neogrub install
(3) configure
(4) 出現一個記事本
(5) 將以下代碼粘貼在最後 並將安裝包的名字改成本身的安裝包的名字
title Install Ubuntu root (hd0,0)
kernel (hd0,0)/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2.04.2-desktop-i386.iso ro quiet splash locale=zh_CN.UTF-8
initrd (hd0,0)/initrd.lz
可能會發現高版本的Ubuntu解壓出來的是vmlinuz.efi(有後綴) 和 initrd.lz 兩個文件
因此對應的上述代碼的的vmlinuz也應該加後綴.efi
title Install Ubuntu root (hd0,0)
kernel (hd0,0)/vmlinuz.efi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2.04.2-desktop-i386.iso ro quiet splash locale=zh_CN.UTF-8
initrd (hd0,0)/initrd.lz
解釋一下上面的語句:
title後面跟着的是進入NeoGrub引導項後的選項名稱,這個能夠隨便寫;
root後面的hd0表示第一塊硬盤(若是主機是多硬盤的話,應注意選擇),0表示該硬盤的主分區;
kernel開頭的一句是表示經過vmlinuz(內核文件)查找iso鏡像,filename=/後面跟的是iso鏡像的所在目錄,"/"表示在根目錄下,因此該語句是讓引導程序在第一個主分區的根目錄下查找文件名爲ubuntu-12.04.2-desktop-i386.iso的文件,若是改成"filename=/abc",則是在abc目錄下查找。而相應的若是安裝的是其餘版本的Ubuntu,則該語句中的文件名也必須與iso的文件名保持一致。語句末尾是關於文字編碼的信息,不須要理會;
initrd是在系統引導過程當中掛載的一個臨時根文件系統,用來支持兩階段的引導過程。
方法二 將文件放到其餘盤
按照上圖的序號依次點擊"Add New Entry"——"Neo Grub"——"Install",點到"Install"後出面下面的界面,再點"Configure"。
點擊"Configure"按鈕後,會出現一個記事本文件,將下面的代碼粘貼到文件尾部:
title Install Ubuntu 12.04 LTS
root (hd0,6)
kernel (hd0,6)/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2.04-desktop-amd64.iso ro quiet splash locale=zh_CN.UTF-8
initrd (hd0,6)/initrd.lz
或
title Install Ubuntu 12.04 LTS
root (hd0,6)
kernel (hd0,6)/vmlinuz.efi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2.04-desktop-amd64.iso ro quiet splash locale=zh_CN.UTF-8
initrd (hd0,6)/initrd.lz
二者的差別僅在於有沒有 .efi
以下圖:
(特別說明:
上圖代碼中"ubuntu-12.04-desktop-amd64.iso"爲你下載的ubuntu 12.04系統鏡像文件名,這個文件名是能夠修改的,但修改的名字必定要與寫入的代碼名字一致,不然將沒法引導安裝;
(hd0,6) 表示磁盤分區,hd(0,0), hd(0,1), hd(0,2), hd(0,3)表示主分區,(hd0,4)之後的表示邏輯分區,如今我只有一個主分區C盤,則(hd0,0)表示C盤,(hd0,4)表示D盤,(hd0,5)表示E盤,(hd0,6)表示F盤,個人鏡像就是放在F盤裏,請把(hd0,6)改爲本身對應的分區)
5.將下載的鏡像文件放到(hd0,N)盤的根目錄下,並確保文件名與上面寫入的代碼的文件名一致爲ubuntu-12.04-desktop-amd64.iso,而後用WinRAR解壓縮軟件將iso打開,將casper文件夾目錄下的vmlinuz(或vmlinuz.efi)和 initrd.lz解壓並複製到(hd0,N)盤根目錄下。準備工做至此已所有完成!!!
完成上述步驟後,
斷網, 便可在win7下重啓系統,進入安裝階段。
切記拔掉網線,關掉wifi
三. 安裝系統
方法一 (推薦) 設置從windows系統引導界面可選擇
1.進入windows 7
2.進入Ubuntu
即: 正常的模式
具體:
1. 重啓系統進入引導界面,
經過上下箭頭選擇啓動項NeoGrub進入,NeoGrub下面只有一項"Install Ubuntu",此時menu.lst開始工做。
選擇安裝Ubuntu
在這裏面要注意一點,有的獨立顯卡在選擇安裝Ubuntu後,會出現花屏或者黑屏沒法進入安裝界面。
在選擇安裝Ubuntu後先不要按回車,先按F6在按下ESC,而後光標移到splash後面,刪除那個--
在splash後面留一空格,而後輸入nomodeset在按回車
注意下面這二張圖片的區別
回車進入安裝引導,此時能夠看到引導程序在加載C盤根目錄下的initrd.lz,等待加載完後即進入Ubuntu的LiveCD模式。
在熟悉的紫色界面下,雙擊便可安裝Ubuntu。可是別急,在此以前必須先卸載掉鏡像掛載,若是去掉鏡像掛載,安裝時不會成功的。
打開終端(ctrl+alt+T),輸入sudo umount –l /isodevice(字母l後有一個空格),目的是將根目錄下的iso變成爲掛載模式,成功卸載是沒有提示的(成功後再次執行上面的指令會顯示鏡像未掛載)。而後就能夠雙擊圖標開始安裝了。
安裝程序開始時,先進行短暫的系統檢測,而後出現語言選擇界面,國內發行的硬件通常都默認選在"中文(簡體)"上,
點擊"繼續",進入準備安裝界面,不用管,再點擊"繼續"
而後這一步以下圖:請勾選最後個選項(安裝這個第三方軟件),不要勾選安裝中下載更新,那速度很慢的
(12.04版本這裏會多出一項wifi選擇,看我的狀況而定),進入安裝類型界面,因爲咱們要安裝雙系統,保留win7,方便手動配置,因此選擇最後一項"其餘選項"
(原來安裝有Ubuntu的話會出現從新安裝的選項),而後到了分區界面
以下: 點擊空閒 按添加+ 按鍵 出現建立新分區 第一個由於掛載點要選擇"/" 因此選擇 邏輯分區 容量(例如25G) 新分區位置默認起始
用於 ext4文件系統
配圖失誤,那裏應該爲邏輯分區
接着和上面方法同樣先按空閒 添加 邏輯分區 容量依據內存而定 例如(3-4個G)
這回在 用於:裏面選擇 swap(交換空間) 不用設置掛載點
再設置一個 200MB的 掛載點爲/boot的 這個必須有, 且選擇爲邏輯分區
最後在上邊看你建立的"/boot"分區的編號是什麼,好比個人是sda7 (你的可能不是sda7,多是sda5,sda6等等,取決於你的/boot分區編號),那麼在下邊的"安裝啓動引導區的設備"下拉選項框選擇"sda7",若是這步忽略了,你就用了Ubuntu系統來引導Windows了。 固然真的這樣了也有處理方法
看圖
個人分區分法總結
(1) 先分 /boot 分配爲 200MB 邏輯分區
(2)再分 / 分配爲 28214MB(28G左右) 邏輯分區
(3) 最後分 swap 分配爲 3800MB(3.7G左右) 邏輯分區
注意:
1.固然也有不少的分法來分配 主要和你從此linux的使用目的有關,不過新手就分 / swap /boot(三個便可) 或者
/ swap /home /usr /home /boot```` (多個) 可是絕對不能少了 /boot
2.必定必定記得要將安裝啓動引導器的設備改成/boot 的位置
而後繼續;接下來會讓選擇用戶頭像,若是電腦有攝像頭,則會被檢測到,可使用攝像頭獲取本身的頭像,也可使用內置的圖片做爲頭像,能夠隨意,之後還能夠更改
接下來會選擇所在地點,
默認是上海,主要對時區有影響,能夠默認不變。
【此處在點擊繼續活着肯定是若是窗口自動關閉而且並無提示錯誤,那麼拔掉網線重試便可】
等安裝好了以後,時間還要改的,由於時區在這一步會被改掉(改成東 8 區) ,不用在乎,選擇繼續
接下來是選擇鍵盤佈局,咱們選擇"英語(美國) " ,而後繼續
接下來是設置用戶名和密碼,這個就本身作主了,能夠選擇是否自動登陸,是否加密主目錄。而後繼續
接下來就等待安裝過程完畢便可。
重啓,你會發現直接進入你的Windows系統,由於咱們把它的引導加載程序boot loader搞到/boot分區了。咱們要用EasyBCD 來給它建立啓動時候的選擇系統是Windows仍是Ubuntu這個很簡單。
打開easyBCD,選擇add new entry, 選擇linux/BSD, name這一行隨便填寫,只是系統名詞,寫Ubuntu吧,Device這一行選擇剛剛咱們建立的200MB(大小可能有差別,由於linux和windows計算空間大小不一樣)的那個"/boot"分區,前邊有linux標記的。
以下圖 PS:EasyBCD很強大,不懂的別亂搞
再此重啓,能夠看到windows 引導下可選擇進入Ubuntu 系統,確認後你就會進入登陸界面,輸入你的密碼,回車,就能夠進入 Ubuntu 了,系統到此就安裝完畢了。
進入系統後,還沒法切換到 root 用戶,首次使用 root 超級用戶,須要給 root 賦密碼,
Ctrl+Alt+T 進入終端,輸入:sudo passwd root 回車,先輸入管理員密碼,而後指定 root 密
碼,完成後就能夠經過"su – root(或者 su root)"切換到 root 了。
注: 當你不要Ubuntu的時候,直接在window裏磁盤管理刪了它所在的分區,而後在Easybcd裏刪了它的引導就行,不影響你的Windows系統,這就是爲啥我不用Ubuntu來引導Windows的緣由。
最後
進入win7後,能夠去掉以前新增的啓動項,打開EasyBCD,對以前新增的NeoGrub選擇Uninstall,而且刪掉C盤根目錄下的iso鏡像包以及從casper解壓出來的initrd.lz和vmlinuz,完成掃尾工做。
切記不要刪除NST那個文件夾,
方法二(不推薦) 設置從Ubuntu系統引導界面可選擇 1.進入Ubuntu x.進入windows
具體:
1. 重啓系統進入引導界面,
經過上下箭頭選擇啓動項NeoGrub進入,NeoGrub下面只有一項"Install Ubuntu",此時menu.lst開始工做。回車進入安裝引導,此時能夠看到引導程序在加載C盤根目錄下的initrd.lz,等待加載完後即進入Ubuntu的LiveCD模式。在熟悉的紫色界面下,雙擊便可安裝Ubuntu。可是別急,在此以前必須先卸載掉鏡像掛載,若是去掉鏡像掛載,安裝時不會成功的。
打開終端(ctrl+alt+T),輸入sudo umount –l /isodevice(字母l後有一個空格),目的是將根目錄下的iso變成爲掛載模式,成功卸載是沒有提示的(成功後再次執行上面的指令會顯示鏡像未掛載)。而後就能夠雙擊圖標開始安裝了。
安裝程序開始時,先進行短暫的系統檢測,而後出現語言選擇界面,國內發行的硬件通常都默認選在"中文(簡體)"上,點擊"繼續",進入準備安裝界面,不用管,再點擊"繼續"(12.04版本這裏會多出一項wifi選擇,看我的狀況而定),進入安裝類型界面,因爲咱們要安裝雙系統,保留win7,方便手動配置,因此選擇最後一項"其餘選項"(原來安裝有Ubuntu的話會出現從新安裝的選項),而後到了分區界面
因爲這裏借用了別人的圖,因此跟新安裝時有些不同。首先,新安裝的話,空白分區顯示爲白色,選中白色的空白分區,在下面選擇"添加",填入Ubuntu主分區的大小(本人在這裏選擇分出20G給主分區),選擇"起始",在分區類型下拉菜單中選擇Ext4,設置掛載點爲"/"(即根目錄),點擊肯定;而後分區表中會多出一個ext4分區,並剩下一個空白分區,再次按照前面"新建分區表",容量全選,分區類型選擇"交換空間"(swap),點擊肯定。到此分區完畢,點擊"如今安裝"(注意,這裏若是看到sda1到sda4都存在的話,代表系統已經設置了4個主分區)。
剩下的都是一些基本的設置:用戶名,密碼,時間,鍵盤佈局等。這裏就略過了。安裝成功以後重啓退出LiveCD模式。
2.
設置Grub引導
重啓進入Ubuntu的桌面後,打開終端(ctrl+alt+T),輸入sudo update-grub,輸入當前用戶的密碼,執行Grub的更新,並列出全部的啓動項。更新成功顯示done,而後執行
sudo gedit/boot/grub/grub.cfg,打開引導配置文件,在引導的語句段中能夠找到set default="0"一行 默認啓動第0項,而win7的引導項在第4項,因此將雙引號中的0改成4。繼續下拉,能夠看到set timeout=10,表示引導界面的最長選擇時間,這裏也能夠自由修改,本人改成5,即時間爲5秒。
注: 在具體操做中sudo gedit/boot/grub/grub.cfg,沒法執行該命令不清楚問題
注意這裏設置的是Ubuntu引導win7,因此開機是使用紫色背景的引導界面。若是設置在/boot中添加引導,即便用win7引導界面,可是這個須要在安裝時安排分區那個階段中劃出一部分分區並將掛載點設爲/boot,最後在win7下使用EasyBCD新增Linux啓動項,這裏就不作介紹了,
可選:進入win7後,能夠去掉以前新增的啓動項,打開EasyBCD,對以前新增的NeoGrub選擇Uninstall,而且刪掉C盤根目錄下的iso鏡像包以及從casper解壓出來的initrd.lz和vmlinuz,完成掃尾工做。
3.何嘗試
1.修改系統啓動引導項。安裝完成重啓後你會發現默認啓動系統爲Ubuntu。進入Ubuntu後點擊桌面左上角應用程序—附件—終端,輸入"sudo mv /etc/grub.d/30_os-prober /etc/grub.d/06_os-prober"而後會提示你輸入密碼,這個密碼就是你安裝系統時設置的密碼,注意此時輸入後不會出現*加密的標誌,而是直接不顯示,輸完後回車,接着輸入"sudo update-grub"而後回車便可。
2.點擊桌面右上角重啓,win7啓動項已經在最上面且爲默認了。進入win7後運行easybcd,
移除nerogrub引導項。
win7下 u盤安裝win7+linux雙系統的方法
只要在u盤中用 相似於軟碟通的軟件封裝 而後用u盤啓動便可
方法一 在window 下製做u盤啓動盤
咱們能夠選擇在 windows 下製做啓動盤,經試驗,使用 UltraISO(軟碟通)製做成功
率比較大。
擇一個 U 盤,2GB 就夠用了,事先將 U 盤內的數據轉移,由於須要格式化的。
插入 U 盤,啓動軟碟通,選擇鏡像文件"ubuntu-12.04-desktop-i386.iso"雙擊。此時窗
口左上角的"光盤目錄"框內會顯示"可引導光盤" 。
點擊"啓動"——>"寫入硬盤映像" ,以下圖:
爲何是"寫入硬盤映像" ?而不是 U 盤?由於,咱們是採用 U 盤模擬硬盤的方式, 寫入時,咱們要選擇"usb HDD"的寫入方式。咱們選擇要寫入的 U 盤,選擇"USB-HDD"的方式,以下圖:
固然,寫入方式還有"USB-HDD+"(聽說兼容性好)、 "USB-ZIP" (模擬軟盤的方式,
用於較老的主板,提及來,軟盤這東西,現在的孩子都見不到了吧)和"USB-ZIP+" ,請酌
情而定。
點擊格式化,而後寫入,等待完成
以後插入u盤 ,在bios板boot中調整啓動的順序按照 ,u盤設置爲第一啓動順序,而後等待進入安裝,按以前的方法便可按步操做
主要是將引導區轉入/boot區,以後進入windows用easybcd軟件添加linux-Ubuntu的去、引導啓動便可。
心得體會:
本人用的是win7系統,並且硬盤只有一個主分區,其餘分區都是邏輯分區,因此安裝比較安逸。後來一個同窗有興趣裝Ubuntu,他用XP系統的,我答應下來。後來發現直接切割分區後發現分出來的空白分區不能使用,卡在安裝系統的分區步驟那裏,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想起主分區的狀況,回去一看,發現hda1~4都佔滿了,這種狀況下要裝Linux的話就必須轉移某一分區內的東西,再格式化成擴展分區了。總之那段時間折騰了很多,首先PQ用法又不是很熟悉,而後又沒有發現分區狀況,走了不少彎路,因此你們在安裝Ubuntu以前必定要確認本身硬盤的分區狀況。
安裝完Ubuntu以後應該會有很多人想折騰一下桌面,本人使用過compiz,Tweak,都失敗了,原先的Unity被屏蔽掉了,桌面只剩下壁紙,而後網上找的各類教程無效,只好重裝。重裝的話比較簡單,分區不用再管,直接在LiveCD下選從新安裝便可。
還有關於銳捷認證上網的問題,本人仍是推薦mentohust,在網上可以找到deb包,安裝十分方便。安裝完後打開終端,輸入sudo mentohust,設置一次便可(選擇銳捷私有+二次認證),下次就直接用該指令認證。有時會提示libnotify打開失敗,該libnotify是銳捷提示框的依賴組件,能夠不用管。可是必須看清楚獲取到的IP是否對應網關,不然認證成功但上不了網。另外還有myxrgsu,ruijieclient(這個最好用)均可以經過銳捷上網,考慮到東校區那邊的iNode認證,mentohust通用性較好。
本校使用DrClient 可在校園網下載,其中附帶教程
卸載Ubuntu的關鍵在於重建mbr表。重建mbr(主引導記錄)表要藉助一些工具,例如DOS下的fdisk /mbr命令、windows下的一些硬盤管理軟件、U盤PE系統中的工具以及Ubuntu的LiveCD自帶的gparted等,而至關暴力的方法是直接格式化Ubuntu分區而後再重建mbr表
附:分區系統解釋
首先傳統的IDE接口下,一個IDE能夠接兩個物理硬盤,而兩個IDE能夠接四個物理硬盤,Linux系統給硬盤分別命名爲hda,hdb,hdc,hdd,而一個物理硬盤下最多能夠分出4個主分區,例如命名爲hda1,hda2,hda3,hda4,而當一個硬盤分紅4個主分區的狀況下,再次切割分區而不對分區屬性進行修改的話,分割出來的空白分區是不能使用的,因此,爲了確保硬盤的擴展性,通常初次分區都不會分紅4個主分區。要想獲得多分區,必須保留有擴展分區(是4個主分區的話應將其中一個變成擴展分區)。擴展分區下最多能夠設置12個邏輯分區,命名爲hda5~16,通常來講擴展分區下不會有12個邏輯分區,因此擴展分區是很方便切割的。因此一個物理硬盤最多可以設置15個分區,
查看硬盤分區狀況:
在windows下查看,對"個人電腦"右鍵,打開"管理"—"磁盤管理",能夠看到分區狀況,該窗口下面有顏色標示,例如win7下主分區是深藍色的,擴展分區是深綠色的,分區都有屬性,例如windows下的FAT32,NTFS等,可是windows不能識別ext文件系統,因此磁盤管理裏只能看到有分區,不能看到分區屬性。利用軟件能夠克服這一缺點,軟件的使用方法大同小異,都有顏色標明,這裏再也不詳述。
在Linux下,最初進入LiveCD模式後,一種是在安裝時看到分區狀況,每一個分區都有名字,從名字就能夠區別主分區和邏輯分區。另外一種是LiveCD下自帶硬盤管理工具gparted,從中能夠安排分區。安裝系統後,分區比較麻煩,仍是推薦使用LiveCD模式下的gparted進行分區。
附錄:常見問題
1.在給ubuntu開闢空間例如40G大小時發現若是使用win7自帶的磁盤管理軟件發現可供壓縮的空間可能小於40G,但實際上剩餘的空間可能還很大
解決方法:分兩次壓縮便可,可能系統會自動的合併這兩次分出來的空間
2. 進入系統後,還沒法切換到 root 用戶,
首次使用 root 超級用戶,須要給 root 賦密碼,
Ctrl+Alt+T 進入終端,輸入:sudo passwd root 回車,
先輸入管理員密碼,而後指定 root 密碼,完成後就能夠經過"su – root (或者 su root)"切換到 root 了
3.在安裝ubunt時可能會出如今選擇完時區後安裝界面會當即關閉並且沒有提示錯誤的狀況
解決方法:拔掉網線或者關閉wifi,在此點擊桌面上的安裝便可,不用重啓
4.在安裝完ubuntu後發現即便當初分區時將分的好比/boot,/, swap設置爲邏輯分區但在win7的磁盤管理上看是主分區,而且發現若是分的比較多的話,會出現大於4個的主分區的這和MBR分區的基本規則主分區+擴展分區<=4相違背,估計是win7識別的問題
5.在給win8的原裝機上安裝ubuntu時使用用EasyBcd引導的方式安裝,發現根本連引導啓動都找不到,是由於最新的分區通常爲GPT格式的分區,而非傳統的MBR分區。
在GPT分區中就沒有主分區,擴展的分區的概念
so打算將其從win8換成win7的系統在裝Ubuntu,使用diskgenius對整個硬盤從新分區,在進入win7的安裝時發現選擇各個磁盤都沒法安裝,才發現原來有分區類型的不一樣
解決方法:當出現您想將windows安裝到何處時,按shift+F10打開命令提示符,輸入:
diskpart 回車
list disk 回車
sel disk 0 回車
clean 回車
convert mbr 回車
完成轉化後刷新,須要再從新分區便可安裝
注意:可能對整塊硬盤有影響,建議是個空硬盤時使用,注意數據備份
6.最初安裝時爲了給Ubuntu留夠空間,能夠從擴展分區中開闢一塊,作成可用分區(綠色),不要是未分配(黑色)
若是是未分配的使用其餘分區軟件將這塊空間和前面挨着的合併到一塊兒便可
7.切記最後不要刪除C盤的NST那個文件夾,不然會沒法啓動Ubuntu
8.安裝時先裝windows 最後裝ubuntu
9.有時會發現複製完那一段代碼後進入不了安裝界面
可能問題:
(1)未使用office Word,可能使用其餘文字處理軟件打開 好比WPS
則會出現字符編碼的不一樣
(2)所寫的hd(0,x)錯誤,會出現windows沒法找到/NST/XXX.mbr
解決方法:
(1)使用word 打開復制粘貼
(2)考慮清楚你的iso路徑在哪一個盤 是哪一個主分區 寫對就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