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Tim Berners-Lee發明了超文本標記語言
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實現將靜態html文件放在web服務器上遠程訪問。從那時到如今不過30年的時間,前端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咱們今天看起來已經很古老甚至淘汰的技術,如jQuery、Ajax、ActiveX等,在不遠的過去倒是重要的創新。
前端起源
- www/web:World Wide Web,即萬維網、廣域網
- 時間/地點/人物:1989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英國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並申請了知識產權。
- 背景:當時蒂姆·伯納斯·李爲了方便科學家們之間看文檔、傳論文,創造了萬維網,他被稱爲萬維網之父。伯納斯·李也是「千年技術獎」這一全球最大的技術類獎的首位得到者。仍是圖靈獎的得到者。
- 意義:它使得全世界的人們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規模相互交流,是人類歷史上最深遠、最普遍的傳播媒介。改變了世界,成就了一批富翁如:amazon的創辦人傑夫·比佐斯,Yahoo的創始人楊致遠,Netscape的創始人馬克·安德森……
- w3c:萬維網聯盟,又稱W3C理事會
- 時間/地點/人物:1994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實驗室成立,創建者是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
- 背景:爲了完成麻省理工學院(MIT)與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之間的協同工做,致力於實現全部的用戶都可以對 web 加以利用(不論其文化教育背景、能力、財力以及其身體殘疾)。
- 所作事情:制定web標準規範,200多項標準。
時間軸線
- 1994年前端歷史的起點,這一年蒂姆·伯納斯·李建立w3c、網景推出了初版Navigator、css發佈、服務端腳本php誕生。
- 1995年網景推出了JavaScript,實現了客戶端的計算任務(如表單驗證),發明者是Brendan Eich(布蘭登·艾奇)。
- 1996年微軟推出了iframe標籤,實現了異步的局部加載。
- 1997年 由Netscape、Sun、微軟、Borland ECMA-262(歐洲計算機制造商協會)
- 1999年W3C發佈第四代HTML標準,同年微軟推出用於異步數據傳輸的ActiveX,隨即各大瀏覽器廠商模仿實現了XMLHttpRequest,標識着Ajax的誕生。
- 2004年,谷歌使用Ajax技術打造了Gmail和谷歌地圖以後,Ajax得到了巨大的關注。Ajax是Web網頁邁向Web應用的關鍵技術,它標識着Web2.0時代的到來。
- 2006年,XMLHttpRequest被W3C正式歸入標準。同一年John Resig發佈了jQuery,主要用於操做DOM,中心思想是取其元素,對其操做。隨即成千上萬的插件誕生。
- 2008年穀歌V8引擎誕生,改變了瀏覽器性能低制約前端的開發的局面,現代瀏覽器的崛起標誌着前端計算能力有弱變強。
- 2009年第五代JavaScript發佈,同一年AngularJS誕生,隨後被谷歌收購,前端走進了一個使人應接不暇的新時代。
- 2009年Ryan Dahl發佈了node,node是一個基於V8引擎的服務端JavaScript運行環境,相似於一個虛擬機,也就是說js在服務端語言中有了一席之地。若是說ajax是前端的第一次飛躍,那麼node可算做前端的第二次飛躍。它意味着JavaScript走出了瀏覽器的藩籬,邁出了全端化的第一步。
- 2010年backbone.js誕生。
- 2011年React和Ember誕生。
- 2014年Vue.js誕生,同一年,第五代HTML標準發佈。至此先後端分離已是大勢所趨,數據驅動框架也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Angular、React、Vue各佔一席。
- 2015年ECMAScript6發佈,簡稱E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