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技術和商業的結合點在哪裏?

若是要製做過去兩三年裏最火爆的企業級產品創業公司名單,裏面必定少不了一家叫作Docker的公司。先別管Docker是作什麼的,只要記住這是這幾年企業級IT產品裏最重要的熱點技術,有一半的大型企業已經在使用這種技術。前幾天,Docker公司辦了個叫作DockerCon的大會,請了大概全部的業界大咖,還順便拜了演示之神:The Demo Gods.
機器學習


(字幕:向演示大神們獻祭——咱們的演示是現場版的,爲了確保完美交付,咱們向演示之神獻祭)
工具

演示出醜是每家公司可能都會遇到的(嗯,包括蘋果),但像Docker公司這樣慘的可能就很少了。這得從2015年的DockerCon 提及,話說有位倒黴蛋登場了:學習



他要演示一個十分基礎的功能(相似於鼠標雙擊打開一個應用這種),結果一個錯接着另一個錯... 操作系統


還好有後招,現場不行,我們放視頻吧:3d


連提早準備好的視頻都放不出來…
cdn

雖然演示水平不怎麼樣,但Docker其實是一家頗有真材實料的公司。視頻



2017年統計數據:Docker生態體系上,新增了100萬開發者、100萬新增基於Docker應用、以及每兩週10億次的應用下載量。blog

另外根據< RightScale 2018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 的說法,有近一半的行業用戶在採用Docker技術——雖然國內這一比例可能低些,但咱們看到的狀況是幾乎大型企業的信息化部門都在關注基於Docker的容器技術。開發

雖然,Docker公司得到了巨大的技術上的成功。部署

可是,技術上的領先和商業上的成功,有時候有不可逾越的天塹。

「創業不掙錢,都是耍流氓!」



今年年初,Docker公司又從投資方處輸血7500萬美金,加上此前各輪,累計融資已達 2.5億美金。伴隨着此輪融資成功的,倒是公司的精神領袖CTO Solomon Hykes大神黯然離場。



那麼Docker公司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是市場容量不夠嗎?

並不見得。

存儲之王EMC公司孵化的Pivotal今年得到了上市,和開源之王紅帽一塊兒藉助Docker的容器技術大發其財。實際上,紅帽兩百多億美圓的市值是依託於Docker容器的OpenShift支撐起來的,但這一切都和Docker公司的利益毫無關係。

面對巨大的中國市場,紅帽等外企已經開始主動出擊打客戶了,但Docker還毫無存在感。

Docker公司在祭拜「演示之神」的同時,是否是也應該再拜一拜「業務之神——Business Gods」?



更糟糕的是,技術曾經領先過的Docker公司,其技術影響力在快速削弱。

一方面行業協會CNCF搞的OCI已經定義了容器標準技術規範,連Docker自己也要遵循。那理論上來講,容器引擎替換技術就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想不想」的問題了;另一方面,谷歌開源出來的Kubernetes技術成了事實上容器雲管理標準,這又對Docker技術造成了降維打擊:當人人在玩Kubernetes容器雲的時候,更底層的容器引擎是否叫Docker誰還會關心?

面對這種態勢,Docker公司必須先要解除技術上的圍獵,尋求新的制高點。只有這樣,業務的爆發纔能有所預期。

從今年DockerCon上來看,我把Docker公司揭祕的技術戰略路線歸爲三個方面。

1、Docker Desktop —— 爲開發者提供更貼身的服務,讓軟件開發更容易

2、微軟合做——對Windows平臺容器提供同等支持

3、多雲交付——幫用戶解除對單一雲供應商的鎖定

多雲方案是DockerCon 2018 Keynotes的壓軸橋段。雖然仍是很初級,但能看出Docker的技術野心,雖然在單一集羣內我幹不過Kubernetes,但我能夠將戰略提升一個維度:同時管理多雲、多個集羣的容器環境,集羣能夠是Kubernetes也能夠是swarm;操做系統能夠是各類Linux發行版也能夠是Windows Server 2016。

不得不說這是一招妙棋,由於多雲是剛需且並不遙遠。

在上個月舉辦的 2018年 ThoughtWorks 技術雷達峯會上,PolyCloud (多雲)是個很重要的技術話題。

組織們愈來愈習慣POLYCLOUD策略,再也不把全部業務全「押在」一個服務供應商身上,他們會根據本身的策略,把不一樣種類的業務分配給不一樣的供應商。其中一些組織採用了最佳的解決方案,比方說:把標準服務部署在AWS上,把機器學習和麪向數據的應用部署在Google,微軟 Windows應用則部署在Azure上。


對於部分組織而言,這是一個關乎文化和商業的抉擇。好比,零售行業每每不肯意把數據放在Amazon,他們會根據數據的不一樣分配給不一樣的供應商。「雲不可知論」策略追求的是跨供應商的可移植性,這個代價很大,而且會致使爲迎合全部要求刻意而爲的決策。與之不一樣,Polycloud 策略更加註重選擇每一個供應商所提供的最好服務。


——摘自 ThoughtWorks 技術雷達 VOL.18



上圖是Docker公司給出的統計數據:

大約有85%的企業採用多雲方案,其中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雲方案佔比58%;多套公有云方案佔比20%。

個人判斷是,只要具有成熟的多雲技術和產品,多套公有云方案就會愈來愈多被企業所採用。畢竟在今天多公有云環境下應用的交付和管理依舊是個難題。

做爲一直在多雲領域研究的技術人員,我深知其中的技術挑戰有多大。Docker EE產品目前的能力還只能說是皮毛,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承認Docker公司是在正確的技術方向上。像Docker公司同樣,多雲管理也是咱們行雲創新的關注領域並已經取得了至關不錯的進展。

也許有朋友認爲多雲便是Docker公司的救命稻草,其實Docker Desktop展示出來的戰略意義更加劇要。

不管是Docker引擎技術、Kubernetes集羣管理技術、多雲交付技術,這些最終都是服務於用戶的。Docker公司若是能把「服務好開發人員「這一使命作到極致,我相信它很難不賺錢。

但遺憾的是,我認爲Docker Desktop是個錯誤的方向。在開發人員桌面電腦上構建便利的開發環境和工具這有些許意義,但在「全雲時代」已經顯得格格不入了。

這讓我想起了Citrix XenClient 產品的失敗——雲上的XenDesktop業務搞得精緻就行了吧,爲啥還要想着把虛擬桌面推送到客戶端呢?

最後一點,Docker公司將來是喜是憂,做爲吃瓜羣衆你們沒必要過度焦慮。

Docker公司倒了,Docker技術還在,這是開源魅力。

Docker技術沒了,Docker所啓發的思想還在,這是科技文明。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