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UCloud季昕華:咱們如何登錄科創板,成爲雲計算第一股

咱們是爲數很少專門作雲計算的企業,是創始人在作這件事,其餘雲公司是職業經理人作這件事。

來源:上觀新聞
做者:王海燕
原文連接: https://web.shobserver.com/wx...

在大佬廝殺的雲計算市場,UCloud是一朵很特別的雲。html

面對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AWS(亞馬遜)等國內外巨頭,每逢演講或採訪,季昕華總會被問到:UCloud如何跟這些在集團資本庇護下的大廠去PK?web

這時,季昕華搬出知名科幻小說《三體》的比喻:三體裏有三顆很是大的恆星。互聯網行業也同樣,有阿里、騰訊這些大恆星,創業公司很容易被恆星吸引或滅掉。數據庫

難道就只有被並掉或滅掉的路嗎?面對「大恆星」,季昕華有本身的屠龍術——UCloud只作雲平臺不作應用,這也是與其餘巨頭雲業務不一樣的發展模式。安全

秉持着中立,優刻得UCloud從羣雄紛爭的雲市場殺出一片天地來。今年1月20日,41歲的季昕華在科創板敲鐘,優刻得一躍成爲國內雲計算第一股,也是A股市場同股不一樣權第一股,上市當天市值翻倍。服務器

專訪UCloud季昕華
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網絡

「咱們是惟一以創業團隊來作公有云的公司,是以all in的狀態來作這件事,這不一樣於職業經理人。」說這話時,季昕華充滿着底氣。架構

而他本身就有職業經理人的經歷,這位最初以頂級「白帽子」身份殺入江湖的技術大咖,很多巨頭曾是他的老東家,任正非是他的第一個老闆,華爲錄用他後專門設立一個安所有門;騰訊CTO張志東對他說,在網上「玩」也是生產力。季昕華以爲挺有道理,從華爲跳到了騰訊,30歲成爲騰訊最年輕的部門負責人;後來,他被挖到盛大,由於陳天橋的一句話打動了他,「我已經完成了‘King’的目標,下一個目標是成爲‘King Maker’。」運維

專訪UCloud季昕華

某次騰訊內部會議,季昕華坐在馬化騰身後,露出標誌性的笑臉,一度被戲稱爲「馬化騰身後的男人」。佈局

一轉身,季昕華走出大公司,本身創業作King。雲這個賽道很差走,對手還都是本身的老東家,他眼裏的大恆星。性能

創業最艱難時,他召集高管在無錫開會。幾個創始人坐在臺上,中層經理開始「吐槽」,老闆不準還嘴。不少人聽了大哭,哭的最兇的就是季昕華。那些犀利直剖對他來講,字字如刀,直插胸口。這以後UCloud迅速調整戰略方向,加速推進公司上市。

身爲公司CEO,季昕華什麼都要管,他戲稱本身是打雜的,原來能夠側重技術,如今要學得八面玲瓏。公司研發的「快傑UDB」(雲數據庫)在同類產品中性能最高,最具性價比。他頗爲得意,在朋友圈豪情揮筆:「騎最快的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用最快的數據庫UDB。」

員工提及他,親切隨和,幽默智慧,笑起來萌萌噠。在UCloud員工照片牆上,季昕華、莫顯峯、華琨三位聯合創始人的照片很天然地融入其間,彰顯着互聯網崇尚的平等、開放、分享精神。

專訪UCloud季昕華

UCloud員工照片牆

「中立」戰略,季昕華用得很不錯,曾經的老東家,現在是UCloud的競爭對手,也是合做夥伴,有的還發展成了客戶。目前,UCloud 客戶覆蓋了幾乎全部互聯網細分領域,還作大蛋糕,切入了政府、零售等傳統行業,並幫助中國企業出海到全球五大洲。

有一次,季昕華和幾個湖畔大學同窗下了課一塊兒喝酒,有人開玩笑讓阿里雲收了UCloud,季昕華很快接道,「我是馬雲的學生,若是學生超過老師,他應該會很開心。」馬雲聽了這話也連連點頭:「作企業就應該 Build to bigger,而不是 Build to sale。若是哪一天UCloud作得比阿里雲大,是個人成功,更是你的成功。」

固然是Build to bigger,提及初心,季昕華想起當年說服華琨一塊兒出來創業的理由:雲計算是夢想者的解藥。咱們就是要幫助夢想者走向將來。將來的中國科技越是策馬揚鞭,做爲底層基石的雲計算就越是波瀾壯闊。

爲何要打「中立」牌

上觀新聞:說「雲」有點抽象,您能不能打個比方,雲計算究竟是什麼?

季昕華:雲相似於「電」,你不須要考慮是火電仍是水電,按下按鈕就能夠用了。在沒有電網以前,每家每戶靠發電機發電,成本高,且都要本身維護。有了電網就不同了,由電廠來提供電力。雲計算就是給企業提供算力。而算力是信息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因此,將來雲計算的市場機會很是大,每一個企業都不須要有本身的IT運維人員,能夠用雲來進行計算。

上觀新聞:像咱們新聞單位也能夠用雲來解決問題嗎?好比出現爆款新聞,有時系統速度很慢。

季昕華:固然能夠。若是出現爆款,物理服務器跟不上來,用雲就能保證正常運行。咱們根據用戶使用量來計費。這就是爲何雙11、618,客戶要用雲計算的緣由。

上觀新聞:今年疫情對雲計算企業有什麼影響?

季昕華:疫情以後,馬太效應特別明顯。大企業愈來愈好,不少中小企業生存艱難,一批中小企業死了,這裏面也有咱們的客戶。雖然挑戰不小,但也有機遇,在線新經濟這一塊發展得很快,尤爲是催生了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一波行情,對於咱們的收入增加頗有幫助。

上觀新聞:大家如何感覺到這一點。

季昕華:看疫情期間咱們後臺的用雲量就知道了。早上6點會有一個小高峯,你們起來會先看一下國內外的疫情確診數據,「丁香園醫生」就在咱們平臺上。

而後是7點左右的搶菜高峯,這時你們要搶一波蔬菜,每日優鮮、永輝超市是咱們的客戶,這時的數據就特別繁忙。

再日後是學生上課高峯,能夠看小黑板的數據。而後你要去上班,要出示「健康碼」,全國「健康碼」業務就在咱們這裏。上班用的不少辦公軟件都在咱們的雲上,中午吃飯點外賣,美團、達達是個人客戶。下午炒股,有些股票APP是咱們的客戶。玩玩遊戲,網易遊戲是咱們的客戶,直播也是咱們的客戶,像B站、快手等。

上觀新聞:全國「健康碼」爲何用優刻得的雲呢?

季昕華:這也頗有意思,由於健康碼須要用到電信的數據、移動的數據、聯通的數據。咱們公司的特色就是「中立」,爲了數據安全,他們就用咱們的雲。

上觀新聞:市場競爭這麼激烈,大家秉持中立,不涉足用戶業務,這會一以貫之下去嗎?

季昕華:這反而證實了咱們的理念是對的。如今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敢只用一家雲,包括阿里、騰訊,也是同樣的。創業公司在資源相對緊缺的狀況下,要選的就是中立且「價廉物美」的雲。

咱們堅持中立,不被BAT投資。這帶來什麼好處?首先,市場對中立有需求,若是客戶的業務與巨頭有競爭關係,就可能選擇咱們。其次,一家公司若是須要多個雲來作支持,就是咱們的機會。好比拼多多除了用某巨頭的雲以外,他就選擇咱們的雲。在國外也同樣,好比在美國,沃爾瑪到如今爲止還不敢用AWS(亞馬遜)的雲,而是和微軟合做。

因此,中立對咱們來講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好的一個策略。

上觀新聞:爲何企業要備份兩個雲?

季昕華L安全是雲計算的基礎。雲計算的安全性要從三個維度來看——可用性、機密性、完整性。大公司爲何要備份兩個,就是怕其中一個有問題。一個雲不行了,還有一個備份,這就是「可用性」;你的信息不能被人看到,這是「機密性」;你的信息不能被人篡改,這是「完整性」。

在「機密性」方面,咱們做了很多創新。因爲數據的易複製性和易傳播性,讓數據全部者不肯、不敢、不能將數據共享和開放使用。針對這一行業痛點,咱們率先推出「安全屋」產品,創新提出了數據全部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概念。

專訪UCloud季昕華

2019年5月發佈快傑雲主機

上觀新聞:據說這個安全屋的誕生還有個故事。

季昕華:我在湖畔讀書期間,有次在下榻酒店見到友商,他告訴我,不久前就在這家酒店裏,有兩家汽車企業想把雙方的數據結合起來作分析,以便得到一些營銷數據,但兩家都不想把數據給到對方;因此見面那天,你們相似江湖人士接頭,各自帶着幾個黑色大皮箱,神祕地進到同一個房間,互相問:「帶來了嗎?」打開皮箱,是碼放的整整齊齊的一摞硬盤。雙方現場即解開電腦包開始分析,分析完以後當場將這些硬盤砸毀,以自證清白沒有帶走對方數據。

我聽完哈哈大笑,回來就安排研發團隊作一個「可信數據流通」平臺,這個平臺就好像搭建一個屋子,讓數據全部方和需求方能夠進行分析,但互相不擁有數據,且分析過程「安全可控」。這就是安全屋。

上觀新聞:這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季昕華:舉個例子,政府的數據放在安全屋裏,使用方能夠在安全屋的平臺上使用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能夠拿走分析結果,但原始數據拿不走。咱們從2016年開始研究安全屋產品,如今這個產品在上海、廈門、青島不少地方落地了。

創始人作「雲」和職業經理人作「雲」不一樣

上觀新聞:選擇中立的確是不錯的策略,雲是重資產、重資金的市場,其餘雲都有大廠資本庇護,UCloud怎麼解決資金問題?

季昕華:雲很燒錢,因此咱們很早就謀求上市,一開始就確立了在中國上市的目標。2015年C輪完成後,UCloud境外投資者持股比例過半,當時咱們管理層決定拆VIE,用現金以五六倍的溢價買回了DCM、貝塔斯曼的股份,因此,咱們的資金和股東都是國內純內資的,這也保證了咱們的中立血統的純正,也有利於咱們登錄科創板。

上觀新聞:UCloud也是A股第一家同股不一樣權的公司,當初設特別表決權的初衷是什麼?

季昕華:同股不一樣權是世界上不少成熟的證券市場所執行的一種慣例。咱們也是首嘗科創板「同股不一樣權」的政策紅利,採用的是許多高科技企業採用的AB股權模式。

咱們最初在VIE架構下也是有特別表決權的。在拆了VIE計劃回國上市以後,看到了科創板的上市規則,能夠容許設置特別表決權,就一直在與各部分溝通和爭取這一股權架構的設置。咱們認爲這樣一個模式,有助於在充分保護中小股東各項基本權利的前提下,激勵整個創始團隊不忘初心,讓創始團隊會有比較好的控制權保障,作出符合公司長遠發展的決策。

上觀新聞:創始人團隊佔有多少股份?

季昕華:我、莫顯峯、華琨三位創始人是公司前三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爲13.96%,6.44%、6.44%,擁有的A類股份表決權數量是B類股份的5倍,三人合計表決權比達到64.71%,這樣緊緊掌握了公司的經營決策權。

上觀新聞:UCloud目前是國內雲計算第一股,雲市場大佬雲集,您以爲UCloud屬於馬太效應二八里面的「二」嗎?

季昕華:老實說,目前,咱們還不夠大。但咱們是爲數很少專門作雲計算的企業,是創始人在作這件事,其餘雲公司是職業經理人作這件事。這是咱們最大的優點。

上觀新聞:創業人作雲企業和職業經理人作有何不一樣?

季昕華:大多數雲計算企業都是由於自身業務作大了,有錢了再來搞雲。**而咱們一開始就是以all in的狀態創立UCloud,這就決定了咱們和其餘雲公司CEO的「打工者的身份」不一樣。

好比在創業早期,我和莫顯峯、華琨三個聯合創始人曾在出差時擠在100來塊錢的小旅館。咱們三我的的羣聊名字爲「雲吞麪」,意思就是「即便作不了雲,還要一塊兒作雲吞麪」,爲了創業,我甚至一度將本身的房子也賣了。這代表了咱們破釜沉舟要作這件事,**當時咱們看到「雲」的市場很大,將來頗有潛力;而當時能作的好的企業很少,而偏偏咱們有這個作「雲」的能力。

專訪UCloud季昕華

UCloud三位創始人:華琨、季昕華、莫顯峯(從左至右)

上觀新聞:大家這個創始人團隊從創業一直堅持到了如今,很不容易。

季昕華:是的。由於大部分人沒有創業,不理解這個差異。其餘雲企業通常是大公司內部一個部門,職業經理人更看重的是老闆的評價,主要是要完成老闆的目標,因此不少決策相對偏短時間,好比知足兩年、三年目標就能夠了,甚至可能會涸澤而漁。

上觀新聞:這樣的差別會致使風格不同嗎?

季昕華:雲計算是技術,更是一套總體服務,作客戶服務不能像電商客服同樣只在線上喊「親」,而是要像保姆同樣有銷售經理貼身待命,有售後工程師隨時接電話響應。咱們是To B出身,咱們是彎得下腰的。巨頭們是To C出身,他們是站着賺錢或者躺着賺錢的,不用太擔憂利潤,雲計算是其龐大業務中的一塊,甚至是養着的一塊領域。而咱們放得下身段,客戶要什麼就給什麼,在服務在運營上都力求精細,這是很是大的區別。

上觀新聞:雲計算須要投入大量機房建設,優刻得除了在上海青浦建數據中心,還在內蒙古籌建數據中心,有什麼戰略考慮?

季昕華:選擇內蒙是有幾個好處,一個是電費便宜。那邊空氣冷,也能夠省很多電費。再加上離北京相對近,有地緣優點。今年8月14日第一個階段已經封頂,如今正在作基建安裝,估計明年能夠對外正式使用。隨着在線新經濟的發展,音視頻、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都有更多的數據存儲和算力需求,自建數據中心能夠爲客戶提供更多定製化的雲服務。

抓住了第三波互聯網發展機會

上觀新聞:這兩年上海的互聯網企業發展勢頭很明顯,出現了拼多多、B站、小紅書一批明星企業,優刻得也在其列,主要分佈在浦東、張江、徐匯、長寧、楊浦等領域,人稱沿黃浦江的黃金「C圈」。

季昕華:最近的發展勢頭確實是蠻好的。我對上海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很樂觀。回過頭來看,歷史上,上海有三次發展互聯網的好機遇。

第一波機遇在1998年左右,當時是四大門戶時代,上海出現了包括上海熱線、東方網等網站,1998年,易趣在上海創立。

上觀新聞:當時您還在上大學。

季昕華:對,當時我在同濟讀書,也嘗試着創業,創辦過相似後來大衆點評的「阿拉上海」,主攻網絡題庫的「仕易」網,以後又創辦深圳一家安全公司,後來被收購。那也是電商初興的時代,當時易趣和淘寶競爭,後來淘寶勝了。

第二波機遇是2009年左右的遊戲,上海出現了像盛大、巨人、九遊等公司,發展勢頭也不錯。我一度還從騰訊跳到盛大。可是這些遊戲公司主要聚焦內容,沒有平臺,發展也不盡人意。

第三波機遇就是移動互聯網,2012年以後,從PC端轉向移動端,上海出現很多互聯網公司,包括大衆點評、餓了麼、喜馬拉雅等,這一波機會和生活服務相關,上海人講究生活品質,這些公司發展得比較好。

上觀新聞:大家就是抓住了第三波機會?

季昕華:對,咱們抓住了移動互聯網這波機會。門戶年代失去了,PC電商年代失去了,但移動互聯網這一波,上海頗有優點。

咱們就是在2012年創立優刻得。基本上UCloud每階段重點客戶行業也是那一時期的互聯網風口。現在,黃金C圈上的很多互聯網企業也是咱們的合做夥伴和客戶。我也期待能與這些互聯網公司一塊兒創造屬於上海的傳奇。

上觀新聞:能描述下公司員工畫像嗎?

季昕華:公司50%以上都是研發人員,70%以上都是技術人員,平均年齡是29歲。最年輕的9七、98年生,基本上都是98五、211大學畢業生,或者大公司工做了三五年的骨幹,再加上一批工做8-10年的專家。

實際上咱們招納人才不拘一格,即便沒有光鮮的學歷背景,只要有能力,同樣錄用。公司就有位中專生如今已經是核心高管,上個月他做爲人才引進剛在上海落戶。

專訪UCloud季昕華

UCloud慶祝7週年生日

上觀新聞:科創板上市後,是否是更有利於招募優秀員工?

季昕華:是的,員工持股計劃可以讓員工利益和公司利益更好的長期結合在一塊兒。上市以前,員工持股不超過200人,上市以後咱們又作了一輪股權激勵,如今擴展到了將近25%的員工。

上觀新聞:雲計算企業從201七、2018年就開始洗牌,有些已經退場,有些造成聯盟,有些守着一畝三分地,原來的互聯網行業主戰場的廝殺變得更加激烈。

季昕華:這麼多年,咱們在與巨頭的角逐中一路走過來,與客戶一塊兒成長。咱們多年的老客戶,由於自身業務拓展到了互聯網+,用雲量大幅增長。例如永輝雲創,從線下銷售成功殺入線上電商;例如從互聯網起家,專門作企業服務的「三維家」也拓展線下,成爲行業領頭羊;例若有贊商城,開啓「諾曼底計劃」,登錄線下,業績爆發。這樣的客戶像從草原上衝出的黑馬,愈來愈多,也成就咱們UCloud的強大購買力。

上觀新聞:大家在海外也進行了佈局。

季昕華:是的。優刻得是業內第一家進行海外佈局的中國雲企業。2015年以後,隨着巨頭入局,大量中小遊戲企業紛紛轉投海外。他們從香港、臺灣,走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地區,甚至出走到非洲,在這樣的契機下,保持中立的UCloud 也整船揚帆,爲這些企業提供本地化的技術設施服務。除了遊戲,還有尋找新金礦的電商、社交、直播、金融科技、智能硬件等企業。咱們就像企業一帶一路上的IT雲驛站,出海版圖也隨之迅速擴大。截至目前,優刻得已在全球25個地域部署了32個數據中心。

另外,而傳統行業海量市場也正在打開,這部分仍是一塊任何一個玩家都吃不下的大蛋糕。因此,咱們對將來頗有信心。你要知道,咱們公司的使命就是:用雲計算幫助夢想者推進人類進步。

image.png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