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爲何要向雲計算轉變?

今年公司開始向雲計算轉變,要把複雜的桌面軟件(Winform的建模仿真軟件)改爲全面支持WebService調用的軟件,html

相似ArcGIS Desktop和ArcGIS Server, 其中的工做量和複雜度可想而知,一直不理解爲何要這麼作,直到看到這篇文章:數據庫

http://weilai.blogchina.com/658401333.html 這篇文章說得很好,能夠說明咱們公司爲何要向雲計算轉變。瀏覽器

 

微軟的生死大逃亡網絡

 

2017年對於老牌IT大公司微軟來講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在這一年裏,微軟有不少事情能夠稱道。可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兩件:第一是微軟終於確立起了在亞馬遜以後雲計算第二大廠商的地位。第二是微軟的股票在長達16年的徘徊之後,終於突破了2000年時候鼎盛時期60美圓一股的歷史最高價,屢屢創造新高。學習

2013年的時候,微軟給人的感受是生不如死毫無但願的。2017年的時候,不管誰都不可否認,微軟已經從死局中爬出來,和本身比,那是越活越好了;和本身的周圍比,不管是Oracle或者IBM,微軟都比它們活得要滋潤不少。大數據

放眼當下,微軟固然不多是2000年時候一言堂通常的牛逼,然而不能否認的是,誰也不會擔憂微軟即將死去。那麼,微軟的此次轉型,包括那個不少人認爲的名不符實的雲計算第二的位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搜索引擎

1
沉船的微軟

2009年的西雅圖,和往常通常的陰雨綿綿。老牌軟件帝國的微軟公司,就像秋天的螞蚱通常,雖然還在撲騰着,有識之士看到了它的將來,不長久了。腐朽的味道處處可見,遠在西雅圖的辦公室裏,都能聞到對岸雷德蒙得飄過來的發黴的氣息。雲計算

大廈將傾,誰都會作最後的垂死掙扎,微軟也不例外。外強中乾,更要顯得牛逼,擴張無處不在,不一樣的只是早死仍是晚死的區別。Bill Gates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多年之後,這句話好像真的要驗證了。spa

咱們來看一下軟件巨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發生了什麼。1995年到2000年瘋狂般的成長擴張後,微軟的發展變得錯誤連連。江湖傳言英明神武的Bill Gates在XP以後對新的操做系統提出了三條要求:第一配合.NET戰略,操做系統用C#寫;第二開發WinFS,文件系統用關係數據庫來作;第三,開發新的顯示系統Avalon,瀏覽器和桌面軟件看起來同樣。操作系統

結果就是一個難產的,完全重寫的Vista。C#的系統太慢,WinFS特別複雜,Avalon系統卻是部分得以保留。出來的就是那個你們都罵的Vista。以後,Bill Gates選擇再也不當CEO專心搞本身的慈善基金會,而這個時候Steve Ballmer接班了。

不少人對Steve Ballmer的評價並不高,我我的對他仍是尊敬爲主。由於一個差很少被Bill Gates玩死的公司,也就是微軟家大業大可以承受一次WinFS這樣的失敗,被Steve Ballmer拯救了。這個拯救,最主要的是Enterprise市場。微軟是在Steve Ballmer手裏才真正把Enterprise市場作起來作大的。

以後的故事,有個DoNotEvil的公司在Kirkland開了個分部,以正義先鋒的名義不停從微軟挖人。該公司更是雄心勃勃地把手伸進微軟的傳統地盤Office裏面來,妄圖取而代之。而另一個Steve發佈的iPhone則宣告着Windows Mobile的到來。Steve Ballmer那個關於「沒有鍵盤是手機嗎」的訪談,今後成爲他一次又一次被嘲笑的段子。而Social市場的失利更是讓人以爲微軟這個公司完全沒有眼光了。

2
人心的喪失

2009年對於微軟來講是很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裏,做爲微軟公司,經歷了它成立以來的第二次經濟危機。若是說2000年的時候微軟面臨第一次經濟危機的時候,是微軟從鼎盛時期到低迷的一個過程,那麼微軟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則是微軟做爲一個公司企業文化的巨大改變。這種改變從短時間和長期看,都是公司二流化的標誌。

這一年做爲次貸危機的開始,每一個公司都很差混。年初的時候,先是有謠言放出來,微軟打算裁人5000人。微軟裁人在今天看來其實不是什麼事情了,由於Satya Nadella上臺的時候裁的是1萬8千人,不少都是諾基亞的老員工。要知道,這樣的裁人計劃在2009年的時候這絕對是震驚世界的大事情。

緣由是什麼呢?在2000年經濟危機的時候,Bill Gates曾經高調的宣佈,微軟和與它一塊兒成長的公司共存亡。微軟絕對不會由於公司不行而裁人。再苦不能苦員工啊。

雖說微軟這個公司很evil,也說微軟這個公司風光再也不,並且微軟的股票工資獎金也不是業界最高的,可是公司員工的向心力一直很強。

這有兩個緣由,第一是微軟一直都不裁人,只要員工表現不差,能夠在微軟裏面一直幹到死。第二是微軟的福利不是通常的好,是出奇的好。衣食無憂福利頂天從不裁人,這公司員工要沒有向心力,怎麼可能。這是爲何曾經的微軟有不少人一干就是10年20年。

因此當微軟要裁人的謠言傳來的時候,世界是震驚的。接下來,空穴來風的事情,老是真的。因而2009年的微軟,多半是微軟以爲本身若是不對員工狠一點,取悅一下華爾街,就活不過此次經濟危機了,因而就拿起刀,裁人5000。

伴隨裁人的,天然是各類各樣的福利削減。今天微軟的福利,固然在IT公司裏面不算太差,比起湖對岸的美國富士康來講,仍是仁義太多了,和其餘公司也能比。可是當時微軟的福利,那能夠笑傲整個美國乃至世界,的確是無敵的。人心向背,犧牲了員工的利益,員工也就再也不有凝聚了,也就再也不願意承受低工資了。因此後來這造就了微軟的員工,尤爲高齡牛人的紛紛出逃。這也直接致使了美國富士康順利的蒐羅到了不少人才,開始了騰飛。得失之間,端是沒法判斷。

3
危機的本質

有一句話叫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有一句話叫作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一個大帝國要垮下來,委實不容易。微軟這樣一個曾經無敵於全球,PK硅谷無數公司的大帝國,要是垮起來,更不容易。

在2000年的時候,有人問Bill Gates怎麼看待IT行業,他說,只是有些Noise。Noise指的是Netscape Oracle IBM Sun EMC。可見囂張至極自信至極。

過後諸葛亮,以今天2017年來看,不少問題我都能看明白。微軟的危機在哪裏?一個公司好比微軟,若是說決定放棄成爲一個偉大的稱霸的公司,而只是存活下來,做爲一個還算比較重要的公司的話,其實Mobile能夠放棄,搜索不是問題。家大業大的微軟,有着Windows和Office兩個印鈔機,即使是坐失了新的增加點,離死仍是很遙遠。

然而咱們都知道,在09年微軟的某些舉動,其實不是微軟之後是否是一個偉大公司的問題,而是微軟最高領導人以爲本身的公司經歷一場生死存亡的危機。搞清楚這一點,才能幫助咱們理解以後微軟的一系列舉動。

那麼危機到底在哪裏?咱們知道在互聯網公司以前的軟件公司,大致上有兩類,作Consumer市場的和作Enterprise的。微軟是地地道道的Consumer市場出身,固然Steve Ballmer把Enterprise硬生生作起來了。

Consumer市場,大體上是這樣的,每隔三年左右出一個新版本,而後賣錢。因此三年一波地作,Wintel聯盟就是這樣一個勾當。新硬件加上新操做系統。硬件更新快軟件升級也快。大把賺錢好哥倆。

可是這個業務模式有致命的問題。新版本的軟件作得很差,你們不想買。新版本的軟件作好了,固然是大賣。但是下一個版本怎麼作呢?這個危機在Windows上首先出現了,Windows 95作得還行,可是Windows 98更好,你們都願意買。Windows XP作得實在太好了,誰都不想升級。

當硬件由於物理屬性沒法按照摩爾定律提升的時候,對軟件的更新換代的需求就更低了。因此一個巔峯的XP,成就了微軟當時銷售業績的輝煌,也爲Vista的失敗打下了伏筆。你們都知道一個東西從50分到70分是容易的,若是如今已經95分了,上面還有多大的上升空間呢?憑什麼別人還要爲那個微不足道的提升買單。

Office的人更狡猾一些,微軟藉助了本身壟斷的優點,把菜單大筆一揮改爲了Ribbon。這就使得Office面臨Windows一樣困局的問題被大大的延期了。因此當Windows賣很差的時候,微軟仍是在Office上大把收錢。可是有一點,隨着Office作得愈來愈好,自掘墳墓的時間總有一天會到來的。遲一點早一點而已。伸頭一刀縮頭一刀。本身的經營模式,纔是本身的掘墓人。

4
爲創新而創新

在微軟的全部部門裏,曾經最強勢的當屬Windows,而最睿智的則多是Office。Office從來是微軟出傑出領導人和管理者的地方。固然所謂傑出也得看是和誰比。

我想很重要的一個緣由是Office這個軟件有着和Windows差很少長的歷史。Office最初是給Mac作的,後來纔開始作Windows的版本。再後來Windows的版本愈來愈大,可是Mac的組一直在。可能不少人都不知道,微軟一度是除蘋果之外全球第二大Mac軟件開發廠商,靠的就是Office for Mac。

假若你在Office工做過,看過源代碼,就應該知道這些程序的歷史太悠久。因此Office裏面有專門的OS層,OS層上面的只能調用本身的API,不能直接調用Windows的API,由於有可能會有Mac版本的實現。

Office 2007推出的時候,最爲重要賣點是一個叫作Fluent UI的東西,也就是後世被稱爲Ribbon的東西。Office的菜單自Office 95和Office 97之後就沒有什麼大變化了。2007年用Ribbon取代菜單,這究竟是進步仍是退步,多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可是至少在當年,無數多人恨死了微軟,各類調查都代表Ribbon是個爛東西,學習週期長,不適應等等。

我想簡單分析一下我我的的見解。首先微軟歷來都不是以UI見長的公司。假若推出Ribbon的是蘋果,那我多半相信這是個好東西。以微軟一向的黑歷史,歷來都不會作UI的公司,忽然英明神武地開始作UI而且作得很牛逼,恐怕和天上掉餡餅沒區別。

另一個方面,Office到2007的時候,實際上是一個很成熟的產品了,並且大把賺錢啊。在一個很成熟的產品市場裏大把賺錢的狀況下,強推一個Ribbon的東西,背後的舉動究竟是爲何?值得咱們每一個人深思一下。

5
不成功的嘗試

有人說,和Windows相比,Office才表明了微軟對軟件開發認識的最高水平。這話我認同。Windows畢竟是一款操做系統,其有着和其餘應用軟件大相徑庭的需求。而Office則是一款從家庭用戶到企業級市場都須要的應用軟件。好的應用軟件須要支持方方面面的東西,作好了,實際上是很是不容易的。

Office和Windows比起來有一個很是重要的特色,Office團隊發佈的東西,相對來講很是求穩。從這個團隊一向的歷史來看,其實並未出現過任何讓人大跌眼鏡的舉措。也許不必定有多驚豔,可是必定很妥當。

Ribbon的出現,實際上是比較反Office傳統風格的。退一萬步講,當初也不是大數據思惟的年代,談不上Data Driven Decision,因此這個決定實際上是腦殼拍出來的。硬推Ribbon的那個女人,後來在微軟Windows部門節節高升。固然Office的人跑去Windows,這個故事是另一個八卦,Vista失敗,Windows Org被清洗,讓Office的人佔領了,領頭的是另一個Steve——Steve Sinofsky。這我的一度被認爲是接替Steve Ballmer的下一任CEO,可是聽說他跑去和Steven Ballmer說了一句「你下臺讓我來幹吧」,而後他本身就下臺了。

在我看來,Ribbon之因此會出現,實際上是Office遇到了創新危機。Office這個很平穩的軟件,在新的版本里面,沒法作出耳目一新的東西了。而若是不能作出耳目一新的東西,那就沒辦法兜售新版本給用戶。沒辦法兜售新版本給用戶,就沒有錢賺了,這個邏輯其實很是的簡單。Windows在XP時代就已經遇到了,Office在2007年也必須創新了。

創新的結果咱們看到了,Ribbon放出來的時候一片片的反對聲。不少人都罵微軟倒行逆施。並且最開始的時候Office四套件裏面的Outlook並未遇上工期,Outlook實際上是2010年才升級到Ribbon的。無論怎麼樣,有了Ribbon就有了強制你們升級的可能。而讓Ribbon像早年的菜單同樣穩定下來,又須要不少年。這就爲Office後續的新版本升級和收錢打開了道路。的確,這一搞又是兩三個新版本。

可是咱們必須說此次嘗試依然是失敗的,由於它依然沒有解決微軟的盈利模式裏面最爲本質的問題。爲了可以賺到一樣多乃至更多的錢,每三年就必須發佈一個新版本,新版本要足夠的好,纔可以讓人去買。這個打怪升級模式,是會愈來愈難的。必定要爲創新而創新,也沒法擺脫這個怪圈。最後的結果,必定是作無可作,錢沒得賺,公司走下坡路。一旦現金牛都不能擠出現金了,微軟就該關門了。

當公司的兩大最重要的部門Windows和Office都遇到一樣問題的時候,做爲微軟最高領導人的Steve Ballmer應該是着急的。Ribbon的引入,只是微軟爲了延緩這個過程的發生,強制利用了本身壟斷地位的優點,硬推了一次爲創新而創新的舉動。這種舉動,在微軟鼎盛時期固然能夠作,不表明一直能夠這麼作。2017年的微軟若是再來一次這種創新,那離自尋死路也不遠了。

6
來自Nois的啓示

Noise是Bill Gates採訪時候說的五個公司Netscape,Oracle,IBM,Sun,EMC。這個採訪在2000年微軟如日中天的時候。你們來猜一猜,那個年代裏第一大的軟件公司是微軟,第二大的軟件公司是誰?

第二大的軟件公司,不是Noise裏面任何一家,它是Adobe。那個年代裏Adobe有無數的軟件,各個紅極一時。可能有人不能理解Adobe的強大,想象一下pdf文件格式的普適性,PS這個表示修圖,來源Photoshop,以及那個曾經佔據了互聯網幾乎全部視頻相關東西的Flash,這些都出自Adobe。

它和微軟的盈利模式很像,都是作Consumer市場的。就是幾年出一個軟件而後賣賣賣,每次撈一票大的。而所謂的Noise們,尤爲是企業級軟件的Oracle在那個年代過得並非那麼的如意。

我想最大的緣由在於Consumer市場的軟件相對通用簡單,買的人還多。單價貴利潤高。企業級市場的軟件很是的複雜,並且須要不少定製。市場上的企業級軟體提供商從IBM到Oracle到SAP背後都有無數的諮詢顧問公司活躍。

Oracle數據庫有無數的參數給人定製,所謂一千我的內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廠商裏跑着一萬個定製的Oracle數據庫和SAP的ERP軟件。企業級軟件的開發和實施都很是的昂貴,在2000年以前這門生意遠沒有從消費者身上賺錢那麼容易。

可是企業級軟件市場有一點很是的不一樣,那就是收費模式。Oracle到今天的收費模式仍是按年按CPU來收錢的。其餘大大小小的企業級軟件也都是這樣的,好比說SAP,好比說SAS, 好比說Matlab。等到規模上去之後,企業級軟件市場就是坐地收錢,年年有錢。

這些企業之因此願意開發後續的版本,不是由於要出新版本賣錢,而是出於其餘產品競爭的壓力。然而不能否認,穩定現金流。這個模式作大了,比微軟的模式要愈來愈牛逼。

Steve Ballmer是微軟第一個真正重視企業級市場的領導人,在他的帶領下微軟的企業級市場從小到大,不少產品好比說SharePoint,Lync之類的雖然名聲不顯,可是大把賺錢。他對企業級軟件市場的理解確定比不少人都深入,他對Consumer市場的消亡比誰都清楚。

這就是爲何在2011年的員工大會上,他歇斯里地的說這個市場要消亡了。至於企業級市場的收錢方式,一種穩定的盈利方式,不須要爲創新而創新,卻如印鈔機通常不斷產生利潤,更是他一直但願的。

可是微軟是很難作到這樣的。這阻力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內部的文化,三年一次大開發,關係到不少人的利益,升級等等。其次是微軟的企業級軟件更像是消費者用的,定製化要求很低,中間商很少也不賺錢。

固然有例外,好比說微軟有個產品叫Dynamics,這東西定製化程度就很是高了,可是畢竟小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微軟長期以來把軟件和硬件當作消費品賣。一臺機器,裏面裝了硬件,還有軟件,出錢之後都屬於你了。

這就是微軟Adobe這些公司宣傳的模式。Adobe公司的興衰又是一長段歷史,就不在這裏展開了。可是它起碼告訴咱們一點,這個軟件商品的收費模式會涸澤而漁,這是必然的結果。你們都習慣了買的模式,要變成企業級市場那樣交租的模式,不是想變就能變的。這應該是Steve Ballmer不少年來的困擾。儘管在2009年的時候,他彷佛已經看到了出路。那須要感謝一個活雷鋒——谷歌。

7
世上只有雷鋒好

歷史上來講西雅圖和硅谷,做爲IT發展的兩個中心,各有千秋可是互相看不順眼。硅谷起步早,可是到了2000年先後微軟鼎盛時期,就是西雅圖一家PK硅谷各大公司。做爲邪惡帝國的象徵微軟是從來被硅谷集體抵制的。

但凡硅谷有新企業出來,就有充當反對邪惡帝國先鋒的角色。這個角色早年的時候Sun就作過。後來者呢,就是谷歌了。當年的谷歌不是今天那個惟利是圖的谷歌,是很有理想有追求的。員工待遇好,有20%的時間能夠作本身的事情等等。

因而谷歌上市了,成了硅谷的新表明。因而谷歌殺入了微軟的邪惡大本營。這個殺入是全方位的。首先是谷歌在Kirkland開了一個分公司,這個分公司開始在微軟挖人。只要給的起錢,老是有人來的。

網上視頻顯示,有個微軟的Tech-fellow走了,Steve Ballmer找他談話,問他去哪家公司,別告訴我又是谷歌。對方說是啊, Steve Ballmer憤怒的砸了椅子。事情誇張是誇張了一點,可是谷歌做爲硅谷的新領袖,來到西雅圖打擊邪惡帝國這個事情,最開始作起來多是沒有太多商業訴求的,更多的就是做爲領袖的想法。

8
谷歌的出擊

在某個時間裏,谷歌其實很是的囂張。Android在我看來更多仍是對蘋果霸佔互聯網的擔憂。那個時候微軟的Windows Mobile也好Windows Phone也罷,並不在谷歌的考慮範圍內。

可是谷歌明目張膽作的一件事情,確實是刻意針對微軟的。這就是Google Doc這一系列產品的高調誕生。在某年的Google I/O上,這一系列產品誕生了。其實你們都知道這一系列產品衝着誰去的,意圖在什麼地方。

咱們必須認可谷歌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只僅是正確的並且是超前的。Google Doc這個產品裏面有不少很是前衛並且是將來大勢所趨的東西,包括網絡協同辦公,網盤存文件,有瀏覽器就能夠作修改等等。

可是谷歌這個公司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它不懂怎麼作消費者市場的軟件,尤爲是辦公軟件,水不是通常的深。微軟可以在市場的競爭中,最後讓本身的辦公軟件成爲本身最牛的印鈔機,那也是一把血一把淚拼出來的,絕非泛泛之輩。因此Google Doc是一個理念很是先進,有些方面表明着將來發展趨勢,可是實際上實用性卻很糟糕的軟件。

在我看來,若是必定要細數谷歌的失誤的話,Google Docs的確是一個很是大的失誤,甚至多是致命的。這至關於本身想打入別人的領域,可是由於本身太弱,無能爲力,卻做爲雷鋒教會了別人不懂的東西。對方非要感謝本身的雷鋒行爲不可。

9
微軟的應對

當谷歌開始作Google Doc的時候,微軟內心很虛。微軟被谷歌這個表明着將來趨勢的敵人打得有點暈頭轉向。但Office是微軟的安身立命之本,若是Office都垮了,微軟也就差很少了。

我以爲微軟的反擊可謂至關漂亮。不少人不理解爲何微軟要作Bing,在我看來這個戰略意圖很是的明顯。趁着本身還有錢,高調地燒進對方的大本營去。這樣作谷歌其實只能應對來自微軟的衝擊。

有時候,公司的宣傳和實際作的事情須要分開來看。從宣傳上,微軟是誓死要和谷歌硬磕搜索引擎的。可是在實際投入上,微軟的機器歷來也就是谷歌的一個零頭。Bing的重心歷來都是en-us,勉強加一個uk。

微軟某次報告裏面講本身作了Bing之後,谷歌的廣告的單次Bid價格又由於Bing的存在而下降了多少,這個故事反映了微軟的戰略意圖。作一個東西,投入必定力量,拖垮你的盈利能力。讓你只能集中精力來和我拼這個戰場。從而無暇在我最懼怕的Office戰場上展開鬥爭。

微軟的另一個策略,則顯得低調得不少:成李了專門研發Office 365部門。最開始的時候這個部門是如此低調,以致於微軟內部的人都不怎麼知道。我不知道是微軟沒有信心和谷歌在辦公領域去打一仗仍是微軟想先低調試試水。總而言之,一段時間之內Bing是無比高調,而Office365則是無比的低調。谷歌果真也就捲入了和微軟的搜索戰爭裏,微軟出個什麼樣的功能,Google很快就跟進。在Google Doc上的投入,谷歌也就一直沒有那麼上心。

10
故事的另外一半

Steve Ballmer的另一項舉動如今也不是什麼祕密了。2009年的時候他讓當時的Server and Tools的主管Bob Muglia開始作雲計算方面的投資。這個Bob算得上是陽奉陰違的牛人,口頭上答應得好好的背地裏沒怎麼作。

等到2011年Steve Ballmer把他給開了,換上了Satya Nadella。而後就傳出來「云爲先」的舉動了。Satya Nadella上臺之後卻是all in cloud了,可是幹砸了另一些事情,使得微軟的不少人才紛紛出逃,尤爲以SQL Server爲重災區。

這些人成就了後來亞馬遜和谷歌數據庫產品的輝煌。因此得失之間很差說。比較奇葩的是那個被開的主管,後來去了一家雲計算大數據公司SnowFlake,這個公司也算是業界翹楚了。從管理一個大部門到管理幾百人,從虛與委蛇不作雲計算到成爲雲計算公司的CEO,我特別好奇這位老兄的心路歷程。

雲計算的投入,致使了Windows Azure的誕生。Office 365的進展也讓人歡欣鼓舞。微軟最終發現谷歌實際上是紙老虎,Google Doc在企業級應用市場,尤爲是電子表格的產品,基本上是不可用的。一段時間下來,微軟放心了,以爲Office 365裏面能夠抄襲谷歌的東西都抄襲了,不須要抄襲的也壯大了。

微軟學習谷歌而且創新的東西不少。可是在我看來,首先很是重要的一點是Office365對OneDrive這個雲存儲的集成不是通常的好。無論是你打開本地的Office文檔仍是瀏覽器裏面的,均可以編輯。並且爲了強化雲計算,OneDrive的默認優先級比本地還高。其次固然是在線編輯和共享功能了。

微軟爲了可以實如今不一樣客戶端裏均可以進行編輯,對Office的源代碼作了不少的分離。最重要的一點是UI顯示和下面對應的功能模塊進行了分離。因此這就使得微軟能夠在各類不一樣的系統,從瀏覽器到手機上都從新實現UI,而底層的那些處理的程序則是統一的服務。

我和Office365裏的一些人有過接觸,有的人級別還比較高。在整個變革的過程裏,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程序上的變革而是商業上的。自從整合了雲存儲之後,微軟也改變了收費模式。微軟不再賣一次性的軟件,通通都是按月收錢,固然附贈OneDrive。這個改變,不折不扣地讓微軟擺脫了Consumer市場開發的弊端,必須不斷升級才能不斷賺錢。

11
尾 聲

Office 365已經成爲目前微軟最爲重要的印鈔機。它不但成功的讓微軟盤活了本身的Office資產,而且順利地從一個必須3年一升級的模式進入到了目前按月收費的模式。

不少企業其實還很是喜歡這種模式,由於慢刀子宰人的時候,一刀一刀割起來不痛。反正每一個企業每一年都有預算,比三年一次性付費要容易太多。對微軟的好處是,你不再會見到微軟要三年發佈一個大版本,爲了創新而創新了。這不是印鈔機,這是永動機。

對於微軟來講,Office 365的成功,也使得Office成爲Windows Azure的大客戶,說白了至關於本身左手的錢倒進右手裏面去,瞬間就讓Windows Azure多賺了幾個億。天然而然的也就更容易讓它成爲全球第二大雲計算公司了。這種作法是否合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說到微軟,我想再提兩個公司。一個固然是谷歌,很大程度上,谷歌救活了微軟。沒有谷歌,微軟要想進入新時代,不知道怎麼進,因此微軟須要感謝谷歌。

另一個公司是Oracle。2012年,Oracle的CEO Larry Ellison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聊到雲計算,他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沒前途,Oracle不會去作的。2011年的時候,微軟宣佈all in cloud。

我想這眼光值得對比一下。而後2015年,Oracle開始在西雅圖猛砸錢作雲計算。在我看來,若是Oracle可以盤活本身的現有資源,數據庫和企業管理軟件等等,那麼它仍是有但願的。若是這個努力失敗了,那後果就不知道了。

起碼今天開始Amazon已經對Oracle的數據庫市場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可是我仍是得說,雖然眼光不行,Oracle的勇氣可嘉。沒有誰敢在2015年還猛砸錢賭一把的。好比IBM這個公司,早早就知道大數據雲計算,可是最後作成什麼樣呢?這一點來講,我以爲Oracle仍是有它可取之處的。最後結果怎麼樣,我想仍是應該可以保留一部分客戶的。能不可以壯大起來,就得看執行和運氣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