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本文需註明出處:EAWorld,違者必究。
概要:
專利訴訟早就家常便飯,暫且放下高通和蘋果公司之間的「恩怨情仇」,咱們是否有過這些疑惑:到底什麼是專利?爲什麼會有專利之爭?爲什麼專利戰愈演愈烈?專利究竟有什麼價值?如何使用他人的專利?本文將爲你們解讀專利戰背後的專利常識。
目錄:
1、高通蘋果專利戰介紹
2、專利大戰背後的專利常識解讀編程
3、延伸:《我不是藥神》-爲何印度能夠仿製專利神藥格列衛?
1、高通蘋果專利戰介紹
2018年12月10日,高通宣佈:中國福州中級人民法院授予了高通針對蘋果公司四家中國子公司提出的兩個訴中臨時禁令,包括iPhone X在內的7款iPhone主力機型要停售。其中涉及到的兩項專利是:使消費者可以調整和重設照片的大小和外觀;使消費者在手機上瀏覽、尋找和退出應用時,經過觸摸屏對應用進行管理。而根據蘋果的迴應,禁令隻影響使用老版本的iOS的iPhone,新iPhone預裝的是iOS 12系統,而將來全部iPhone手機均可以經過升級到最新的iOS 12系統,來避開高通的相關專利,由於「iOS 12改變了用戶調整照片大小和管理屏幕應用程序的方式」。
高通持有大量與3G及4G無線通訊標準相關標準必要專利,專利許但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而高通與蘋果公司之間專利大戰已經歷時了2年時間。從2017年開始,蘋果與高通之間就一直在發生大規模的專利訴訟和糾紛,雙方甚至在多個國家發起互相起訴。據悉,蘋果和高通之間在全球範圍內有超過100起法律訴訟。蘋果方面指責高通在專利費收取上存在濫用市場優點地位,費用太高的問題。而高通發起專利訟訴的目的,還是爲了迫使蘋果就範,繼續向其支付大筆的專利受權費,而不是真的但願iPhone在全球各地被禁售。
其實,專利訴訟早就家常便飯,暫且放下高通和蘋果公司之間的「恩怨情仇」,咱們是否有過這些疑惑: 到底什麼是專利?爲什麼會有專利之爭?爲什麼專利戰愈演愈烈?專利究竟有什麼價值?如何使用他人的專利?
2、專利大戰背後的專利常識解讀
1. 什麼是專利?
專利是國家依法在必定時期內授予發明創造者或者其權利繼受者獨佔使用其發明創造的權利。
(1)專利申請的三種類型
安全
(2)專利的特色
網絡
2. 哪些內容不能申請專利?
專利種類雖然有三類,但並非全部的發明均可以申請專利。
按《專利法》第五條的規定,對違反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
根據《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下列客體不授予專利權:
架構
同時,申請專利還須要知足如下條件:
編程語言
3.軟件專利與軟件著做權的區別?
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做的成果享有的財產權利,分爲兩類:一類是著做權,另外一類是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服務標誌、廠商名稱、原產地名稱,以及植物新品種權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
在計算機領域,軟件專利和軟件著做權比較容易弄混淆,二者主要有如下不一樣:
(1)保護原則不一樣
微服務
(2)保護的客體不一樣
佈局
(3)申請經過率不同
學習
(4)保護期限和費用也不一樣
4. 爲什麼要申請專利?
專利對於企業和我的都有不少積極地做用,對企業而言專利主要有如下做用:
設計
對我的也有不少好處,主要包括:
blog
5. 專利使用如何收費?(以5G專利收費爲例)
專利使用費:是指專利權人之外的他人在使用專利時向專利權人交納的必定數額的使用費用。金額在實施許可合同中由雙方協商肯定,支付方式也由使用者同專利權人協商肯定。
專利使用費的肯定比較困難,通常而言能夠根據以下因素來考慮其數額:
專利權人研究開發專利技術的難易程度和費用大小。通常來講研究開發難度大、開發費用多的專利,其使用費相對比較高。
被許可人使用專利後所能得到的收益大小,收益大的,使用費高。
以5G爲例,雖然5G網絡公認要到2020年纔會正式商用,可是國內外的重量級廠商都在爭奪今年末明年初推出5G的機會,而5G時代帶來也意味着另外一件事刻不容緩,那就是5G專利受權,應該如何收費呢?
此前,高通公佈了5G網絡收費標準,其中單模5G手機按照整機價格2.75%的標準繳納受權費,多模5G則是整機價格3.25%收費;針對同時使用核心專利及非核心專利的收費標準是單模5G按照4%的整機價格收費,多模5G按照5%的整機價格收費。愛立信公佈的5G專利收費標準爲,按照每部手機5美圓的標準收費,不過針對ASP均價較低的手機,5G專利費能夠低至2.5美圓。
據曝光的消息稱,華爲5G專利收費標準會主要參考高通的模式,可是他們在售價上會進行減低一些,使用過程上也會更簡單一些。只要廠商用到華爲的專利,那麼就是統一的專利使用收費標準,費用標準設定在4%上。
6. 中國的專利現狀?數量VS質量
2017年12月3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佈了2017年世界知識產權報告,顯示中國2017年度共申請了專利138萬項,佔總體4成多,連續7年位列首位,遠超美國的61萬項和日本的32萬項。同時,2017年中國國內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等各種知識產權申請量都位列全球第一,有力推進了全球知識產權申請量的增加。
中國已是專利大國,但我國的專利數量雖多,有份量的發明專利卻相對較少,更缺少基礎性、原創性專利。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曾表示,從統計的角度來看,在全部有效發明專利中,國內維持10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在35個領域當中,28個技術領域的數量少於國外,特別是光學,電機電氣裝置,音像技術,醫學技術,運輸,計算機技術等6個領域,國內與國外差距明顯,芯片技術等都包括在其中。我國在覈心技術領域上還存在短板,還須要努力提高專利質量,不斷強化重點技術領域高質量核心專利的佈局,繼續增強在重點技術領域的專利保護和運用,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當中補上核心技術領域的專利短板。
從行業數據來看,2017年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技術專業、數字通信技術、電子設備和能源器件和醫藥技術,申請專利數量均達到了一萬多個。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2017年國內發明專利受權量前十的企業中,國家電網、華爲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爲前三位。其中,國家電網和華爲的專利受權量都超過了3000件。
7. 專利訴訟知多少
(1)大額專利訴訟
近年我國法院系統判罰的專利侵權賠償金開始出現相對大額的情形。2017年的華爲三星案件備受矚目,經歷一審到上訴,三星仍被判罰高達8000萬元的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金。但若將我國和美國專利訴訟中的賠償金額作一個簡單對比,能夠看出我國判罰千萬元級別的賠償金已屬罕見,但美國的專利訴訟案件羣中,較大值一般以億美圓爲單位計數,好比2016年的Idenix案,賠償額高達約25.4億美圓。
(2)訴訟案由
專利訴訟究竟糾紛的內容是什麼?據統計,2015-2017年,在我國引起專利訴訟的案由統計大體以下。
(3)訴訟法院
我國專利訴訟案件的主要審理法院爲中級人民法院(53%)和高級人民法院(22%),分別審理了7060和2913起案件。我國設立的三大知識產權法院中,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的專利訴訟裁決量高於北京和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佔全國總裁決量的16%(2113件)。
8. 專利攻防策略
專利攻防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21世紀一場史無前例的知識產權爭奪戰!在這場戰爭中,可以生存下來的企業,既不是實力最強大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可以適應和贏得這場專利攻防戰爭的。
3、延伸:《我不是藥神》爲何印度能夠仿製專利神藥格列衛?
相信不少人都看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中,專利藥「格列衛」兩三萬一盒,一年須要幾十幾萬。窮人生病了買不起高價的原研藥、專利藥,只能買低價的「假藥」——仿製藥,只要2000元一盒。爲何原研藥如此昂貴?爲何印度能夠仿製而中國不行?這裏面也涉及到專利的保護權問題。
原研藥是指得到化合物(組合物)或醫藥用途發明專利保護,經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上市,可以安全有效用於治療或診斷特定疾病的藥物。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爲自申請日起二十年。在專利權存續期間未經許可的製造、許諾、銷售行爲都是侵權行爲。
藥界有一個著名的「雙十」定律:研發一款新葯須要10億美金、10年時間。原研藥一般要花數年乃至數十年時間、耗費數億元才能研發出來。以電影中的藥品原型格列衛來講,是由國際製藥巨頭諾華公司研發的。據悉,諾華公司爲研發這一藥物和開展臨牀試驗,歷時10年花費了20億美金。所以只有高價售出,才能逐步收回成本。
仿製藥則是指已有國家藥品標準的非專利藥。仿製藥應當與被仿製藥具備一樣的活性成分、給藥途徑、劑型、規格和相同的治療做用。
印度1995年申請加入WTO以後,設立了10年過渡期。在此這10年中,仍然沿用其1970年的專利法,即印度政府仍然能夠拒絕藥物產品的專利。因此1995年以前的搶仿藥仍將遊離於專利法以外。而從格列衛在美國FDA(藥品食品監督局)橙皮書登記的專利來看,一共涉及四件專利,最先的化合物專利申請於1994年,早於1995年。它以及後面的三件也都沒有對應的印度專利保護。因此,只要印度的藥品監管部門批准,印度藥企就能夠仿製格列衛。
1993年,瑞士諾華公司在世界多國得到格列衛的專利權,但當時印度尚不對藥品產品授予專利權。直到2005年,做爲與世界貿易組織達成協議的一部分,印度纔開始恢復了藥品的專利保護。可是,當年生效的印度專利法只對1995年之後發明的新葯或經改進後能大幅度提升療效的藥物提供專利保護,而不支持原有藥物混合或衍生藥物專利。所以,1998年諾華公司在印度提交的涉及伊馬替尼改進形式甲磺酸伊馬替尼的專利申請也沒有得到受權。儘管諾華和印度專利局打了多年專利官司,但最終均以失敗了結。
總結
不管是高通蘋果的專利之爭,仍是價格昂貴的抗癌藥,背後都是專利所體現的巨大的商業價值。不管是國家仍是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擁有高價值的專利,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關於做者:李廣珍博士,普元博士後,專利指導人。主要負責微服務及DevOps關鍵技術和方法論研究以及相關的技術預研。
關於EAWorld:微服務,DevOps,數據治理,移動架構原創技術分享。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