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外包中的甲方乙方,德國人,美國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印象雜談

開篇介紹

最近常常和朋友聚會,三十而立的年齡天然討論最多的就是各自的小家庭,如何賺錢,工做,將來的就業發展,職業轉型等話題。還有各類跳槽,機會選擇,甲方乙方以及外包中的各類趣事,外企與國內私企的發展機會,還有各類老外大PK。今天在這裏也就聊聊這些話題,相信這些話題對如今正在面臨一些職業選擇的朋友有所借鑑,以及對將要面對一些的人和物有所認識和了解。
 
固然本文中講述的一些觀點僅爲我的觀點不表明任何組織和我的,只盡可能描述一些我所經歷過的或者知道的一些東西。關於外包行業中的這些比較,好與壞,得與失你們能夠根據本身所處於的位置和角色去理解,站在不一樣的角度看問題可能會更全面一些。

《OutSourced》 -《外包公司》

外包並非 IT 的特有名詞,實際上在全球各行各業都存在外包的狀況。遠了像美國政府中的不少公共服務都是外包的形式承包給第三方,好比奧巴馬同志搞的一個醫療保險項目就外包給了鄰國加拿大的一家公司。近了像咱們身邊學校的食堂,可能就是校方的某位老大將學校的食堂外包給了校內或者校外的某位老大的小姨子隔壁家的老王家。
我之前最喜歡看的一個美劇 《OutSourced》講述的就是美國的一家"中美禮品公司"把他們的 Call Center 外包到了印度而發生的一系列因文化差別而引發的各類輕鬆幽默和搞笑的故事。
所以,能夠說外包是無處不在的。(PS:想要搞定印度英語的同窗們,能夠多看看多聽聽這個美劇,20多分鐘不廢腦力很輕鬆的看完一集)
繼續回到外包這個話題。

IT 行業中的外包

我我的所認爲的 IT 行業中的外包通常分爲這麼兩大類:項目外包與人力外包,固然這二者之間又能夠相互交叉造成項目外包中的人力外包,或者人力外包中的項目外包。

項目外包

簡單來講就是甲方把整個項目,一個完整的項目外包給第三方服務供應商 - 也就是咱們一般說的乙方。這種 IT 項目自己可能並非指的單純的軟件開發,數據開發,也徹底可能包括了硬件的開發,硬件設備的租賃等,準確來講是一種服務。
 
甲方每每會根據之前的項目支付狀況,再根據各個部門的預估大概算出新的一年的預算支出,而後再根據各個候選乙方的報價與資質來肯定乙方公司接單。這些服務費通常都是一財年一簽,也有按季度或者按月籤的狀況。合同簽定後,至於乙方招什麼樣的人,什麼級別的是大家乙方本身的問題(也有碰到要求附加面試的)。可是條件就是中間不能延期,若是作出的產品,數據各方面出現問題那麼就會從這個費用中扣除掉。因此這裏的問題就是,若是招的人能力不夠級別不夠確定會形成延期,也有可能出現問題。可是爲了利潤,通常乙方可能每每選擇一個高級的苦力搭配若干個初級中級選手,反正累死累活就是大家去扛。若是任務相對輕鬆的話,可能這一年你們過的很舒服。若是任務較重,那就等着加班加點的幹活吧,大多數狀況下也就別期望加班工資了。
 
我之前的同事聊過他曾經呆過的一個項目,甲方銷售部門次日要開會,頭一天下班才通知須要某些報表與數據,苦逼的他們只能加班加點的幹,趕在次日開會以前把數據和報表都整理出來了。而且據他所說,這種狀況是常事,可是每次都只能忍氣吞聲的幹下來了,由於這是服務條款中的一部分 - 技術支持。其實這種狀況很容易理解,由於在這個外包服務中,做爲銷售部門就是賺取利潤的部門,而做爲乙方的 IT 僅僅是做爲服務部門來爲你們服務的,說簡單一點不管甲方的IT部門和乙方在傳統行業中 他們就是一個花錢的部門。因此這種或明或暗的博弈關係在不光存在於單純的甲方和乙方,而且還存在於甲方的 IT 部門,乙方二者做爲一個總體與甲方的好比銷售部門之間。
 
另外這種項目外包不只僅是咱們單純理解的只有軟件開發一種,有的甲方公司所使用的非核心業務部門的PC機,電話,筆記本等設備也都是由乙方公司來提供的,這也是一種外包。所以在此基礎至少還造成了外包的外包,乃至外包的外包的外包,關於這種狀況你們都心領神會。

人力外包

通常按實際的 Man Day 結算,是好比籤 100 個 Man Day 的合同,乙方的員工在甲方現場或者在乙方場地完成開發,期間每個月按期結算支付。這 100 個 Man Day 用完了的話,那麼就從新評估來籤新的合同。固然不一樣級別的開發價格是不同的,所以提早會在合同中規定好,這100 個 Man Day中按照項目難度實際需求其中有30個 Man Day 是分給高級開發,剩下的70個 Man Day 是分給初級或者中級的開發。那麼 30 乘以 高級開發天天的8小時入場費用,70乘以初中級開發天天的8小時入場費用就構成了整個 100 個 Man Day 的預算費用。
 
按月結算時,就按照實際的天數來結算就能夠了。好比甲方給乙方一個高級開發一天4000來算的話,一個整月21-22天來算大概就是 8W多。乙方在這一我的身上賺取的利潤就是 8W 多減去這我的的工資,保險,公積金以及這我的平攤下來公司的場地租金以及其餘非盈利方面的支出。
 
至於外包的價格,從低到高都不等,就我瞭解的國內的一些民營企業能夠給到乙方按高級開發算的話有1500 - 3000一天不等。而合資企業或者外資獨企根據乙方公司的資質,按職位級別能夠給到3000 - 8000 不等。之前有一個項目中的美國諮詢顧問,每小時 150 美金,以致於公司口頭打招呼不容許在臨下班的時候去諮詢問題,由於即便多個15分鐘,那諮詢也會認認真真的記上,15分鐘湊上四次也是 150美金吶。 

項目整包 VS 人力外包

這兩種形式哪種更好,就看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若是隻是按照 Man Day 來算的話,這樣的合同每每可能不長,好比就是30 Man Day , 100 Man Day 的活。這就意味着乙方公司很難肯定是否要接這樣的一個單,接了,這我的若是是現成就有那麼直接送去面試,面試經過就能夠用。若是現成沒有就得去招人,招了以後等合同結束公司還得養着這我的,後果就是這我的被處處塞,塞到各個項目當苦力。若是找不到合適的項目,那麼這個招進來的人就是先賺後虧了。但這對於乙方員工自身來講,多是一件好事,由於甲方可能不會考慮把你往死裏用。由於天天的時間固定是8個小時,每多一個小時也是會被記在 Man Day 中的,這樣只是提早用完和按計劃用完 Man Day 的關係了。
 
若是是直接按照項目整包的形式,按年結算,這種方式可能做爲乙方比較青睞,由於這一年中個人人力資源各個方面有更充沛的時間協調好。對於乙方員工來講,也有多是好事,也有多是壞事。由於有時可能由於進度,需求未明等緣由閒的無所事事;有時任務緊的時候可能又忙的像條狗,沒有周末沒有假期。更極端的狀況,一個公司因這一個項目而起,也有可能等項目落地之日就是公司倒閉之時。
 

自由職業人

這兩種方式也不是絕對的,上面提到的項目外包和人力外包只是一個大概的分法,實際上的操做可能因甲方特色,項目的差別而不一樣。因此,如今又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職位 - 自由職業人。我家同層有一個鄰居,經過掛靠在一個乙方公司下面與乙方短籤,乙方和甲方籤,何時項目結束,他就和乙方合同結束。這樣乙方省去了項目空期養人的風險,他也所以可以拿到更多薪水。幹兩個月休一個月,而後有機會再找下一個項目,一般好幾個乙方通知他去同一家甲方公司去面試。一般幹上半年到8個月基本上就抵之前幹一年的了,那麼這種自由職業者的前提就是首先你得技術實打實過硬,口碑好,熟悉這個圈子,有人願意用你這纔是王道。

外包中的甲方和乙方

外包中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甲方和乙方了,固然還有一種就是乙方的乙方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如同上面提到的這麼幾種狀況,一個是花錢方,一個是服務方,做爲乙方在各個方面固然姿態上必定是要擺的比較低的,由於不知道下一次這個新合同是否還會給你去作了。這裏我要說的是,甲方和乙方的職業發展上的考慮。
 
一般狀況下,特別在像咱們這個30出頭的年齡,每每爲了一份安穩的工做,穩定的長期的職業發展會着重考慮到甲方公司發展,對甲方的要求無非就是三個字:要有錢。若是再要加上幾個福利的話那就是:年終獎多,MM好看。
 
那麼究竟是甲方好仍是乙方好?或者說若是在不考慮創業的前提下,我的職業發展上是偏向於甲方多一點或者是乙方多一點?我相信每個人的答案是不同的,可是就我而言,我可能會最終選擇甲方,其緣由很簡單:穩定。

乙方

我呆過不一樣的幾家乙方公司 - 第一家乙方公司就如同我說的因項目起,一個團隊從最初的5,6我的到高峯期的80多人,兩年以後項目落地最初的80多人慢慢遣散到最後變成了幾我的的流動做戰部隊。後面的幾家也相似,公司倒仍是正常運營,可是項目結束的時候,項目組解散的解散,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最大的問題的是可能會改變你職業技術的選擇,就如同我之前本不是作 BI 開發的,可是由於一個項目結束新項目開始整個團隊就轉到 BI 上了,由於不選擇 BI 就沒有別的新項目,最終就只有離開。因此這也造就了我在2010年開始作BI以後到2014年這短短几年之間換過3次工做,到如今這是第四家公司了。
 
所以,技術路線的成長在不少時候和以項目爲主的公司的成長是相悖的,固然也不排除一些公司就專作某一類技術。那麼這樣存在的問題就很是的突出了,若是你是以技術路線爲目標走到底的話,不少乙方公司也提供不了這樣的一種長期發展的環境的,大多數人只能經過不斷的跳槽去彌補。這樣的後果就任業初期多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在下次想跳往一個更好的更大的特別是有很好職位或者 Title (部門 Lead, PM,非項目 Lead, PM) 提供的時候,因爲你的不穩定和頻繁跳槽對方會把你的不穩定因素也考慮進去,最終的結果多是遺憾落選。
 
可是不是乙方也一無可取?不必定。有兩種狀況,一種是長期的穩定的帶有很濃厚行業背景的項目,好比說銀行,金融,保險,醫療等等。這種項目基本上只要認真的扛下來,好好積累,四年,五年基本上足夠讓你成長爲在這個領域不管是業務技能或者是技術方面,我認爲是徹底能夠達到一個諮詢顧問這樣的一個級別。另一種就是由於項目的變動,所以須要在各類不一樣類型的項目中切換,和不一樣的人打交道,和不一樣的工具打交道,最終在技術領域的廣度,項目的廣度上仍是獲得了很大的提升。這些對於之後項目的控制,不一樣項目解決方案的提出,由於見多識廣而變得遊刃有餘,因此這對於我的職業生涯的發展,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甲方

再來講說甲方,我所指的甲方仍是排除掉像相似於阿里,華爲這種巨無霸甲方,這種甲方要是有機會去的話死也要死進去。一朋友弟弟華中科大畢業,從程序員幹起,到如今有一個什麼職位,年薪百萬,因此這種甲方咱們仍是自動的屏蔽掉比較好,省得傷自尊。
 
做爲技術出身,若是說要選擇甲方做爲我的長期發展的歸屬地的話,我以爲有一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職位的級別。我所瞭解的甲方公司通常的狀況下都不是以技術爲主導的,由於以技術爲主導的基本上不會選擇外包。固然像華爲科技類的這種另說,由於他們外包的也有技術成分,可是這種技術成分並不是他們的核心研發技術,大部分是輔助性質的技術服務。
 
在大多數非科技類的甲方公司,IT 部門並非第一位的,IT 技術只是用來服務於其它的業務部門的,好比銷售數據,呼叫中心數據統計,醫療數據分析報表,保險數據分析和預測等等。那麼在 IT 部門中,所謂的有 Title 的職位就是部門經理,助理經理,部門 Lead 相似於這樣的職位。像咱們常常給本身定位的PM,高級開發,初級開發這些只是在某一個特定項目中的位置,而非部門中的職位,隨着項目的變化,這些職位是或有或無的。而每每職位的級別決定着收入的級別,因此若是選擇這種非技術類的甲方公司做爲長期的發展目標,光靠技術是很難達到你所指望的目標的,必定要有職位。而且大多數狀況下,甲方的開發在有乙方參與的狀況下乾的就不是開發的事情了,天天的工做可能更多的是和郵件,會議,各方面人員溝通打交道多一些,開發的任務可能充其量佔到20%-30%。若是在沒有乙方參與的狀況下,視各業務部門的需求和強勢與否決定着平時空閒不空閒加班不加班。
 
我有不少朋友在前幾年陸陸續續轉到了甲方公司,大多數都是之前那一批作 JAVA 和作 .NET 出身的朋友,用他們本身的話說就是新產品上線以前忙的時候忙的像條瘋狗,產品上線以後閒的時候閒的像條死狗。由於一旦新產品上線以後,剩下要作的事情就是維護,功能改進,這種工做量比起最初的投入來講仍是輕鬆了很多。因此基本上他們在沒活的時候大多數都在弄着本身的事情,看書的看書,寫博客的寫博客,聊 QQ 的聊 QQ,刷微信的刷微信.. 這些就是他們的平常生活常態。最近還碰到一個在甲方的處於感情空窗期的80後單身屌絲兄弟向我諮詢感情問題,說他們部門來了一個作產品測試的 MM,想增進一下「友誼」可是又不知道怎麼開口!純屌絲形象,百度程序員泡 MM 攻略啊!多爆 Bug啊!
 
因此,這也就是爲何那麼多乙方開發想轉甲方開發的緣由 - 穩定,有適當的時間能夠本身學習技術,較之乙方話語權上升了,合理的待遇提高。
 
可是當咱們聊起之後在甲方應該到底如何發展的時候,其實不少人內心也沒譜。由於從內心的角度,不作乙方還能夠往前走一步去選擇甲方。可是作了甲方,再往前走,以他們如今安穩的狀態很難再適應和回到乙方公司。有一個朋友說的挺直接:「那傢伙又不懂技術,又TM挨着不走,他不走我TM就沒機會,他走了我就出頭了!」。我想,這個想法能夠代替不少甲方開發的一種廣泛心理吧。
 
因此究竟是甲方好仍是乙方好,多是各有千秋和各自和各自的苦惱吧!個人想法就是,若是不選擇創業,那麼30歲以前朝「錢」看,30歲以後朝後看。

外包中的德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印度人

因爲公司的關係,項目的關係這些人除了和日本人沒有實際面對面幾裏哇啦溝經過,其餘的基本上都在一個屋檐下共事過。估計有人以爲英語必定要多麼好才能怎麼怎麼樣,其實不是這樣的,不少時候咱們的溝通也是很費勁的,特別是和印度人。不少時候工做上的東西你們都是共通的,英語表達基本上都是能夠猜想理解出來的,生活上的英語若是要深刻的探討一下仍是有些詞難達意的。在這裏我我的對他們的印象和評價並不能表明全部人的見解,所以下面提到的都只是我我的和他們共事期間的一些印象和見解,絕對沒有任何種族歧視在裏面,若是有描述片面的地方,你們也就哈哈一樂吧。

德國人 

對德國人其實我不是太好形容,由於在我印象中,他們給個人感受大致相同,總體感受都很是相似。這一點和對日本人的見解也是一致的,就是從一個日本人身上基本上就能夠看出不少日本人的行爲方式。德國人給個人總體感受就是對工做嚴謹細心,作事不亂來也不亂說話也不亂評價。在你一般覺得他們忽略了不少問題的時候,忽然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一直在關注着。
 
好比說之前我剛入職一家德國公司的時候天天都須要向老大發 Daily Report,天天都在發,可是我以爲他那麼忙怎麼會有時間看每個人的工做筆記。因此時間長了,就開始有點亂寫了,即便沒有作完的事情也寫上衝衝字數,天天工做都能列出不少來。忽然有一天收到郵件回覆,說我今天郵件提到的一個小設計他很是感興趣,要我明天把這個設計演示一下給他看看。那一夜就都沒有睡好,都在想如何解決這個世界難題,由於哪有設計,壓根就沒有作,而日誌上明明寫着 - DONE! 我必定是發神經了!僥倖的是,次日老大去客戶那裏開會了,2個小時的時間我飛速的盡最後一口力氣完成了 7, 8 張表的設計,還有存儲過程,ETL 的設計... 驚險的度過難關。後來在演示的時候聊天,才發現其實我寫的每一封 Daily Report 他都自始至終的一封不拉一字不拉的閱讀過,由於有些話題一聊基本上他都知道我作過什麼。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方面個人職業態度有問題,我應該去反省本身這種撿漏子鑽空子的行爲;另外一方面才發現德國人作事實際上是很是細心的。當你每每忘記某一個你覺得不重要的小細節的時候,你發現他實際上是在關注着的,這種關注是一種習慣,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認真。包括後來從工做當中,包括請假等不少小事情等等其實很能發現他們不是那種大大咧咧的民族。還有一點,他們對加班不覺得然,有早上很早來的,也有晚上很晚回去的。

日本人

和日本人沒有在同一個項目中共事過,可是由於項目組隔的比較近因此可以瞭解和看到他們平常工做中的表現,也常常和其餘同事聊這些項目和這些日本人。日本人的感受很是明顯,嚴謹守規矩,等級制度嚴,在某些方面來講很是的刻板。大夏天的咱們都是光着膀子,有的穿着拖鞋幹活。這些日本人歷來,永遠都是職業襯衫,皮鞋,領帶,襯衫裏面還穿着隔汗的小背心。有時空調不給力了,咱們內心就偷着樂:熱死這幫小鬼子!可是換個角度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職業態度和習慣,換作是我,這一點我可能就作不到,明明能夠換的輕鬆一點,爲何要搞的那麼難受。
 
第二次是他們項目小組本身內部發生了一些爭吵,揹着日本人的。由於他們發如今文檔設計書中有些方法的參數設計的有很是明顯的問題,若是按照這種設計來開發的話是不行的。可是最終的結果據我所知就是這幾個日本人仍是堅持按照這種設計來完成開發,儘管他們也知道這個問題很弱智,可是他們無權修改。最終這個問題仍是上報給了上游設計,從北京到東京,再從東京回到北京,就那麼一個小小的問題走了一圈,沒有任何餘地。按照咱們的作法就是先改了再說,改了再慢慢修,因此這就是爲何說他們刻板的問題。可是刻板的反面,也不得不認可他們的認真和堅持。直到最後兩天,再次看到這幾個日本人,從他們項目小組傳來了一陣起鬨聲。緣由是這幾個日本人在中國的整個三個多月的夏天第一次穿上了T恤,竟然沒有穿襯衫,咱們內心想的確定是熱壞了。後來才知道,那是要走了,在最後走的兩天換上休閒的衣服顯得和你們親近一點。

美國人

美國人怎麼說,有不少和中國人同樣的一面,有熱情也有讓人很是不喜歡的一面。絕對和德國人,日本人是兩類不一樣的性格,有搞笑的,也有嘴巴亂說話,在項目中不按規矩亂搞的,因此很難給他們下定義。可是較之德國人來講,他們沒有那麼嚴謹,不少內容是能夠變通着來的。不要說美國人老是守規矩的,該鑽空子也同樣鑽,該酒駕的同樣酒駕。可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生活的態度能明顯感受到。在德國公司,老闆會要求穿職業裝,正裝去客戶那裏,包括上班。包括咱們的桌子上是不容許擺聽任何私人物品,包括相片等等。可是美國人卻對這些方面要求的不是那麼嚴格,只要穿着大體得體就能夠,桌面上是能夠容許擺放私人物品的。日常也常常搞些黑色幽默,甚至拿9.11開玩笑(開玩以後讓我千萬不要出去亂講),也搞地域攻擊,哪一個哪一個州就是一個垃圾,X子養的都能說等等。而這些在德國人身上,這些確實不多發現,至少他們即便說也不會當着咱們的面去說。因此說美國人在某些方面和中國人仍是相似的,包括請客吃飯搶着付錢,熱情似火,酒後話多嘴巴欠。再簡單對比德國人,就是整體上美國人愛玩,愛社交,即便是陌生人也能夠很快聊天拉近關係。但幹活有時不自覺,沒事也偷着上網玩 Facebook 什麼的,有時活看起來乾的很快,幹完就玩,可是接的時候必定要注意,細心檢查就會找到不少小 Bug 的。若是再和中國對比的話,不少性格上其實也是很相似的,都能在身邊找到原型。
關於美國 IT 相關印象我在這篇雜記中也提到了,就 IT 行業對比來講,我感受他們的心態要更年輕一些 - 有感於三個50歲的美國程序員的生活狀態與IT職業雜想

印度人

印度人在個人印象中也比較特別,也很是能直觀的感受到像能看咱們本身的影子同樣,即便就打過幾回交道也能發現這些。好比說會打小報告,愛偷懶,有點自私,愛鑽空子,耍無賴。
 
在作過的項目當中,印度人和印度人彼此之間挖坑,打小報告互相舉報揭底,因此就不提印度人給中國人挖坑了。愛搞地域和彼此之間必定要分出個高低之分。還有就是偷懶,一個很簡單的 ETL 屬性明明懂英語只要簡單搜索一下就能夠學會,可是就是偷懶說查過了不知道怎麼搞,後來仍是中國人用撇腳的英語本身搞定的。可是在老闆面前表現的時候倒是很是的顯得精神又積極,用咱們的話就是表裏不一,很能裝。明明作了一件事,可是能說作了五件事。最令我氣憤的就是每次在 MSDN 回答了一些剛剛註冊的印度人的問題以後,這些人一般解決問題了基本上就消失了,也不給評分,也不給回覆,而後下一次看到他們再問問題又是這樣。而且很是讓然感到憤怒的幾回狀況就是我接受了他們的 Skype 加友申請以後,幾我的不分時間的經過 Skype 複製一大段雜亂無章的代碼問問題,甚至直接 Call 過來用着一口濃濃印式英語打招呼!
 
他們確實有招人討厭的一面,可是不得不認可有些印度人不管技術,仍是作事的能力絕對是頂呱呱的。你們能夠了解一下關於微軟 BI 的不少書籍的做者,包括 SQL Server 的 MVP,在美國不少就是印度裔的。包括以前作過的一些項目,碰到的一些印度裔的美國人,技術方面仍是很是全面的。因此我以爲印度人與印度人之間的差異仍是很是大的,不一樣的印度人個性徹底不一樣。他們有雞賊的一面,也有很精英的一面,愛面子,愛分等級排排坐,欺軟怕硬,也有崇尚技術,常常熱心的在 MSDN 回覆他人問題,解決困難的。因此在和他們打交道的過程當中,很容易發現他們不少方面就能在咱們身邊找到影子,若是換種膚色換種語言,就單單這些性格個性上的表現我以爲和中國人沒有太大的區別。

德國人-日本人  美國人-中國人-印度人

最後若是這幾類人放在一塊兒共事的話,基本上德國人,日本人是屬於那種比較安靜的,作事認真忙碌下班後還能夠加班的那一批人。而美國人則基本上就是準點下班,而且下班後或者放假工做上的事是絕對無論的。最有意思的是若是有印度人和中國人同時在一塊兒的話,美國人則會不懷好意挖坑問中國人和印度人誰是最棒的程序員,中國人老搞這一套知道是挖坑和美國人互視點頭陰笑,笑而不語,反正英語很差也不會表達。可是過後美國人在印度人不在的時候告訴過我 - 印度人說中國人英語太垃圾,常常山寨,他們印度人是除了美國人以外是最好的程序員....馬屁精!
 
 
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www.cnblogs.com/biwork/p/4024145.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