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適不適合讀博(轉載)

看看你是否是適合繼續讀博士 

這是每個面臨讀博的學生甚至開始讀博的學生的困惑。 

1.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國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簡稱Ph.D.,是最高學位。 

讀一個博士須要作兩件事:一是徹底掌握一個科研領域,二是在這個領域開創新理論。 

掌握一個科研領域 

要通讀全部這個領域的文獻。通常開始時是看書,而後要找學術期刊雜誌,會議論文和研究報告。 

通常在讀博以前,學校會有一些方法來考覈你對某一個領域地掌握狀況。好比要有相關專業本科或者碩士學位。而後,爲了證實對本專業的瞭解,你須要修研究生專業課程,經過考試並確得到較高的平均分。最後還要經過一個評委會的考覈(博士中期考覈),評委都是博士。 

開創新理論 

博士和其它學位的本質區別就是一個字:科研(Research)。要開創一個理論,學生必須探索,調查,思考,總結。學術界用「科研」來表示這種行爲。 

「科研」常常暗示着要「實驗」。可是科研毫不僅僅實驗,還要解釋和深層理解。 

以計算機科學專業爲例,科研意味着要探索並發現數字計算和通訊領域的新法則。必需要發現幫助創建和使用計算機制的新技術。要尋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規則、新機制。 

要得到博士學位,必需要寫博士論文,而且經過博士論文口頭答辯。 

成果的關係 

科研的成果可能能夠開發新產品或者改善現有的。可是,博士論文的價值不是用商業效益來評價的。必需要引導未來的研究和知識體系。博士成果的效益經常不會在短時間創造,而是在長期才慢慢體現。 

2。問本身幾個問題 

決定是否要讀博士以前,先問本身幾個問題: 

你想作科研工做嗎? 

你要考慮你的長期目標。由於PhD是訓練你的科研能力。若是未來不作科研,博士不適合你。 

你想進高校工做嗎? 

博士是進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條件。 

你有足夠的能力嗎? 

評價一下本身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顯然 

時間:每每比你想一想的要長,你能承受嗎? 

創造力:讀博須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問題。問問本身喜歡「腦筋急轉彎」嗎?你學高數時感到有意思嗎? 

好奇心:你是否是強烈的想知道周圍事物背後的規律? 

適應能力:讀博常會出乎意料的困難。你可能會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答案的領域。你能忍受鬱悶嗎?能忍受住找沒人知道的答案時的枯燥嗎? 

自我驅動:教授不會告訴你怎麼作。你能本身給本身長期科研的動力嗎? 

競爭能力:你將與最聰明的人共事,別人會將你與這些人比較。你扛得住嗎? 

成熟:讀博時間大部分由你本身支配。你要本身安排本身的日程。 

3。警告(博士不是。。) 

讓本身有聲望:你畢業後,你周圍每一個同事都是博士。 

保障本身觀點正確:博士只在一個領域有權威。這並不表明全部領域的權威。 

本身的目標:若是你只想要各文憑,不少方法都比這容易。 

工做的保障:不少公司不要博士。即便要了,當公司不景氣時先把科研部門砍掉。 

讓本身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媽能夠很驕傲的說本身孩子是個博士。但這不是你讀博的理由 

證實本身的聰明:你要長期從事枯燥的工做,屢次面對失敗,折磨你的意志。 

未來就研究一個領域:一生只吃一碗飯?你未來要不停地科研,學習新方法、新理論 

找工做更容易:搞笑! 

比其它選擇好:每一個人都要決定本身究竟要什麼,什麼最能激勵本身。 

賺錢更多:至少5年以內你的收入是負的。除非你愛科研,不然這不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4。還有幾個好消息 

若是你有能力和興趣,搞科研將得到與全部其它工做不一樣的獎勵。你能遇到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人,甚至與他共事。你將不停的超越本身。你將解決之前從沒有人解決的問題。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類問題----考研仍是工做?幾年後發現本身又要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考博或者工做。人生老是充滿了選擇,選擇也是困難的。故轉貼了一篇自認爲不錯的文章。但願對被這個問題困擾的同窗一點啓示。下面是轉貼的內容。 

博士是一個文憑,更是一種經歷。當前社會上有很多人在妖魔化博士羣體,尤爲是女博士。事實上真的就那麼恐怖嗎 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首先,談談爲何要讀博? 

一、若是你壓根就沒想好這個問題,徹底是隨波逐流,或者證實本身是一個"好學生",或者認爲考博能夠帶來生活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者認爲讀博就是混個學 位,爲了之後好提高,那麼,請你謹慎考慮。首先,博士並不必定意味着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與行業與職位相關,而不是與學位相關的。固然一般計算機的博士要 比學文學,考古什麼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既便爲了想進高校而讀博,也要事先考慮一下是 不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可否接受那種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否則,高校的日子也很差過,競爭同樣激烈。而考博只不過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個環節。等你博 士畢業以後,不繼續本身的科研,但是又已經付出那麼多青春、熱情和心血,放棄是否捨得?若是繼續從事科研,就要考慮本身是否熱愛這種寂寞的無人喝彩的工 做,而且身邊都是精英,你可否承受那種壓力?要知道,真正的名專家名學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是要默默無聞、平平淡淡過一輩子的。你也能夠有更好的將來,但 那意味着加倍的付出和努力。 

二、若是已經想好了,好比就是爲了提升本身的科研能力,擴大 本身的知識面,或者僅僅是體驗一下這種生活,或者證實一下本身,或者臨時沒有更好的出路,想過渡一下,或者乾脆就是喜歡從事科研,那麼,不管任何理由,只 要是堅決的,能說服本身的,那麼你就能夠選擇本身的活法。祝賀你,你就能夠嘗試。 

接下來,咱們看一下讀博士可能須要什麼? 

一、高智商就不要說了,還要有高的情商。這樣才能保證本身高處能勝寒,或者寂寞的時候依然美麗着。 

但凡讀到博士的人,老是一些人羣中的佼佼者。要麼是絕頂聰明,要麼是極端有毅力,要麼就是很是靈活,總之,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在讀博期間的感覺 之一就是,周圍的人的確不簡單,都有使人很是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通常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堅持。因此這是一個能夠相互約束、相互見證、 共同進步的羣體。高智商基本是讀博的第一要素。 

可是不要覺得光有高智商就有好的生活。高 情商也很重要,好比你要常常想一下本身是什麼樣的人?想過和適合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怎樣讓本身在紛繁的亂世中保持一份清醒,遠離物質誘惑?你怎樣讓本身保 持快樂?由於,的確是有一些人沒想好就進來了,因此學得很累,日子過得很牽強,時不時可能還以爲"活着沒勁"。若是這樣的話,倒不如及早融入社會洪流更讓 你能安靜下來。既能出世也能入世是最好的,若是壓根作不到出世,就絕對入世一些,讓本身實際"生活"起來,也就運轉自如了。 

由於若是沒有高情商,那麼讀博不但可能不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快樂,並且會帶來不少負累。由於你可能會跟社會上的人比物質,跟潛心作學問的人比成果,跟那些 滋潤的"小家庭"比幸福等等。那就比較麻煩,由於老天爺畢竟不會把全部的好事都給一我的。你獲得了一些,就要坦然面對3年或者4年的清苦生活。 

二、讀博須要有點毅力,沉得住氣,至少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讀博可不是說着玩的。若是隻是想混混,也不是那麼好混的。如今的畢業論文盲審制度,仍是能卡住很多沒下功夫或者功夫下得不到,或者下了功夫但沒下到當處 的人的。並且,平時博士還有論文發表的數量和檔次的要求,動不動就是國家核心期刊幾篇,理工科的可能還須要在國際刊物上發表。雖然大多數博士都完成任務, 拿到了學位,但那是付出了不少焦慮、睡不着覺、掉頭髮等等代價的。固然,視我的天資和基礎不一樣,可能各有差別,但不努力就能夠完成任務的還真沒據說過。 

平時上課、讀書的要求就不要說了。爲了完成博士論文,或者在那樣一個氛圍中,爲了本身至少像個博士,理工科的人要無數次地作實驗,甚至通宵達旦,而文科 的學生則要每天泡在書堆裏,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來,看小說的時間是沒有的。你們都比較訓練有素,就是本身浪費了時間會自責。因此爲了逃避自責的痛苦和外 在的壓力,你們通常仍是要選擇一點點的去面對和積累。沒有點作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博士同窗中已是碩導的,在博士論文的衝刺階段,也會形容枯槁,也有老師們形容"作完博士論文就像扒層皮",畢竟拋卻客觀要求不說,就自身而言,你們也 知道專心在學校搞點研究不容易,因此基本上博士論文就是一段時間內的最高水平。況且博士論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創新"。這兩個字,但是會把 人折磨壞的。結果是,作博士論文的時候,大多數同窗都"天然減肥"。一個抱着僥倖心理,原本覺得混混就能夠過關的同窗,在博士論文寫完以後,說了這樣一句深入的推翻本身之前邏輯的話——"之後,誰要再說博士是混出來的,我跟他急!" 

接下來看一下讀博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一、讀博可能會改變一我的的生活節奏和軌跡。好比戀愛、婚姻和家庭。 

說這個好象是廢話。可是咱們能夠算筆帳,一我的中間一直不停地讀書,等博士畢業也是接近30的人了。這時候的社會工做經驗還多是零。若是不是足夠幸運地在讀書期間遇到合適的另外一半而且已經成家的話,那麼就要在畢業以後不但面臨找工做,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也要面對創建一個小家,適應婚姻和家庭的問題,還要考慮是先在工做上幹出點成績仍是抓緊要孩子的問題。這時候大多數小家庭都是無產階級,可能早先工做的同齡人已經擁有了本身的房子、車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須要本身擺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必定的工做、家庭、孩子以後又去讀博的,這種辛苦就不要說了。面對家庭和本身的前途之間的不調和,須要本身判斷、選擇。有時候, 有所選擇是痛苦的。因此有不少人說,早知如此,寧願不要選擇的機會。但是時光是沒法倒流的。校園裏有很多帶着孩子讀書的母親,有的將孩子放在周邊的幼兒園 或者學校裏,本身面對多重壓力,孩子也跟着受苦。精力、財力和愛心、責任之間的衝突和壓力,讓不少母親說:"等我拿到學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作的就是找 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有的時候,魚和熊掌的確不可得兼,這是事實。因此大多數博士在畢業後都會多多少少有些尷尬,來自情感的、家庭的、工做的,等等。 

二、讀博可能會加劇取捨之間的難度。 

有人認爲,讀完博士,工做等等可選擇的餘地更大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博士階段着重培養的是在某一領域具備獨立進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個通才教育,只會將人的研究領域和學習領域越限越窄。因此,除非是在高校或作科研,否則,博士並非最好的選擇。 

並且,讀博可能多多少少還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就是你在長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經多多少少對這些研究產生興趣。明知繼續研究可能熱情和動力不足,可是放棄卻 着實惋惜,那時該怎麼辦?其實周圍不少同窗都是這樣的。最後選擇的未必是最初想選擇的生活道路。個人不少同窗,原本想進新聞媒體,或者出版單位,或者機關 等等,機會並非沒有,可是真正抉擇的時候,卻又割捨不下對專業培養起來的感情,最終繼續選了高校進行教學科研,也有的雖然進了新聞出版,卻作的並不開 心,有點後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學術的時候不以爲熱愛,反卻是真正離開了以爲本身"仍是有點"喜歡學術的。這是一種悖論。會帶來不少困惑和尷尬,這些問題的 解決須要智慧、對本身的瞭解,還須要決斷能力。一旦上了這賊船就必須面對,由不得你了。 

說了這些,有人可能退縮了,以爲後脊樑骨嗖嗖發涼。其實,運用最簡單的邏輯想一想,若是真的讀博就像地獄,哪還有如今的趨之若騖呢?不否定有一些頭腦發昏,沒想明白就混進來的人,可是必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慮好了並承認這種方式的。權且說其一二: 

一、讀博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並且很奢侈,不是每一個人均可以享受的。 

相比於錢來講,讀博的機會顯得更是一種稀缺資源。有機會讀博的人可能不以爲,可是有不少人是壓根沒有機會考慮和嘗試的,他們的羨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讀博 的理由,可是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你能夠體會跟別人不同的人生。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並且這種生活體驗是很是奢侈的,有限的,可貴的,因此天然也是有價 值的有意義的。若是說有人選擇冒險、挑戰生命極限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讀博也是。讀博完成和實現的是一種精神追求。享受這種方式自己就是一種經歷、一種財 富、一種收穫。 

有一個同事,我在博客中提到過的,海歸,放棄了原來在外企的高薪工做,跑 到國外讀博士,最後回到高校。就是由於她以爲在外企的工做,令人變得沒有時間思考,人像機器。因此爲了進高校,她選擇了讀博併爲這個目標奮鬥了10幾年。 她說,人是要有點追求的。斯夫!當人們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以後,對精神的渴望和寄託就會浮出水面,而讀博是令人更接近思想自己的一種方式。 

二、讀博能夠有機會接近和聆聽大師的聲音,並與最聰明的人相處。想不提升都難! 

有博士點的地方,大都是師資力量至關強的地方,各類資源也不少。讀博士可使人垂手可得地就接近原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一些你們,聆聽他們在學術、作 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覺和教誨。這將是受益終生的。這種視界的打開和融合對一我的的提高來講相當重要。由於這些學者的點撥,可能會令人少走不少彎路,並在一 些領域迅速接近國內或國外同行。某種意義上,這有"鯉魚跳龍門"之效。特別是在一些綜合性的名牌大學,這種優點就更加明顯。用原來碩導的話說:"就像從省 隊進了國家隊"。各類講座、交流以及圖書等等資源,令人進步飛快。 

再說周圍的同窗,都是 來自各地的人中龍鳳。依個人經驗,每一個讀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品質多是通常的老百姓沒有的,好比那種悟性、那種天資、那種刻苦、那種執着、那種毅力, 等等。因此,與這樣的一羣聰明人交往,不管別人是否是有一些很難容忍的缺點,但也老是有一些優勢是值得學習的,在這樣的一種碰撞和交流中,不管是對學術 的,仍是對生活的見解,都會讓人獲益匪淺。真的是想不提升都難! 

三、讀博能夠積累一些資源。博 士期間會遇到不少名師,也會有不少優秀的同窗,這些都是一些潛在的資源。就算往後你的同窗裏出不了王侯將相,但至少以他們的起點,在各行各業上都會是精 英。至少就我而言,不少同窗遍及在不少城市的不少高校,不管對搞研究,仍是做爲了解風土人情的交流,都是很有助益的。博士期間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創建普遍的 學術聯繫。 

畢業以後,若是選擇一箇中等城市或者發展中的學校或單位,那麼可能意味着你會 瞬間擁有別人奮鬥10幾年才能擁有的東西,好比各類津貼補助、好比房子,或者配偶的工做,都能獲得解決。生活會有明顯提升。從這個意義上,用原來同事的話 說,讀博就是賺錢。或者,讀博還極有可能在畢業後進入一個博士成羣的工做團體。這樣,你就有可能使本身一直處於一個不斷學習不斷上升不斷進步的狀態。與智 者的交流畢竟是使人愉快的。對此我受益良多。 

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也是一個老教授曾經說過的,作研究工做,全部的科研成果的發表,名利都是本身的,不象在機關等單位工做,在年輕的時候可能是爲別人作嫁衣,而到了退休,每每是人一走茶就涼。而如今看來,讀博直接地與之後是否有機會搞科研密切相關。 

四、讀博能夠愉悅身心,是可貴的生命體驗。 

由於博士不象本科生那樣有每天上不完的課程,有各類各樣的活動的約束,有各類檢查和評比,因此基本上屬於比較天馬行空的、自由的一羣。而高校大都有優美 的環境和小資的氣氛,博士生裏面,你們基本上要麼是有收入的,要麼是能夠本身賺些外快的,思想相對比較成熟了,各方面處於學校和社會的結合帶,並能夠暫時 脫離家庭的束縛,作一些自由自在的個性的事情,是可貴的生命體驗。對於工做多年的人來講,這是一種放鬆、調整和休憩,而對於從未走上工做崗位的人來講,也 從別人那裏直接間接獲得一些啓迪。 

個人博士生活就是豐富多彩的。有一幫朋友,你們常常輪流坐莊,出去吃飯、喝茶、野餐,或者就在校園裏散散步、打打球,或者在學校的食堂裏進行"學術午飯" 和"學術晚餐",關於學術的、人生的、社會的,無所不談。如今回想起來,個人同窗和朋友都頗爲留戀那段時光。咱們都曾說過這樣的相似"癡人說夢"之類的話,"若是條件容許的話,真想一生當學生,一生在校園裏待下去。讓讀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web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