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文章的標題,是否是好像一個技術人員在寫一篇反對產品經理的檄文?不是,由於我也是無比龜毛的處 女座啊,我這人不但對工做、對生活都很處 女座,作技術作產品也同樣,常常把各類極致掛在嘴邊。可是近幾個月針對一款新產品,咱們這支內部創業團隊深刻到市場、產品、研發的交叉工做中,也深刻了解了一些成王敗寇產品的歷程,期間也沒少和有經驗的人士進行交流學習,不再敢時時刻刻到處要求各類極致了,難道產品汪們就是犯了我這個錯誤才被「汪汪汪」的......
html
打造極致的產品絕對是政治正確的,咱們經常據說這樣的觀點:微信
第一個作出產品的每每不是成功者;
咱們的產品必定要作差別化;
你看,蘋果打造出的極致體驗征服了用戶;
我擁有的是工匠精神,打造的是情懷」,ide
正是在這種惟產品論的調調下,無數「產品經理」們開始了折磨工程師的歷程。無論本身在什麼狀況下,有什麼樣的團隊,作什麼產品,對產品功能的豐富性和體驗上都要求極致,不然就認爲工程師們不給力。可是親們,咱們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下吧。工具
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顧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指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佈局
基本型需求是顧客認爲產品「必須有」的屬性或功能。當其特性不充足(不知足顧客需求)時,顧客很不滿意;當其特性充足(知足顧客需求)時,無所謂滿意不滿意,顧客充其量是滿意。學習
指望型需求要求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比較優秀,但並非「必須」的產品屬性或服務行爲,有些指望型需求連顧客都不太清楚,可是是他們但願獲得的。在市場調查中,顧客談論的一般是指望型需求,指望型需求在產品中實現的越多,顧客就越滿意;當沒有滿意這些需求時,顧客就不滿意。spa
興奮型需求要求提供給顧客一些徹底出乎意料的產品屬性或服務行爲,使顧客產生驚喜。當其特性不充足時,而且是可有可無的特性,則顧客無所謂,當產品提供了這類需求中的服務時,顧客就會對產品很是滿意,從而提升顧客的忠誠度。code
從kano模型中能夠知道,作一個產品首先必須擁有的是基本型需求,然後再逐步拓展下一層次的需求。經常碰見這樣的狀況,連產品的基本需求都沒有作完、作好時,咱們甚至會去作一些號稱吸引用戶的差別×××和極致的體驗。咱們常說的作產品必定首先要考慮用戶價值,這纔是第一位的吧。orm
在藍海階段,廣闊的市場就如一片片荒蕪的土地等待着你去開拓,這時最重要的是佔據這塊土地儘快開工,而不是等待着一切工做、工具就緒後再開始開發它,這樣帶來的代價也許是這時的你須要在激烈殘酷的紅海中去分一杯羹。而那些已經擁有土地的人卻能夠利用先發優點慢慢的完善產品、團隊。可見你們都在拼市場份額的時候,極致的產品體驗每每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用戶的核心需求、合適的商業模式和好的佈局,因此作產品時不如把精力重點放在戰略規劃層面,少關注一些細枝末節。htm
互聯網產品惟快不破,精益創業的思想告訴咱們要把「開發——測量(投入市場)——認知(接收反饋)」的循環總時間縮到最短。
這樣才能最小化產品風險,儘快接收用戶的反饋去改善產品,可是君不見工做中有多少人是在打造一款大而全的產品後再投放入市場,這時即便你的產品作的和花兒同樣美麗,也許市場沒了,也許需求定位失誤了,也許你該被fire了。時間和完善的產品是成正比的,不一樣的階段你須要作不一樣程度的產品,在某些階段咱們要學着接受不完善的產品。
必定要打造極致的產品嗎?必定並且必須,可是要適時去打造產品的極致。引用咱們老總的一句話:「極致和追求極致是兩回事,後者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並且是在乎用戶的心理基礎上(用戶體驗),不斷完善產品(迭代)。」總之打造極致的產品是咱們每個人的目標,可是適時打造產品的極致倒是咱們不少人很差拿捏的,此文但願能警醒本身和他人。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