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簡單說一下本身的經歷好嗎?」我微笑着對應聘者說。
兩年前,我是應聘者,對面試官的這句話心有抵觸:簡歷就在你手上,爲何還要我說一遍經歷?
——你正在看的是《小廢物招聘全記錄》
兩年後,我對個人應聘者第一句話大部分仍是這句。絕對不是媳婦熬成婆的變態心理:之前我被問過,因此如今你也要乖乖被問。而是角色轉變後,我明白了其中的意義。不少你看似不理解的東西,在你站在對方的位置上後,可能會很是認同。這裏先賣一個關子,後面會提到,我爲何要用這個問題作一場面試的開場白。
鏡頭拉回九月份,面對51CTO博客愈來愈快的發展,小廢物認爲必須增長人手了,向公司提出加配一個博客編輯的要求,C領導爽快的贊成了,不過提了一個愁人的建議:從博友裏找吧。招聘一旦被限制了範圍,就提升了難度。先在熟悉的博友裏找吧:
有穩定工做的,人家暫時沒有換工做的意向!不能下手;
有就業意向的,太愛技術了、非技術不作!不能下手;
有就業意向、非技術也願意作,年前不能到位!仍是不能下手。
……
耽誤了一兩週,無功而返,向C領導彙報:51CTO博友因爲職業穩定、狂愛技術、愛崗誠信等諸多緣由,致使不能當即從中選拔合適的博客編輯,建議仍是走正常招聘渠道。C領導無限惆悵的贊成了。
所謂正常的招聘渠道,就是在比較知名的招聘網站上發佈招聘信息,餌放出去了,等着魚兒上鉤啦~ 正常的流程是簡歷先到人力部門,由人力部門篩選事後提交給相關部門,C領導又提出了建議:人力不瞭解你的需求,仍是你本身挑簡歷吧,不要放過一個好人才!小廢不知深淺的接受了這個建議……
職位發佈出去了,以天天幾十份簡歷的速度塞進我電腦,興奮啊:這年頭人才真多!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他們是否是看錯職位了?個人招聘要求上明明寫着「要求有IT技術背景,熟悉網絡技術或開發技術(必要條件)」,怎麼我在不少人的簡歷裏一點都看不到呢?工做經歷什麼都有就是沒有IT,卻是有不少強調本身文筆好,可咱的博客編輯不是專門請來寫博客的呀!
事實證實,無論我怎麼強調,不符合要求的簡歷依然如潮水般涌來。不由讓我想起傳播學裏有個名詞叫「選擇性理解」,科學表述大概是這樣的:「人在有選擇地接觸到某種訊息後,老是傾向於把訊息內容看做是與本身原有意見相一致的。即便在接觸到與自身觀點相悖的訊息時,人們也會對它們進行選擇性的理解,將它們曲解爲與本身相一致的觀點。」小廢來個比較生活的比喻給你們解釋一下吧:某人路過一水果攤,看見荔枝不錯,很想買點兒,就問攤主這荔枝剛摘的特新鮮吧?攤主心說這南方水果都到了北京了,怎麼也很差意思說剛摘的呀,就回答說是剛摘下就運往各地了,路上大概有個三五天。某人原本就一心想買,就選擇性的只記住了「這就是剛摘下」就上市的,把路上的運輸時間直接忽略了。
小廢物的招聘要求也被不少求職者選擇性理解了,致使天天要面對不少無效簡歷,深深體會到
HR
的痛苦。幾百份簡歷,若是真的都是有效簡歷,我不會害怕這個數量,並且會很是樂意的去挑選。可若是這裏面大可能是無效的,情何以堪啊!
就像熱戀中的人一聽見電話響很是高興,結果一接是打錯了的、又一接是賣保險的;
就像剛買一袋兒開心果準備大快朵頤,結果磕一個是壞的、又磕一個是空的;
你就能夠體會個人心情了,那種滿懷着但願打開,失望關上,又打開,又關上,一次又一次,幾百次……
兩年前我也投過不少簡歷,不少人在求職的時候都要投不少簡歷,反正是不須要成本的電子簡歷,機會越多越好。職場新人們的心聲是「求求你給我個機會」,能夠理解,至關能夠理解,但機會不是靠胡亂投簡歷投出來的,你能夠在必定範圍內廣投簡歷,但不要在超出本身能力範圍的地方廣投簡歷,簡歷再不要成本,你的時間和精力是最寶貴的成本。
明明一個你達不到要求的職位,用人單位不給你面試的機會,那你就損失了投這份簡歷的時間和精力。退一步說,用人單位還真就沒仔細看簡歷,約你過去面試了,別覺得這就是機會,這意味着損失更大了:你除了損失投簡歷的時間精力,還損失了路費
+
面試時間。由於招聘者看簡歷再糊塗(特別是不少公司的簡歷篩選是由
HR
完成的,對專業性強的職位很容易「糊塗」),面試官不會糊塗,這種事情是沒有什麼僥倖和萬一,就像一個壓根沒學過開發的人是不可能面上程序員的。
小廢物找人有沒有「私心」呢?
夢溪如何從幾百份簡歷中脫穎而出的呢?
面試中他們爲何會出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