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爲一個偉大的開發者(轉載)

做者簡介:Peter Nixey,Ruby on Rails程序員,前計算機視覺學者、企業家,Clickpass公司CEO,YC孵化器的企業規劃導師,Brojure公司CTO。html

SONY DSC

做爲一個開發者,最關心的不外乎提升本身的軟件開發水平。那要從何作起呢?積累技術知識(好比Node或者No-SQL)?死磕那些經典的算法問題(好比氣泡排序或者網址縮短)?或者是打牢基礎?node

做爲一個程序員你的價值不是由你知道什麼來衡量的,而是由你能作出什麼來衡量的。二者看起來類似,但有着天壤之別。你的價值在於如何將項目不斷向前推動,並帶領團隊一塊兒進步。15年的開發生涯中,我從未須要去實現一個氣泡排序算法或是網址縮短程序。我要作的是花成千上萬個小時來編寫和重構帳戶管理工具、郵件系統,編輯套件、測試套件,整理業務邏輯,部署腳本、JS層,進行架構分析以及文檔管理等等。這些纔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完成了這些咱們才能邁上新臺階。程序員

開發這些組件,就像搭建項目的一磚一瓦,須要花費幾百上千小時的努力來琢磨。它們組成了複雜的系統,但它們自己卻保持簡單。軟件之美就是「簡單」。這些年的經驗讓我悟出的道理是,把時間花在編碼和重構上,這比純粹靠「才華」和空想更能實現目標。算法

執行、完成任務而後迭代,才能實現軟件開發「簡單和高效」的目標。深植於咱們腦海深處的關於創業的宗旨,就是先構建基礎,而後迭代。軟件開發亦是如此。先開發一個粗糙的版本,而後重構、修補錯誤、精簡。要獲得結果,你得老老實實去寫代碼!去執行!數據庫

一些聰明的懶人,老是炫耀本身的才華,讓同齡人爲之驚歎。但一個公司這樣作是不能成功的,偉大的產品不會靠吹噓而來。公司要依靠的是那些起早貪黑、團結協做、踏實編碼的人。吹噓容易,實幹不易,且行且珍惜。編程

業界一直存在這樣的誤解:一個商業公司要完成偉大的產品,須要靠那些小圈子的名人怪咖。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恃才傲物的一小部分人雖然在感興趣的方面有着驚人的才華,但與團隊相處很不融洽,工做起來也很不沉穩。他們不只沒有實際成果,自覺得是的優越感還會影響團隊的氛圍。他們總認爲本身天賦異稟,想幹才幹,愛幹才幹,但他們影響了團隊,還會扭曲其餘人的價值觀。數組

要成爲真正偉大的開發者,應該從實幹作起,遵循如下準則。ruby

規範的函數和變量命名

難以置信,在編程中這是如此簡單卻又如此重要的法則。清晰的函數命名,經常伴隨着清晰的邏輯實現。例如:服務器

def process_text string

end架構

這樣的函數命名方式徹底不能傳達出來函數的功能是什麼。而:

def safe_convert_to_html string
……
end

這樣的函數命名方式,準確反映出了函數有且僅有什麼做用。

除了「轉換文本到HTML」以外,可能有開發者願意實現其它功能,例如自動嵌入視頻等,但一般這是不須要的。清晰規範的函數命名不只能讓人一眼看出它能作什麼,也能讓人知道它不能作什麼。良好的命名規範能夠提高代碼可讀性,讓代碼間關係更加清楚明白。不規範的命名,經常伴隨着混亂的代碼、BUG、糟糕的邏輯。

規範變量命名也一樣重要,例如:

if (u2.made < 10.minutes.ago)
&& !u2.tkn
……

這樣的命名方式很難讓人讀懂,即使讀懂了,也很難保證徹底瞭解的做者的意圖。這個變量命名很糟糕,不能傳達任何信息。並且「而且不(&& !)」這樣的語句原本就很是晦澀難懂,更別說在語句後面還跟着一個名詞了。若是有人要重構這段代碼的話,恐怕須要先費盡腦子搞清楚原做者是在幹什麼。若是將變量命名規範化,狀況會很不同。

if (new_user.created_at < 10.minutes.ago)
&& !new_user.invitation_token

……

固然,變量命名太過多此一舉也不行。例如咱們將這段代碼,進一步註釋成這樣:

user_is_recently_created = user.created_at < 10.minutes.ago
invitation_is_unsent = !user.invitation_token

if user_is_recently_created
&& invitation_is_unsent

user_recently_created,這個變量命名實在是浪費時間來解釋顯而易見的東西。

就像DHH說的那樣,註釋是個麻煩的東西,一旦邏輯改變,註釋也要改變。若是代碼能好的反映自身邏輯,便不須要註釋。

 

積累——先求深,再求廣

程序員在開發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各類各樣的問題,但不多是徹底陌生、其它團隊也沒有遇到過的。在Stack Overflow上最吸引眼球的提問,大多曾在其它地方出現過。

多數時候,程序員所用的編程語言自己就自帶了解決方案。筆者曾經調用一個封裝好的內建函數,將一段60行代碼重構到1行。

重複造車輪般的過程去實現那些編程語言內建的函數不只浪費時間,也意味着程序的代碼將更冗長,還可能引入bug,須要更多的單元測試和註釋文檔。

好好打牢本身的基礎吧!若是你是一個ruby程序員,就好好學習Ruby豐富的數組方法;若是是Node開發者,就好好去理解node.js的架構;若是是Angular程序員,就去理解其內核背後的邏輯。在動手實現以前,先仔細查閱文檔。記住,咱們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時間花去學習那些頂尖程序員的思路和方法,要正確的多。

培養對代碼的嗅覺

不少程序員水平不錯可是遇到了平臺期,問題經常出在他們不知道如何提高本身。這也許是技術生涯裏可以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了。要想知道如何提高本身,首先得知道須要在哪方面有所提高。一個優秀的象棋手,老是會花時間研究其餘優秀棋手的路數,對於一個優秀的程序員來講,也是如此。

要想提高本身,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培養對代碼的嗅覺。哪怕不能清楚地說出緣由,也能察覺到一段代碼的問題在哪裏。什麼是代碼嗅覺?好比讀到一段很難懂的代碼,會察覺到哪裏有問題。面對一個很基礎的功能,你會以爲語言自己應該有函數封裝。要培養對代碼的嗅覺,須要培養對代碼的審美水平。代碼之美,簡單優雅!

在開發的過程當中,應該力圖將代碼寫的簡單優雅。若是隻能用複雜醜陋的方法實現,那起碼要邏輯清晰。沒有對優雅和糟糕代碼的嗅覺,技術水平將難以提高。

提高代碼可讀性

Joel Spolsky曾經說過,Stack Exchange不只造福那些提問者,也造福那些看到提問的閱讀者。爲何?由於許多人遇到的問題都是類似的,這些類似的問題均可以參考這個解決方案進行處理,效用便最大化了。

程序員寫代碼時也應採用相似的策略。也許代碼僅由你本身寫,且只寫了一次,但它會被不少人閱讀、修改。因此,在寫代碼的時候,除了完成任務之外,還應力圖不給後來人形成麻煩。在開發過程當中,除了有良好的命名規範,還須要用嚴格的單元測試來保證代碼足夠耐用,經得起考驗。種因得果,設想一下,一年以後在徹底沒有耐心,時間又緊迫的狀況下,讓你來讀如今寫下的代碼,你理解那種心情吧!

重視產品的生命週期成本

新手開發者們熱衷探索和折騰。他們熱愛那些最新最閃亮的技術,無論是No-SQL數據庫仍是高併發的移動服務器,老是巴不得把全部新工具新特性所有使用起來,但這每每給後來的開發者留下一堆爛攤子。

功能和架構的選擇會影響到建於其上的一切。潛在的抽象泄露風險,引起的後果將不堪設想。除非你有足夠的理由,不然千萬不要使用那些尚處於測試中的功能。全部主要項目的開發,都應該當心翼翼。若是非要嘗試這些新特性,最好在那些輔助項目上嘗試,這樣保險得多。爲了未來不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來彌補前期捅的婁子,要謹慎使用新特性。

理解技術負債

技術負債是指那些混亂糟糕,但還能工做的代碼。好比一個本應該用面向服務的架構,卻單獨開發了的APP;或者一個重構後只須要十分之一執行時間的Cron任務腳本。

技術負載不只會累加,還會帶來複合效應。愛因斯坦說過,「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複利」。類比到軟件開發上,技術負載的複合效應也最具備毀滅性。多數開發者遭遇過這樣的項目:哪怕是一點輕微改變,都不得不花費幾個月的時間。這種狀況下,你會失去保持代碼整潔優雅的興趣和耐心,只求不要把整個服務弄崩掉。

技術負債還有一個特色是:你不須要償還。當開發的一個功能最後發現是錯誤的、不工做的,你會直接放棄它,同時也放棄全部的優化、測試及重構。因此,若是不是真正須要的話,那就不要去開發。將效用最大化,忽略錯誤。

技術負債,就像一個蛙跳遊戲。最初的代碼都只是嘗試,只要能實現目標快速推動就好。這讓咱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提出解決方案,足夠的空間來創建基礎設施。產品的生命週期越長,投入在基礎設施上的時間就越長。有了穩固可靠的基礎設施架構,才能支撐起一個高質量的產品。

總結並分享所完成的工做

無論用什麼樣的風格來註釋文檔,無論是用郵件仍是Wiki,必定要花時間記錄開發流程以及所用到的資料,並分享給其餘團隊成員。他們和你同樣,也會遇到各類安裝和調試的問題。軟件開發中,最使人頭疼的事情就是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解決bug和安裝調試。若是你用一點時間來製做文檔或者教程的話,將爲團隊省下更多的寶貴時間。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