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蒙牛創業故事

 

 牛根生,內蒙古人,蒙牛乳業集團的創始人。老牛基金會創始人、名譽會長,「全球捐股第一人」,1999年離開伊利。1999年創立蒙牛,後用短短8年時間,使蒙牛成爲全球液態奶冠軍、中國乳業總冠軍。2002年中國十大創業風雲人物之一。2011年6月11日,蒙牛乳業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其創始人牛根生辭任董事會主席一職。學習

  牛根生的職業生涯與許多傳統中國老闆類似,大起大落。其超常規的快速發展讓人驚訝和讚歎,其隕落之快也一樣讓人扼腕。有媒體人說,比爾蓋茨作慈善是由於賺錢賺到手軟,不想再賺了。老牛作慈善,則更多的是大廈將傾、無力迴天。蒙牛從民企轉投中糧陣營必將成爲管理學教科書中進行長期研究的話題。spa

  提及牛根生,不少人都知道他,但知道"蒙牛"的更多!由於不少家庭的餐桌都已經離不開"蒙牛"牛奶了。1978年牛根生參加工做。在伊利集團從一名洗瓶工幹起,擔任過車間主任、廠長等職,在伊利作到了生產經營副總裁的位置。伊利曾經記下了他的輝煌;在這裏,他曾得到呼和浩特科技興市貢獻一等獎,呼和浩特市特級勞動模範稱號,入尋呼和浩特市首屆十大青年企業家"等榮譽。然而,1999年,伊利的股民在《中國證券報》上都看到這樣一則公告:伊利股份有限公司鑑於公司生產經營副總裁牛根生同志再也不適於擔任該職,公司董事會決定對其予以避免職。事件

  回憶往事,牛根生笑言:"也許伊利認爲我不適合作副總裁,如今我是另外一家公司的總裁、董事長,我更適合作總裁。"監控

  當時牛根生可沒有這麼輕鬆。離開了伊利,他內心很不是滋味。這一年他四十三歲,去了人才市場,四十歲以上的年齡在這裏已經不被考慮。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聲音洪亮,不是輕言失敗的人。支付

  蒙牛乳業迅速崛起,一躍成爲我國乳業史上的一個顯著品牌,牛根生伴隨着蒙牛乳業一鳴驚人。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惟一的牛奶贊助商。同年11月18日,央視2004年黃金段位廣告招標會上,牛根生猛砸3.1億元,一舉奪取了「標王」。外界在評論牛根生領導下的蒙牛集團高速成長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彙是:「奇蹟。」這個「奇蹟」的軌跡是:3年時間,蒙牛乳業從行業排名千名以外到躋身四強,併成功打造出一箇中國馳名商標。經驗

  當蒙牛以3.1億元人民幣的中標額連續奪得《新聞聯播》後、《焦點訪談》前和21點檔電視劇中插等廣告位置,成爲2004年央視廣告標王后,蒙牛無可置疑地成爲2004年中國乳業發展的標杆。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團在香港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共發行3.5億股。當時香港主板市場市道低迷,蒙牛跑贏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國際認購踊躍,認購價落在價格區間的最高端訂價,即每股3.925元,募集資金近14億元人民幣。蒙牛集團管理層的大多數人立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其中,我的持股6.1%的牛根生一晚上之間身價過億。創業

  板斧一:以退爲進爲企業營造最好的生存環境分享

  1978年,20歲的牛根生進入了養牛場工做,5年後牛根生進入了伊利,從一名洗瓶工幹起,隨後逐步升任車間主任,1992年起擔任伊利的經營副總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會免職。免職並無理由,功高蓋主成了惟一的解析。時間

  當時牛根生可沒有這麼輕鬆。離開了伊利,他內心很不是滋味。這一年他四十三歲,去了人才市場,四十歲以上的年齡在這裏已經不被考慮。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聲音洪亮,不是輕言失敗的人。行業

  牛根生在乳品行業素有"乳業怪才"之稱,有着十多年乳品行業經營管理經驗。和他一塊兒被免職的還有幾位伊利的中層幹部,他們聚在一塊兒,決心從新干起乳業這一行。

  企業最難解決的人才問題倒是牛根生最先解決,也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

  牛根生說:"也許是我在伊利就喜歡給下屬發錢,名聲在外。"原來,牛根生在伊利集團時,當時他的最高年薪達到108萬元人民幣,他常拿出來和你們一齊分享。你們都以爲把錢交給牛根生放心。當初和牛根生一塊兒創業、現任蒙牛集團冰淇淋公司總經理的孫玉斌說:"牛總出來沒有拉過咱們一我的,老是教育咱們在伊利好好工做。爲何在當時那種條件下,咱們還要跟着他幹呢?咱們一直在他的培養下,學到了不少東西,也認爲他有能力從新作好一家企業。"

  當時幾我的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們把這些股票賣掉,湊了100多萬元。他們花了200元租了一單間辦公室,在這裏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長和總裁。然而區區100萬顯然不夠。牛根生過去的老下屬據說這個狀況,紛紛投資蒙牛。在這些人的帶動下,他們的親戚、朋友、全部業務關係都開始把錢投給牛根生。這些人之因此敢把錢交給牛根生,是由於他們相信他的能力。本刊記者採訪中瞭解到,許多當年的股東以爲牛根生必定能作起一個大企業。

  然而事情並不老是一路順風。

  當時蒙牛在很是簡陋的辦公室裏,一些創業夥伴及他們的朋友、家眷、業務夥伴送來一筆筆現金。忽然有人向國家有關部門告發,說這裏有一個非法集資窩點。結果有關部門一查,發現有700多萬元人民幣,沒想到這樣不起眼的地方竟然藏了這麼多錢,準備要按非法集資處理,蒙牛經過各方面作了大量澄清工做,但仍是在很長時間裏被監控。

  出師不利,但這纔剛剛開始。

  三個月後,蒙牛從租來的辦公樓搬到了呼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園區周圍一片黃土,只有一塊地還閒着,但有幾棵老頭樹,總面積大約7平方千米,約幾千立方米的木材。這種老頭樹利用價值雖然不大,但又不能砍掉,不然就是毀林,問題很是嚴重。當時蒙牛爲建廠房,這片林子不得不砍掉,有人告到國家林業局,一時滿城風雨。談起這件事,牛根生很是感激和林格爾縣縣長,"當時縣長對咱們說:"大家本身幹,若是來抓人,我去坐牢,大家把企業幹好。大家一年把企業幹好了,我一年就能出來;大家兩年把企業幹好了,我兩年就能出來。"縣長是但願咱們把企業幹好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種上更多有價值的樹木。"現在的蒙牛廠區處處可見四季果木,"春天見花,夏天見葉,秋天見果",牛根生以爲這纔對得起縣長當年的信任。

牛根生回憶往事,用了"不堪回首"四個字,他說:"企業新生時,每走一步都很是艱難。"

  1999年1月,蒙牛乳業正式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金100萬,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當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裏租了一間小平房做爲辦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乳業成立的時候,僅僅在內蒙,以伊利爲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和蒙牛乳業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團那個時候已經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態奶和奶粉生產銷售體系,當年的純利潤達到八千多萬元。而1999年蒙牛乳業剛創業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能夠說是一無全部」可是,牛根生有人。牛根生的蒙牛乳業的大旗一扯天下英雄歸心,得知此消息還在伊利工做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祿開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無怨無悔跟他從零開始打江山,可是在乳業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造成的時候,蒙牛乳業的生存空間飽受擠壓,或明或暗的算計來自各個角落。

  有競爭對手開始但願將蒙牛乳業這個初生嬰兒扼殺在搖籃中,蒙牛乳業經歷了廣告牌被砸、牛奶被倒、牛奶投毒等等事件。面對競爭對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選擇了以退爲進的策略。

  當時的伊利總裁鄭俊懷對於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入瞭解,因此伊利也是對蒙牛乳業打壓得最厲害。可是牛根生對於曾經狠狠地拋棄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場合都表現出了滿懷尊敬。蒙牛乳業在剛開始的時候很謙虛,打出的廣告口號是:向伊利學習爲民族企業爭氣。當時蒙牛乳業對外宣傳是內蒙古第二大乳業品牌,第一是伊利。牛根生在不一樣的場合說起伊利,言辭中老是充滿對伊利的眷戀和對老領導鄭俊懷的敬意。牛根生的作法逐步贏得的更多的同情與支持。對於本身當時爲何要這樣作,牛根生地解析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有這種方式才能活下來,同時還能長大。」面對競爭對手想要置之死地的策略,牛根生坦言:「若是不還手是掐不死的。只要一還手掐死的可能性是特別大的。當時捱打和捱罵是爲了未來不捱打不捱罵,爲了本身可以生存出、發展好,最後可以不捱打不捱罵。當你打了好幾年,打的和罵的過程都經歷了之後,就要學會怎麼樣不打能贏,怎麼樣不戰能勝。」

  板斧二:破斧沉薪成就火箭速度

  弱小老是容易受人欺,爲了謀求快速壯大的機會,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資本高手。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三家國際機構入股蒙牛乳業。可是打着「鋤強扶弱」口號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帶給蒙牛乳業總計6000萬美圓的風險投資之外,還給牛根生套上枷鎖:將來三年,若是蒙牛乳業每一年每股盈利複合增加率低於50%,以牛根生爲首的蒙牛乳業的管理層要向以摩根士丹利爲首的三家外資股東賠上7800萬股蒙牛乳業的股票,或者以等值現金代價支付;若是管理層能夠完成上述指標,三家外資股東會將7800萬股蒙牛乳業的股票贈予以牛根生爲首的蒙牛乳業管理團隊。

  在強敵環視的製造行業裏每一年得到50%,這在不少業界人士的眼中是一個天方夜談,這是沒有勝算的賭博,看來牛氏軍團打下來的江山只能讓別人去享用了。可是在強敵環侍的時候,只有「快魚」才能生存,不然就只能被「大魚」吃掉。牛根生贊成了國際投行的條件,決定破斧沉薪,背水一戰。

  有了資金支持的蒙牛乳業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競爭對手的槍林彈雨中,蒙牛乳業迅速成長,從2001年到2004年,蒙牛乳業銷售收入從7.24億元、16.68億元和40.715億元人民幣躍升至72.138億元。「蒙牛乳業速度」在中國企業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對牛根生的頒獎辭寫道:「他是一頭牛,卻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