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的研究,現在已經不單純是語言學家、考古學家的工做。許多工程師也在用科技的手段去研究、闡釋古老文字背後的意義。谷歌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楠教授,在今年 GDD(谷歌開發者大會)上推出的「智繪甲骨」項目,就是一個科技和中國古文字甲骨文相結合的例子。當技術趕上藝術與文化,會發生什麼呢?算法
關鍵詞:科技 藝術與文化 甲骨文設計模式
在前不久剛在上海舉辦的 GDD 2019(谷歌開發者大會)中,廣大開發者們享受了一場技術盛宴。網絡
除了單純的技術以外,向來關注文化與藝術的谷歌,還在 「當技術趕上藝術與文化」的主題演講中,介紹了谷歌工程師們如何用技術傳承傳統文藝,讓當代的人們再次感覺古典文藝之美。機器學習
其中,「智繪甲骨」做爲本次大會的重頭戲,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入的印象。甲骨文這個古老的文字,在與科技力量結合以後,新添現代色彩,給觀衆帶來了視覺衝擊。 學習
古老的文字,向來對語言學家們充滿神祕的吸引力。隨着科技的發展,他們也與工程師們,一塊兒應用科技手段來進行研究,但願能經過技術,進一步瞭解古文字,發現它們背後的祕密。甲骨文是中國以及東亞地區已知的,最古老的成體系的文字,距今已有約 3600 多年的歷史,它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可是大部分甲骨文至今尚未被解讀出來。字體
通常認爲,甲骨文最先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發現的。動畫
今年正好是發現甲骨文 120 週年,值此特殊的年份,谷歌攜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楠教授,推出「智繪甲骨」項目,帶咱們領略甲骨文之美。ui
此前,谷歌曾與 MIT 合做,提出了一種自動破譯失傳文字的神經網絡算法,翻譯三千年前的 A 類線形文字(詳情請見《 三千年前的古文字被 AI 破譯,MIT 和谷歌開發失傳語言的機器翻譯系統》)。spa
谷歌早在 2011 年便成立了 Google Arts & Culture 實驗室,致力於用科技手段研究全球的藝術和文化,增進大衆對於藝術做品的理解。.net
今年,他們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楠教授,聯合打造的 「智繪甲骨」,引發了普遍關注,成爲 2019 年 GDD 最具吸引力的項目之一。
據介紹,「智繪甲骨」基於 TensorFlow,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經過筆畫匹配算法,根據筆畫識別對應的甲骨文。識別出手寫甲骨文後,還會將該文字轉化爲動態的圖案在畫面中。
與此同時,實驗室同時還推出了「智繪甲骨」同系列的 「智玩皮影」和「智舞窯變」項目,它們也一樣基於 TensorFlow。
「智舞窯變」是用技術打造陶瓷藝術品的項目。對陶瓷藝術感興趣的谷歌工程師們,創造了一個基於 TensorFlow 的陶瓷生成系統——智舞窯變 Morphing Clay,讓每一個人能夠用本身的影像,生成出只屬於本身的精美現代瓷器。
「智繪甲骨」將甲骨文帶到了普通大衆的眼前,讓這個咱們平時鮮少接觸的領域,也變得親切起來,觸手可及。而這項目的背後,是陳楠教授 18 年的付出。
若是說在考古學、語言學中,甲骨文的考釋是徹底依賴經驗,但在如今設計師、工程師看來,又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甲骨文。陳楠就用全新的角度,揭開了甲骨文所蘊含的數學之美與網格祕密。
陳楠從大學起就迷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設計理念,並試圖找到現代設計的秩序化語言,創做設計中文字體。此時計算機剛剛興起,陳楠開始考慮以矢量、網格和數學幾何的新方法設計甲骨文。
陳楠將甲骨文放在密集網格中,利用直線、垂線、斜線、弧線的比例,解決字體在不一樣方向和大小尺度上的協調。在此基礎上,他經過基礎組合、設色、故事化元素,將原始的甲骨文組合成具備網絡創意的甲骨文字畫。
但要將甲骨文造成一套完整的字體,並不容易。歷經長達 18 年的研究以後,陳楠終於在 2017 年 9 月 28 日,首次推出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設計字庫「漢儀陳體甲骨文」。
這是第一次不以書寫做爲漢字主要功能的字庫設計概念與實例,陳楠還提出了 「格律設計論」,開啓全新的研究型設計模式,跨越藝術設計與文字學的專業領域,創造了一條不一樣以往的字庫設計之路。
此外,在這 18 年的研發歷程中,陳楠工做室還前後開發了 「生肖甲骨文」、「甲骨有表情」等一系列甲骨文表情包,用科技爲這些千年以前的符號賦予了活力,數千年前的古文字也變得「萌萌的」。
去年改革開放 40 週年之際,陳楠創做的漢字主題 AR(加強現實)圖鑑,參與了人民日報「穿越 40 年時光之旅」活動。該 AR 動畫以鐫刻於龜甲上的甲骨文爲始,以數字化甲骨文字庫結束。
這些研究,能讓更多年輕人認識、體會和傳承甲骨文的美與智慧,更立體地感知歷史文化。
咱們看到,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藝術與文化不斷加上了現代的元素。在技術的衝擊下,大衆也在不斷接受新的藝術形式,
一方面,被數字化、科技化的傳統藝術,對於年輕一代更加具備吸引力,爲其傳承增長了籌碼;另外一方面,科技也逐漸成爲藝術與文化創新的重要動力,不斷推進後者的發展。
科技給了藝術與文化額外的生命力,好比數字化的博物館,用另外一種保存形式,讓古老的藝術品,可以在時間的長河中得以更長久地流傳。
咱們相信,科技與文化藝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讓美好永恆。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