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umberjavascript
JavaScript 不分區整數和浮點數,統一用Number表示,如下都是合法的Number類型:java
123; // 整數123 0.456; // 浮點數0.456 1.2345e3; // 科學計數法表示1.2345x1000,等同於1234.5 -99; // 負數 NaN; // NaN表示Not a Number,當沒法計算結果時用NaN表示 Infinity; // Infinity表示無限大,當數值超過了JavaScript的Number所能表示的最大值時,就表示爲Infinity
Number能夠直接作四則運算,規則和數學一致:web
1 + 2; // 3 (1 + 2) * 5 / 2; // 7.5 2 / 0; // Infinity 0 / 0; // NaN 10 % 3; // 1 10.5 % 3; // 1.5
(2)字符串數組
字符串是以 單引號 或 雙引號括起來的任意文本。好比: 'abc', 'xyz' 等等。瀏覽器
(3)布爾值數據結構
一個布爾值只有 true、false 兩種值。函數
&& 表示 與 的關係,只有全部都爲 true,&&運算結果纔是true || 表示 或 的關係,只要其中一個爲 true,則 || 結果爲 true ! 運算是非運算,是把 true 變爲 false, false 變爲 true
布爾值常常用於條件判斷中:spa
var age = 15; if (age >= 18) { alert('adult'); } else { alert('teenager'); }
(4) 比較運算符3d
當咱們對 Number 作比較時,能夠經過運算符獲得一個布爾值:code
2 > 5; // false 5 >= 2; // true 7 == 7; // true
== 和 === 的區別
第一種 == 比較,它會自動轉換數據類型再比較,不少時候,會獲得很是奇怪的結果;
第二種 === 比較,它不會自動轉換數據類型,若是數據類型不一致,返回 false,若是一致,再比較。
有這兩種不一樣的結果,所以在比較中,應當堅持使用 ===
null 和 undefined 的區別
null 是一個 ‘空’ 的值,它和0以及空字符串 ‘’ 不一樣,0是一個數值,‘’表示長度爲0的字符串,而null表示‘空’。
在 javascript 中,null表示一個空值,而 undefined 表示值未定義。在大多數狀況下,咱們都應該用 null,undefined 僅僅在判斷函數參數是否傳遞的狀況下有用。
(5)數組
數組是一組按順序排列的集合,集合的每一個值稱爲元素。JavaScript的數組能夠包括任意數據類型。
兩種建立數組的方式:
var arr = [1, 2, 3.14, 'Hello', null, true]; var arr1 = new Array(1,2,3);
處於代碼的可讀性考慮,強烈建議採用直接賦值的方式(第一種方式)
數組的元素能夠經過索引來訪問。索引的起始值爲 0 :
(6)對象
JavaScript的對象是一組由鍵-值組成的無序集合,例如:
var person = { name: 'Bob', age: 20, tags: ['js', 'web', 'mobile'], city: 'Beijing', hasCar: true, zipcode: null };
JavaScript對象的鍵都是字符串類型,值能夠是任意數據類型。
要獲取對象的屬性,用 對象變量.屬性名 的方式:
(7)變量
變量不只能夠是數字,還能夠是任意數據類型。
var a; // 申明瞭變量a,此時a的值爲undefined var $b = 1; // 申明瞭變量$b,同時給$b賦值,此時$b的值爲1 var s_007 = '007'; // s_007是一個字符串 var Answer = true; // Answer是一個布爾值true var t = null; // t的值是null
在JavaScript中,使用等號 =
對變量進行賦值。能夠把任意數據類型賦值給變量,同一個變量能夠反覆賦值,並且能夠是不一樣類型的變量,可是要注意只能用var
申明一次。
要顯示變量的內容,可使用 console.log(x)打印
var a = 'beijing'; console.log(a); VM714:1 beijing
JavaScript的字符串就是用''
或""
括起來的字符表示。
多行字符串用反引號表示:
模板字符串
要把多個字符串鏈接起來,能夠用+
號鏈接:
若是有不少變量須要鏈接,用+
號就比較麻煩。ES6新增了一種模板字符串,表示方法和上面的多行字符串同樣,可是它會自動替換字符串中的變量:
操做字符串
(1) 計算字符串的長度
var a = 'hello world.'; a.length 12
(2)獲取字符串指定位置的字符,使用索引號來操做
var a = 'hello world.'; a[4] "o" a[10] "d"
須要注意的是,字符串是不可變的,若是對字符串的某個索引賦值,不會有任何錯誤。所以字符串的經常使用方法並不會改變原字符串內容,而是返回一個新的字符串。
var s = 'test'; s[0] = 'T'; "T" s "test"
(3)toUpperCase
toUpperCase()
把一個字符串所有變爲大寫:
var s = 'Hello'; s.toLocaleUpperCase(); "HELLO"
(4)toLowerCase
toLowerCase()
把一個字符串所有變爲小寫:
var s = 'Hello'; s.toLocaleLowerCase(); "hello"
(5)indexOf
indexOf()
會搜索指定字符串出現的位置:
(6)substring
substring()
返回指定索引區間的子串:
(7)slice
slice() 方法可從已有的數組中返回選定的元素。
slice() 、substring() 、substr() 三者比較使用總結以下:
string.slice(x, y) 提取一個字符串;
string.substring(x, y) 提取一個字符串,可是 y 不能爲 負數;
string.substr(x, y) 提取一個長度爲 y 的字符串。
實例:
javascript 中的 數組 能夠包含任意數據類型,並經過索引來訪問每一個元素。
要取得 數組的長度,直接使用 length 屬性:
注意:不要隨便給 Arry.length 賦值,不然會形成 數組元素的變化;
Array
能夠經過索引把對應的元素修改成新的值,所以,對Array
的索引進行賦值會直接修改這個Array
:
數組經常使用方法
(1)indexOf
與String相似,Array
也能夠經過indexOf()
來搜索一個指定的元素的位置:
(2)slice
slice()
就是對應String的substring()
版本,它截取Array
的部分元素,而後返回一個新的Array
:
注意:在 Array(數組)中沒法使用 substring()
若是不給slice()
傳遞任何參數,它就會從頭至尾截取全部元素。利用這一點,咱們能夠很容易地複製一個Array
(3)push 和 pop
push() 向 Array 的末尾追加若干個元素,pop() 則把 Array 的最後一個元素刪除:
(4)unshift 和 shift
若是要往Array
的頭部添加若干元素,使用unshift()
方法,shift()
方法則把Array
的第一個元素刪掉:
(5)sort
sort()
能夠對當前Array
進行排序,它會直接修改當前Array
的元素位置,直接調用時,按照默認順序排序:
(6)reverse
reverse()
把整個Array
的元素給掉個個,也就是反轉:
(7) splice
splice()
方法是修改Array
的「萬能方法」,它能夠從指定的索引開始刪除若干元素,而後再從該位置添加若干元素:
var arr = ['Microsoft', 'Apple', 'Yahoo', 'AOL', 'Excite', 'Oracle']; // 從索引2開始刪除3個元素,而後再添加2個元素 arr.splice(2, 3, 'Google', 'Facebook'); (3) ["Yahoo", "AOL", "Excite"] arr; (5) ["Microsoft", "Apple", "Google", "Facebook", "Oracle"] // 只刪除,從索引爲2開始,刪除2個元素 arr.splice(2, 2); (2) ["Google", "Facebook"] arr (3) ["Microsoft", "Apple", "Oracle"] // 不刪除,只添加,從索引爲2的位置刪除0個元素,並添加2個元素 arr.splice(2, 0, 'Google', 'Facebook'); [] arr; (5) ["Microsoft", "Apple", "Google", "Facebook", "Oracle"]
(8)concat
concat()
方法把當前的Array
和另外一個Array
鏈接起來,並返回一個新的Array
:
注意:concat() 方法並無修改當前 Array,而是返回了一個新的Array。
實際上,concat()
方法能夠接收任意個元素和Array
,而且自動把Array
拆開,而後所有添加到新的Array
裏:
(9)join
join()
方法是一個很是實用的方法,它把當前Array
的每一個元素都用指定的字符串鏈接起來,而後返回鏈接後的字符串:
若是Array
的元素不是字符串,將自動轉換爲字符串後再鏈接。
(10)多維數組
若是數組的某個元素又是一個Array
,則能夠造成多維數組,例如:
var arr = [[1, 2, 3], [400, 500, 600], '-'];
若是須要取 500 的值:
小結
Array(數組)提供了按照順序存儲一組元素的功能,並能夠經過索引取值來讀寫。
練習題-1:
在新生歡迎會上,你已經拿到了新同窗的名單,請排序後顯示:歡迎XXX,XXX,XXX和XXX同窗!
:
var arr = ['小明', '小紅', '大軍', '阿黃']; console.log('歡迎' + arr.slice(0, 3) + '和' + arr.slice(3) + '同窗!');
JavaScript的對象是一種無序的集合數據類型,它由若干鍵值對組成。
JavaScript的對象用於描述現實世界中的某個對象。例如,爲了描述「小明」這個淘氣的小朋友,咱們能夠用若干鍵值對來描述他:
var xiaoming = { name: '小明', birth: 1990, school: 'No.1 Middle School', height: 1.70, weight: 65, score: null };
JavaScript用一個{...}
表示一個對象,鍵值對以xxx: xxx
形式申明,用,
隔開。
注意:最後一個鍵值對不須要在末尾加,
,若是加了,有的瀏覽器(如低版本的IE)將報錯。
經過對象獲取值:
訪問一個對象不存在的屬性時,返回 undefined
訪問屬性是經過 . 操做完成的,但這要求屬性名必須是一個有效的變量名。若是屬性名包含特殊字符,就必須用 'xxx' 括起來:
在平常使用中,通常建議使用 對象.name 的方式來獲取值。
JavaScript對象的全部屬性都是字符串,不過屬性對應的值能夠是任意數據類型。
因爲JavaScript的對象是動態類型,你能夠自由地給一個對象添加或刪除屬性:
若是咱們要檢測xiaoming
是否擁有某一屬性,能夠用in
操做符:
不過要當心,若是in
判斷一個屬性存在,這個屬性不必定是xiaoming
的,它多是xiaoming
繼承獲得的:
由於toString
定義在object
對象中,而全部對象最終都會在原型鏈上指向object
,因此xiaoming
也擁有toString
屬性。
要判斷一個屬性是不是xiaoming
自身擁有的,而不是繼承獲得的,能夠用hasOwnProperty()
方法:
JavaScript使用if () { ... } else { ... }
來進行條件判斷。例如,根據年齡顯示不一樣內容,能夠用if
語句實現以下:
多條件判斷
若是判斷過多,可使用多個 if ... else ... 的組合:
JavaScript把null
、undefined
、0
、NaN
和空字符串''
視爲false
,其餘值一律視爲true
,所以上述代碼條件判斷的結果是true
。
練習-1:
小明身高1.75,體重80.5kg。請根據BMI公式(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幫小明計算他的BMI指數,並根據BMI指數:
var height = parseFloat(prompt('請輸入身高(m):')); var weight = parseFloat(prompt('請輸入體重(kg):')); var bmi = weight / height**2; console.log(bmi); // 經過邏輯判斷,在if條件判斷中,只要知足其中一個if (條件) 則終止判斷 if (bmi < 18.5) { alert('太輕'); } else if (bmi < 25 ) { alert('正常') } else if (bmi < 28) { alert('太重') } else if (bmi < 32) { alert('肥胖') } else { alert('嚴重肥胖') }
JavaScript的循環有兩種:
(1)經過 for 循環,經過初始條件、結束條件和遞增條件來循環執行語句塊:
(2)經過while 循環,在已知循環的初始和結束條件時很是有用
(1) for 循環
利用 for 循環計算 1 * 2 * 3 * ... * 10 的結果:
var x = 1; var i; for (i=1; i <=10; i++) { x *= i; }
for 循環最經常使用的地方是利用索引來遍歷數組:
for (var i=0; i<arr.length; i++) { console.log(arr[i]); };
若是使用 for 循環沒有明確的退出條件,則必須使用 break 來退出:
var x = 0; for (;;) { // 將無限循環下去 if (x > 100) { break; // 經過if判斷來退出循環 } x ++; }
for ... in
for ... in 是把一個對象的屬性依次循環出來:
要過濾掉繼的屬性,用 hasOwnProperty() 來實現:
注意:在使用 for 循環遍歷 Array(數組)時,有兩種方式:
(1)經過 for ... in 遍歷數組的索引位置(在循環遍歷索引的時候,獲得的string類型,而不是Number)
(2)經過 for ... of 遍歷數組的值(沒法遍歷對象類型)
(1)
(2)
(2)while 循環
while 循環只有一個判斷條件,條件知足,就不斷循環,條件不知足時則退出循環。
求:1-100之和
do ... while
這種循環不是在循環開始就進行條件判斷,而是在循環完成的時候進行條件判斷(這種循環模式不經常使用)
小結
循環是爲了作重複的事情,在編寫代碼時,必需要當心初始條件和判斷條件,尤爲是邊界值 。 i < 100 或 i <= 100 是不一樣的判斷邏輯。
JavaScript的默認對象表示方式{}
能夠視爲其餘語言中的Map
或Dictionary
的數據結構,即一組鍵值對。可是JavaScript的對象有個小問題,就是鍵必須是字符串。但實際上Number或者其餘數據類型做爲鍵也是很是合理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最新的ES6規範引入了新的數據類型Map
。
(1)Map
Map 是一組鍵值對的結構,具備極快的查詢速度。
建立一個 Map:
初始化Map
須要一個二維數組,或者直接初始化一個空Map
。Map
具備如下方法:
能夠看到,若是將值刪除,再經過 m.get() 獲取的話,返回的是 undefined
(2)Set
Set
和Map
相似,也是一組key的集合,但不存儲value。因爲key不能重複,因此,在Set
中,沒有重複的key。
要建立一個Set
,須要提供一個Array
做爲輸入,或者直接建立一個空Set
:
重複元素在 Set 中 自動被過濾掉:
能夠經過 s1.add(xxx) 來添加元素,若是添加的重複,則不會有任何變化。
最後,也能夠經過 delete 刪除 Set中的元素:
小結
Map 和 Set 是ES6標準新增的數據類型,請根據瀏覽器的支持狀況決定是否要使用。
遍歷Array
能夠採用下標循環,遍歷Map
和Set
就沒法使用下標。爲了統一集合類型,ES6標準引入了新的iterable
類型,Array
、Map
和Set
都屬於iterable
類型。
具備iterable
類型的集合能夠經過新的for ... of
循環來遍歷。
使用 for ... of 遍歷以下:
然而,更好的方式是直接使用 iterable 內置的 forEach 方法,它接收一個函數,每次迭代就自動回調該函數。以 Array爲例:
a.forEach(function (element, index, array) { // element: 指向當前元素的值 // index: 指向當前索引 // array: 指向Array對象自己 console.log(element + ', index = ' + index); });
(condition) ? (expr2) : (expr3)
(判斷條件) ? (當條件判斷爲 true 返回該結果) : (當條件判斷爲 false 返回該結果)
在 expr1 求值爲 TRUE 時的值爲 expr2,在 expr1 求值爲 FALSE 時的值爲 exp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