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號我也快看不下去了

文/李燕 fighting微信

公衆號我也快看不下去了!

 
我對你有三個問題,請如實回答——
 
1 、公衆號的內容你還所有都看嗎?
2 、有些公衆號你有多久沒打開了?
3 、你是否是已經對不少公衆號取消關注了?
 
這裏說的公衆號,固然是指移動互聯網社交聊天應用的公衆平臺帳號。目前中國有微信、易信和來往三大社交聊天工具推出了公衆平臺。來往的公衆號數量沒有公開,只是每日經濟新聞有消息說2013年9月23日來往已經定向邀請部分名人名企開通公衆帳號進行功能測試,即將全面開放。而在這以前的9月11日易信公衆帳號開放,說優質公衆賬號超過6000家。騰訊微信在11月18日舉辦的公衆合做夥伴溝通會上透露,公衆號數量已突破200萬。微信產品部副總經理張穎表示,微信公衆賬號增加到200多萬個用了15個月,天天保持8000個的增加速度,信息交互超過1億次。
 
可是,到現在,回到個人三個問題,即使是微信公衆號這麼多這麼「活躍」,我也快看不下去了。
 
內容同質化嚴重
 
各行各業天天發生的事情就那麼多,同一個領域的公衆號,不少人都是關注好幾個,內容同質化至關嚴重。媒體公衆號更是如此,有新聞監管機制,大事要聞頭條二條的必須發,這是立場和態度問題。要是關注了好幾個媒體公衆號,打開看一看,最近兩三天推送的消息基本同樣。這個說《新聞晚報》休刊,那個說《新聞晚報》關門,再來一個仍是說《新聞晚報》停刊……
 
別的行業也同樣,好比說美食餐飲,這個公衆號是《平常生活中必定不能食用的13種毒食物》,那個公衆號是《揭祕平常生活中的13種毒食》,再來一個公衆號是《你必須知道的13種毒食》……內容呢,都TM同樣。
 
內容的差別化特點對公衆號的打開率和關注人數提高,絕對是重要的。這方面,大而全的公衆號還不如小而美的作得好。一樣是媒體公衆號,現代快報、掌上青島就針對本地化做了相應的內容聚焦;一樣是美食餐飲公衆號,深夜談吃、盡膳口福就作了大量原創美食內容的輸出。原創的、本地的,就不容易同質化,公衆號的運營者應該注意。若是內容沒有差別化特點,哪怕像最先那一批公衆號,天天均可以羣發的權限是20次,沒用,並且推送頻率越高越煩人。但像自媒體公衆號「槽邊往事」,也是早期開通的公衆號,最近非常活躍,一天推送好幾條內容,可是用戶不會以爲煩人,由於運營者和菜頭羣發的都是原創的優質內容。而單就公衆號裏的自媒體公衆號來說,他們還活躍在各大新聞客戶端上,內容也同樣,只是輸出的新聞客戶端不同,也是變相的渠道內容同質化。
 

 
營銷同質化更嚴重
 
目光彙集之處,金錢必將追隨。互聯網的營銷,就是哪裏人氣旺就去哪裏營銷。微信目前在中國的用戶已經超過6億,日活躍用戶聽說達到了3億,固然是移動互聯網人氣第一旺的社交平臺。太多的公司和產品瞅準了微信,大量的金錢、禮品和人力砸上來,勢必要在公衆號矩陣裏撕開一個營銷的口子。
 
惋惜的是,公衆號營銷的同質化狀況比內容同質化更嚴重。營銷方可能想要有規模效應,使得營銷行爲顯得更有陣勢和睦勢,每一次營銷都會同時找一批自媒體公衆號或者加上其餘草根公衆號,營銷的信息經過這些公衆號出來的時候,內容都大同小異。若是營銷方還想控制成本,使用通稿的話,想像一下:某一個領域大部分公衆號的用戶都有必定程度的重疊,由於單個用戶可能在這個領域會關注好幾個公衆號,結果一遍又一遍看到一樣的話題,可能僅僅是標題略有不一樣。非但營銷的效果沒有達到,並且還讓這些公衆號的用戶對營銷的公司或者產品等等產生反感。並且如今的營銷方法的複製太快了,第一個公衆號用了這種營銷形式,立刻就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再換位思考,微信用戶A看到我的的微信好友B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個公衆號的內容,又看到好友C在朋友圈分享了另外一個公衆號的內容,結果打開一看,內容說的都是那個公司那個產品。不只對以爲這些公衆號夠無聊,並且很厭惡這個公司這個產品。甚至用戶在微信、易信和來往看到公衆號裏都是這個內容……那就要吐了!可是用戶A看到好友B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個公衆號的內容,又看到好友C分享了同一個公衆號的內容,再看到D分享了同一個公衆號的內容,TA就會以爲這個公衆號挺強的,這麼多人分享,進一步看內容,以爲這家公司這款產品營銷作得不錯啊……這就是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公衆號的營銷不太同於以往,對營銷方的策略考驗和對公衆號的內容展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萬不要低估互聯網用戶的智商和消費意識。營銷方必須爲一個個公衆號設計一套套個性化、互有不一樣的方案,公衆號切入營銷的角度必定要接地氣、會講故事,這樣出來的效果纔有多是理想的。
 
原創能力正在被逐漸榨乾
 
在公衆號的展示形式和內容生產者基本沉澱下來以後,咱們會發現,哪怕微信公衆平臺的原創能力具體到什麼程度,也是能夠感覺到的。逆向思惟,舉一個例子,在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來臨前的那個上午,儘管只有半天的時間,個人微信朋友圈出現了不小範圍的慌亂,由於小夥伴們發現:公衆號的內容在PC端和移動端都沒法直接複製了。
 
像深夜談吃這樣接受你們原創美食稿的公衆號,建立者韓磊就拍手稱快。哪怕是一些選編內容的公衆號運營者也以爲這樣挺好,辛辛苦苦找到一個很好的素材,好不容易修改編輯得不錯,結果簡單的Ctrl+C而後Ctrl+V,勞動果實就被竊取了,固然不情願。可是更多的公衆號運營者是驚慌和懼怕,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有原創能力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持續的原創能力的,更不是每個人都有持續優質的原創能力的。
 
以微信爲例,公衆號的原創能力正在被逐漸榨乾,自媒體公衆號的原創能力究竟怎樣,已經能夠看到天花板。有不少自媒體公衆號在經歷了一個原創高峯以後,都趨於平穩;還有一些自媒體公衆號,已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持續提供原創內容;像羅輯思惟、孕峯、她生活這樣的公衆號,從一開始就認識到我的原創能力不能持續太長時間因此採起「衆籌」:一個團隊好些人提供原創內容(圖文、語音、視頻等)。程苓峯的孕峯公衆號,微信認證信息第一句就是「程苓峯和他朋友們甄選的內容。」
 

 
沒有新鮮感:人就那麼多,圈子就那麼小
 
一開始,微信出現公衆號,你們還以爲挺新鮮。用戶以爲經過微信好友的直接推薦或者朋友圈分享交流,發現好的公衆號就好像發現新大陸同樣,是一個充滿驚喜的過程。現在,微信用戶已經佔到中國人口的一半,每兩個中國人就有一個在使用微信,公衆號的數量和內容的質量也到了一個瓶頸。你們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新鮮感,咱們須要從新審視公衆號。
 
是的,人就那麼多,真正能提供優質內容的也就那麼多,或許還有至關一批是從中國互聯網論壇到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社交產品形態演變進程裏,一直都有的人,新人哪有那麼快的成長起來驚豔咱們的雙眼。圈子呢,也就那麼小,翻來覆去,到哪都是那些事那些人。公衆號的運營者和推送給用戶的內容,喪失了新鮮感,或者說用戶在微信上對公衆號產生了審美疲勞。
 
2012年8月23日,中國的公衆號最先出如今騰訊的微信公衆平臺,通過一年多的發展,如今沒有新鮮感了。若是自問自答,我對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的回答是——
 
1 、公衆號的內容不再可能一個不落的看了,如今只看不多的幾個。
 
2 、最久沒有打開的公衆號多是從一開始關注就沒有打開,由於那是迫於情面關注的,壓根就沒想打開,關注的時候就取消了「接受消息」的勾選。
 
3 、信息過多且有氾濫的趨勢,而一我的的時間和精力又相對有限,我已經開始取消一些公衆號的關注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