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Linux系統性能命令---sar

sar可用於監控Linux系統性能,幫助咱們分析性能瓶頸。sar工具的使用方式爲」sar [選項] intervar [count]」,其中interval爲統計信息採樣時間,count爲採樣次數。html

下文將說明如何使用sar獲取如下性能分析數據:linux

  1. 總體CPU使用統計
  2. 各個CPU使用統計
  3. 內存使用狀況統計
  4. 總體I/O狀況
  5. 各個I/O設備狀況
  6. 網絡統計

總體CPU使用統計(-u)網絡

使用-u選項,sar輸出總體CPU的使用狀況,不加選項時,默認使用的就是-u選項。如下命令顯示採樣時間爲1s,採樣次數爲2次,總體CPU的使用狀況:工具

linux:/ # sar -u 1 2
Linux 2.6.16.60-0.21-smp (linux)     06/08/12

11:37:07        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11:37:08        all      0.00      0.00      0.25      0.00      0.00     99.75
11:37:09        all      0.00      0.00      0.25      0.00      0.00     99.75
Average:        all      0.00      0.00      0.25      0.00      0.00     99.75

以上主要的統計項的解析以下:性能

%user: 用戶態下CPU使用時間比率spa

%system: 內核態下CPU使用時間比率日誌

%iowait: CPU等待I/O佔用時間比率code

%idle: CPU空閒時間比率htm

各個CPU使用統計(-P)blog

「-P ALL」選項指示對每一個內核輸出統計信息:

linux:~ # sar -P ALL 1 1
Linux 2.6.16.60-0.21-smp (linux)     06/08/12
 
14:04:37        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14:04:38        all      0.50      0.00      0.12      0.00      0.00     99.38
14:04:38          0      0.00      0.00      0.00      0.00      0.00    100.00
14:04:38          1      0.00      0.00      0.00      0.00      0.00    100.00
14:04:38          2      0.00      0.00      0.00      0.00      0.00    100.00
14:04:38          3      0.00      0.00      1.00      0.00      0.00     99.00

其中」CPU」列輸出0,1,2,3指示對應的cpu核。也可針對單獨一個內核顯示,「-P 1」指示顯示第二個內核的統計信息。

內存使用狀況統計(-r)

使用-r選項可顯示內存統計信息,如下命令顯示以1秒爲採樣時間,顯示2次內存信息:

linux:~ # sar -r  1 2
Linux 2.6.16.60-0.21-smp (linux)     06/08/12

14:22:50    kbmemfree kbmemused  %memused kbbuffers  kbcached kbswpfree kbswpused  %swpused  kbswpcad
14:22:51     11727480   4564652     28.02    174460   3995108   8393920         0      0.00         0
14:22:52     11727480   4564652     28.02    174460   3995108   8393920         0      0.00         0
Average:     11727480   4564652     28.02    174460   3995108   8393920         0      0.00         0

上面輸出的內存單位爲」kb」,各項的名稱可自解析其含義。

總體I/O狀況(-b)

使用-b選項,能夠顯示磁盤I/O的使用狀況:

linux:~ # sar -b 1 2
Linux 2.6.16.60-0.21-smp (linux)     06/08/12

14:50:33          tps      rtps      wtps   bread/s   bwrtn/s
14:50:34         0.99      0.00      0.99      0.00      7.92
14:50:35         4.00      0.00      4.00      0.00    136.00
Average:         2.49      0.00      2.49      0.00     71.64

以上各列的含義爲:

tps: 每秒向磁盤設備請求數據的次數,包括讀、寫請求,爲rtps與wtps的和。出於效率考慮,每一次IO下發後並非當即處理請求,而是將請求合併(merge),這裏tps指請求合併後的請求計數。

rtps: 每秒向磁盤設備的讀請求次數

wtps: 每秒向磁盤設備的寫請求次數

bread: 每秒從磁盤讀的bytes數量

bwrtn: 每秒向磁盤寫的bytes數量

各個I/O設備狀況(-d)

使用-d選項能夠顯示各個磁盤的統計信息,再增長-p選項能夠以sdX的形式顯示設備名稱:

linux:~ # sar -d -p 1 1
Linux 2.6.16.60-0.21-smp (linux)     06/08/12

15:43:34          DEV       tps  rd_sec/s  wr_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15:43:35          sda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5:43:35          sdb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5:43:35          sdc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以上輸出中DEV列以sdX的方式顯示了設備名稱。

網絡統計(-n)

使用-n選項能夠對網絡使用狀況進行顯示,-n後接關鍵詞」DEV」可顯示eth0、eth1等網卡的信息:

linux:~ # sar -n DEV 1 1
Linux 2.6.16.60-0.21-smp (linux)     06/08/12

15:50:22        IFACE   rxpck/s   txpck/s    rxkB/s    txkB/s   rxcmp/s   txcmp/s  rxmcst/s
15:50:23           lo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5:50:23         eth0     23.76      1.98      1.59      0.26      0.00      0.00      0.00
15:50:23         eth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5:50:23         eth2      7.92      0.00      0.60      0.00      0.00      0.00      0.00

以上主要輸出含義以下:

IFACE: 網絡接口名稱

rxpck/s: 每秒收包的數量

txpck/s: 每秒發包的數量

rxkB/s: 每秒收的數據量(kB爲單位)

txkB/s: 每秒發的數據量(kB爲單位)

sar日誌保存(-o)

最後講一下如何保存sar日誌,使用-o選項,咱們能夠把sar統計信息保存到一個指定的文件,對於保存的日誌,咱們能夠使用-f選項讀取:

linux:~ # sar -n DEV 1 10 -o sar.out
linux:~ # sar -d 1 10 -f sar.out

相比將結果重定向到一個文件,使用-o選項,能夠保存更多的系統資源信息。

轉載至:http://www.cnblogs.com/bangerlee/articles/2545747.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